《精编》某地区发展循环经济实施

上传人:tang****xu3 文档编号:133919425 上传时间:2020-05-31 格式:DOC 页数:49 大小:11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编》某地区发展循环经济实施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精编》某地区发展循环经济实施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精编》某地区发展循环经济实施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精编》某地区发展循环经济实施_第4页
第4页 / 共49页
《精编》某地区发展循环经济实施_第5页
第5页 / 共4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精编》某地区发展循环经济实施》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编》某地区发展循环经济实施(4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长治市发展循环经济实施方案时间: 2008年06月25日 为全面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国发200522号)和山西省循环经济规划(晋政发200651号),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按照科学发展观和国家、省的有关要求,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第一部分 长治市基本情况 一、自然地理状况 长治市位于山西省东南部,介于东经1115811244,北纬35493708之间。土地总面积13896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8.89%。现辖10县、2区、1市和1 个高新技术开发区。长治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热同季,属于暖温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在8.6到11.4,年平均降

2、水量620毫米。境内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山地占36.49%,丘陵占43.99%,平川占19.52%。全市林地面积58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23%,林木蓄积量达1100万立方米,并拥有全省最大的湿地。2004-2007年,长治市先后荣获中国十大魅力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山西省环保模范城市。 二、国民经济发展状况 2007年,全市生产总值550.6亿元,比2006年增长14.3%。第一产业增加值32.1亿元,增长2.3%;第二产业增加值328.2亿元,增长16.1%,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75.2亿元,增长20.8%;第三产业增加值190. 3亿元,增长13.3%。三次产业比例为5.8

3、:59.6:34.6。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6800元,增长12.5%。财政总收入125.2亿元,增长41.8%,2007年末全市总人口为326万人,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1%。2007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124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300元。 三、资源环境状况 (一)资源状况 能源资源。我市煤炭资源丰富,分布广,储量大,煤种较齐全,具有煤种多、埋藏浅、煤质优、易开采等特点,全市含煤面积8407平方公里,占全市国土面积60.5%,埋深在1000米以内的3854平方公里,占全市含煤面积的45.8%。煤炭地质储量906亿吨,已探明储量242.145亿吨,2006年全市煤炭总产量达到5793 万吨。煤层气

4、是我市的潜在优势能源。 水资源。长治是华北地区相对富水区,地跨海河、黄河两大流域,主要有海河流域的浊漳河、清漳河、卫河;以及黄河流域的沁河、汾河支流。全市水资源总量为19.07亿立方米,居全省第一。地面蓄水量24亿立方米,有11座大中型水库,总容量10.3亿立方米,地下水开采量5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611亿立方米,为全省的1.5倍。 矿产资源。长治现已探明的矿藏有煤、铁、锰、铝、硫磺、石灰石、石膏、石英、大理石等40余种,其中有开采价值的20余种。铁矿石相对集中,且品位较高,总储量约2.6亿吨;石灰石总储量约80亿吨;硫铁矿总储量约2亿吨;铝土矿总储量约1亿吨。此外,还有相当储量的耐火

5、黏土、大理石、硅铁矿、硫磺矿、油岩等。 (二)能源、水资源的消费情况能源消费。 全市能源消费以煤炭为主。2006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能源消费总量为3779.8万吨标准煤,比上年增长4.1个百分点。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为3.42吨标准煤,比上年下降1.72个百分点。万元地区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为5.77吨标准煤,比上年下降1.26个百分点。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电耗为2315.53千瓦时,比上年下降1.38个百分点。 水资源消费。2006年,全市总用水量4.22亿立方米,比上年增长2.7%。其中生活用水增长7.9%,工业用水增长5.4%,农业用水与上年持平。全市万元GDP取水量95立方米,比上年下降

6、7.9%;规模以上工业万元增加值取水量298立方米,单位能耗下降7.9%。人均日用水量126升,比上年增加7升。 (三)资源综合利用和废物排放处置情况资源综合利用情况。 全市煤炭回采率由2005年的52.6%提高到2006年的61.2%。已建成余热余压(高炉煤气、焦炉煤气)装机容量14.4万千瓦综合利用发电机组,年节约标准煤可达36.28万吨。新型墙体材料企业已发展到50多家,年利用煤矸石70万吨,粉煤灰60万吨,年节约标煤2.24万吨。农村沼气用户已发展到3.5万户。全市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量8.5亿公斤,利用率达到65%。 废物排放处置情况。全市实施了“蓝天碧水工程”, 组织实施污染治理、污

7、水资源化、生态恢复和保护。已建成城市污水处理厂4座,在建县城污水处理厂4 座,日污水处理能力达到16万立方米,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65%。建成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厂1个,日处理垃圾量600吨,年处理量23万吨,无害化处理率100%。城市集中供热率由2005年的43.3%提高到48.1%。全市重点企业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8821.1万吨,比上年增加899万吨,增长11.3%,其中:电力、热力生产中固体废物产生量达2484.8万吨,占28.2%。 环境质量状况。2006年,全市排放二氧化硫13.94万吨、化学需氧量2.63万吨,分别比上年下降2.9%和4.7%。在主要污染物削减的同时,市区空气质

8、量二级以上天数达到285天,比上年增加20天,创历史最好水平,在国家环保总局监控的113个重点城市中,我市环境空气污染指数排序由2005年的81位前移到67位。全市达三类水质标准的断面比例为30.5%,比上年提高17.4%。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辛安泉水质达标率达到100%。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4.84%,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0.1平方米。 四、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长治经济的发展赖以本地资源,虽然经过多年的调整优化,但尚未得到根本的改善,仍是经济结构单一,城市布局随着资源开发建设而过于分散,致使资源与环境、经济社会的发展矛盾日益显现,经济社会面临诸多困难和问题。 一是产业结构、能源结

9、构不够合理。在三次产业比例中,资源型工业企业占比重较大,高能耗、高污染产业还占相当比重,工业产品附加值不高,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特别是煤炭、焦化、冶金等高物耗、高能耗产业所占比重较大,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型接替产业规模相对较小,对资源的依赖性较大,所以改变资源消耗型经济结构的任务十分艰巨。 二是经济增长方式粗放。煤炭、焦炭、钢铁、电力等对资源依赖性强的四个行业产值已占到工业总产值的84%。煤炭行业中原煤输出占到70%,其中一些小煤矿入洗率不到10%;焦炭行业的化产回收、综合利用率低。冶金行业钢铁的主导产品主要是建筑业用长线材,市场竞争力有限,受资源和市场的双重约束非常明显。 三是资源浪费比较严重。

10、2006年,全市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为3.42吨标准煤,比全省高1吨标准煤,比全国高2.55吨标准煤。全市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52.7%,比全国低24.9%,与全省基本持平。煤炭开采中煤矸石资源的存量已达到2000万吨,每年的增量为500万吨,但利用率只有20%。焦炭行业中,捣固焦比例低,每年因此浪费主焦煤50万吨,焦炭行业每年还损失20万吨焦油,燃烧排放煤气2.4亿立方米,耗水约3000万吨左右。 四是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全市每采1吨煤,破坏地下水动储量1.41立方米,破坏静储量1.07立方米,合计破坏总量2.48立方米。2006年全市煤炭产量为5793万吨,仅此一项就破坏地下水 1.43

11、 亿立方米,相当于我市最大水库的库容。同时,由于地下煤炭开采,造成地面大面积下沉。目前仅潞矿集团造成的采煤沉陷区面积就达61.2平方公里,给沉陷区居民的生活和企事业单位的生产经营带来严重影响,全部治理费用为3亿多元。焦炭行业的二氧化硫、固体颗粒物和电力行业的粉尘等污染物排放仍然比较严重。 五是环境污染治理难度大。目前我市治理污染的重要方式是末端治理。这种治理方式难以从根本上缓解环境压力。一方面投资大、费用高,建设周期长,经济效益低,企业缺乏积极性,难以为继。另一方面,末端治理往往使污染物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如废气治理产生废水、废水治理产生污泥、固体废物治理产生废气等,不能从根本上消除污

12、染。 六是土地、水资源严重短缺。2006年,全市人均占有土地6.9亩,低于全省7.08亩的平均水平,在省内属于人口密度较高,土地资源相对紧缺的地区之一。水土流失面积1564.94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11.2%,耕地实有面积520.54万亩,占农用地面积的37.12%,人均1.67亩。全市水资源总量为19.07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占有量611立方米,亩均占有量346立方米,分别占全国平均值的1/3和1/4,属于供水缺乏地区。 第二部分 发展循环经济的基础和条件 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方向。我市作为一个资源型城市,近几年来,在推动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推

13、行清洁生产、探索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尝试,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强有力的组织领导 市委、市政府从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高度出发,高度重视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将其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突破口,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重大机遇,作为检验执政能力的重要标志,认真抓好贯彻落实。根据外地市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市的实际,市政府于2007年1月专门成立了由书记市长为组长,市发改委为牵头部门,环保、财政、税收等25个部门为成员单位的长治市发展循环经济工作领导组及办公室,具体负责全市循环经济各项工作。同时,成立了

14、长治市节能减排工作领导组。各级、各部门从实际出发,积极探索“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深入研究具体措施,进一步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制定了发展循环经济的工作措施。 二、完善的政策法规规划 根据省发展循环经济的“实施意见”、“规划”和“行动纲要”,结合我市实际情况,我市严格执行国家节能法、清洁生产促进法、可再生能源法及山西省节约能源条例等法律法规,制定出台了长治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节能工作的决定、长治市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长治市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工作方案、长治市关于做好治污减排工作的实施方案、长治市蓝天碧水工程实施方案、长治市建设节约型社会行动纲要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明确了以提

15、高资源利用率和减少污染物排放为核心,以企业循环式生产、产业循环式组合、区域循环式开发为重点,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动力的循环经济发展思路,把节能减排纳入到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作为考核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的重要内容,实行一票否决。通过法规、标准和政策的落实,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 三、典型引导的循环经济全面展开 我市以骨干企业为重点,开展循环经济试点,通过节能降耗、资源综合利用、清洁生产等措施,减少生产过程资源、能源消耗,实现企业内部的循环,取得显著成效。以潞安集团、潞宝集团、沁新集团、天脊集团、长钢集团、常平集团等18家骨干企业为载体,围绕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开展循环经济的示范推广和梯次推进,通过延长产业、产品链,着力开展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已经初步形成三大产业循环链,2006年完成工业总产值280亿元,占到全市工业总产值605亿的46.2%。其中:以煤炭资源为依托的煤电化、煤焦化、煤洗煤建材产业的煤化产业链,完成工业总产值152亿元,占到全市工业总产值的25.1%;以铁矿资源为依托的原矿铁钢钢材、矿石精矿粉粉末冶金冶金压铸件产品链的冶金产业链,完成工业总产值122.7亿元,占到全市工业总产值的20.3%;以石灰石资源为依托的石灰石电石PVC产品链、石灰石水泥商品砼产品的乙炔化工链,完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