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二部分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二散文阅读

上传人:1516****951 文档编号:133885566 上传时间:2020-05-31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8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二部分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二散文阅读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二部分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二散文阅读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二部分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二散文阅读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二部分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二散文阅读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二部分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二散文阅读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二部分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二散文阅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二部分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二散文阅读(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江苏专用)2017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二部分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二散文阅读专题二 散文阅读考点归类,对点模拟练能力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行走的死亡沙漠黄雅思在没有水的时候,各样的生命被从领土上驱赶,唯一留下来的是支撑着所有生命与自己生命的泥土。在最后一点生命被榨干的时候,它们留下最后也是最坚定、最宝贵的意志,用无法想象的巨大压力把这最重要的部分压进自己的骸骨,然后用哆嗦着的、枯瘦的手抹去嘴角最后一丝残笑。这时,一个全新的载体就生成了。成片的泥土接二连三地死掉,垒成巨大的沙堆,而当沙互相渗透,它们的意志合为一体,它沙漠就形成了。沙是死者的尸骸,不同的是这尸骸居然还保留着自己的意志,而且

2、似乎越发坚定,这也就是它存在的意义。沙与泥土的最大不同在于:它不需要任何其他生命与非生命的支持,支撑它的是自己的意志。它有最简单的构造,不需要新陈代谢,甚至也不需要水来固定,因为它,是漂泊的、孤独的生灵。世上再没有能超过沙的浪子,它总在不停地流浪,永不停歇。微尘也好大漠也罢,总是从一处漂移到另一处,没有哪一个地方可以让它停下,除非这里有泥土,有湿润的回忆阻拦。这大概也是我们畏惧沙漠的原因,除了荒凉,还有就是对流浪的恐慌。我们都是有家的幸运儿,就算没有家,总也有个容身之所,而且也不用被自己心中的什么东西驱赶着前进,我们渴望的是安定,不是四处奔逃。沙不一样,它要不停地走,你今天在这里看到的沙和昨天

3、在这里看到的沙是不同的,是因为它要不停地追寻和逃离。追寻,是因为意志。沙存在的唯一价值就是追随自己背负的意志,并寻找一个适合的地方让其繁茂生长。这是它绝对无法摆脱更不能背叛的使命,因为如果没有这个,它的存在就失去意义。逃离,仍是意志在作祟。它不能停下,因为停下就等于背叛自己的使命,这是一种无耻的怯懦,对于一位只剩下枯骨的勇士,更是一种莫大的凌辱,它要远远离开这难以忍耐的煎熬。还有更危险的,沙一旦放慢脚步,时间的利齿就会把它嚼碎,连同它那可怜的,还未生根的小小梦想一起,咽下黑洞似的胃袋。因为沙在走,于是沙漠也跟着聚拢或扩张。成片的沙漠,呈现令人心碎的柔黄色光泽,几乎没有人能理解它们的执着,或者根

4、本就没有人尝试过要去揣摩它们的心思。这些可怜而可爱的生灵,一路劳累奔波,但即使是一位英雄,又经得起几次雨雪风霜?太多的泥土不能等到最后,比如屈原、杜甫,又或者是苏东坡无边的痛苦无疑征服了他们,摧毁了他们,这种征服与摧毁是强有力的、无可抗拒的。于是他们看到自己的破裂,无数的烟尘从心中迸出,只留下一片衰微的枯黄。但泥土毕竟没有真的毁灭,沙会代替它们前进,不过这时它们更加坚强也更轻快,没有肉体和各种欲念的牵绊,它们的脚步会变得更加坚定,因此虽然要付出极为惨痛的代价,它们也乐于经历这样的蜕变虽然在我们看来,这是一种无边的精神折磨。沙继续在励志的道路上前行,有时会遇到同类,于是它们聚集但又不黏合,互相扶

5、持又不相互牵制,它们聚聚散散,沙漠也跟着扩大缩小。沙漠不过是沙的集合,说得更具体,不过是一堆尸骨的坟丘,然而它却负担着最艰巨的任务。可怜沙漠多么劳累,清晨刚送走东坡一樽的江月,傍晚又迎来希文一楼的感伤,“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它要以怎样的心情来理解这其中的悲情与凄苦?这绝不是落魄不得志的醋酸笑骂与讥讽那般简单,这是宏大的、孤独的悲壮。但它们又实在还有希望,对自己的希望和对人世的希望,这希望只带来了更深的绝望,然而希望是不可消灭的,于是它们扭曲地前行着,像是跳给谁的祭亡之舞。或许我不该这样描述,毕竟希望是不可磨灭的。也许有那么一天,沙漠会停止流浪,沙会

6、找到自己的家园,重新变为泥土,生根发芽。但是现在,仍有无边的沙漠覆盖着地表,无边的沙在前进,狂风肆虐,遮天蔽日,遥远的夕阳从丘顶倾泻而下,无数的光珠在沙上滚过,溅起绛紫的血滴染红天际的云霞。这时或许会有一个诗人,从和自己融为一体的沙中走过,远远地瞥见了滴血的残日,并由此缔造出一个完满无缺而又悲从中来的世界。这会是一个巨大的伤痕,因为从这里透视着人世的创痛我们本来不该有这样的故事。(有删改)1文章第五段写了什么内容?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答:_答案写了“我们”“有家”或“有安身之所”的生活现状以及对安定的渴望。与沙进行对比,突出沙子不停行走流浪的特点。2请阅读文中画线的句子,分别从修辞和句式的角度

7、分析它的表达特色。答:_答案运用了比喻、拟人修辞。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沙虽然失去了生命,但仍然有自己坚定的意志。运用否定和肯定句式。肯定了历史上意志坚强者身上的精神不会消亡,并深深影响和激励着后人。3结合全文,概括“沙”的形象特点。答:_答案是泥土的新的生命(或“泥土的全新的载体”等),这个生命是用意志支撑的,它是漂泊的、孤独的生灵,它不停地追寻和逃离。4文章最后说“本来不该有这样的故事”,请从”该有”和“不该有”两个角度分别加以探究。答:_答案“该有”:悲剧是将人类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悲剧的出现对所有人来说起到了警醒、劝诫的作用,促使他们认真思考并追求真善美。磨难、痛苦对于意志坚强者来说是动

8、力,促使他们永不停息地追寻自己的理想,直至最终实现。“不该有”:在历史的长河中,有许多意志坚强者在追寻理想的过程中,遭受到无边痛苦的征服和摧残,出现了许多死亡,诞生了很多悲剧;悲剧的产生意味着真善美的毁灭,意味人类文明的倒退。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林中那块阳光明媚的草地陈忠实冒雨去图拉,拜谒托尔斯泰。车经过图拉城时,雨时下时停,出图拉城时,就看到远方天际一抹蓝天了。拐过两个交叉弯道,看到很长的林木遮蔽下的围墙和一个阔大的门,这就是托翁自己命名的“林中那块阳光明媚的草地”庄园故居了。站在宽大的门口,一眼看见两排整齐高大的白桦树的甬道,通向林木笼罩的深处。甬道尽头往右拐进去,是一座涂成黄

9、色的两层小楼,这是托尔斯泰的居室和写作间。走进写作间的一瞬间,弥漫在心头的神秘顿然散失净尽了。房间不仅没有装饰装潢,更没有如中国文人惯常装备的字画铭题之类,连一个像样的书架都不置备。走出这座二层小楼时,脑子里就凸显着两张淡黄色的木桌。我更加确信作家从事的写作这种劳动,最基本的条件不过就是一张桌子和一把椅子,可以铺开稿纸,可以坐下写字。如果脑子里是空乏的胸膛里是稀薄的,即使有镶着宝石的黄金桌椅也无济于事。在这座托尔斯泰写作和生活的黄色小楼前,有一块不大的空地,该算作院子吧。小院的三面,是稠密到几乎不透阳光的树林,林间长满杂草,俨然一种森林的气息。楼前的这方小院,除了供人走的台阶下的土路,也都栽种

10、着花草,却不是精细的管理,完全是自由生长的泼势。花草园子里有一棵合抱粗的树,不见一片绿叶,粗壮的枝股和细细的枝条,赤裸在空中,在四周一片浓密的绿叶的背景下,这棵树让人感到一种死亡的凄凉。我初看到这棵枯死的树时,贸然想到的是,它与周围的景致太不协调了,随后知道了这棵树非凡的存在,竟然有一种内心深处的震撼。枯枝上挂着一只金黄色的铜钟。托尔斯泰是贵族,却愿去帮助那些寻找救助的贫苦人,久而久之,那些四野八乡遭遇困境的乡民便寻到这个庄园来。托尔斯泰在楼前院子这棵树上挂的这只铜钟,是供寻访的穷人拉响的,听到响声,托尔斯泰就会放下笔推开稿纸,把敲钟的穷人请进楼里,听其诉叙困难和冤屈,然后给予帮扶救助。据说有

11、时竟会在这棵树下发生排队等候敲钟的事。曾经有多少穷人贫民憋着一肚子酸楚和一缕温暖的希望攥住那根绳子,敲响了这只铜钟,然后走进了小楼会客厅,然后对着胡须垂到胸膛的这位作家倾诉,然后得到托尔斯泰的救助脱离困境。这棵曾经给穷人和贫民以生存希望的树已经死了,干枯的枝条呈着黑色,枝干上的树皮有一二处剥落,那只金黄色的铜钟静静地悬空吊着,虽依原样系着一条皮绳,却再也不会有谁扯拉了。救助穷人的托尔斯泰去世已近百年,这棵树大约也徒感寂寞,已经失去了承载穷人希望的自信和骄傲,随托翁去了。托翁晚年竟然执意要亲手打造一双皮靴,而且果真打造出来了,而且很精美很结实也很实用。我自然惊讶这位伟大作家除了把笔的效能发挥到了

12、无可企及的天分之外,还有无师自通操作刀剪锥针制作皮靴的一双巧手;我自然也会想到这位既是贵族庄园主又是赫赫盛名的作家,绝不会吝啬一双靴子的小钱而停下笔来拎起牛皮;然而,他以亲自操刀捏锥,表示一种背离,一种转向。托尔斯泰把他精心制作的这双皮靴送给一位评论家朋友。这位评论家惊讶不已,反复欣赏之后,郑重地把这双皮靴摆到书架上,紧挨着托尔斯泰之前送给他的十二卷文集排列着,然后说:这是你的第十三卷作品。这是俄罗斯人以素有的幽默方式,表达出对一位伟大作家最到位最深刻的理解。我真幸运,在林中的这块草地上领受到了明媚的阳光。在树林的深处,看到了托翁的墓地,完全是意料不及想象不出的一块墓地。在一块临近浅沟的边沿,

13、有一片顶大不过十平方米人工培植的草坪,中间堆着一道土梁,长不过一米,高不过半米,是一种黑褐色的泥土堆培而成。上面没有遮掩,四周没有栅栏防护,小土梁就那样无遮无掩地堆立在小小草坪上。我站在草坪前,竟有点不知所措,这样简单的墓地,这样低矮的土梁标志,比我家乡任何一个农民的墓堆都要小得多。没有任何碑石雕像,就是一坨草坪一撮褐黑的泥土,标志着一个伟大灵魂的安息之地。那个小土梁上,有一束鲜花。我在转身离去的一瞬,似乎意识到,托尔斯泰是无需庞大的墓地建筑来彰显自己的,也无需勒石刻字谋求不朽的。离开墓地和通往墓地的林间幽径,有一片开阔的草地,灿烂着的红的白的紫的金黄色的野花。季节还算是夏天,雨后的太阳热烈灿烂,仍不失某种羞羞的明媚。我沉浸在野草野花和阳光里,心头萦绕着托翁为自己的庄园所作的命名,“林中那块阳光明媚的草地”真是恰切不过的诗意之地,又确凿现实主义的具象。5简析第段在文中的作用。答:_答案运用景物描写,写出了托尔斯泰庄园草木茂盛的特点,暗示托尔斯泰热爱自然、崇尚自然。与下文花草园里那棵不见一片绿叶的大树形成对比,引出下文内心深处的震撼。6解释下面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1)如果脑子里是空乏的胸膛里是稀薄的,即使有镶着宝石的黄金桌椅也无济于事。答: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