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中考物理 专题二学生探究实验

上传人:wei****08 文档编号:133890614 上传时间:2020-05-31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1.1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中考物理 专题二学生探究实验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2020中考物理 专题二学生探究实验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2020中考物理 专题二学生探究实验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20中考物理 专题二学生探究实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中考物理 专题二学生探究实验(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 1 页 共 11 页 2020 中考物理中考物理 专题二专题二 学生探究实验学生探究实验 探究实验一 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探究实验一 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1 提出问题 固体熔化时总要吸收热量 不同物质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熔化过程中 温度的变化规律相 同吗 2 猜想与假设 熔化过程中一定要加热 所以物质熔化一定要吸收热量 这时温度可能是不断上升的 3 设计并进行实验 固体分为晶体和非晶体 实验可分两次进行 分别探究海波 晶体 和石蜡 非晶体 的 熔化过程中温度的变化规律 参照图选择需要的实验器材 l 将温度计插入试管后 待温度升到 40 左右时开始计时 每隔 1 min 记录一次温度

2、 在海波或石蜡完全熔化后再记录 4 5 次 时间 min012345 海波的温 度 石蜡的温 度 2 图中方格纸上的纵轴表示温度 温度的数值已经标出 横轴表示时间 请你自己写上 根据表中各个时刻的温度在方格纸上描点 然后将这些点用平滑曲线连接 便得到熔化时 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 记录的图象大致如图所示 第 2 页 共 11 页 4 分析与论证 海波 熔化前温度上升 熔化中温度保持不变 熔化后温度上升 石蜡 熔化前 熔化中及熔化后温度一直上升 不同物质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可能会不同 晶体 如海波 有固定的熔化温度 在熔化过程中尽管不断吸热 温度却保持不变 非晶 体 如石蜡 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 在

3、熔化过程中 只要不断吸热 温度就会不断上升 5 交流与评估 1 实验时 要注意将海波碾成粉末 由于石蜡不便碾成粉末 可以在实验前先将石蜡熔 化后插入温度计至中间偏下位置再凝固 然后用此石蜡做熔化实验 当然海波的熔化实验 也可以照此准备 2 严禁用一个酒精灯直接点燃另一个酒精灯 酒精灯要用灯帽盖灭 3 要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 探究实验二 光的折射规律 1 提出问题 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 传播方向一般会发生偏折 这种现象叫做光的折射 光的折射有什么特点呢 2 猜想与假设 猜想 1 折射光线可能与入射光线关于法线对称 猜想 2 折射光线可能与入射光线关于界面对称 3 设计并进行实验 如图所示

4、 把实验仪器组装好 探究光在水中折射的光路 找出折射规律 l 观察折射光线 法线与入射光线之间的位置关系 2 比较折射角与入射角的大小 3 改变入射角犬小 观察折射角的变化情况 4 让光从水中斜射到空气中 观察入射角和折射角的变化 4 分析与论证 第 3 页 共 11 页 光折射时 折射光线 入射光线 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 的两侧 折射角随入射角的改变而改变 入射角增大时 折射角也增大 入射角减小时 折射角也减小 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玻璃等透明物质中时 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当光从 水或玻璃等透明物质斜射入空气中时 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5 交流与评估 1 当光斜射入水中

5、就能够观察到光在水中的传播现象 光在水中的可见度较小 可以 在水中加入少量的碳素墨水 2 该实验叙述时 要注意斜射的含义 只有斜射时才发生偏折 当光垂直入射时 传播 方向不发生变化 是沿直线传播的 3 在利用玻璃水槽做实验时 光屏要竖直放置 探究实验三 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1 提出问题 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会怎样运动 2 猜想与假设 猜想 l 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会做匀速直线运动 猜想 2 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会越来越慢 最后停下来 3 设计并进行实验 1 如图所示 让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 滑到铺有毛巾的水平面上 观察小车前进的距离 2 让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 滑到铺有棉布的水平面上 观察小车前

6、进的距离有何变化 3 让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 滑到水平木板面上 观察小车前进的距离有何变化 4 分析与论证 在相同条件下 同一斜面 同一高度 同一初速度 接触面越光滑 小车受到的阻力越小 它运动得越远 可以进一步推断 如果表面绝对光滑 小车将做匀速直线运动 并将永远运动下去 我们可以想象 原先静止的物体 如果不受外力 它将永远静止 总结以上结论可得 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 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 止状态 5 交流与评估 l 小车每次都要从同一高度自由滑下 以保证小车在到达三种水平表面上的初速度相同 2 给水平桌面铺上粗糙程度不同的物体 目的是使小车在水平面上运动时所受阻力不同 探究

7、实验四 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 1 提出问题 第 4 页 共 11 页 在地面上的小车同时受到两个推力作用 它们在同一直线上 且方向相同 它们的合力多 大呢 若它们方向相反 它们的合力又是多大呢 2 猜想与假设 猜想 l 方向相同时 合力等于两个力的大小之和 猜想 2 方向相反时 合力等于两个力的大小之差 3 设计并进行实验 1 如图甲所示 橡皮筋原长 AE 它在同方向力 F1和 F2的共同作用下伸长到 E 记录 下此时 F1和 F2的大小和方向 2 如图乙所示 橡皮筋原长 AE 它在两个方向相反的力 F1和 F2的共同作用下伸长到 E 记录下此时 F1和 F2的大小和方向 3 如图丙所示 撤去

8、力 F1和 F2后 用力 F 作用在橡皮筋上 使橡皮筋也伸长到 E 记 录下此时 F 的大小和方向 4 比较当力 F1和 F2同向的情况下 F1 F2和 F 之间的大小与方向的关系 5 比较当力 F2和 F2反向的情况下 F1 F2和 F 之间的大小与方向的关系 6 在三次实验中 橡皮筋都被拉伸到 F 每次的作用效果是相同的 因此 力 F 就是力 F1和力 F2的合力 4 分析与论证 1 同一直线上 方向相同的两个力的合力 大小等于这两个力的大小之和 方向跟这两 个力的方向相同 即 F F1 F2 2 同一直线上 方向相反的两个力的合力 大小等于这两个力的大小之差 方向跟较大 的那个力的方向相

9、同 即 F F1 F2 5 交流与评估 1 该实验也可以用弹簧测力计代替钩码表示力的大小 2 在使用弹簧测力计拉橡皮筋的过程中 一定要使弹簧测力计的轴线与拉力的方向一致 以免由于与弹簧测力计外壳发生摩擦而影响测量的精确度 3 本实验中 结点 F 是参考对象 它的位置是两个力的合力 F 的作用效果的具体体现 每次均在同一位置 说明两个力的作用效果与只用一个力 F 的作用效果相同 这就是同一 直线上的二力合成实验中的 等效替代法 探究实验五 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 1 提出问题 第 5 页 共 11 页 用食指和拇指压图钉的尖与帽 压力相同 但两个手指所受压力的作用效果不同 压力的 作用效果

10、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2 猜想与假设 压力的作用效果可能与压力大小有关 还可能与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 3 设计并进行实验 l 按照图甲所示将小桌放在海绵上 观察海绵被压下的深浅 2 在小桌上放上砝码 按照图乙所示将小桌放在海绵上 观察海绵被压下的深浅 3 在小桌上放上砝码 按照图丙所示将小桌放在海绵上 观察海绵被压下的深浅 4 分析与论证 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大小有关 l 受力面积一定时 压力越大 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2 压力一定时 受力面积越小 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5 交流与评估 l 实验中 各器材的作用是什么 海绵 通过海绵发生的形变显示压力产生的作用效果 砝码 改变压力的大

11、小 小桌 改变受力面积 2 实验中 为什么选用海绵做实验器材 而不选用木板 因为此实验是通过受力物体的形变程度来体现压力的作用效果的 海绵之类的物体易发生 形变 而木板等一些较硬的物体形变程度不明显 故不选用木板等一些较硬的物体代替海 编 探究实验六 探究液体内部的压强规律 1 提出问题 由于液体受重力 有流动性 所以液体内部存在压强 那么液体内部的压强有什么规律 2 猜想与假设 液体内部的压强跟深度 方向及液体的密度大小有关 3 设计并进行实验 l 如图所示 观察压强计的构造 熟悉它的使用方法 用手指轻轻按金属盒上的橡皮膜 橡皮膜受到手指按压 即压强的作用 观察压强计 U 形管两边液面高度有

12、何变化 橡皮 膜把受到的压强作用传递给密闭金属盒和胶管里的空气 然后作用在 U 形管左端的液面上 手指按橡皮膜的压力稍有增加 观察发生的现象 2 将水倒入水槽 把压强计的金属盒放入水中 观察 U 形管两边液面是否出现高度差 第 6 页 共 11 页 水的内部是否存在压强 旋动金属盒支架上的旋钮 改变橡皮膜所对的方向 观察压强计 看水的内部各个方向上 是否都有压强 3 保持压强计金属盒所在的深度不变 9 cm 使橡皮膜朝上 朝下或朝任何侧面 如 图所示 分别记下 U 形管两边的液面位置 并求出液面高度差 记录数据 填入表格 I 中 表格 压强计 橡皮膜方向 左液面高 1 cmh右液面高 2 cm

13、h 左 右液面高度差 cmh 朝上 朝下 朝侧面 结论 4 改变金属盒的深度 上移至 6 cm 再移至 3 cm 处 分别求出压强计的液面高度差 并记录实验数据 填入表格 中 表格 压强计 深度 左液面高 1 cmh右液面高 2 cmh 左 右液面高度差 cmh 3 cm 6 cm 9 cm 结论 5 比较深度相同 但密度不同的液体的压强 把记录的数据填入表格 中 表格 压强计 液体 左液面高 1 cmh右液面高 2 cmh 左 右液面高度差 cmh 水 盐水 结论 4 分析与论证 液体对容器底和容器壁都有压强 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在同一深度 液体向各 个方向的压强相等 液体深度增大

14、压强也增大 液体压强还与液体的密度有关 在深度 相同时 液体的密度越大 压强越大 5 交流与评估 l 压强计放入液体前 应检查连接处是否漏气 检查方法 可以用手持续压住橡皮膜一 段时间 观察左 右液面高度差是否变化 不受力时 U 形管两边的液面高度差是否为零 第 7 页 共 11 页 若不为零 则应拔下胶管重新连接 2 在测试同一深度 不同方向的压强时 要改变金属盒上橡皮膜的方向 这时应注意保 持金属盒中心位置的深度不变 3 观察 U 形簪两边液面的高度时 视线应与液面相平 探究实验七 探究浮力的大小跟排开液体所受重力的关系 1 提出问题 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向上的浮力 浮力的大小跟排开液

15、体所受重力有什么关系 2 猜想与假设 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跟排开液体所受重力大小可能相等 3 设计并进行实验 l 将小石块用细线系住 挂在弹簧测力计下 如图所示 测出石块所受的重力 G 2 将小烧杯用细线系好 挂在弹簧测力计下 测出其所受的重力 G1 3 将水倒入溢水杯中 使水面恰好到达溢水杯的溢水口 并在口下放小烧杯 放在水能 正好流入小烧杯的位置 然后将小石块慢慢地浸入水中 读出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F 4 利用公式 F浮 G F 算出小石块此时在水中受到的浮力 5 测出此时小烧杯和溢出的水所受的总重力 G2 并计算出溢出的水所受的重力 G排 G2 G1 6 换用不同质量的小石块 重

16、复以上实验步骤 再做几次实验 4 分析与论证 比较石块受到的浮力与溢出的水重的大小 发现受到的浮力大小都等于它们各自排开的水 所受的重力 这就是著名的阿基米德原理 5 交流与评估 1 小石块浸入水中时 要缓慢平稳 不要上下抖动 不要使小石块接触杯壁或杯底 弹 簧测力计要保持竖直方向 弹簧伸缩时 不要与外壳摩擦 2 使用溢水杯 定要细心 同时还要掌握使用溢水杯的技巧 即要确保溢水杯中水面 与溢水口相平 而且要将物体轻轻浸入溢水杯中 不要过急 使水从溢水口溢出 直到不 再溢出水后 将小石块拉出放在一边 探究实验八 动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1 提出问题 运动的物体具有动能 能对物体做功 动能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2 猜想与假设 物体动能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和物体的远动速度有关 3 设计并进行实验 1 如图所示 让钢球从斜面上滚下 打到小木块上 推动小木块做功 记下小木块移动 第 8 页 共 11 页 的距离 让同一个钢球从不同高度滚下 看哪次小木块被推得远 说明了什么问题 2 如图所示 换用质量不同的钢球 让它们从同一个高度滚下 看哪个钢球把小木块推 得远 比较动能的大小 得出结论 4 分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