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编》某年度服装行业分析管理报告

上传人:tang****xu3 文档编号:133879738 上传时间:2020-05-31 格式:DOC 页数:70 大小:24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编》某年度服装行业分析管理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70页
《精编》某年度服装行业分析管理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70页
《精编》某年度服装行业分析管理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70页
《精编》某年度服装行业分析管理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70页
《精编》某年度服装行业分析管理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7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精编》某年度服装行业分析管理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编》某年度服装行业分析管理报告(7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05年服装行业报告2003是不平静的一年,中国服装市场表现更是起伏汹涌。回首一年来服装业逆水行舟的里程,不禁感慨于它蓬勃的活力,伊拉克战争、非典疫情、原料和能源价格上涨、出口退税下调、美国对华出口设限等等出人意料的事件,并没有阻止行业前行的步伐。相反,无论是宏观经济运行,还是进出口贸易,都呈现出上升态势,形成以展会经济为主要增长点的发展特征。以下这些看似生硬的数字也许最能证明一切。 (一)生产快速增长2003年我国服装业生产保持持续快速增长的态势。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03年服装行业规模以上企业全年完成服装产量98.43亿件,比上年增长13.76,高于上年增长幅度5.23个百分点,增速达

2、到服装行业十五规划确定的预期发展目标。其中梭织服装产量49.39亿件;针织服装产量47.81亿件。梭织服装产量、针织服装产量,分别较去年同期增长了11.57和15.45,梭织服装生产的增长幅度低于针织服装3.88个百分点。国家统计局统计的各类服装中,增幅最高的是羽绒服装,2003年比上年同期增长33.14;增长幅度最低的品类是西服,比上年同期增长9.09。根据中国服装协会的调查测算,2003年全行业实际完成梭织服装产量136亿件。表1 近5年我国服装产量统计表1999 2000 2001 2002 2003产量(亿件) 103.00 116.00 77.76 87.72 98.43比上年增减

3、13.19 8.53 13.762003年全国各地服装生产普遍增长,有24个地区服装产量比去年同期有所增长,其中增幅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的有14个地区,这14个地区是浙江、福建、河北、天津、辽宁、湖北、北京、江西、安徽、湖南、四川、黑龙江、甘肃、青海,绝对值增加最多的是浙江,同比增加服装产量3.82亿件;全国仅有广西、山西、新疆、云南、重庆和宁夏6个地区 服装生产比去年同期有所下降,其中新疆服装产量下降幅度最大,同比下降31.94%。我国服装产量过亿件的有12个地区,即广东、浙江、江苏、山东、上海、福建、河北、天津、辽宁、湖北、北京、江西,这12个地区的产量占我国服装总产量的,是我国的服装主产区。

4、表2 2003年全国各地服装产量统计表名次 地区 全年产量 同比1 广东 262399.6 11.112 浙江 214467.1 22.063 江苏 160765.3 4.664 山东 103860.9 12.15 上海 49117.05 3.86 福建 44109.61 32.487 河北 27183.85 23.958 天津 22210.7 16.859 辽宁 20765.31 17.5410 湖北 15815.82 22.2511 北京 12995.0 19.1712 江西 11533.84 16.3713 安徽 9098.88 32.4414 河南 7987 5.8915 湖南 597

5、0 30.216 吉林 5721.09 11.9717 内蒙 1983.13 7.7218 四川 1663.24 16.5219 陕西 1322.52 9.6720 广西 1235.16 3.7521 山西 1011.61 8.6222 海南 914.48 11.9823 贵州 497.16 7.2624 新疆 491.96 31.9425 云南 333 15.4826 重庆 233.79 5.9627 黑龙江 211.16 45.5228 甘肃 179.84 17.5628 宁夏 117.62 13.4830 青海 93.74 34.8831 西藏 数据来源于国研网表3 2003年各月全国服

6、装产量表月份 本月止累计(万件) 本月(万件) 本月止累计比去年同期增长(%) 本月比去年同期增长(%)2月 1930723 943176.2 62.7 27.79 3月 200913.6 72370.9 13.42 10.82 4月 280316.2 79327.95 12.51 10.71 5月 359992.1 79361.31 12.59 12.54 6月 449423.8 89173.25 11.32 6.15 7月 533571.3 83526.66 11.68 12.22 8月 619592 85181.21 11.35 11.29 9月 707732.6 88546.57 11

7、.19 9.91 10月 791640.2 84972.65 11.41 12.75 11月 880585.5 85530.8 12.29 15.15 12月 984289.6 105161.6 13.76 19.62 经历了2002年大好局面的我国服装业,2003年初由于国内外市场对我国服装产品的强劲需求,服装生产和出口又是一路攀升。从表上可以看出,1、2两个月当月产量创历史最高水平。但随着伊拉克战争、“非典”、棉价上涨、出口退税率降低、中美贸易摩擦、电荒各种影响接踵而至,其中以“非典”造成的短期影响最大,行业正常的生产秩序和规律被完全打乱。3、4、5三个月出现全年生产的最低点。“非典”过后

8、,各个服装生产企业订单饱满,本应再有一个冲高,但是,全国有19个省拉闸限电,企业生产开开停停,无法如期交货,行业再遇尴尬。2002年本身也是服装行业比较好的一年,但是从今年整个发展状况来看,即使在下滑的过程中每个月份的产量均超过了2002年。2003年虽然遇到了各种困难,总产量上仍然超过了2002年。在纷乱的影响因素中,有长期的,不可逆的;也有短期的,冲击力量很大;有意料之中的;也有突如其来的。行业生产形势变得错综复杂,与往年完全不同。1配额价格的影响去年年末和今年年初由于服装出口一路攀高,使得配额的市场价炒得很高,招标价格也超出正常值,一时形成有价无市的局面。企业在年初无法接单。如今,出口寒

9、流来了,配额价格回落,但是一些企业已经失去了接单的大好时机。2伊拉克战争的影响由于伊拉克战争等原因,国外客商纷纷要求提前交货,缩短周期。服装企业也加紧生产,避免在手的订单废掉。因此,我国服装出口在1-3月增长较快,在很大程度上拉动了1-3月服装生产的发展。伊拉克战争的负面影响表现在中东服装出口停滞,美国的后续订单明显减少。同时,由于石油价格的波动,使得服装生产所需化纤类的面料和各种辅料的价格上涨,成本上升。3“非典”的影响“非典”是突如其来的灾难,对服装行业影响最大。从4月下旬在服装行业开始显现,负面的影响主要有二:一是对服装出口的影响;二是对疫区商业的影响。许多国外客户被其政府告知不许接触中

10、国的服装商品,因此客户不敢再到中国来下单,商务活动被迫推迟或取消,新客户增量明显减少,尤其是欧美客户。我国大中型的服装企业出口方向多数是发达国家地区,与日、美、欧的客户大多是长期合作伙伴,外贸依存度很高,“非典”对这部分服装企业影响在6月以后显现。同时由于“非典”的影响,近期国内各地商业服装的销售都有不同程度下降,疫区服装产品的销售下降60%以上,随着疫情的消退,服装销售正在逐渐恢复。原本在东欧等国很有影响的、北京国外客户的采购市场已不能正常营业,这对于内销企业和部分中小企业的出口也有很大影响,至少已经失去了今年春季内销和夏季服装出口的机会。服装产品库存积压是企业致命的症结,近几年随着市场竞争

11、的加剧和消费者对服装产品需求品位的提高,服装流行周期越来越短。企业在市场上立足,主要依靠面料和款式的创新,越是高档产品,时令性越强。“非典”突如其来,使得内销企业当季库存骤然增加了70%,造成流动资金严重匮乏,夏、秋、冬季产品的生产也无法正常进行。服装行业面临如此困境,为什么在1-4份服装生产和出口的数据上没有反映,而全年的服装产量还有大幅度的上升,主要原因有二:一是,2003年由于非典的影响,正常的服装销售大幅下滑的同时,行业有少数拥有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许可证、医疗器械注册证、卫生许可证的服装企业,因为担负着口罩、防护衣等产品的供应,企业加班加点,产品仍供不应求,这些企业的生产量在这一特殊时期

12、成倍增长。由于服装产品是按自然件统计的,防护衣产量的激增,弥补了各类生活服装产量的下降缺口,所以服装生产总量没有反映出明显下降。二是,针对SARS疫情造成的不利影响,各地政府和企业积极采取了应对措施。 (二)销售收入和效益同步增长表4 2003年 纺织服装制造业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对比表 12003年合计(亿元) 比上年同期增长()累计工业总产值(当年价格) 3161.46 21累计工业总产值(不变价格) 2963.31 21累计企业单位数 8847 累计亏损企业单位数 1649 累计亏损企业亏损总额 15.48 3.21累计应收帐款净额 334.20 22.95累计产成品 204.95 7.

13、52累计流动资产平均余额 1245.96 15.69累计固定资产净值平均余额 598.82 14.08累计资产总计 2216.36 16.76累计负债合计 1285.60 19.37累计产品销售收入 2972.71 20.81累计产品销售成本 2559.22 21.3累计产品销售费用 105.31 17.31累计产品销售税金及附加 12.55 14.93累计管理费用 138.22 16.36累计财务费用 26.96 23.77累计利润总额 122.43 23.42去年本月止累计利润总额 99.20 累计全部从业人员平均人数(万人) 255.91 8.46累计税金总额 83.80 19.76表5

14、 2003年 纺织服装制造业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对比表 22003年数值 2002年数值 2001年数值资本保值增值率 113.34 资本负债率 58 产值利税率 6.5 资金利润率 11.14 流动资产周转次数 2.39 成本费用利润率 4.33 人均销售率 116160.21 产成品资金占用率 16.45 从效益来看,服装行业在纺织行业中是经济效益较好的行业,利润水平、资产运转率均高于纺织行业平均水平。2003年服装行业“资产总计”和“固定资产平均余额”两项指标,在2002年增长11个点的基础上,2003年又分别增长16.61和14.63,是历年增幅较高的一年。行业规模以上企业(即全部国有

15、工业企业及部分年销售收入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依靠企业自身的资金、技术、设备优势,产品和市场多元化发展,经济效益在2002年大幅度提升的基础上保持持续快速增长。2003年全行业产品销售收入完成2972.71 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0.81;棉花价格的上涨、美伊战争和“非典”造成外贸渠道受阻,出口企业的销售成本大幅增加,包括运输成本和商品检验成本等,使得行业“销售成本”和“销售费用”两项指标比2002年同期分别增加21.3和17.31,但都低于“产品销售收入”的增幅。这使得当年利润总额完成122.43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3.42,高于2002年利润增幅15.68个。但尽管如此,2003年服装行业效益提高的幅度与大纺织业相比,要低5.45个百分点。服装行业是以小型企业为主体,规模以上企业的效益状况不能完全代表行业水平,大型企业集团投资多元化,有相当一部分利润并不来自服装生产。根据中国服装协会的调查,我国服装行业内地区和企业之间发展不平衡,按地区分,中部地区生产和效益状况稳步上升,西部地区没有明显改善。综合性大型企业集团,尤其是有自营进出口权、有配额分配的企业生产经营状况最好。按经济类型分,股份制企业生产、效益情况较好,私营企业次之,合资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