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菏泽市定陶县陈集镇中学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二单元 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复习(无答案) 北师大版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33894232 上传时间:2020-05-31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2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菏泽市定陶县陈集镇中学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二单元 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复习(无答案) 北师大版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山东省菏泽市定陶县陈集镇中学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二单元 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复习(无答案) 北师大版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山东省菏泽市定陶县陈集镇中学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二单元 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复习(无答案) 北师大版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山东省菏泽市定陶县陈集镇中学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二单元 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复习(无答案) 北师大版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山东省菏泽市定陶县陈集镇中学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二单元 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复习(无答案) 北师大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菏泽市定陶县陈集镇中学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二单元 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复习(无答案) 北师大版(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单元: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教师寄语:环境不会改变,只能改变的是自己。复习目标:1、掌握本单元基础知识 2、理解并会运用基础知识。复习过程:一、根据提纲,掌握本单元基础知识,然后小组之间相互检查复习掌握情况。(25分钟)1、中共八大召开的时间、内容、意义是什么?2、在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出现了严重失误。出现失误的原因、表现、影响、教训分别是什么?3、“文化大革命”的发动:原因、导火索、开始时间、标志、形成的两大反革命集团?最大的一起冤案?结束的时间及标志、如何评价、影响及启示?4、我国国防建设的成就有哪些?5、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成就有哪些?二、测评海洋:(用20分钟的时间,

2、独立完成,做完后,教师抽查两三个组,公布答案,其余学生互评互改,最后教师强调错误较多的试题)1.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毛泽东说:“这次会议是标志着我国人民从1949年建国以来的新胜利和新发展的里程碑”。这次会议被称为“里程碑”的理由是( )A通过了共同纲领 B确立了土地改革的路线C公布了“一五计划” D通过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2.我国在“一五”时期各部门的投资比例是:工业占58.2% ,农林水利占7.6% ,运输邮电占19.2% ,文化教育和卫生占7.2% ,其它占7.8%。在工业内部,轻重工业之间的投资比例大体是1:7.9。由此可见,我国当时( )A. 优先发展重工业 B. 优先

3、发展运输邮电业C. 农轻重三业均衡发展 D. 三大改造稳步推进3.中国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开始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的标志性事件是( )A1952年土地改革的完成 B19531957年“一五计划”的完成C新中国的成立 D1958年“大跃进”运动的开展4.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右图中的两件大事相隔了多少年( ) A.6 B.7 C.8 D.95.“当前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提出这一重要论述的会议是( )A中共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B中共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C中共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 D中共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6.1958年6月

4、12日,人民日报报道:河南省遂平县卫星农业社29亩小麦试验田亩产达3530斤。这篇浮夸报道的出现反映了“左”倾错误的泛滥,“左”倾错误出现的的原因是( )中共八大的指引 对我国所处的发展阶段认识不足 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缺乏经验 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 A B CD7.1956年全国高考的作文题是“我生活在幸福的年代里”。下列事件不可能发生在这个“幸福的年代里”的是( )A公社大办食堂,吃饭不要钱 B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C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 D一五计划即将完成8.“公社的山羊长得壮,上山碰到非洲象,山羊打个大喷嚏,轰隆一声比雷响,大象吓得直哆嗦,扑通跪倒直喊娘娘啊娘,还是公社的山羊大,跟它比,我

5、简直就是屎克郎”。这首歌谣体现哪个时期的特色( )A大跃进时期B农业合作化时期C文化大革命时期D改革开放时期9.老人依旧清楚地记得那个疯狂的年代:作为学生的他,戴着红卫兵的袖章,四处张贴大字报,批斗所谓的“牛鬼蛇神”这个年代是( )A.“大跃进”时期 B.农村人民公社化时期 C.文化大革命时期 D.土地改革时期10. 打破美、苏等国对核武器和航天技术的垄断,我国决定( ) A建立人民空军B加入亚太经合组织C研制“两弹一星” D实施“863计划”11.中国社科院研究员茅于轼先生在北大讲学时说:“不能借口少数服从多数而剥夺少数人的基本权利,因为少数人的基本权利若得不到保障,最终可能连国家主席的基本

6、权利也得不到保障。”这里的“国家主席”指的是 “文革”中被迫害致死的( )A彭德怀 B. 刘少奇 C. 贺龙 D. 朱德12、2020年CCTV1主办的全国道德模范颁奖晚会上,对道德模范郭明义的颁奖词是:“他总看别人,还需要什么;他总问自己,还能多做些什么。他舍出的每一枚硬币,每一滴血都滚烫火热。他越平凡,越发不凡,越简单,越彰显简单的伟大。”郭明义的“平凡与伟大”是下列哪位人物的精神内涵在新时代的丰富和升华?( )A.焦裕禄 B.王进喜 C.袁隆平 D.雷锋13、科技发展影响世界,科学名人世人永记。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的贡献是( )A提出万有引力定律 B发现电磁感应原理 C研制“两弹一星”建

7、国后,为了14、“两弹一星”中的“一星”指人造地球卫星。1970年我国成功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是( )A天宫一号B嫦娥一号 C东方红一号 D神舟一号15、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为解决“三农”问题,采取一系列措施,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不乏沉痛的教训。 材料一:从下列图片中提取历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图一:向农民宣传土地改革法 图二:农民申请加入合作社 图三 图四材料二: “放开肚皮吃饭,鼓足干劲生产”; 人民群众高举“人民公社好”的牌子。材料三:“水稻比天高”、“萝卜比驴大”; 早稻亩产三万六千九百多斤、河北抚宁县杜庄炼铁厂二号六点五立方公尺小高炉;“人人进入新乐园,.吃喝穿用不花

8、钱”。()材料一中的四幅图分别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图一、图二、图三、图四的探索哪些是成功的,哪些是探索中的严重失误? (2)图一反映的是建国初期的哪部历史文献?据此我国掀起了什么运动?刘少奇说土地改革是“中国几千年来一次最大、最彻底的改革”的依据是什么?它产生了怎样的历史影响?(3)图二反映了建国初期我国农村社会变革中的什么历史事件?标志着“我们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事件是什么? “三大改造”指什么?“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有什么历史意义?(4)1953年党和国家开始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政策和方式分别是什么?1956年我国农村生产关系发生了什么根本性变化?(5)图

9、三、图四反映的是我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发动的哪两次运动?为什么从那以后我们没有再见到此类社会现象?它给我们留下什么历史教训?(6)材料二、材料三反映的情况出现于什么时期?它反映出当时的什么现现象?当时为什么会出现材料二中图片反映的这种现象?它导致了什么样的严重后果? (7) “人人进入新乐园,.吃喝穿用不花钱” “新乐园”在当时指什么?据当时报道,短短两三个月时间,全国农村就实现了人民公社化,你认为这种做法正确吗?请简单说明理由?(8)据材料三,指出当时中国工农业发展模式是什么?结果如何?16、看电视学历史:20世纪40年代中原地区适逢战乱灾荒,大量河南人迁至陕西扎根,电视剧叶落长

10、安根据这段历史,讲述了河南人郝玉兰一家三代以及西安小东门锦华巷街道的河南乡亲们相濡以沫,共同渡过的50年风风雨雨,也见证了中国的这段历史。 第3集 玉兰心里有事不明白,就让儿子替自己写信问毛主席:“敬爱的毛主席:您老人家人体好吗?这都是新社会了,劳动人民吃香了,这人跟人都平等了旧社会不拿俺当人看,新社会,俺觉着俺是主人了”(1) 信中的“新社会”到来的标志是什么?结合信中内容和所学知识,说说“新社会”的到来有何历史意义? 第4集 1954年春,锦华巷街道召开一次妇女大会,玉兰控诉白丈夫老四对自己实施家庭暴力,普通百姓心中开始有了法的概念。(2)请仔细观察剧照,以玉兰为代表的普通妇女第一次接触到

11、的是哪一部法律?这一年(1954年)我国法治建设取得的最大成就是什么?用一句话概括这项成就的历史地位。 第6集 玉兰的大女儿莲花想非常去上学,玉兰让她在家照看弟弟,就是不让她上学。(3)如果今天你的父母不让孩子去上学,你会使用什么样的法律武器为自己争取上学的权利? 第7集 玉兰把自家的锅拿去炼铁;老大爷在自家的院里也为祖国的大炼钢铁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4)这一集的故事发生在哪一年?当时的中国出现了什么运动?造成了什么影响? 第17集 一伙“红卫兵”在革命的名义下,干着打砸抢的无耻勾当(5)“红卫兵”是在哪一运动中出现的组织?这一运给中国带来什么恶果?第27集 玉兰在农村的儿媳妇翠花数落丈夫白东京,不好好干活,满肚子委屈。(6)请仔细观察剧照,当时农民为什么感到越过越有劲? 第40集 2002年玉兰他们居住了50年的锦华巷被拆迁了,他们都恋恋不舍。(7)今天的你不论是在城市还是在农村,到处都有大规模的拆迁,对于拆迁,你想说点什么?请发表自己的见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