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年级上册《4、花之歌》说课稿和教学设计

上传人:hu****a8 文档编号:133869114 上传时间:2020-05-31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26.2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4、花之歌》说课稿和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4、花之歌》说课稿和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4、花之歌》说课稿和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4、花之歌》说课稿和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4、花之歌》说课稿和教学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4、花之歌》说课稿和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六年级上册《4、花之歌》说课稿和教学设计(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4、花之歌说课稿一、说教材花之歌是纪伯伦的散文诗集泪与笑中的一首,诗人用花的语言来叙述大自然的话语,文中尽显“纪伯伦风格”中的轻柔、凝练、隽秀与清新。诗人通过花语的倾心流露,构建了一幅大自然美丽和谐的图画,图画中有诗意的浪漫,也有现实的真实,如:“我是诸元素之女:冬将我孕育,春使我开放,夏让我成长,秋令我昏昏睡去”写出了花的成长与芬芳。而“我是亲友之间交往的礼品,我是婚礼的冠冕,我是生者赠予死者最后的祭献”就袒露出了花的凋谢命运,都说纪伯伦的诗有哲理,寓意深邃,从这就可以看出,诗人是用诗意的叙述和思考的敏锐来书写人生的。根据单元编排意图和文本特点,我制定了下面的教学目标:二、说教学目标1.知识

2、目标:(1)理解、积累本课出现的重点词语。(2)了解纪伯伦和其艺术风格。(3)了解课文内容,领悟诗中拟人形象的情感内涵。2.能力目标:(1)强化朗读,体会诗意推进的层次。(2)品析文中意味深长的语句,理解诗中多样化的拟人手法。(3)领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学习借物抒怀的艺术构思。3.德育目标:感悟诗作闪烁着的理性光辉,引导同学热爱自然、敬畏生命。三、说教学重点1.反复诵读,感受诗作清丽流畅的语言风格。2.深刻理解文章的情感内涵。四、说教学难点分析诗中语意递进的层次。五、说教学方法1.诵读法:纪伯伦的散文诗语言清丽流畅,富含哲理。教学中要引导同学反复朗读,体会两首诗在辞色和声音上的美,领会拟人形象的

3、情感内涵。2.自读点拨法:文章属自读篇目,教师为同学创设宽松的阅读环境,并通过点拨提示,扩展同学的阅读体会,培养表达的能力。六、说教学过程一、师生谈话,导入课题。教师以花为话题,讲了花出现的场所与含义,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板书文题)资料助读,纪伯伦简介。二、诵读,整体感知文意,了解在文中作者把花比作什么,知道花儿是以什么形象出现的。三、再读课文,深入分析。同学自由朗读,注意读出文章的感情和节奏,体会课文在辞色和声音上的美感。教师配乐感情范读,同学体会文意,并用简洁的语句表述自身的感受,了解课文采用了拟人化的手法。其中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更为形象地传情达意,显示了独具魅力的语言特

4、色。四、分组讨论,体悟感情。同学齐读全文后,合作研讨,知道课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教师引导。五、请同学们延伸阅读纪伯伦的啊!风,试品析诗中风的形象的丰富感性内容。通过以上环节的教学,使学生欣赏了课文的语言美,学习了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体悟了作者的情感,了解了纪伯伦的内心世界,达到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4* 花之歌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在朗读中品味优美的语言,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2.整体把握这首散文诗独特精巧的构思。3.体会诗人运用以物喻人来寄托内心美好情感的写法,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教学重点】在朗读中品味优美的语言,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教学难点】朗读课文,体会其中蕴含的哲理。【教学策略】

5、1.字词教学字音方面,强调“硕、啭”是翘舌音;“娑”是平舌音。词语解释方面,让学生借助工具书和联系上下文,理解“苍穹、冠冕、旖旎、馥郁、心驰神往、顾影自怜、孤芳自赏”等词语的意思。2.阅读理解这是一篇自读课文,主要以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为重点,让学生多读几遍,体会作者的情感,以此不断摸索朗读的语调、语速、语气。教师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做出指导,让学生在大声朗读和实践中,把文本读通,读熟,感受散文诗独特的音韵美。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结合生活和阅读经验,边读边想象画面,说说作者笔下的花是什么,从哪里可以看出作者写的是花,从而理解课文内容。最后引导学生联系背景知识,交流“我总是仰望高空,对光明心驰神往;我从

6、不顾影自怜,也不孤芳自赏”这句话的含义,领悟作者是在以花自喻,借花来表达他坚持追求光明和理想,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3.表达运用在学完这篇课文后,让学生以“_之歌”为题(如“小草之歌”“白云之歌”“春风之歌”等),仿写一首散文诗。学生习其言,悟其法,仿写他物,可谓是读写联动,相得益彰。【教学准备】(1)课前搜集纪伯伦的相关资料。(2)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借助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3)再读课文,思考:从课文中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我”是花?【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欣赏鲜花,引出课题。(课件出示多幅鲜花图。)同学们,一朵朵娇艳美丽的鲜花,带给我们的是美的享受。今天

7、这节课,我们要学习一首散文诗花之歌,诗人纪伯伦有一颗敏感而多情的心。在他笔下,花有生命,有灵气,有个性,它与自然万物和谐共处,构成了生生不息的美妙世界;同时,它又闪烁着理性的光辉,给人以启迪。让我们跟随诗人的脚步一起去感受花的美好,花的灵性吧。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3.交流资料,介绍作者。(1)学生交流自己搜集到的关于纪伯伦的资料。(2)教师简介作者。有一位诗人,美国前总统罗斯福曾称他“是东方刮起的第一次风暴,席卷了西方,给我们西海岸带来了鲜花”。而他带有强烈东方意识的作品,被称为“东方赠给西方的最好礼物”。这位诗人是谁呢?他就是纪伯伦。课件出示:纪伯伦,黎巴嫩诗人、画家、作家,被称为“艺术

8、天才”“骄子”,是阿拉伯文学的主要奠基人,20世纪阿拉伯新文学道路的开拓者之一。主要作品有:泪与笑先知沙与沫等。他的作品蕴含了丰富的社会性和东方精神,不以情节为重,旨在抒发丰富的情感。与印度诗人泰戈尔齐名,并称为“站在东西方文化桥梁上的两位巨人”。纪伯伦、鲁迅和泰戈尔都是推动近代东方文学走向世界的先驱者。【设计意图】阅读教学首先要创造情境来引出主题,因此,在这个环节的设计上,教师用赏花的方式引领学生入境,这样,既激发了学生阅读的欲望,又为接下来理解文本做了铺垫。此外,本环节对作者的介绍,也使学生对这首散文诗的写作特点有了初步的了解。二、初读课文,理清思路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读得正确

9、、流利。2.分段并概括段意。(1)课文可以分成哪几个部分?每部分主要讲了什么内容?(2)学生讨论后归纳。第一部分(第14自然段):讲述了花的成长、芬芳以及凋谢。第二部分(第57自然段):表现了花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体现了花不顾影自怜,也不孤芳自赏的精神。【设计意图】本环节旨在帮助学生理清课文的结构层次,形成一个清晰的脉络,培养学生概括段意的能力。三、精读课文,加深感悟(一)读想结合,发现隐喻。1.默读课文,思考: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我”是花?2.学生小组内交流。3.全班汇报。(1)课件出示:课件出示:我是大自然的话语,大自然说出来,又收回去,藏在心间,然后又说一遍教师配乐范读,学生想象画面。你

10、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诗人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花比作“大自然的话语”,写出了自然界中循环往复的花开花落。“大自然说出来”比喻花开,“又收回去”比喻花落。指导朗读,读出花开花落的韵味。(2)课件出示:课件出示:我是星星,从苍穹坠落在绿茵中。想象画面。生:我仿佛看见绿茵茵的草地上,花朵点点,就像星星从天空坠落。看图片(草地上的鲜花盛开),直观感受。读出美的感受。男女生比赛读,用朗读把我们带到画面中去。(3)课件出示:课件出示:我是诸元素之女:冬将我孕育,春使我开放,夏让我成长,秋令我昏昏睡去。“诸元素”指什么?生:四季,即春、夏、秋、冬。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生:这句话把花比作“诸元素之女”,写

11、出了花在冬天孕育,春天开放,夏天成长,秋天凋零的过程。指名读,读出花的四季变化。(4)课件出示:课件出示:我是亲友之间交往的礼品,我是婚礼的冠冕,我是生者赠予死者最后的祭献。 这句话告诉了我们什么?生:这句话写了花的功用,可以作为表达情意的礼物,也可以作为婚礼的装饰,也还可以作为葬礼的祭献。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花的用处。展示图片(花适用的不同场景及用处),引导学生感知花的作用。分小组比赛读,读出自己的感受。4.齐读第一部分,教师小结。这部分写花是大自然的话语、星星、诸元素之女、亲友之间交往的礼品、婚礼的冠冕及生者赠予死者最后的祭献,讲述了花的成长、芬芳以及凋谢。(二)联系背景,读懂诗情。学生阅读

12、课文第二部分,边读边想象作者描写的花的形象,然后说一说哪一个形象最能打动自己。1. 课件出示:课件出示:我微睡时,黑夜星空的千万颗亮晶晶的眼睛对我察看;我醒来时,白昼的那只硕大无朋的独眼向我凝视。(1)“千万颗亮晶晶的眼睛”和“硕大无朋的独眼”各指什么?(“千万颗亮晶晶的眼睛”指夜空中的星星,“硕大无朋的独眼”指太阳。)(2)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昼夜更替的自然变化。)2.课件出示:课件出示:我总是仰望高空,对光明心驰神往;我从不顾影自怜,也不孤芳自赏。(1)从这句话中你读懂了什么?(关键词:总是、心驰神往、从不也不)(2)你能概括一下花的精神吗?小组交

13、流讨论。(3)指名汇报。(花的精神就是:向往光明,从不顾影自怜,也不孤芳自赏。)(4)读出花向往光明、积极向上的精神。3.师生合作,教师引读第二部分。【设计意图】本环节以问题作为牵引,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自主探究,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问题精而不多,很好地促进了学生对文本的思考。四、总结全文,揭示主题这首散文诗以花的口吻,讲述了花的成长、芬芳以及凋谢,展现了一幅生动的大自然画卷,赞美了花积极乐观的态度和追求光明、“从不顾影自怜,也不孤芳自赏”的精神。【设计意图】通过总结全文,使学生对文本要表达的主题有了较深刻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揭示文章的主题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五、表达运用,拓展延伸1找出

14、阅读链接杨柳与水莲中想象奇特的地方。2.以“_之歌”为题(如“小草之歌”“白云之歌”“春风之歌”等),仿写一首散文诗。3.拓展阅读浪之歌雨之歌。【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仿写散文诗,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用,实现从课内向课外延伸。【板书设计】【教学反思】1.品读中感悟花的形象。这是一篇很适合朗读的文章。在纪伯伦的笔下,花有生命,有灵气,有个性,与自然万物和谐共处,构成生生不息的美妙世界;同时,它们又闪烁着理性的光辉,给人以启迪。教学中我主要以“读”为主:听读想象,默读思考,朗读悟情,品读欣赏。在读中引导学生去寻找“花”的形象,寻找人生的启迪。2.讨论中体会花的精神。我重视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将课堂上大量的时间给予学生去自主探究,小组讨论:花的精神是什么?然后让他们在合作交流中取长补短,分享智慧成果,领悟到花的精神就是:向往光明,从不顾影自怜,也不孤芳自赏。3.仿写中借鉴诗的语言。在学完这篇课文后,让学生以“之歌”为题,仿写一首散文诗。学生习其言,悟其法,仿写他物,可谓是读写联动,相得益彰。但教学中仍然存在缺陷,那就是没有充足的时间来落实仿写散文诗,只是提醒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譬如小草、小花、秋风、冬雪等来写几句话。现在想想,应该让基础好的学生小试牛刀,不能让学生觉得自我能力不够,就让他们失去锻炼的机会。毕竟有些能力并不是与生俱来的,是在学与用的过程中锤炼出来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