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中考化学 专题三:碳及其化合物

上传人:wei****08 文档编号:133890756 上传时间:2020-05-31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33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中考化学 专题三:碳及其化合物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2020中考化学 专题三:碳及其化合物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2020中考化学 专题三:碳及其化合物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20中考化学 专题三:碳及其化合物》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中考化学 专题三:碳及其化合物(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0中考化学 专题三 碳及其化学物易错清单1. 对部分碳单质的认识错误。【例1】(2014甘肃兰州)同学们填写的“毕业生登记表”需要长期保存,因此书写时必须使用()。A. 铅笔B. 圆珠笔C. 红墨水笔D. 碳素笔【解析】本题考查了碳的化学性质。A、铅笔由石墨和粘土制成,附着力差;B、圆珠笔水见光易于分解,而褪色;C、红墨水见光易于分解,而褪色;D碳素墨水的主要成分是碳,在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稳定,很难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保存的时间较长,因此同学们用碳素笔填写的“毕业生登记表”能长期保存;故选D。【答案】 D【误区纠错】本题的易错之处是:由铅笔由石墨制成,而石墨是碳单质性质稳定,因而用铅笔

2、书写的字迹能长期保存,忽视了石墨因结构是分层性质有质软而导致笔迹附着力差,易擦除不易保存的特点。2. 对物质性质的认识错误。【例2】(2013江苏苏州)下列有关二氧化碳的说法正确的是()。A. 二氧化碳是引发酸雨的“罪魁”B. 二氧化碳固体可用于人工降雨C. 二氧化碳可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D. 二氧化碳有毒不能制作碳酸饮料【解析】本题考查了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用途、对环境的影响。A、二氧化硫、二氧化氮是引发酸雨的“罪魁”,而不是二氧化碳,故A错误;B、二氧化碳固体(即干冰)升华吸收热量,所以可用于人工降雨,故B正确;C、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可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故C错误;D、二氧化碳无

3、毒且和水反应生成碳酸,所以二氧化碳能制作碳酸饮料,故D错误。综上所述,选B。【答案】B【误区纠错】本题的易错之处是:因紫色石蕊试液中通入二氧化碳后变蓝,误认为二氧化碳可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因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了酸性物质碳酸,误认为二氧化碳是引发酸雨的“罪魁”;因二氧化碳不能供给呼吸而能使人窒息,误认为二氧化碳有毒。名师点拨碳和碳的化合物既是初中化学的重点,又是中考命题的一大热点,此部分知识与人类生产、生活、新科技密切相关,具体有以下几个特点:1. C60以及单层石墨片、碳海绵等新发现的碳单质的结构、组成、分类等常作为碳知识命题的热点。2. 结合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的碳的化合物的化学式,考查化合

4、物的组成、分类及根据化学式进行的相关计算。3. CO2的性质、制取及收集方法的迁移的命题综合性较强,主要考查学生对实验原理、方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4. CO的毒性及处理方法中考常考,目的是使学生对其毒性的危害性有充分地认识。5. 碳及碳的化合物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的命题多以网络形式出现,考查学生的推理能力。6. 化石燃料与环境保护相结合的命题,如温室效应问题,突出试题的德育功能。7. 将课本中一些选学、阅读内容有选择性地纳入命题范围,检验学生的自学能力。以上特点将继续成为2015年的中考命题的方向。提分策略本专题知识虽然比较简单,但与生活、生产联系紧密,因此要注意性质和用途之间的关系,善于运用所

5、学知识解释、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具体注意以下几点:1. 要清楚碳的单质和化合物的关系,可利用知识网络梳理相关知识(如下图):【例1】(2013重庆)在一定条件下,下列物质中不能与单质碳发生化学反应的是()。A. COB. CO2C. O2D. CuO【解析】本题考查了碳的化学性质,可根据碳具有可燃性、还原性分析解答。碳和一氧化碳不能发生化学反应,故A正确;碳具有还原性,和二氧化碳在高温下反应生成一氧化碳,故B错误;碳具有可燃性,和氧气反应可生成二氧化碳或一氧化碳,故C错误;碳具有还原性,在高温下和氧化铜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故D错误。【答案】A2. 在平常的学习中,多留意与化学知识相联系

6、的生活实际问题,并善于运用所学化学知识解释、解决此类问题。如:用铅笔粉末容易打开生锈的铁锁;打开汽水瓶盖后有大量气泡冒出;用活性炭作冰箱除味剂,特别是活性炭与水的净化相结合;古代字画年深日久仍不变色;木柴、棉花、图书馆失火各用什么灭火器;环保问题等。【例2】(2013广西南宁)在公共场所,利用“活性碳+超滤膜+紫外线”组合工艺可获得直饮水,其中活性碳的主要作用是()。A. 还原B. 导电C. 吸附D. 消毒【解析】本题考查了活性炭的性质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实际应用。活性碳具有吸附性,能吸附异味和色素,起吸附作用。【答案】C3. 要善于运用比较的学习方法。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比较COCO2物理性质色

7、、味、态无色、无味的气体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密度略小比空气的密度大溶解性难溶于水能溶于水化学性质可燃性2CO+O22CO2一般条件下,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可灭火)还原性CuO+COCu+CO2不具有还原性,而具有氧化性毒性剧毒,易与人体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无毒。在空气中含量大于1%时,对人体有害;6%以上时,使人窒息与水反应不反应H2O+CO2H2CO3(H2CO3不稳定);H2CO3H2O+CO2与石灰水等碱溶液反应不反应CO2+Ca(OH)2CaCO3+H2O,可用来鉴别二氧化碳用途燃料、冶炼金属灭火,制纯碱、尿素、汽水、制冷剂、温室肥料等特别注意:二氧化碳的溶解性与二氧化碳和水的

8、反应。二氧化碳能溶于水,又能与水反应,前者是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后者是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试液后,石蕊试液变成红色的实质是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的碳酸作用的结果。【例3】(2014吉林长春)请回答下列与木炭、氢气、一氧化碳有关的问题:(1)其中理想的清洁、高能燃料是;(2)点燃氢气和一氧化碳前都需要;(3)在一定条件下,这三种物质都能与氧化铜反应生成铜,说明它们都具有性。【解析】本题将木炭、氢气、一氧化碳放到一起,联系实际考查了物质的可燃性、还原性,运用对比的方法,突出了它们性质的相似性。(1)理想的清洁、高能燃料是氢气;(2)可燃性气体与空气或氧气的混合物,点燃时有可能发生

9、爆炸,因此,点燃可燃性气体前都要验纯;(3)在一定条件下,这三种物质都能与氧化铜反应生成铜,说明它们都具有还原性。【答案】(1)氢气(2)检验纯度(3)还原性专项训练一、 选择题1. (2014上海奉贤中考二模)金刚石、石墨和C60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关于金刚石、石墨、C60三种单质的叙述错误的是()。A. 将石墨变成金刚石发生了化学变化B. 三种物质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C. 三种物质完全燃烧后的产物都是CO2D. C60是一种新型的有机物2. (2014上海奉贤中考二模)木炭可以与氧化铜反应,方程式为:2CuO+CCu + X。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该方程式中X为COB. 反应中C

10、被氧化C. 反应前后原子总数发生变化D. 该反应CuO为还原剂3. (2014福建福州初中毕业班质量检查)为验证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酸”且“密度大于空气”的性质,将干燥二氧化碳缓慢地通过如图所示装置(玻璃管为高低两根),一段时间后蓝色石蕊试纸能明显变红的是()。A. B. 和C. D. 和4. (2014北京东城区中考一模)如图所示,实验装置足以维持实验期间小白鼠的生命活动,瓶口密封,忽略水蒸气和温度变化对实验结果的影响。经数小时后,U形管A、B两处的液面出现的情况是()。A. A处下降,B处上升B. A、B两处都下降C. A处上升,B处下降D. A、B两处都不变5. (2014广东佛山禅

11、城区中考调研测试一)右下图是“一氧化碳与氧化铁反应”的部分实验装置,关于该实验说法正确的是()。A. 充分反应后,向固体中加稀盐酸会产生气泡B. 在实验过程中,红色的粉末会逐渐变成黑色C. 该实验的反应原理为FeO+COFe+CO2D. 在实验过程中,产生的尾气可以直接排放到空气6. (2013上海奉贤区四月调研试卷)对以下事实的解释错误的是()事实解释A. 警犬利用嗅觉搜毒品分子在不断运动B. 用稀有气体做保护气通电后能发出有色光C. 用碳素墨水书写档案材料碳在常温下化学性质稳定D. CO和CO2的性质差异很大分子结构相差一个氧原子7. (2013安徽合肥瑶海区一模)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生活

12、中的下列做法不合理的是()。A. 冰箱中的异味,可用活性炭除去B. 煤炉火上放一盆水,就能防止一氧化碳中毒C. 电器着火,应先切断电源再灭火D. 羊毛和涤纶,可用燃烧法区分8. (2013广州荔湾区九校联考质量检测)下列有关CO2和CO的知识归纳,错误的是()。A. 组成1个二氧化碳分子比1个一氧化碳分子多1个氧原子B. 性质都是无色无味的气体;都能溶于水,水溶液显酸性;都能与碱反应;都能燃烧C. 用途CO2可用于光合作用、灭火,“干冰”可用于人工降雨等;CO可作燃料、冶炼金属等D. 危害CO2会造成“温室效应”;CO极易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引起中毒9. (2013江苏仪征二模)造成大气中二

13、氧化碳含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是()。A. 动植物的呼吸作用增强B. 实验室逸出的CO2增多C. 森林面积锐减D. 大量使用化石燃料作能源二、 填空题10. (2014安徽安庆市中考一模)冰箱除味剂是利用活性炭制成的。某化学兴趣小组用冰箱除味剂进行了相关探究。探究一:除味剂的还原性(1)除味剂与氧化铜粉末反应。实验前,小组同学将除味剂研磨成粉末的目的是。(2)稳定的高温是本实验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实验装置也会影响加热的效率。小组同学将下图的乙装置替代甲装置,将试管直立起来,并在酒精灯上加上网罩。实验时,将反应混合物夯实于试管底部,调节酒精灯使外焰完全包围试管的下部。其目的是。甲乙 (3)他们在检验了

14、乙装置的气密性后,往试管中加入已干燥的药品并开始加热,当看到澄清的石灰水刚出现浑浊时,(填“能”或“不能”)确定氧化铜和炭粉已经开始反应,其原因是。(4)待反应结束,先将导管从石灰水中取出,然后关闭止水夹,熄灭酒精灯,自然冷却。若不关闭止水夹,可能出现的问题是。探究二:除味剂的吸附效果小组同学认为除味剂的质量会影响吸附效果,设计了如下的实验,相关数据如下表。实验编号10%红墨水溶液同一规格除味剂溶液褪色的时间 10mL5g10min10mL10g5min(5)上述实验的结论是。(6)还有哪些因素可能会影响吸附效果?请说出你的猜想,并设计实验验证 。11. (2014北京海淀区中考一模)某实验小组用下图装置研究CO2的性质。提示:忽略块状大理石中杂质对本实验的影响;碱性碳酸钠溶液与中性氯化钙溶液能发生复分解反应。(1)如图所示,装入药品,打开K,玻璃管b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导管口处的现象是。(2)关闭K,一段时间后反应停止。反应能够停止的原因是 。(3)反应停止后,向a中滴入酚酞溶液,并加入一定量氢氧化钠固体,充分反应后 a中溶液呈红色。打开K,待a、b中液面相平后立即关闭K,轻轻振荡b管。一段时间后观察到的现象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