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大二轮总复习与增分策略板块一中国古代史专题总结

上传人:1516****951 文档编号:133869269 上传时间:2020-05-31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51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大二轮总复习与增分策略板块一中国古代史专题总结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高考历史大二轮总复习与增分策略板块一中国古代史专题总结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高考历史大二轮总复习与增分策略板块一中国古代史专题总结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高考历史大二轮总复习与增分策略板块一中国古代史专题总结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高考历史大二轮总复习与增分策略板块一中国古代史专题总结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大二轮总复习与增分策略板块一中国古代史专题总结》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大二轮总复习与增分策略板块一中国古代史专题总结(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江苏专用)2017版高考历史大二轮总复习与增分策略板块一中国古代史专题总结【步步高】(江苏专用)2017版高考历史大二轮总复习与增分策略 板块一 中国古代史专题总结政治模块线索线索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1君主专制的逐步强化(专制主义逐步强化)(1)秦三公九卿制度: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在地位、职责和权力方面彼此相互配合又相互牵制,便于皇帝专制集权。(2)汉设立中朝,中朝主决策,外朝主执行,改变了丞相位高权重的局面。(3)唐三省六部制度,三省长官皆是宰相,通过增加宰相人数来削弱相权。(4)宋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使相权进一步被削弱。(5)明废丞相,使六部直属皇帝。明成祖设立内阁,君主专

2、制进一步加强。(6)清设军机处,军机大臣只能秉承皇帝旨意办事,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2中央集权加强的历程时期具体史实秦朝地方实行郡县制,郡守、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命,郡设郡守、郡尉、监御史,贵族政治转向官僚政治西汉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汉武帝设刺史,颁布“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唐朝实行道、州、县三级制,唐玄宗时设置军镇,长官为节度使,后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宋朝派文臣做地方官,设通判监督;派转运使管理财政元朝设立行省,实行行省制度,另设宣政院管辖西藏地区明朝废除行省,设立承宣布政使司、都指挥使司和提刑按察使司,分管地方的行政、军事和监察3.行政区划演变:郡县(秦)州郡县(两汉)道州县(唐)路州县(宋)省路府

3、州县(元)省府县(明)省道府县(清)。线索2古代中国选官制度的变化时期内容夏、商、西周开始:夏商时期衰落:春秋战国时期世官制(1)内容:选官范围限定为贵族,由贵族子弟世代继承祖上的权位。(2)影响:推动了奴隶社会的发展战国、秦朝和汉初公元前359年,商鞅变法,按军功授爵位军功爵制(1)内容:按照军功大小授予不同爵位,商鞅变法,实行二十等爵制。(2)影响:有利于国家选拔军事人才,满足当时的社会需求两汉开始:西汉衰落:东汉末年察举制(1)内容:官吏查访适合的人才向中央举荐,官吏任免权最终由中央掌握。(2)影响:在实行之初,按人口比例举“孝廉”,并加以考试选用,给中小地主阶级及其他社会阶层提供了参政

4、机会魏晋南北朝开始:东汉末年,魏王曹丕采纳陈群建议,实行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1)内容:中央选择德才兼备的官员兼任原籍中正官,查访本州士人,然后依据品行、门第等将士人评列九品,作为中央选官的依据。(2)影响:推行初期,评判人才综合考虑门第和才能,起到了选拔人才的作用;后期,看重门第,沦为士族垄断仕途的工具隋唐宋明清产生于隋,确定于唐发展于北宋,衰落于明清科举制(1)内容:废除九品中正制,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官吏。(2)影响:有利于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地方收归中央,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演变趋势从选拔形式上看一般都是经历从自下而上到自上而下的组织程序,从地方到中

5、央从选拔标准来看经历了从重品德到重门第再到重才学的过程。标准逐步统一从本质上看选官制度成为加强统治、强化皇权的重要手段经济模块线索线索1古代中国农业发展的五大线索(1)生产工具的改进。如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和铁犁牛耕的出现和推广、唐朝的筒车和曲辕犁等。(2)耕作技术的进步成熟。如春秋战国时期的垄作法、西汉的代田法、从西汉的二牛抬扛到唐代的曲辕犁、隋唐时期南方两年三熟耕作制等。(3)农作物的推广。如商周时期已种植五谷、明朝棉花推广和引进新品种甘薯和玉米等。(4)水利工程的兴修。如春秋战国时期的都江堰和郑国渠、西北地区的坎儿井、隋朝修大运河等。(5)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如唐代的茶叶成为生活必需品、

6、唐中期开始征收茶税、明清时期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等。线索2古代中国商业与外贸的发展时期概况先秦“商人”出现;官府控制;私商的发展;市场的形成秦汉推行重农抑商;开通丝绸之路隋唐市坊分开的城市布局;“柜坊”“飞钱”的出现;市舶使专管外贸宋元使用“交子”;市坊界限打破了城市布局;夜市与早市兴盛;海外贸易发达明清江南工商业市镇的涌现;商帮的活跃与兴盛;对外贸易渐趋萎缩线索3“市”的发展演变(1)秦朝:制定了管理“市”的法律。(2)汉代:城中设专供贸易的“市”,官府直接管理。(3)唐朝:实行严格的坊市制度,整齐划一。(4)宋代:坊市格局被打破,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管。(5)明清:出现了大批工商业市

7、镇,地域性商人群体出现。文化模块线索线索1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1)孔子仁、礼结合,为政以德、中庸、有教无类。(2)孟子仁政、德治、民贵君轻、人性本善。(3)荀子仁义王道,礼法结合,“制天命而用之”,人性本恶。(4)董仲舒大一统,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三纲五常。(5)朱熹理是忠孝节义仁,理生万物,存天理灭人欲,格物致知。(6)明末清初儒学家批判君主专制,倡导工商皆本,经世致用,反对存天理灭人欲。线索2古代中国的文学成就体裁成就诗经收录西周到春秋中期的作品;风、雅、颂三部分;现实主义风格楚辞抒发忧国忧民情感;浪漫主义风格汉赋铺陈辞藻、文采华丽唐诗边塞诗人王昌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白

8、居易:批判黑暗,寄托抱负宋词适应市民生活需要;婉约派与豪放派元曲通俗生动,豪放飘逸;关汉卿与马致远明清小说四大名著;文学世俗化;具有反封建色彩线索3古代中国绘画艺术的发展进程表现起源新石器时代,彩陶画战国萌芽走向成熟;帛画秦汉门类丰富,木版画、画像石、画像砖魏晋宫廷画;士大夫画家活跃,绘画理论形成隋唐展子虔的山水画,吴道子的人物画两宋宫廷画活跃,画学兴起;风俗画突出成为亮点(张择端)元明清文人画(王冕、郑板桥)针对训练1(市的演变)唐代长安城格局井然、尊卑地位呈现鲜明。宋代开封、临安却没有分隔整齐的坊、市,而是一种街市状态,官府、民户、商家相互混杂。这表明宋代()A商业发展水平高于唐代 B小农

9、经济遭遇冲击C重农抑商观念不断强化 D市民生活丰富多彩答案A解析据材料“唐代长安城格局井然、尊卑地位呈现鲜明”和“宋代开封、临安却没有分隔整齐的坊、市,而是一种街市状态,官府、民户、商家相互混杂”可知宋代商业发展水平高于唐代,故A项正确。2(商业政策的变迁)宋代在选拔官吏时有这样一条规定:“如工商杂类人等有奇才异行卓然不群者,亦并解送。”清朝后期形成捐纳(买官)制度,买官成为商人进入仕途和升迁的途径。这种现象反映出宋代以后中国社会()A开始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型B商人的社会地位有所提高C商业已成为社会主导产业D科举考试逐渐失去吸引力答案B解析选拔官吏的规定和买官现象体现了商品经济的繁荣和商人急于提

10、高社会地位。故B项符合题意。3(城市化的进程)数字中国2016:“江浙地区的工商业市镇,在宋代出现71个,明代达到318个,清代(1840年前)增加到487个。”就明清时期而言,与这些市镇相关的说法不恰当的是()A体现了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B市镇的经济职能专门化分工明显C位于经济繁荣、交通发达要冲之地D推动了对外贸易的高度发达繁荣答案D解析明清时期对外推行闭关锁国政策,故D项“推动了对外贸易的高度发达繁荣”的说法有误。4(儒学思想的演变)孟子说:“君有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易位(另立新君)。”董仲舒说:“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相对于孟子,董仲舒的主张()A否认绝对服从专制君主B

11、强调对君主暴政的制约C修改了儒家君臣关系理念D适应了争霸战争的需要答案C解析据题干提示,孟子的主张可以通过A项和B项得以体现;D项反映的是战国时期的法家思想,故应排除;董仲舒主张天人感应和君权神授理论,故C项正确。5(近代前夜中国社会转型状况)历史一般是指构成人类往事的事件和行动,研究历史可以采取不同的历史角度。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明朝自宣宗(13981435)以后,很少皇帝能专注于国事,朝廷作为主要操在官僚手中,而皇帝则被赋予浓厚的神秘性格,仲裁百官间的争执,强迫性地执行开明专制。当时的士绅官僚,习于一切维持原状,而在这种永恒不变的环境中,形成注重内思的宇宙观,使今人看来,晚明时期显得停

12、滞而无生气。黄仁宇中国大历史晚明:一个停滞但注重内省的时代(1)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明朝中后期“注重内省”的相关史实。(2)你是否同意黄仁宇“停滞”的判断,请说明理由。答案(1)史实:科技方面,科技成就如农政全书本草纲目等巨著体现了总结性的特征,缺乏创新发展;思想方面,王阳明吸取佛教的观点,提出“致良知”“知行合一”学说,发展心学;绘画艺术方面,明清时期文人画成就突出,强调表示个性,借物抒情,追求神韵意趣。(答出其中的任意两点即可)(2)观点理由:只答观点不答理由的不给分,其他言之合理的可酌情给分。观点一同意“停滞”政治:中国君主专制强化,封建制度走向衰落;经济: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科技:中国科技

13、缺乏创新,进入总结阶段;思想:理学居于官方哲学,儒学走向僵化;文化:八股取士,压抑了人才的选拔。(答出其中任意两点即可,其他言之成理的可酌情给分)观点二不同意“停滞”经济:明朝中后期,江南一些手工业部门开始出现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资本主义萌芽出现);思想:明清之际李贽、黄宗羲等进步思想家对传统儒学批判继承,具有早期启蒙和民主色彩。(其他言之成理的可酌情给分)解析第一问依据明朝中后期历史从科技、思想以及绘画等艺术方面回答;第二问属于观点评述题,同意材料中观点可以依据明朝中后期中国政治、经济、思想以及文化等方面从消极方面阐述“停滞”的观点,不同意材料中观点可以从明朝中后期经济以及思想领域出现新

14、现象来评述作答。热考点1国家治理能力习近平指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国家的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治理体系,是由这个国家的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决定的,是由这个国家的人民决定的。考点链接(1)中央君权与相权之间集权与分权的制度创新。(2)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治理之间制度创新与完善。(3)历代重视立法与法律作用的举措。(4)历代完善监察、廉政建设的努力与评价。(5)趋向公平、公开、大众化的选官制度建设。(6)不断变革调整的经济、文化政策。针对训练古往今来,无论是东方古国,还是西方古代、近代国家,都有“分权”的思想:我国唐代有分相权以集君权的措施;古代希腊亚里士多德把政府权力分为讨论、执行、司法三要素;近代史上英国洛克最早提出了立法权和执行权(行政权)的分立,古今中外这些不同的分权理论与实践的相同点是()A都促进了行政效率的提高B都以分权进而限权为目的C都体现了权力制约和平衡D都不同程度为后世所借鉴答案D解析分权之下各部门形成程序化分工,必然影响行政效率,故A项错误;中国唐代分相权的目的是加强皇权,而不是以限权为目的,故B项错误;中国唐代的三省权力相互制约,但最终集权于皇帝,皇权至高无上,不可能有权力的平衡,故C项错误;唐朝的三省体制基本为宋元所沿袭,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的分权理论和英国洛克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