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第17课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3河大版

上传人:1516****951 文档编号:133868741 上传时间:2020-05-3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4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第17课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3河大版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第17课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3河大版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第17课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3河大版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第17课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3河大版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第17课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3河大版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第17课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3河大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第17课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3河大版(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6年秋季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第17课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3河大版我爱这土地 1教材分析 1我爱这土地选自语文出版社七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现代诗歌单元,本单元所选的四首诗都是现代诗歌中的名家名篇。这节课教学内容是在七年级上册诗歌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学习感受诗人对历经磨难而又充满希望的祖国的挚爱之情。2我爱这土地是现代文学史上著名诗人艾青于1938年11月创作的一首诗歌,其时正值国难当头,饱经沧桑的祖国又一次遭受日寇铁蹄的践踏。作为爱国诗人的艾青,坚定地汇入民族解放斗争的洪流中,并成为时代的“吹号者”。他说他是“作为一个悲苦的种族争取解放、摆脱枷锁的歌手而写诗。”2学情分析 七

2、年级学生虽然已经学过很多古诗,但正式接触现代诗还是第一次;且他们理解鉴赏诗歌的能力较弱,因此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学会欣赏现代诗,掌握欣赏现代诗的一些方法,并初步学些现代诗。3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有关艾青的文学常识及本诗的写作背景;2.能正确划分诗的节奏,饱含深情地朗诵全诗;3.掌握朗读现代诗的一般方法。二、目标能力:说出诗歌中的意象,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初步学会欣赏诗歌方法。三、情感目标:体会诗人真挚炽热的爱国情怀,从而激发自己的爱国之情。4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了解诗歌的内容,能说出诗歌的意象,并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学会欣赏诗歌方法。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运用象征手法抒发作

3、者思想感情的写法。5教学方法 1朗读法: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节奏美,体味诗歌蕴含的深沉情感。2探究欣赏法:对诗歌形象的象征含义及诗歌的主题进行探究。6教学过程 6.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如今,中华儿女遍布世界各地。在160个国家和地区中,就有6000多万的海外华人和华侨。那么同学们是否知道,当时这些离乡背井的人们,都习惯在远行之前,带些什么在自己的身边以示对家乡和祖国的思念呢?泥土。没错,他们中的一些人在远渡重洋之前,取上一把泥土,珍重地包藏在身边,以示对祖国的思念。直到现在,海外华侨的床头箱里,还有人藏着这样的乡井土!试想想,在这一把把看

4、似平凡的泥土里,演绎着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烙印着多少眷恋的情结啊!这就是中华民族历经千年而流传下来的浓浓的土地情结。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土地情结的代表作:著名诗人艾青的我爱这土地。活动2【讲授】展示学习目标 1了解有关艾青的文学常识和本诗的写作背景。2了解现代诗歌的特点,正确划分诗的节奏,饱含深情地朗诵诗歌。3学习有关象征的表现手法。4深刻领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活动3【讲授】序曲了解诗人 俗话说“文如其人,言由心生”,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把握这首诗歌的思想内涵,我们先来认识一下诗人艾青。1现代著名诗人,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2他自称为“悲哀的诗人”。他早期诗歌浑厚质朴,调子深沉忧郁。抗

5、战时期的诗作,感情深沉,格调昂扬。代表诗集有大堰河我的保姆北方向太阳黎明的通知等,表达了诗人热爱祖国的深挚感情。3他的诗歌中多以土地和太阳为主要意象,前者象征祖国,后者象征光明。活动4【讲授】背景介绍 每一篇优秀的文学作品背后都有一个诱因,也就是它的创作背景。大家翻开课本,看看本诗创作于哪一年?一起说吧!(本诗创作于1938年11月17日)同学们学过历史,那么回忆一下,对于1938年的中国时事你了解多少?当时的中国究竟处于一种怎样的情境之下呢? 1937年7月,日本侵略军开始全面侵华,同年,抗日战争正式爆发。1938年正值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的初期。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我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

6、,所到之处疯狂肆虐,他们奉行着“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大街小巷横躺着数不完的尸首,日本强盗在中国犯下了滔天的罪行。正是在此历史背景下,诗人艾青于1938年11月创作了我爱这土地,表达了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愤恨。活动5【讲授】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一)自学指导一: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时至今日,七十多年过去了,当我们再捧起这首诗时,内心依然会受到强烈的震撼。下面,请同学们认真聆听这首诗歌的录音,注意重音和节奏。我爱这土地 艾青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

7、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是一首创作于五四之后的新诗,朗诵新诗,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定准诗歌的感情基调。这首诗适合用怎样的语调来读?(深沉、悲愤)语速呢?快一些好还是慢一些好?(尽量放慢语速,舒缓一些)同时要把握好诗歌的节奏、停顿,那些能够表达作者情感的词语要重读,注意抑扬顿挫。教师总结,朗读指导:1.情感基调:深沉、悲愤;2.语速舒缓;3.节奏停顿;4.重音。学生自由诵读;请个别学生读(教师评价、学生评价);全班齐读。(二)自学指导二:诗人首先借助什么具体形象塑造了“我”的形象?鸟。诗人为什么没有把自己比作翱

8、翔天空的雄鹰或驰骋疆场的战马,而是把自己假设城一只鸟呢?鸟具有怎样的特点?倦鸟归巢、鸟向往自由、鸟力量弱小教师总结:1.诗人把自己幻化成一只弱小的鸟,它没有多大的力量,但它具备歌唱的天赋,所以它把自己的歌声奉献给了它挚爱的土地。2.在炮火连天、国运危急的时刻,一只看似微不足道的小鸟也要奋起反抗,用歌喉发出不屈的声音,诗人不由联想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三)自学指导三:这只鸟歌唱了什么?诗人运用了哪些意象?它们有什么象征意义呢?明确概念,意象:诗歌中寄寓诗人思想感情的具体事物叫做意象。象征: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来暗示另一事物或某种较为普遍的意义(结合课文“思考与练习”第一题)。鸟自己土地

9、可以看作繁衍生长了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的象征暴风雨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象征悲愤的河流、激怒的风可看作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的象征温柔的黎明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也可看作充满生机与希望的解放区的象征活动6【活动】研讨探究,升华主旨 1.诗人对土地、河流、风和黎明的描写,蕴含着他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当时祖国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以及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2.诗中哪两句直接抒发了“我”对“这土地”的热爱之情?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3.诗中“鸟”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感情?鸟的形象:饱受磨难,拼尽全力用整个生命去歌唱;寄寓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为祖国献身的愿望。4.

10、这首诗的第二节有什么作用?与第一节之间有什么联系?第二节是对主题的高度的感慨和升华。表达出诗人对苦难的做过,爱得深、痛得切的悲愤感情。而第一节则是对“爱土地(祖国)”主题的抒情性的铺陈描述。活动7【活动】诗歌赏析,畅所欲言 诗歌中哪些词语或诗句深深地触动了你,令你印象深刻?请同学们讨论一下,各抒自见、畅所欲言。活动8【练习】课堂小结 1.学生总结2.教师小结:通过这首诗歌的学习,我们不仅要学会结合时代背景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关键词的方法,以及象征手法的运用,同时也要学习艾青那炽热的爱国情感。虽然那炮火硝烟的岁月已离我们远去,但作为中国人,我们不应该、更不能忘记过去,因为牢记过去是为了更好地创造未

11、来。最后,结合这节课的学习,让我们再深情地朗读一遍这首诗歌。活动9【测试】随堂检测 1.艾青,原名_ ,浙江金华人,在狱中写成的著名诗作是_。2这首诗歌的主题句子是 _。3.写出诗句所运用的修辞手法。(1)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2)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3)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4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来照示另一事物或某种较为普遍的意义,这种表现手法叫_,它是诗歌创作中常见的写作方法。本诗中,“土地”象征_,“河流、风”象征_,“黎明”象征_, “暴风雨”象征_。活动10【作业】课后作业 1背诵这首诗;2完成“思考与练习”第一题;3土地与太阳是艾青诗歌中的中心意象,请同学们课外阅读艾青的作品,深入了解诗人的艺术风貌。活动11【讲授】板书设计 我 爱 这 土 地 (现代诗)艾 青 创设的意象 象征意义 表现手法鸟 诗人土地 可以看作繁衍生长了中华 象征民族的祖国大地的象征比喻暴风雨 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 直抒胸臆河流、风 可看作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的象征 黎明 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也可看作充满生机与希望的解放区的象征6 / 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