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高频考点强化练(一)

上传人:1516****951 文档编号:133869328 上传时间:2020-05-3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高频考点强化练(一)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高频考点强化练(一)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高频考点强化练(一)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高频考点强化练(一)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高频考点强化练(一)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高频考点强化练(一)》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高频考点强化练(一)(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通史版)2017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高频考点强化练(一)【创新设计】(通史版)2017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高频考点强化练(一)(时间:45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孟子告子曰:“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入其疆,土地辟,田野治,养老尊贤,俊杰在位,则有庆(奖赏),庆以地;入其疆,土地荒芜,遗老失贤,掊克(贪官)在位,则有让(责罚)”这说明()A.中央集权已经确立 B.周王权威至高无上C.奖赏诸侯以地为据 D.考察监督维护分封解析材料反映了周王巡狩诸侯国,以地奖赏诸侯和责罚诸侯的内容,体现了周王对诸侯的监督考察,故选D项。答案D2.东汉章帝时进一步确立了“三

2、纲六纪”的伦理规范,“六纪者,谓诸父、兄弟、族人、诸舅、师长、朋友也。何谓纲纪?纲者,张也;纪者,理也。大者为纲,小者为纪,所以张理上下,整齐人道也。”这表明东汉()A.儒家伦理开始融入社会生活B.礼仪规范已经得到严格遵守C.社会秩序维护以道德为主导D.政府社会控制范围逐步扩大解析根据材料“东汉章帝时进一步确立了三纲六纪的伦理规范”可知,政府对伦理规范的范围进一步扩大,故选D项。答案D3.据新唐书记载:“今谋士劳臣以忠孝学艺从我定天下者,何容纳货旧门,买昏(通“婚”)为荣耶?三品以上纳币不得过三百匹,四品五品二百,六品七品百,悉为归装,夫氏禁受陪门财。”这一现象反映了()A.门当户对的观念 B

3、.士族门阀的衰落C.君主专制的加强 D.儒家思想受冲击答案B4.两宋时期,田宅交易十分活跃,在人们的实践与政府的积极规范下田宅典卖逐渐制度化。南宋初年,政府规定田宅典卖者纳税印契,均价每亩约五贯,税率约8%,一次就征收到四千万贯。这种现象间接造成()A.土地兼并的缓解 B.自耕农的衰退C.中央财政收入大增 D.商品经济繁荣解析题干反映了田宅交易频繁,土地兼并加剧,间接造成了自耕农的衰落,故选B项。答案B5.明代续通考市籴考记载:“凡外夷贡者,我朝皆设市舶司以领之许带方物,官设牙行与民贸易,谓之互市。是有贡舶,即有互市,非入贡即不许其互市。”由此可知,明代()A.奉行对外开放的贸易政策B.实行官

4、方控制下的朝贡贸易C.对互市商品加以严格控制D.设市舶司开始管理对外贸易解析材料“我朝皆设市舶司以领之许带方物,官设牙行与民贸易是有贡舶,即有互市”体现了官府控制下的朝贡贸易,故选B项。答案B6.“道光年间(18201850年)湖丝出洋,其始运至广东,其继运至上海销售。七里(村)所产丝尤著名,出产既富,经商上海者乃众镇之人业因此而起家者亦不少。”这反映了()A.传统的小农经济开始解体B.五口通商客观上刺激了湖丝对外贸易C.上海开放程度高于广州D.“海禁”政策使湖丝只能经广东出口解析材料说明湖丝的出口由广东向上海转移,这体现了五口通商对湖丝出口的促进作用,故选B。答案B7.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

5、国出口商品分类比重(%): 分析图表能够说明中国近代()A.外贸出口总量逐年萎缩B.出口产品结构渐趋合理C.传统的手工业逐步解体D.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艰难解析图表显示1893年手工制品的出口比重为80%,1920年为40%。这说明我国传统的手工制品减少,手工业逐渐走向解体,故选C项。答案C8.1876年出使英国的郭嵩焘、因曾上书太平天国而流亡香港和英国的王韬、在上海为外商当买办的郑观应、参加洋务运动的官员薛福成等人都对议会制度作了不同程度的介绍,使国人对西方的议会制度有了初步了解。这反映了()A.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B.限制君主权力达成共识C.国人普遍赞同议会制度D.中外交流促进西学传播解析据材

6、料“出使英国”“流亡香港和英国”“为外商当买办”“参加洋务运动”等信息可知,这些进步人士都与西方有一定的关系,在与西方的接触中传播了西方的政治思想,故选D项。答案D9.1956年,在遭受严重水灾的情况下,农业总产值仍达到582.9亿元,比上年增长4.9%。 1957年,粮食产量达到3 901亿斤,比5年前增长19%;棉花总产量达到3 280万担,比5年前增长26%。这两年中国农业增产的主要原因是()A.土地改革的完成B.农业合作化运动的推动C.贯彻落实了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D.人民公社化运动掀起了高潮解析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其中包含了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即农业合作化,极大调动了农

7、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故选B项。答案B10.“希腊民主城邦的宪政决定了普通公民具有在公共场合发言的能力,这种能力对于任何人都是不可少的要学会如何辩论,这就要求有一种较高层次的教育。”这表明古希腊城邦的民主宪政()A.推动了自由观念的形成B.提高了公民参政积极性C.有利于提高公民的素养D.促进了教育体制的完善解析题干信息“希腊民主城邦的宪政决定了普通公民具有在公共场合发言的能力要求有一种较高层次的教育”说明对希腊城邦的公民有较高的文化素质要求,因而有利于希腊城邦公民素养的提高,故选C项。答案C11.1555年,欧洲奉行新旧教两派的国家签订奥斯堡和约,协议由各国统治者全权决定该国人民所信仰的教派

8、,不能接受者只有迁居他国。由此可知,这一和约()A.界定了新旧教派的势力范围B.有利于欧洲民族国家的发展C.进一步推动了欧洲宗教改革D.促成欧洲世俗权力高于教权解析据材料中“协议由各国统治者全权决定该国人民所信仰的教派”说明奥斯堡和约有利于民族国家的形成,故选B项。答案B12.1946年,苏联驻美大使尼古拉诺维科夫在一份秘密报告中分析了战后美国对外政策的意图以及美国在全球的扩张行为,断定美国战后对外政策的特征是“谋求世界霸权”,并将苏联视为“其通往世界霸权道路上的主要障碍”。这反映了()A.美苏冷战序幕全面拉开B.美苏军事角逐势均力敌C.美苏同盟关系正式破裂D.美苏两国逐渐转向对抗解析根据材料

9、“断定美国战后对外政策的特征是谋求世界霸权,并将苏联视为其通往世界霸权道路上的主要障碍”可知,苏联成为美国战后对外政策的阻碍,预示了两国关系由合作转为对立,故选D项。答案D二、非选择题(本题共2小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2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希腊人文主义体现出一种“重人”的思想,这一时期的思想家们将哲学追求集中在认识人自己这一命题上,要认识自己,人必须有知识才能达到真善美,强调对单一个体进行的理性思考,认为可以通过知识的教化而与自然区别开来。 材料二历史学家无从否定理学家增强了以后中国儒生的正直观念和坚决的态度在这前提之下,他们的主静与主敬,和西方文

10、艺复兴时的人物观感不同。后者自由思想之展开,与当日趋向商业化的运动同时。与之相较,宋朝的哲学家和他们无数的僚友全穿着中国官员之袍服,他们是官僚的教师。 摘自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材料三“中国形象”是欧洲启蒙运动时期的一个流行语,在欧洲的启蒙思想家眼中有不同的变化:在推翻神坛的时候,他们歌颂中国的道德哲学与宗教宽容;在批判欧洲暴政的时候,他们运用传教士们提供的中国道德政治与开明君主专制的典范。在他们对君主政治感到失望的时候,他们又证明中国人不是无神论者,是依靠棍棒进行恐怖统治的东方专制主义暴政的典型;中国不是富裕,而是贫困,不是社会靠农业发展,而是社会停滞于农业。 摘自周宁西方的中国形象史研究 (1

1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希腊人文主义体现出“重人”思想的主要表现。(6分) (2)据材料一、二概括宋朝理学和西方文艺复兴的不同,并简要分析造成这种不同的阶级和经济原因。(10分)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中国形象”成为“流行语”的背景及在欧洲人心目中变化的原因。(9分)答案(1)表现:将认识的重点由认识自然转移到认识社会(人),强调人的价值和人在社会中的决定作用,尊崇理性,追求自由。(2)不同:宋朝理学以儒家道德压制个人欲求;西方文艺复兴提倡思想自由。原因:中国的理学服务于封建地主阶级官僚政治,以农耕经济为基础;文艺复兴服务于新兴资产阶级,以商业经济为基础。(3)背景:西欧资

12、本主义经济发展;资产阶级掀起反对宗教神学与封建专制的思想运动;启蒙思想家借助中国传统思想批判封建专制统治。原因:启蒙运动理性主义的传播;对中国认识逐步深入,认识到中国的停滞与落后。14.(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当代学者高翔在论清前期中国社会的近代史趋势一文中认为,从晚明到19世纪中叶,是中国早期近代化的酝酿和发展时期,19世纪中叶后是中国全面近代化的启动时期。在后一时期,外国资本主义入侵,打乱了中国历史的正常发展进程,但并不意味着中国既有的近代化因素完全丧失,相反,正是在民族危机的强烈刺激下,中国文化固有的发展因素获得改造和加强,成为推动中国社会走向进步、走向富强、走向民主的巨大

13、的内在动力,研究中国近代史,不能置鸦片战争以前已有的发展成就于不顾,不能将1840年前后的中国历史截然割裂。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评述材料中关于“中国近代化”的观点。(12分)解析评述材料中关于“中国近代化”的观点即是概述材料观点再加以评价。根据材料可归纳概括出材料观点,赞同、反对均可,持赞同观点可结合晚明时期经济上中国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思想文化上出现对程朱理学的批判等史实分析;持反对观点则可结合近代中国鸦片战争迫使中国学习西方器物,甲午失败迫使中国学习西方制度等相关史实分析。答案概述:中国近代化始于晚明时期;鸦片战争之前的早期近代化为之后的全面近代化准备了条件;中国近代化的动力,主要是中国文化固有的发展因素,西方的侵略和冲击只是外在的激发因素。评论:赞同或反对观点均可。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建议按以下层次采用分层评分:第一层次,所给答案与所论观点没有任何关联;第二层次,仅是运用部分史实(如某一时期、某个方面等)说明部分观点;第三层次,能够较为全面、充分运用史实完整说明材料观点。6 / 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