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与策略高考第6大题现代文阅读(二)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考点2理解概念含义

上传人:1516****951 文档编号:133886036 上传时间:2020-05-3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6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与策略高考第6大题现代文阅读(二)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考点2理解概念含义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与策略高考第6大题现代文阅读(二)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考点2理解概念含义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与策略高考第6大题现代文阅读(二)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考点2理解概念含义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与策略高考第6大题现代文阅读(二)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考点2理解概念含义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与策略高考第6大题现代文阅读(二)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考点2理解概念含义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与策略高考第6大题现代文阅读(二)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考点2理解概念含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与策略高考第6大题现代文阅读(二)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考点2理解概念含义(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江苏专版)2017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与策略高考第6大题现代文阅读(二)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考点2理解概念含义考点二理解概念含义(2016江苏卷)阅读下面的作品(阅读文本见考点一例1成人不自在),完成后面的问题。文中“如来佛的掌心”“紧箍儿”“八十一难”分别意味着什么?(6分)_考生答案得分误区诊断学生甲“如来佛的掌心”象征着如来佛的权威;“紧箍儿”象征着对孙悟空的约束;“八十一难”象征着孙悟空遭遇的挫折。2分该生不会根据语境解释概念的含义。从第3段“如来佛的掌心代表一种无所不能的社会规范,个人有再大的能耐也逃不出如来佛的手掌心”可知“如来佛的掌心”象征着孙悟空无法逃脱的社会规范;从“看到藏着紧箍

2、儿的花帽子漂亮,就自己给自己戴上了。这说明孙悟空是心甘情愿地接受社会规范”可知“紧箍儿”象征着孙悟空心甘情愿接受的社会规范;从“西天取经的八十一难都不过是孙悟空修心过程中所遇障碍的象征”可知“八十一难”象征着孙悟空修心过程中所遇的障碍。学生乙“如来佛的掌心”“紧箍儿”“八十一难”象征着孙悟空无法逃脱的社会规范和所遭遇的障碍。0分该生不明题干要求,忽视了题干中“分别”一词,没有分别阐释“如来佛的掌心”“紧箍儿”“八十一难”三个概念的内涵。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第3段中说“用如来佛的掌心代表一种无所不能的社会规范,个人有再大的能耐也逃不出如来佛的手掌心”可见“如来佛的掌心”指的是“一种无

3、所不能的社会规范”;从第4段中“这说明孙悟空是心甘情愿地接受社会规范”可以看出“紧箍儿”是指让孙悟空心甘情愿接受的社会规范;从第5段中“西天取经的八十一难,并没有内在的逻辑联系。那些周而复始、形形色色的险阻与妖魔,都不过是孙悟空修心过程中所遇障碍的象征”可以得知“八十一难”是人生路上所遇到的障碍。【答案】“如来佛的掌心”象征着孙悟空无法逃脱的社会规范;(2分)“紧箍儿”象征着孙悟空心甘情愿接受的社会规范;(2分)“八十一难”象征着孙悟空修心过程中所遇的障碍。(2分)一、根据语境解释概念含义“3方法” 1前后勾联即根据文章的整体性原则,将上下文勾联在一起,从文章的主旨出发,与表达目的和表达技巧等

4、联系起来,全面审视作者在相关内容中遣词用语的匠心,正确领会概念的含义。2表里参验即根据由表及里的原则,从概念的语表含义进而领会作者遣词用语的意图,抽象出文中所表现的内在的深刻的含义。3以文解文即根据构成文章诸因素之间既互相制约又互相阐释的特点,进行同义互解或连义互解。答题时,可以将答案代入原文中,看看是否连贯畅通,逻辑关系是否合理。二、明确要求,根据词性准确阐释概念内涵1仔细审题,明确题目要求2根据词性,准确阐释概念内涵对文中重要概念要作词性分析,以确定答案表述和试题要求理解的词语在结构性质上一致。如果试题要求解释的词语是名词(名词短语)、动词(动词短语),拟写答案时要用相应的短语来表述;如果

5、是形容词,则要从该词所表现的事物的性质特点方面考虑,结合具体内容做出解释;如果是副词,则要根据副词的类型(情态、语气、范围、频率等),结合上下文进行阐述。专 项 练一、(2016南京二模)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的问题。题壁王了一题壁不知始于何时。相传司马相如过升仙桥,题柱曰“不乘高车驷马,不过此桥”,可见汉朝的人就有了弄脏公共场所的习惯。又唐朝韦肇初及第,偶于慈恩寺塔题名,后进慕效之,遂成故事。这故事就是后世所谓“雁塔题名”。司马相如和韦肇有一个共同点,就是羡慕富贵:一个是未富贵而先夸口,一个是初富贵而便忘形。说得好听些,这是雅人深致;若从坏里说,这简直是无聊,令人作三日呕。题壁也许纯然为的

6、是留一个纪念吧。“某年月日某人到此一游”,这简单的几个字未必就是想出风头。但是,为什么不写在你的日记册上呢?假如你有一个照相机,还可以把胜地拍一个照,然后记上你来游的年月日,何苦弄脏了公共场所?你这是为人呢,还是为己?若说是为人,人家根本不认识你这个无名小卒,非但不能流芳千古,而且不足以遗臭万年;若说是为己,你何时重游还在不可知之数,甚至老死永不重游,你留几个文字又有什么用处?关于这个,往浅里说,你是像小学生用粉笔乱画墙壁,显得你没有好好受过教育;往深里说,你是因为喜欢这个风景,恨不得据为己有,公家的地方是不出卖的,就是卖你也买不起,你怀着阿Q的念头把公家的地方加上了你私人的记号。至于人家是否

7、因此感觉“煞风景”,你可管不着。题壁完全象征了咱们中国人一种有我无人的心理。有些人不甘心于只题一个名,他们还要题诗。这自然更雅一等。“寻觅诗章在,思量岁月惊”,这是多么耐人寻味的风趣啊!可惜的是他们的诗多数是颇欠推敲,或者说是只敲而不推,因为他们吟诗有如擂鼓,“不通”“不通”又“不通”!胜地何辜,受此污辱!他们太不自量了。他们并没有因为“李白题诗在上头”而搁笔,反倒是人人自比李杜,人人都要题诗在上头!未辨四声,遑论八病!只合矜夸荆室,床上吟诗;何须唐突山灵,墙头放屁!那些不喜欢文学的人,熟视无睹,倒也罢了。最苦的是那些对文学有兴趣的人,看见了字闭不了眼睛,总不免一看,看了之后,把水色山光的满怀

8、乐趣都糟蹋了!寄语现代的司马相如和韦肇们,做做好事吧,莫再佛头着粪罢。当然,其间偶然也有达官名士,不爱惜他们的墨宝,来给山水增光,甚至于不惜重金,特雇巧匠,摩崖刻石,做得非常精雅。这似乎是无可批评的了。名山佳作,相得益彰;有时候,竟使我们不知道是人以山传呢,还是山以人传。这样,我们感谢大手笔之不暇,还有什么可说的呢?但是,我总觉得题壁是中国文人的恶习。名人题壁,后人看见了也许发生仰慕之忱,然而在他本人却是未免自诩多才,令人有搔首弄姿之感。“有麝自然香,何必当风立?”达官名士们在别的地方风头已经出够了,何必雁塔题名,才算是自鸣得意呢?再说,在立功立言之后,将来世家有纪,儒林有传,而全檀石室,又复

9、永宝鸿文,自有人家捧场,更不必沾沾于炫露了。西施若不捧心,东施虽欲效颦亦苦无从效起。寄语达官名士们,你们如果不喜欢名山宝刹被尺二秀才乱涂乱画,你们就应该以身作则。此外我还有一个建议,凡属公共游览的场所,一律严禁题壁。如有典型才子未能免俗,一定要出风头,必须将佳作先付审查,缴纳重税,然后规定式样,指定地点,特许摹刻。说不定还有名门闺秀,像旧小说中所说的,在壁上题诗唱和,因而恋爱结婚。这样,多捐两个钱给公家,也是值得的。1944年8月1请解释文中画线短语的含意。(6分)(1)阿Q的念头(3分)_(2)佛头着粪(3分)_【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概念的含义的能力。(1)阿Q的念头:鲁迅在阿

10、Q正传中塑造了阿Q的形象,把这个人物的精神胜利法称为阿Q精神。具体表现为他妄自尊大,自轻自贱,欺弱怕强,麻木健忘等。鲁迅先生正是通过对阿Q精神胜利法的淋漓尽致的描绘,表明这种普遍存在于“国人魂灵”中的精神病症,所以“阿Q的念头”应是在不允许的情况下的一种心理满足。(2)佛头着粪:佛的塑像上着了鸟雀的粪便,比喻好东西上添上了不好的东西,把好东西给糟蹋了(含讥讽意)。根据上下文的语境,“佛头着粪”比喻在名山胜地题歪诗。【答案】(1)指占不了、买不起也要在心理上满足一把的念头。(3分)(2)比喻在名山胜地题歪诗。(3分)综 合 练二、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24题。(18分) 【导学号:20332055

11、】“中国式盘问”如何不再纠结春节期间,网友编了两副诙谐的对联。一副描述回乡时亲朋长辈的盘问,上联“考了几分什么工作能挣多少呢”,下联“有对象没买房了吧准备结婚吗”,横批“呵呵呵呵”。另一副则是对这些盘问的“神回复”,上联“这个嘛呵呵呵呵”,下联“那什么哈哈哈哈”,横批“阿姨吃菜”。虽是寥寥数语,但返乡年轻一代遭遇“中国式盘问”的窘迫,跃然纸上。年前恐归中的纠结,年后压力下的逃离,使故乡在很多人心中成了“想回去、回不去”的痛楚,不过,换个角度看,这些提问不也是亲友们对外面世界、不同生活的一种想象和好奇吗?正是在这个层面上,单刀直入的盘问和虚与委蛇的回答,折射出价值观念的碰撞、认知方式的不同。而这

12、背后,则是城镇化过程中文化转型的大课题。“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故乡,绝不仅是舌尖的眷恋,更是精神的栖居、心灵的归宿。不过,城镇化的过程,也是以农耕文化为主导的乡村文明,向以工业化为主导的城市文明演进的过程。变动不居中,文化难免会消逝。作家托马斯哈代曾感叹英国的城镇化毁掉了乡镇的静谧和乡民的单纯,强硬的现代化支持者印度著名导演雷伊也在后期电影中反思乡村文化的衰败。当前,走向城市的亿万国人,也正身处这样一个文化的十字路口。有人汇集了近60位网友的春节回乡见闻,一个共同点是,物质丰富了,精神文化生活却仍显单调。在微博上,也有网友感叹:回家后与亲友甚至父母都无话可说,只能“举头看电视,低

13、头玩手机”。而“中国式盘问”也正显示出,大城市与小城镇间、城市与乡村间的文化鸿沟,体现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就是文化情趣的偏差、文化价值的溃散,让哪怕最亲近的人也难以拢聚彼此的心灵。文化落差让很多人的乡愁无处安放,这是城镇化不能承载之重。那些要用放大镜才能在地图上找到名字的众多城镇、广袤乡村,正是我们的精神原乡。如若失去了这样的文化根基,我们的城镇化必将徒留空虚的躯壳。故乡不可能总是老模样,那只是一种原教旨的乡愁。不过,“中国式盘问”也让人审思,如何让我们的城镇化包含文化记忆、跳动历史脉搏?“体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慎砍树、不填湖、少拆房”,这些不正是新型城镇化的文化蓝图吗?新一轮城镇化浪潮中,中小城市需要抓住超越自我的发展契机,但更要思考的是,在这样的历程中,如何让凋敝的乡村文化丰盈起来,如何让含混的城市精神明朗起来,从而承续历史、滋养心灵、形塑认同,让上演着文化变形记的人们,不再是永恒的漂泊者、异乡人。(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2.如何理解文中的“中国式盘问”?请简要分析。(6分)_【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概念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本题须先找到答题区间,“中国式盘问”主要出现在文本第段和第段,对其的理解也在这两段中,即“这些提问不也是亲友们对外面世界、不同生活的一种想象和好奇吗”“折射出价值观念的碰撞、认知方式的不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