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5《空城计》教案语文版

上传人:1516****951 文档编号:133867987 上传时间:2020-05-3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6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语文下册5《空城计》教案语文版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5《空城计》教案语文版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5《空城计》教案语文版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5《空城计》教案语文版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5《空城计》教案语文版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七年级语文下册5《空城计》教案语文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语文下册5《空城计》教案语文版(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6年秋季版)七年级语文下册5空城计教案语文版5空城计第一课时5 / 5【学习目标】1理解和积累文中文言字词。2理清小说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重点)3感受“空城计”本身的魅力,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难点)【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他头戴纶巾,手持羽扇,他在国乱家丧之时,布衣粗茶,耕读山中;他初出茅庐,羽扇轻轻一挥,80万曹兵灰飞烟灭;他在斩马谡时,洒出那一滴难言的浊泪;他在隆中对中,条分缕析,预知数十年后天下事;他在出师表中,慷慨陈词,痛表一颗忧国忧民之心。他,就是诸葛亮,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空城计感受他大智大勇的一面。二、自主预习1走近作者罗贯中(约1330约1400),名本,山

2、西太原人,号湖海散人。他是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戏曲家,是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主要作品有:剧本赵太祖龙虎风云会,小说隋唐两朝志传等,代表作三国演义。2字音字形司马懿(y)旌旗(jng)隐匿(n)鹤氅(chng) 纶巾(gun) 可掬(j)焚香(fn) 麈尾(zh) 骇然(hi)抚掌(f) 远遁(dn) 言讫(q)3词语解释蜂拥而来:像蜂群一样拥挤着来到。尽皆失色:脸上全都吓得变了颜色。旁若无人:好像旁边没有人,形容态度自然或高傲。丞相之机:这里指诸葛亮的神机妙算。遁:逃。4查阅资料,了解本文故事发生的背景。明确:这篇课文选自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此前的故事背景为:魏主曹丕新亡,诸葛亮欲借此机会伐魏

3、,却误用马谡,失了街亭、柳城。司马懿夺了街亭,率十五万大军来夺西城。此时诸葛亮率二千五百军兵居西城,形势万分危急。“空城计”故事在此背景下发生。三、合作探究(一)揣摩文意,概括要点默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小标题)概括本文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明确:开端(第1段):司马懿兵临西城。发展(第2段):诸葛亮临危施计。高潮(第3、4段):司马懿中空城计。结局(第5、6段):诸葛亮释计。(二)深层探究,感受“空城计”魅力1诸葛亮为什么要摆空城计?明确:司马懿引十五万大军而来,诸葛亮身边无大将,只有一帮文官和两千五百士兵。2诸葛亮怎样施用空城计?明确:将旌旗尽藏,大开四门,每一门派二十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

4、诸葛亮身披鹤氅,身边站二小童,坐于城楼之上,焚香弹琴。3空城计是否取得成功?明确:取得成功,司马懿大疑,望北山路而退。4空城计最终为什么取得成功?明确:“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正是因为孔明深深了解司马懿,知道司马懿对自己的了解有限,他只知道孔明平生不曾弄险,自以为深深了解孔明,结果是聪明反被聪明误,不知道置之死地而后生的道理。另外,孔明知道司马懿刚愎自用,必然不会听从别人的意见,所以在关键时刻,孔明敢于“弄险”,并且一举成功。四、板书设计五、课外拓展请你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将本文改编成一则小剧本。示例:空城计课本剧出场人物:诸葛亮、司马懿、司马昭、文官五名、军哨三名、书童两名、军士若干。地点

5、:西城县城门内外、山坡。布景:城墙,铺了一层沙土的斜坡(山坡)。画外音:马谡失守了街亭以后,为了安全撤离,诸葛亮立即带兵去西城运粮。突然外面传来了马蹄声。军哨:(十分慌张,上场)丞相,大事不好了!司马懿带领十五万大军向西城县蜂拥而来。诸葛亮:什么?十五万人,让我去看看!(登上城楼)果然尘土冲天啊!(略作思考)传我的命令下去:把旗帜全藏起来,所有的人需在自己的岗位上,不能擅自行动,也不能大声说话,谁敢违抗,斩立决!大开四门,每一门派二十军士扮作老百姓洒扫街道。就算魏兵到了,也不可以擅自行动!诸葛亮披上鹤氅,头戴纶巾,坐在城楼上,弹着瑶琴。(音乐响起)众文官:(小声嘀咕,上场)丞相是在干什么?为什

6、么不弃城而逃?难道要投降?(悄悄下场)(魏军军哨看到了诸葛亮的举动)魏军军哨:(奇怪的上场)好奇怪,大军压境,怎么一点都不害怕,还在弹琴啊?(还是一脸奇怪的表情来到司马懿旁)将军,诸葛亮完全不做防范,我们大军直接杀进去吧!司马懿:(狐疑地)真的?他没做防范?魏军军哨:是的!司马懿:立即退兵!司马昭:(上)父亲大人,诸葛亮很明显的表示他没兵,为什么我们要退兵?司马懿:(愠怒)你懂什么?诸葛亮做事从不冒险,他敢开城门就说明有大部队埋伏着,我们去就等于找死!撤!(魏军全下)(诸葛亮看魏兵远去,终于松了一口气缓缓走下城楼)谢幕!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小说的基本知识及基本阅读方法,即通过情节分析理解

7、人物形象。(重点)2理解文中对比映衬的写法,揣摩细节描写的妙处。(难点)3欣赏品析本文语言。【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三国演义中,曹操被称为“奸绝”,关羽被称为“义绝”,诸葛亮被称为“智绝”,那么,“空城计”中的诸葛亮是如何体现其“智绝”特征的呢?让我们再次走进空城计,感受诸葛亮的智慧与风采。二、自主预习文中几次写到孔明的笑呢?请你找出文中有关笑的词语。明确:文中三次写到诸葛亮的“笑”:一是写诸葛亮在城头“笑容可掬,焚香操琴”。此时诸葛亮故作坦然,诱司马懿中计,内心不免有些紧张。二是见魏军远去,诸葛亮“抚掌而笑”,这是如释重负,是轻松的笑,也是侥幸的笑,毕竟太危险了。最后一次是诸葛亮向部下解释完

8、计策后“拍手大笑”,并说“吾若为司马懿,必不便退也”,这是自豪的笑,也是嘲笑司马懿退兵过于草率,到底比自己略逊一筹。三、合作探究(一)人物形象探究1分析诸葛亮的形象。明确:足智多谋传令“将旌旗尽皆隐匿,大开四门,每一门用二十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围绕城门的“空”设了一道计谋吓退司马懿。处乱不惊、临危不惧在司马懿兵临西城,众官“尽皆失色”的情况下,孔明却依然在司马懿的大军面前镇定自若,“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笑容可掬”地施展他的计谋。神机妙算料定司马懿疑心重,“此人料吾生平谨慎,必不弄险;见如此模样,疑有伏兵,所以退去”一切都在他的掌握之中,借司马懿的疑心来使自己的计谋成功

9、施展。2分析司马懿的形象。明确:司马懿本身并非平庸之辈,他也是个有着深谋远虑的大将之才,只不过他疑心病重,“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认为孔明想暗算他;刚愎自用,骄傲自负,不听司马昭的劝告,还骂儿子“汝辈岂知”,结果被孔明空城计吓退。3本文语言简洁明快、生动形象,极富表现力,请你加以揣摩,体会其作用。明确:例如“尽皆失色”,表现众官面对险境吓得脸色大变,尽显慌张惊恐之态,渲染危急气氛,更为后文诸葛亮的镇定施计、从容指挥做铺垫。又如“吾自有计”,是诸葛亮为安抚军心而说的话,表现诸葛亮胸有成竹、从容不迫。(二)写法探究本文运用了怎样的描写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请结合具体故事情节,谈

10、谈你的认识。明确:(1)对比映衬的手法。如第一部分通过魏蜀双方军力的对比突出西城之险;用众官“尽皆失色”衬托诸葛亮临危不惧。第三部分以司马昭的年轻气盛衬托司马懿的老谋深算和多疑自负。第四部分司马懿军尽去,众官“无不骇然”而孔明“抚掌而笑”,众官“必弃城而走”的愚见与孔明的一番高见的对比,突出了孔明的足智多谋。全文写司马懿也是为了衬托诸葛亮的足智多谋:司马懿狡诈多端,诸葛亮更是“计”高一筹。司马懿善“识人”,而诸葛亮不仅善“识人”更能“治人”。司马懿也谨慎,但却比诸葛亮少了几分灵活变通的智慧。(2)细节描写。文中多处运用了生动的细节描写。如写孔明“笑容可掬”;写二小童一人“手捧宝剑”,一人“手执麈尾”;写洒扫街道者“低头”“旁若无人”。这些描写渲染了一种安闲、镇定的气氛,使得“空城计”的场面更加生动、传神。从这些描写中,完全感受不到这是一座空城,正因为如此,才能使得司马懿“大疑”。四、板书设计诸葛亮足智多谋处乱不惊神机妙算临危不惧笑容可掬 抚掌而笑 拍手大笑司马懿疑心病重老谋深算多疑自负狡诈多端空城计出其不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