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第20课木兰诗教案1河大版

上传人:1516****951 文档编号:133868504 上传时间:2020-05-3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9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第20课木兰诗教案1河大版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第20课木兰诗教案1河大版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第20课木兰诗教案1河大版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第20课木兰诗教案1河大版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第20课木兰诗教案1河大版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第20课木兰诗教案1河大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第20课木兰诗教案1河大版(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6年秋季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第20课木兰诗教案1河大版第20课 木兰诗1.会背诵全诗。2.学习本文详略得当的叙事方法。3.了解木兰的形象。4.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爱国精神和对和平的向往。2学情分析 两课时教学3重点难点 1.会背诵全诗。2.学习本文详略得当的叙事方法。3.了解木兰的形象。4.本文详略得当的叙事方法。教学活动 活动1【讲授】第一课时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有一个代父从军的故事,传颂千古,家喻户晓。你知道故事的主人公是谁吗?学生猜:花木兰对,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写木兰的乐府诗木兰诗(教师板书课题)二、出示学习目标(幻灯片2)1.会背诵全诗。2.学习本文详略得当的叙事方

2、法。3.了解木兰的形象。4.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爱国精神和对和平的向往。三、文学常识(幻灯片3)木兰诗又叫木兰辞木兰歌,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民歌。它和孔雀东南飞一起,并称为“乐府双壁”。它的成就对后世影响很大。四、朗读课文,疏通文意。1、一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幻灯片4)请同学们朗读课文,要求:(1)标自然段序号;(2)用笔画出不会读的生字词,并结合课下注释标注拼音。(3)读准字音,朗读全诗。2、检测字词(幻灯片5)出示字词,要求学生读出正确的读音并将其标注在生字旁。唧唧(j)机杼(zh)军帖(ti)可汗(khn)鞍鞯(njin)辔(pi)头溅溅(jin)燕(y

3、n)山啾啾(ji)朔(shu)气金柝(tu)铠(ki)甲十二转(zhun)红妆(zhung)著(zhu)旧时裳(chng)云鬓(bn)帖(ti)花黄3、二跟读课文,读出节奏。(幻灯片6)教师放朗读示范读音,请学生跟读,要求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读出诗歌的节奏。学生跟读。4、三默读课文,疏通文意。(幻灯片78)自学讨论:要求(1)默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翻译全诗。(2)将重点词句意思批注在句旁。(3)将不会翻译的词句画出来与同桌讨论,还不会的保留在班级讨论。(一)学生参考屏幕上的译文翻译全文。(超链接幻灯片31-32)(二)检查重点句子的翻译。(幻灯片914)(1)文言中数词的翻译。“军书十二卷”“壮

4、士十年归”“策勋十二转”“同行十二年”中的“十二”“十”都是极言其多,不能作为确实的数字,是虚指。(2)文言文中互文句的翻译。互文,也称互文见义,指上下文中相关词语互有省略,而意义上则互相补充,从而使文辞简洁精炼。试着翻译下列句子,注意体会互文的用法。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将士们身经百战,有的战死沙场,有的得胜而归。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打开我东屋、西屋的阁门,坐在我东屋、西屋的床上。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雄兔和雌兔都脚步跳跃,目光迷离。扩展补充:1、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2、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3、战城南,死郭北,野死不葬乌可食。为我谓乌:且为客豪!野死谅不葬,腐

5、肉安能去子逃?4、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5、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6、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互文,也叫互辞,是古诗文中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方法。古语对它的解释是:“参互成文,含而见文。”具体地说,它是这样一种形式: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一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互文的特征是“文省而意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结构特征:互省。如“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木兰诗),句前部分省去“壮士”,句后部分省去“将军”,“将军”与“壮士”分置,前后互相交错补充。二、语义特征:互补。如:“主人下马客在船”(木兰诗),主人下马,已包含客人也下了马

6、,客人在船也隐含着主人在船了。“下马”和“在船”两个动作是在“主人”和“客”中进行的,译时应将它们拼合起来。五、课堂练习。1、解释下列句中加横线的词语。木兰当户织()旦辞爷娘去()愿为市鞍马()万里赴戎机()愿辞千里足()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活动2【讲授】第二课时 一、析读课文内容。1.一朗读课文,理清层次。(幻灯片15)课文叙述了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根据下列情节,试划分课文层次。开端:可汗点兵木兰叹息发展:代父从军奔赴战场高潮:十年征战凯旋归来结局:放弃赏赐辞官返乡2、二研读课文,分析叙事的详略安排。(幻灯片1617)问题一:这首诗详写什么?略写什么?文章为什么作这样的安排?学生自读全文,

7、讨论。讨论明确:这首诗详写:从军缘由,行前准备,征途思亲,凯旋辞官,返回家园。略写:战场生活,百战情况。问题二:文章为什么作这样的安排?学生深入探究讨论。讨论明确:作者不惜笔墨描绘的往往都是他所要着力突出的。这首诗要突出的正是对木兰的孝敬父母、勇于担当重任的性格的颂扬,所以,对残酷的战争,一笔带过,而对能够反映美好心灵的内容则不惜笔墨。另外,这种详略安排似乎还隐含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祝福,对战争的冷淡和远离。3、三精读课文,分析木兰的形象。(幻灯片1820)问题一:请同学精读课文,结合具体诗句,说说木兰有哪些可敬、可爱之处。学生精读课文,要求:(1)画出表现木兰品质、性格的诗句;(2)批注自

8、己的理解。讨论明确:(1)孝敬父母的精神可敬。“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一个女孩子看到家里没有兄长,父亲已年老力衰,毅然替父从军,这种精神可敬。(2)英雄气概可敬。“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她和将士们一起拼死作战,十年驰骋于疆场,这种英雄气概也可敬。(3)不慕高官厚禄的精神可敬。“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凯旋了,应是论功受赏,可她却辞官还乡,高尚行为可敬。(4)热爱生活、亲人,让人感到可爱。“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美丽可爱的女儿情态的表现,让人感到可爱。“不闻爷娘唤女声”的反复提及,表现了木兰对亲人的思念,也显示了木兰的可爱之处。问题二:一千多年来,木兰的形象一直

9、深受人们喜爱,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原因是什么?学生分组讨论。讨论明确:木兰这一不朽的人物形象,既富有传奇色彩,而又真切动人。木兰既是奇女子又是普通人,既是巾帼英雄又是平民百姓,既是矫健的勇士又是娇美的女儿。她勤劳善良又坚毅勇敢,淳厚质朴又机敏活泼,热爱亲人又报效国家,不慕高官厚禄而热爱和平生活。因此,一千多年来,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在我国家喻户晓,木兰的形象一直深受人们的喜爱。二、讨论写作方法。(幻灯片21)说说下列诗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及其表达作用1、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2、爷娘闻女来,出阁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阿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3、当窗理云鬓,

10、对镜帖花黄。4、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5、旦辞黄河云,暮至黑山头。6、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7、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8、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三、延伸拓展(幻灯片2227)1、背诵全诗。请学生再次观看图片,结合图片内容,学生分节背诵全诗。2、想象作文。阅读课文第六段,木兰还乡后与亲人团聚的喜庆情景,发挥联想与想象,扩展诗中的画面内容,扩写为一篇记叙文。要求:(1)有故事情节;(2)有具体人物描写。3、课外链接题木兰庙【唐】杜牧弯弓征战作男儿,梦里曾经与画眉。几度思归还把酒,拂云堆上祝明妃。花木兰女扮男装去参军打仗,一去就是十二年.她在梦乡里,也会和女伴们一

11、起对镜梳妆;只是为了替爷从军.保家卫国,多次想回家时竭力克制着自己与边关将士大碗喝酒.想想木兰为了安靖边烽,万里从戎,她也将会和王昭君和亲,死留青冢一样,永远博得后世敬爱!四、堂上练习。五分钟内完成每课一测五、课外作业。(幻灯片28)1、背诵全诗。2、完成课课练课内部分习题。3、综合作业1)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著我旧时裳B对镜帖花黄C出门看火伴D万里赴戎机2)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理解有误的一项。()A木兰当户织(对着门)B卷卷有爷名(父亲)C著我旧时裳(衣裳)D双兔傍地走(靠近,贴近)3)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A雌兔眼迷离B出门看火伴C双兔傍地走D著我旧时裳4)下面对句意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可汗大点兵(可汗大规模地征兵)B军书十二卷(征兵的名册共有十二卷)C万里赴戎机(不远万里,奔赴战场)D朔气传金柝(北方的寒气传来打更的声音)5)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乐府诗集是宋代郭茂倩所编。B乐府原是朝廷中管理音乐的机构,负责采集民间的诗歌,后来府采集的诗歌也叫作乐府诗。C木兰诗,又名木兰辞木兰歌,是南北朝时期的一首北朝民歌。D木兰诗是乐府诗中篇幅较长的抒情歌辞,是一曲传奇式的女性英6 / 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