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丹阳市第三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3《安恩和奶牛》导学案2(新版)苏教版

上传人:1516****951 文档编号:133869054 上传时间:2020-05-3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3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丹阳市第三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3《安恩和奶牛》导学案2(新版)苏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江苏省丹阳市第三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3《安恩和奶牛》导学案2(新版)苏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江苏省丹阳市第三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3《安恩和奶牛》导学案2(新版)苏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江苏省丹阳市第三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3《安恩和奶牛》导学案2(新版)苏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江苏省丹阳市第三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3《安恩和奶牛》导学案2(新版)苏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江苏省丹阳市第三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3《安恩和奶牛》导学案2(新版)苏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丹阳市第三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3《安恩和奶牛》导学案2(新版)苏教版(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6年秋季版)江苏省丹阳市第三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3安恩和奶牛导学案2(新版)苏教版安恩和奶牛(2)【基础部分】(学习程序:课外独自完成、学科组长评好分课内小组交流3分钟小展示、点评5分钟)1.认真读课文第319段。2.人物描写的方法有哪些?找出描写安恩和买牛人的有关语句。 3.小说最后安恩对自己不卖牛作出解释,集市上的人会有怎样的反应?请续写一个结尾。 【要点部分】(学习程序:小组交流8分钟老师分配任务,小组重点探究4分钟大展示,点评12分钟)1.继续朗读课文。(1)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地方?从文中找出描写环境的语句,并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2)安恩对买牛人的态度分别是怎样的?(找出文中

2、有关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 从安恩一次又一次的拒绝中,可以看出安恩是个怎样的人? (3)被质疑、责难的安恩为什么还坚持不卖奶牛呢? (4)安恩带着她家的奶牛来到牲口交易市场的原因为什么不在开头交代,却在结尾处才揭示? (5)小说结尾,安恩对自己不卖牛作了解释后,为什么没有写集市上人们的反应? 2.你认为这篇小说的作者想告诉读者什么? 【拓展部分】(学习程序:展示、点评、总结8分钟)阅读下面短文,并完成练习。父亲与耕牛杜怀超我父亲是个典型的牛把式,爱牛如命。他把牛当做家庭中的一员了。冬天里,父亲总是把牛牵到自己的床前,照料着它,怕它冷,怕它饿。父亲耕田时使用牛轭,与别人不一样。他总是把

3、牛轭做得很宽,牛轭的表面,父亲用木器刮得异常平整。为了防止伤害到脖颈,父亲还从笸箩里找来长长的蓝卡其布条,一圈圈缠绕在上面,形成了一个软和的牛轭,犁地时牛的脖子再也没有血肉模糊过。家境不好,牛是我们家最好的劳动力了。记忆里,童年的秋天就是靠戴着牛轭的牛一车车、一趟趟把丰收搬运回家,把温暖欢欣的炊烟点燃起来。我曾看见过牛儿流过泪,那硕大的泪珠,从眼角半天滚落下来,很大很沉。父亲和我都不敢正视它,因为屋檐下,那沉重的枷锁牛轭在闪着寒冷的光芒。谁发明了牛轭这个玩意儿?伴随着牛儿一生的伤痛与桎梏。沉默无言的牛儿,这一生你到底在想什么? 我也曾尝试做一头牛。走在黄昏的旷野里,我曾看到过触目惊心的景象。邻

4、居的老爹家,一家祖辈三代在耕田。爹爹在后稳着犁铧,父亲和儿子充当牛儿,肩背着牛轭,脚蹬着黄土,弓身前行。在夕阳的光芒里,仿佛他们拖动的不是犁铧,而是脚下沉重的土地和如血的残阳。我走了上去,做了一头小小的牛,肩上套着笨重的牛轭。 家境好了,牛儿与我们渐行渐远了。但牛轭依旧保留在家里。我每看到它,宛如看着岁月里的一根刺,疼痛在胸口,掐得我脖子喘不过气来。我问父亲,牛都没有了,还要它干什么呢?父亲眼一瞪。一旁的母亲解释道,那是你父亲的命呢。1.你知道本文的主要人物是谁吗?说说理由。 2.你是怎样理解画线句子“记忆里,童年的秋天就是靠戴着牛轭的牛一车车、一趟趟把丰收搬运回家,把温暖欢欣的炊烟点燃起来。

5、”? 3.细细阅读文章,说说文中哪些细节描写表现了父亲“爱牛如命”的感情。 4.文中写邻居老爹三代人犁地是否多余呢?大胆地说说你的看法吧。 参考答案:【基础部分】3.示例:安恩老太太就这样一步一步地走了,人们就这样看着她一步一步地走了,一句话也没有说,就这样看着她离开了瓦尔普峡集市。走着走着,忽然,背后传来一个声音,是在叫她:“安恩老太太,等等我,您别走啊,我”。安恩已经走远了,她没有听见。那个人一直跟着老太太,后面还牵着一头奶牛,气喘吁吁地跑着跑着,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在村口撵上了安恩。“这头牛送给您,让它们做个伴吧。”那人喘着气说。 “这样不好吧,我怎么能无故接受您的馈赠呢?”安恩老太太

6、平静地望着那人,目光里有疑惑。“我知道您有一颗金子般的心,把奶牛交给同情它了解它的人,我放心,就让它们做个伴吧,这样您的奶牛也不孤单了。”看来那人铁了心要把奶牛送给同情动物的安恩老太太。“好吧,真的要好好谢谢您,这样也好我一定要照顾好它们。”安恩说话的声音有些发颤,她心想:还是好人多啊!三年以后,安恩老太太又出现在瓦尔普峡集市上,这次她带来的是四头奶牛,哦,应该说是奶牛的一家:两头大的,两头小的,好不热闹。 【要点部分】1.(1)嘈杂喧闹的集市。“她站在那里安闲得很。” 作用:(1)对比或反衬,突出安恩的安闲自若。 (2)留下悬念,为下文打下伏笔。(2)“挑剔”“锱铢必较”者:坚定,谦恭而有点

7、抱歉。(善良、淳朴) “精明利落”的屠夫:更干脆、更坚决,鄙视、厌恶、理都不想理。(疼爱奶牛) “死乞白赖”者:耐心而坚决。(疼爱奶牛,善良、淳朴) “刨根究底”者:非常坚决,窘迫不安。(疼爱奶牛,单纯、善良、淳朴) 她的态度是拒绝,从谦恭到不屑,到坚定的拒绝。(3) 安恩对奶牛,喜爱、尊重、怜惜、爱护,奶牛是她生活中的伙伴,从三个“我们”尤其可以看出,她把奶牛当成和自己同类的生命看待,体现了任务的淳朴和慈爱。(4)文章开头“那头孤独的奶牛”照应;形成悬念:一是悬念能给人一种读下去的欲望。二是悬念有助于情节的展开,使文章一波三折。(5)故事结尾的出人意料,给读者留下巨大的想象空间,令人回味不已。2. 作家想告诉人们:人与动物也会有真挚的感情,人应当像尊重同类一样尊重动物,爱护它们,理解它们,重视它们的情感需求。人类对于动物不仅应有物质上的关怀,还应有精神的怜悯。 【拓展部分】1.主要人物是父亲,因为全文主要是写父亲对耕牛的爱护和怀念之情。(大意相近即可)2.这是一种形象的说法,表现了作者对老牛不计回报的奉献的感恩之情3.看到老牛流血心疼;端出黄豆喂养;冬天给老牛在卧房里保暖等4.不多余。把邻居老爹三代人耕的情形与“我”家牛耕进行对比,突出老牛对“我”家的奉献和恩情,说明父亲爱牛的根本原因。5 / 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