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设计论文)-《浅谈《三国演义》诸葛亮出场的艺术匠心》

上传人:zhum****gmei 文档编号:133897539 上传时间:2020-05-31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毕业设计论文)-《浅谈《三国演义》诸葛亮出场的艺术匠心》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毕业设计论文)-《浅谈《三国演义》诸葛亮出场的艺术匠心》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毕业设计论文)-《浅谈《三国演义》诸葛亮出场的艺术匠心》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毕业设计论文)-《浅谈《三国演义》诸葛亮出场的艺术匠心》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毕业设计论文)-《浅谈《三国演义》诸葛亮出场的艺术匠心》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毕业设计论文)-《浅谈《三国演义》诸葛亮出场的艺术匠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毕业设计论文)-《浅谈《三国演义》诸葛亮出场的艺术匠心》(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谈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出场设计之匠心 内容摘要:诸葛亮是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着力刻画的一个中心人物。作者运用文学的手法,将其塑造成一个内涵丰富的艺术形象。由于作者的妙笔生花,使其集众人之长、神鬼莫测,达到高度的艺术集中。对于其他的文人与谋士登场,或靠别人举荐,或毛遂自荐。而诸葛亮的登场是一个系统设计的过程。在出场前作者集中笔墨写司马徽、徐庶先后向刘备介绍诸葛亮的才华,刘备出访过程中又写了孔明的朋友、岳丈、弟弟和童子等人物形象,造成烘云托月的效果。其他如对卧龙岗周围环境的描写,荷锄农夫所唱的山歌,草堂上的对联,以及诸葛均所吟咏的诗歌等,共同构成了一个淡泊,高雅,宁静的意境,这对塑造诸葛亮形象也起到积

2、极的作用。纵观整篇的描写,诸葛亮出场的设计是最为独具匠心的,正因为如此才使得以后的三国演义几乎成了诸葛亮一个人表演的舞台。关键词:诸葛亮 出场 铺垫 衬托特定的历史造就特定的人物。纵观中国的历史,政治动荡的时期是文化高度发展的时期,是文人、英雄辈出,并在历史上取得显赫成就的时期。三国时代,群雄并起,割据争霸,人才辈出,形形色色的知识分子展示着他们的智慧和才华,就在这“诸子争鸣”中,有一颗永远闪烁光芒的巨星,他就是诸葛亮。诸葛亮是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着力刻画的一个中心人物。作者根据历史事实,运用文学的手法,对诸葛亮的出场进行了精心的设计。如出场局势的布置,气氛渲染、时机安排、环境的烘托及性格描写,

3、将其塑造成一个内涵丰富的艺术形象。作者“不于有处写,正于无处写”没有像一般小说那样侧重于具体的正面人物描写,而是在人物出场的局势、氛围的布置上进行了精心设计和构思。作品以刘备求贤的所遇所闻为线索,运用大量的铺垫、陪衬、对比等艺术手法,描写叙述了诸葛亮未出世前的生活环境、社会关系及别人对他的评议,从侧面对诸葛亮作了有力的烘托。由于作者的妙笔生花,使其集众人之长、神鬼莫测,达到高度的艺术集中。因此,在诸葛亮本带传奇色彩的形象上更添神奇,使之成为智慧的化身,正义的代表,忠君的贤相。由此,我们说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形象是世代积累型的人物,又是特定时代的作家竭力创作的人物。古典小说中,一个人物出场写得好,不

4、仅可以使形象先声夺人,而且能为人物在作品中占据其应有的地位而奠定坚实的基础。诸葛亮的人物形象从其登场之初就表现出了与别人不同的状态和形象。对于其他的文人与谋士登场,或靠别人举荐,或毛遂自荐。而诸葛亮的登场是一个系统设计的过程。诸葛亮的出场应该从“刘玄德三顾茅庐”开始。但作品早在“跃马檀溪”起就已经为这一中心人物的出场创造了时机,安排局势了。身为皇叔的刘玄德被曹操大败于小沛后势孤力竭,暂依荆州刘表。不料蔡瑁设宴暗中加害,刘备单骑逃生,忽遇水涨檀溪,在追兵将近的生死关头跃马过溪:“耳畔但闻千骑走,波中忽见双龙飞。”这里作者借刘备暗想,道出此“岂非天意”的说法。用毛宗岗的话说就是:“将有南阳诸葛庐,

5、先有南漳水镜庄以引之;将有孔明为军师,先有单福为军师以引之。”而且全文处处显出烘托与对比的手法。使之出场适逢其时,为下文作了有力的铺垫。三国志算上徐庶荐诸葛带刘备访贤,通共只六十来字,真正写三顾茅庐的,仅“凡三往乃见”五言而已,演义竟能据此洋洋洒洒花费三回笔墨。尤其大贤不可轻出,三顾茅庐大敷大染,将五个字化为第37回的千古奇文。须知“凡三往乃见”本是由出师表“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句衍生而成,是否孔明谦辞亦未可知,一变再变又衍出这许多故事,不能不归功于作者的想象力和铺垫技巧。在诸葛亮出场前集中笔墨写司马徽、徐庶先后向刘备介绍诸葛亮的才华,刘备出访过程中又写了孔明的朋友,岳丈,弟弟和童子等人物形象,

6、造成烘云托月的效果。其他如对卧龙岗周围环境的描写,荷锄农夫所唱的山歌,草堂上的对联,以及诸葛均所吟咏的诗歌等,共同构成了一个淡泊,高雅,宁静的意境,这对塑造诸葛亮形象也起到积极的作用。玄德水镜庄听伏龙凤雏之说是第一层铺垫。你看,经过二十多年群雄角逐之后,只剩下曹操、刘备、孙权几人了。曹操统一了北方,势力强大,咄咄逼人;而刘备仍是地无立锥,寄人篱下,提心吊胆过日子。为何如此局面呢?且看两人的对话(水镜)因问玄德曰:“吾久闻明公大名,何故至今犹落魄不偶耶?”玄德曰:“命途多蹇(jian),所以至此。”水镜曰:“不然。盖因将军左右不得其人耳。”玄德曰:“备虽不才,文有孙乾、糜竺、简雍之辈,武有关、张

7、、赵云之流竭忠辅相,颇赖其力。”水镜曰:“关、张、赵云,皆万人敌,惜无善用之之人。若孙乾、糜竺辈,乃白面书生,非经纶济世之才也。” 水镜曰:“今天下之奇才,尽在于此,公当往求之。”玄德急问曰:“奇才安在?果系何人?”水镜曰:“伏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玄德曰:“伏龙、凤雏何人也?”通过水镜先生这位隐士之口,道出了刘备虽有雄心壮志,有超群勇士关、张、赵竭忠相助,但由于没有经纶济世的大贤辅助,故落到如此地步;同时也道出了治国安邦的两位奇才,为孔明出场埋下伏笔。石床清香松轩热茶,若对照后文卧龙冈草庐瑶琴,亦可味作者用心良苦。这是全文第一次提到诸葛亮,为了写出这一点。作者先设定了这样一个理由,

8、那就是刘备今日的命运是由于对于人才的缺乏而导致的,这是诸葛亮登场的前提。假如没有这个理由,他的登场就会显得苍白无力。对于人才的渴求,是贯穿于三国整个时期的一条主线,刘备前期的不幸命运正是没有获得真正人才的结果。作者这样安排到了极点,就是在刘表帐下这一次险些送了性命。在这个时期,由水镜先生这样的名士引出诸葛亮是非常吸引人,也能够抓住刘备的心理。另外,作者把诸葛亮出山的描写紧接在刘备跃马檀溪之后,这绝非历史的偶合或随意的安排,而是经过精心构思的。作者选择这个时机让诸葛亮出场,使之成为刘备一生事业的分水岭。这个分水岭自然地使刘备二十多年的困顿与后来逐渐得势形成鲜明对照,让前者反衬后者,使大贤诸葛亮的

9、形象在全书中更为高达突出。这就是作者描写诸葛亮出场在安排、选择时机上的匠心和妙处。单福用兵是第二层铺垫。这个时候诸葛亮还不能出场。没有比较就不能真正的分出优劣。首先,点出了徐庶的登场。“玄德回马入城,忽见市上一人,葛巾布袍,皂绦乌履,长歌而来。”此人乃单福徐庶也。“玄德乃拜单福为军师,调练本部人马。”写出徐庶的登场是对于诸葛亮登场的不俗,对于徐庶描写的越好就能在以后的写作中突出诸葛亮的形象。当然这其中也有文人之间的共性问题。通过对于徐庶登场的描写,也能使读者间接的感受当时贤士的一种状态,对于诸葛亮的登场有一定的感觉。接着写到了徐庶对于刘备的作用。高士贤,不露真名;(其实单福乃徐庶也)高士才高,

10、先设计大败曹仁先锋吕氏兄弟,识破八门金锁阵又败曹仁,最后计取樊城,战败曹军三万。这里从正面描写徐庶之能,而目的是从侧面衬托诸葛亮乃稀世奇才。令刘备大为激赏、被水镜先生称为“怀王佐之才”、被曹操一流谋士程昱称其才“十倍于昱”的徐庶还说:“以某比之,譬犹驽马并麒麟、寒鸦配鸾凤耳”,驽马、寒鸦尚如此厉害,麒麟、鸾凤之才更不待言了。然如此之高士竟非卧龙。后文孔明出山,更有徐庶“安敢比亮”之言,于火烧博望前再一顿挫,孔明尚未展才已见才高八斗,全在徐庶的一衬之中。走马荐诸葛是第三层铺垫。文章写到这里好象诸葛亮登场与否显得不是很重要了。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刘备得到了徐庶之后可谓得到了人才,而且通过上文我们的对

11、比,我们知道徐庶的才能要远远高于曹操的谋士。其实,不然这正是作者的高明之处。写徐庶是为了写孔明。好景不长,徐庶有他自己的性格弱点,所以程昱设计,假冒徐母笔迹骗徐庶入曹营。徐庶临走之前,将其行其好其身世背景一一备述,我们且看二人的对话庶曰:“此人不可屈致,使君可亲往求之。若得此人,无异周得吕望,汉得张良矣。”玄德曰:“此人比先生才德何如?”庶曰:“以某比之,譬犹驽马并麒麟,寒鸦配鸾凤耳。此人每尝自比管仲、乐毅;以吾观之,管、乐殆不及此人。此人有经天纬地之才,盖天下一人也。”玄德喜曰:“愿闻此人姓名。”庶曰:“此人乃琅邪阳都人,覆姓诸葛,名亮,字孔明。乃汉司隶校尉诸葛丰之后。所居之地有一冈,名卧龙

12、冈,因自号为卧龙先生。此人乃绝代奇才,使君急宜枉驾见之。若此人肯相辅佐,何愁天下不定乎?”玄德曰:“昔水镜先生曾为备言:伏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今所云莫非即伏龙、凤雏乎?”庶曰:“凤雏乃襄阳庞统也,伏龙正是诸葛孔明。”玄德踊跃曰:“今日方知伏龙、凤雏之语,何期大贤只在目前。非先生言,备有眼如盲也!”不仅道出了孔明的家世,更点出了他的“不可屈致”之傲态,吕望张良之比拟,将水镜所埋之线挑开,又埋三顾茅庐之线。徐庶见孔明是一插曲,隐隐绰绰让读者看到一个诸葛亮的后影,高傲且有几分不近情理,文势随之一宕(dang)。这样的写法就把刚才的那一幕表现的淋漓尽致。这是比较正式的介绍诸葛亮的情况和他的性

13、格问题。用了一种比较直观的方式来展现他。可是这个时候,对于刘备来说还是比较迷茫的。他对于诸葛亮尽管听到了很多,但对他自己来说还是比较模糊的。司马徽再荐名士是第四层铺垫。作者先通过水镜先生对徐母的预料表现了他确有先见之明,加重了他推荐评价诸葛亮的分量。然后写水镜先生对孔明坐谈的描写,对孔明的评价徽曰:“孔明与博陵崔州平、颍川石广元、汝南孟公威与徐元直四人为密友。此四人务于精纯,唯孔明独观其大略。尝抱膝长吟,而指四人曰:公等仕进可至刺史、郡守。众问孔明之志若何,孔明但笑而不答。每常自比管仲、乐毅,其才不可量也。”玄德曰:“何颍川之多贤乎!”徽曰:“昔有殷馗,善观天文,尝谓群星聚于颍分,其地必多贤士

14、。” “以吾观之,不当比此二人,我欲另以二人比之。” “可比兴周八百年之姜子牙,旺汉四百年之张子房也。”语中非但带出孔明高远大志,水镜先生把孔明与四友作比,指出其与众不同的特点,他读书提纲挈领,与寻章觅句、咬文嚼字、死啃硬磨的一般书生自是不同,具有大战略家的风格。继元直之后再比一次吕望张良;非但极力赞誉令人惊讶,更有“呕心血”,“不得其时”之语使人叹为观止。这样的评价又一次直接地展现了诸葛亮的才干。将这样的侧面描写推到了极致。第37回里有几层铺垫已说不清了。毛宗岗之评,则曰:“见孔明之居,则极其幽秀;见孔明之童,则极其古淡;见孔明之友,则极其高超;见孔明之弟,则极其旷逸;见孔明之丈人,则极其清

15、韵;见孔明之题咏,则极其俊妙:不待接席言欢,而孔明之为孔明,于此领略过半矣!” 刘备两度不遇孔明,明显是孔明有意回避,表现出孔明的矜持、清高、自尊自大、不汲汲于功名的特点。两顾茅庐几千字,孔明一面不露,却无处不见。农人所咏、诸葛均所唱、黄承彦所吟,极显卧龙澹泊宁静之志;崔州平的见解、石广元和孟公威的嗟叹,既显卧龙之才,又显孔明有志必为之勇,是正衬,亦是反托;更有玄德的一片虔诚之心,如永夜望曙、旱夜望雨一般:到此,孔明已经千呼万唤,不能不出了。三顾茅庐较细腻地描写了刘备对孔明的拜访,极尽对人物、环境渲染之能事,制造出浓重的气氛,从侧面衬托出孔明的大才和高雅不凡。作者还通过对卧龙岗景色、孔明隐居生

16、活的描写来衬托他的高雅不凡。卧龙岗是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澄清,地不广而平坦,林不大而茂盛,猿鹤相亲,松篁交翠。床头堆积黄卷,囊藏古锦名琴闲则勤耕,或驾小舟游于江湖之中,或访僧道于山岭之上,或寻朋友于村落之间,或乐琴棋于洞府之内,踪迹不定,往来莫测,不知去所。环境幽秀,志趣高雅,行踪不定,给这位大贤罩上一层神秘而迷人的面纱,使人更觉他高远不凡。卧龙岗景色、孔明隐居生活的描写共同构成了一个淡泊,高雅,宁静的意境,这对塑造诸葛亮形象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可以说,水镜先生司马徽、徐元直、黄承彦、崔州平的出场,优美的自然景物,为卧龙诸葛孔明的出场作了很好的铺垫,一次次的铺设伏笔,一次次地设置悬念,大吊读者的胃口,读着这几回,读者在那清幽的自然风光和隐逸者的言谈笑语中不断地追问,不断地猜想,这个卧龙先生、这个诸葛孔明究竟是怎样的异人? 未见其人,先闻其诗;未见其人,先见其居;未见其人,先观其志。关于诸葛亮的经天纬地之才的印象在读者心中不断地蓄势,以童谣、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