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第17课《古诗五首》夜雨寄北学案语文版

上传人:1516****951 文档编号:133868355 上传时间:2020-05-31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8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第17课《古诗五首》夜雨寄北学案语文版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第17课《古诗五首》夜雨寄北学案语文版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第17课《古诗五首》夜雨寄北学案语文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第17课《古诗五首》夜雨寄北学案语文版(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6秋季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第17课古诗五首夜雨寄北学案语文版17.夜雨寄北 学案学习目标: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2、 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3、 通过反复诵读诗歌,尝试赏析诗歌。学习过程:一、明确目标(自读目标,明确本节课的方向,课堂上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二、课前热身(充分利用提前学习学案的时间,对课文进行预习,感知。)(一)背景说明及人物介绍(圈划出你认为重要的信息,并摘录到书上)1、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豀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是晚唐时期很有影响的一位著名诗人,他的诗现存的有待600余首。李商隐有“欲回

2、天地”的雄心壮志,可惜“运与愿违”,他“一生襟抱未尝开”,他的诗多写时代离乱、个人失意的感慨,尤以缠绵深挚的爱情诗和借古讽今的咏史诗最有特色。2、唐宣宗大中五年至大中九年,即公元851年-855年,李商隐在东川(今四川三台)节度使柳仲郢的幕府中担任书记(相当于现在的秘书)之职。秋雨绵绵中的一天,他收到远在长安的友人(妻子)的来信,问他何时能回长安。友人(妻子)情意殷殷的千里来信,激起了诗人无限的感慨,诗人依窗观雨景,吟成了此诗。(二)朗读诗歌,整体感知。1、 初读诗歌,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标出读不准的字音和不理解的词语。(通过查工具书解决并掌握)2、理解诗意,感情朗读。(根据课下注释或工具书理

3、解这首诗的大意)三、课堂探究(一)自主学习(先自主学习以下问题,疑难问题在题号上做出标记。)(1)、文学常识填空:李白、杜甫在文学史上有“大李杜”之称,而本诗的作者_和杜牧则有“小李杜”之称。(2)、解释下列诗句中加下画线的字的意思。何当共剪西窗烛何当:_却话巴山夜雨时却:_;话:_(3)、用“/”画出古诗的朗读节拍。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4)、对夜雨寄北的理解不正确的是()A“君问归期未有期”所含情感是无法尽快与好友相见的无奈。B“巴山夜雨涨秋池”是说自己处境的孤寂凄冷。C“何当共剪西窗烛”是指对与好友促膝深谈的深切期盼。D诗中最后两句是实写自己的

4、经历。(5)、夜雨寄北诗中写思归而不得的愁苦之情的诗句是:_;写出了对未来欢聚的向往之情的诗句是:_,_。(6)、诗人想像什么时候才能回到家中,和妻子一起一边剪去燃尽的烛芯,一边回味这巴山的绵绵夜雨。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一种怎样的心情?(二)合作研讨(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赶快参加吧!)小组长组织组员研讨自主学习时解决不了的问题。(三)展示讲解(机会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抓住机会,亮出风采!)由已经掌握的学生或老师在黑板前进行必要的讲解,其他学生补充质疑。提示总结:这首诗所寄何许人,有友人和妻子两说。前者认为李商隐居留巴蜀期间,正是在他三十九岁至四十三岁做东川节度使柳仲郢幕僚时,而在此之前,其妻王

5、氏已亡。持者认为在此之前李商隐已有过巴蜀之游。也有人认为它是寄给“眷属或友人”的。从诗中所表现出热烈的思念和缠绵的情感来看,似乎寄给妻子更为贴切。 开首点题,“君问归期未有期”,让人感到这是一首以诗代信的诗。诗前省去一大段内容,可以猜测,此前诗人已收到妻子的来信,信中盼望丈夫早日回归故里。诗人自然也希望能早日回家团聚。但因各种原因,愿望一时还不能实现。首句流露出道出离别之苦,思念之切。 次句“巴山夜雨涨秋池”是诗人告诉妻子自己身居的环境和心情。秋山夜雨,总是唤起离人的愁思,诗人用这个寄人离思的景物来表了他对妻子的无限思念。仿佛使人想象在一个秋天的某个秋雨缠绵的夜晚,池塘涨满了水,诗人独自在屋内

6、倚床凝思。想着此时此刻妻子在家中的生活和心境;回忆他们从前在一起的共同生活;咀嚼着自己的孤独。 三、四句“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是对未来团聚时的幸福想象。心中满腹的寂寞思念,只有寄托在将来。那时诗人返回故乡,同妻子在西屋的窗下窃窃私语,情深意长,彻夜不眠,以致蜡烛结出了蕊花。他们剪去蕊花,仍有叙不完的离情,言不尽重逢后的喜悦。这首诗既描写了今日身处巴山倾听秋雨时的寂寥之苦,又想象了来日聚首之时的幸福欢乐。此时的痛苦,与将来的喜悦交织一起,时空变换, 此诗语言朴素流畅,情真意切。“巴山夜雨”首末重复出现,令人回肠荡气。“何当”紧扣“未有期”,有力地表现了作者思归的急切心情。四、巩固提升(真金不怕火炼,是金子总会发光的。)五、课堂反思(有反省才能有发展,有思考才会有提高2 / 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