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大二轮专题复习与增分策略专题12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上传人:1516****951 文档编号:133886132 上传时间:2020-05-31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1.5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生物大二轮专题复习与增分策略专题12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高考生物大二轮专题复习与增分策略专题12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高考生物大二轮专题复习与增分策略专题12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高考生物大二轮专题复习与增分策略专题12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高考生物大二轮专题复习与增分策略专题12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生物大二轮专题复习与增分策略专题12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生物大二轮专题复习与增分策略专题12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通用版)2017高考生物大二轮专题复习与增分策略专题12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专题12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重温考纲要求1.稳态的生理意义()。2.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3.体温调节、水盐调节和血糖调节()。4.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5.艾滋病的流行和预防()。1.内环境及其稳态的正误判断(1)Na浓度、渗透压、K浓度、O2浓度中,通常情况下,人体组织细胞的细胞内液与组织液的生理指标最接近的是O2浓度()(2)内环境成分中含有CO2、尿素、神经递质等()(3)Na和Cl是形成哺乳动物血浆渗透压的主要物质()(4)血浆的成分稳定时,机体达到稳态()(5)人在剧烈运动时,

2、大量乳酸进入血液,血浆由弱碱性变为弱酸性()(6)内环境的变化会引起机体自动地调节器官和系统的活动()2.血糖、水盐、体温调节的正误判断(1)血糖浓度可影响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分泌量()(2)胰高血糖素分泌量上升,促进肝糖原和肌糖原分解()(3)体内血浆渗透压降低,抗利尿激素释放减少()(4)哺乳动物长时间未饮水导致机体脱水时,会发生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作用减弱()(5)人体遇冷时,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均可参与机体产热调节()(6)我国科考队员登上南极“冰盖之巅”后出现的适应性变化是机体耗氧量降低、皮肤血管收缩、下丘脑兴奋性增强、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增加()(7)体温受到神经和体液的双重调节

3、()(8)下丘脑的活动受其他相关内分泌腺分泌激素的调节,属于负反馈调节()3.免疫调节的正误判断(1)人体内的吞噬细胞只参与非特异性免疫过程()(2)B细胞对病原体的免疫应答属于细胞免疫()(3)T细胞释放的淋巴因子不能使受到抗原刺激的B细胞增殖()(4)血液中未参与免疫反应的淋巴细胞都是记忆细胞()(5)特异性免疫过程中,只有T细胞产生记忆细胞()(6)T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可直接转变为效应T细胞()(7)动物体内的B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在淋巴因子的作用下,可增殖、分化为浆细胞()(8)乙肝疫苗的接种需在一定时期内间隔注射三次,其目的是使机体产生更多数量的抗体和淋巴细胞()一、“轻波微澜”的稳

4、态及其调节实例1.(2014新课标全国,3)关于在正常情况下组织液生成与回流的叙述,错误的是()A.生成与回流的组织液中氧气的含量相等B.组织液不断生成与回流,并保持动态平衡C.血浆中的有些物质经毛细血管动脉端进入组织液D.组织液中的有些物质经毛细血管静脉端进入血液答案A解析A项,在毛细血管的动脉端,血液运输的氧气经组织液进入组织细胞被利用,在毛细血管的静脉端,组织细胞代谢产生的二氧化碳经组织液进入血液被运输到肺经呼吸排出体外,因此生成的组织液中氧气的含量大于回流的组织液中氧气的含量,两者氧气的含量不相等。B项,血浆可以形成组织液,组织液可以进入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也可以回渗到血浆,淋巴通过淋

5、巴循环回流到血浆,因此组织液处于不断生成与回流之中,并保持着动态平衡。C项,动脉中的血浆沿动脉流入毛细血管的动脉端,其中的许多物质会透过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液。D项,组织液中包括细胞代谢产物在内的各种物质,大部分能够被毛细血管的静脉端重新吸收进入血浆。2.(2014新课标全国,3)内环境稳态是维持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内环境保持相对稳定有利于机体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B.内环境稳态有利于新陈代谢过程中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C.维持内环境中Na、K浓度的相对稳定有利于维持神经细胞的正常兴奋性D.内环境中发生的丙酮酸氧化分解给细胞提供能量,有利于生命活动的进行答案D解析A项,内

6、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因此内环境保持相对稳定有利于机体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B项,酶促反应需要酶,酶的活性又受温度、pH等因素的影响。只有温度、pH等都在适宜的范围内(内环境稳定),酶才能正常地发挥催化作用。C项,神经细胞兴奋的产生与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有关,静息电位的维持和动作电位的产生与神经细胞内外Na、K的浓度有关,因此维持内环境中Na、K浓度的相对稳定有利于维持神经细胞的正常兴奋性。D项,内环境主要包括组织液、血浆和淋巴,丙酮酸氧化分解发生在细胞内,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3.(2016全国丙,3)下列有关动物水盐平衡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A.细胞外液渗透压的改变可影响垂

7、体释放抗利尿激素的量B.肾小管通过主动运输吸收水的过程受抗利尿激素的调节C.摄盐过多后饮水量的增加有利于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相对恒定D.饮水增加导致尿生成增加有利于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相对恒定答案B解析肾小管通过自由扩散(或渗透作用)吸收水分。4.(2012新课标全国,3)哺乳动物因长时间未饮水导致机体脱水时,会发生的生理现象是()A.血浆渗透压降低B.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C.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的刺激减弱D.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作用减弱答案B解析哺乳动物因长时间未饮水导致机体脱水时,细胞外液的渗透压会升高,对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的刺激增强,从而产生更多的抗利尿激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

8、分,所以只有B项正确。5.(2014新课标全国,31)已知5%葡萄糖溶液的渗透压与动物血浆渗透压基本相同。现给正常小鼠静脉输入一定量的该葡萄糖溶液,葡萄糖溶液的输入对小鼠会有一定影响。回答下列问题:(1)输入的葡萄糖进入细胞,经过氧化分解,其终产物中的气体可进入细胞外液,并通过循环系统运输到_系统被排出体外。若该气体的排出出现障碍,则会引起细胞外液的pH_。(2)血浆中的葡萄糖不断进入细胞被利用,细胞外液渗透压_,尿量_,从而使渗透压恢复到原来的水平。(3)当细胞外液渗透压发生变化时,细胞内液的渗透压_(填“会”或“不会”)发生变化。答案(1)呼吸下降(2)降低增加(3)会解析(1)葡萄糖进入

9、组织细胞后,彻底氧化分解产生的终产物为水和CO2,CO2通过自由扩散进入内环境,并通过循环系统运输到肺部,再经过呼吸系统排出体外,如果该过程受阻,则细胞外液中CO2积累过多,酸性增强,会造成细胞外液的pH下降。(2)血浆中的葡萄糖不断进入组织细胞,则血浆中溶质微粒减少,血浆渗透压下降,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减少,肾小管、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减弱,尿量增加。(3)细胞内液与细胞外液处于渗透平衡状态,当细胞外液渗透压发生变化时,会使细胞吸水或失水,导致细胞内液的渗透压也发生改变。6.(2016全国丙,30)回答下列问题:(1)正常人在饥饿且无外源能源物质摄入的情况下,与其在进食后的情况相比,血液中胰高

10、血糖素与胰岛素含量的比值_,其原因是_。(2)在饥饿条件下,一段时间内人体血浆中葡萄糖和酮体浓度变化的趋势如图所示。酮体是脂肪酸分解代谢的中间产物,其酸性较强。人在某些情况下不能进食时,需要注射葡萄糖溶液,据图分析,注射葡萄糖溶液除了可以满足能量需求外,还可以_。答案(1)高正常人在饥饿时,由于血糖浓度降低,会导致胰高血糖素分泌量增加,胰岛素分泌量减少,在进食后则相反(2)避免因酮体浓度升高而引起的内环境pH下降解析(1)正常人在饥饿时,由于血糖浓度较低,会导致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胰岛素分泌减少,而刚进食后正好相反,所以正常人在饥饿且无外源能源物质摄入的情况下,与其在进食后的情况相比,血液中胰

11、高血糖素与胰岛素含量的比值会升高。(2)据图分析可知,随着饥饿时间的延长,葡萄糖浓度有所降低,而血浆中酮体的浓度显著升高,且酮体的酸性较强,所以注射葡萄糖溶液除了可以满足能量需求外,还可以降低血浆中酮体的浓度,有利于维持血浆正常的酸碱度。7.(2013新课标全国,30)胰岛素可使骨骼肌细胞和脂肪细胞膜上葡萄糖转运载体的数量增加,已知这些细胞膜上的载体转运葡萄糖的过程不消耗ATP。回答下列问题:(1)胰岛素从胰岛B细胞释放到细胞外的运输方式是_,葡萄糖进入骨骼肌细胞内的运输方式是_。(2)当血糖浓度上升时,胰岛素分泌_,引起骨骼肌细胞膜上葡萄糖转运载体的数量增加,其意义是_。(3)脂肪细胞_(填

12、“是”或“不是”)胰岛素作用的靶细胞。(4)健康人进餐后,血糖浓度有小幅度增加,然后恢复到餐前水平。在此过程中,血液中胰岛素浓度的相应变化是_。答案(1)胞吐协助扩散(2)增加促进葡萄糖进入骨骼肌细胞和被利用,降低血糖浓度(3)是(4)先升高,后降低恢复到正常水平解析(1)胰岛素的化学成分为蛋白质,属于大分子物质,其运出细胞的方式为胞吐;由题意可知,葡萄糖进入骨骼肌细胞需要载体蛋白协助,不需要能量,所以葡萄糖进入骨骼肌细胞的运输方式是协助扩散。(2)胰岛素是体内唯一一种能降低血糖浓度的激素。当血糖浓度上升时,胰岛素分泌量增加,引起骨骼肌细胞膜上葡萄糖转运载体的数量增加,则可以促进葡萄糖进入骨骼

13、肌细胞和被利用,使血糖浓度降低。(3)据题意可知,胰岛素能使脂肪细胞膜上葡萄糖转运载体的数量增加,说明脂肪细胞是胰岛素作用的靶细胞之一。(4)进餐后血糖浓度升高,机体胰岛素分泌增多,使血糖浓度下降,当降到正常水平时,胰岛素分泌减少。8.(2013新课标全国,30)回答下列问题:(1)清晨静脉取血测定正常人和胰岛B细胞分泌功能不足者的空腹血糖浓度,空腹时,血糖的来源是_和_。(2)空腹抽血后,一次定量饮入高浓度葡萄糖水。喝糖水后每隔一定时间静脉取血,测定血糖浓度(整个过程中禁食、禁水、不做剧烈运动),发现正常人和胰岛B细胞分泌功能不足者血糖浓度的变化趋势都是先上升,再下降,但下降的速率不同。下降

14、速率不同的原因是_。(3)胰岛B细胞分泌的激素是在该细胞的_和_这两种细胞器中进行加工的。答案(1)肝糖原分解非糖物质的转化(2)胰岛素可促进血糖进入细胞和被利用,胰岛B细胞分泌功能不足者产生的胰岛素少,故血糖下降速度慢(3)内质网高尔基体解析(1)空腹时血糖的来源有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的转化两个途径。(2)胰岛素的作用是降低血糖浓度。正常人胰岛素分泌正常,胰岛B细胞分泌功能不足者分泌胰岛素少,故血糖降低的速率较慢。(3)胰岛B细胞分泌的激素是胰岛素,其成分为蛋白质,与胰岛素合成有关的细胞器是核糖体,分泌有关的细胞器是内质网和高尔基体。悟规律从近年高考来看,本考点已由原来的“冷点”成为高考的“热点”,题型不仅涉及选择题,也涉及非选择题;血糖、体温、水平衡三大稳态调节是体现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