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7《最后一课》教案3语文版

上传人:1516****951 文档编号:133867481 上传时间:2020-05-31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11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7《最后一课》教案3语文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7《最后一课》教案3语文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7《最后一课》教案3语文版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7《最后一课》教案3语文版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7《最后一课》教案3语文版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7《最后一课》教案3语文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7《最后一课》教案3语文版(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6年秋季版)2017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7最后一课教案3语文版最后一课一、最后一课的情节一般分为三个层次:上学路上、最后一课、宣布下课。高尔基说:“情节是人物性格的发展史。”在故事情节的发展中人物形象逐渐完善。这篇课文的情节,也还有其他分法,比如分为“上学路上”“上课之前”“上课经过”和“宣布下课”四部分;又如分为“上课前”和“上课时”两部分。总之,只要是能清楚揭示情节发展层次的划分方法,就都可以成立。但比较起来,两分法虽然可以成立,总失之于太粗。以三分法最为适当。二、最后一课的主人公是谁?这个问题长期以来争论不休。大致上有三种意见,或者韩麦尔,或者小弗郎士,或者韩麦尔和小弗郎士。一

2、般说来,谁最能体现小说的主题思想,谁就是小说的主人公。先看小弗郎士。他原是个顽皮的孩子,学习上要求自己很不严格,怕老师骂就想逃学。但在“最后一课”上,他的思想感情发生了急剧的变化。他懊悔以前没好好学习而旷了课去找鸟窝、溜冰;他对“刚才”还那么讨厌的课本,一下子“舍不得和它们分手了”。他对老师的感情也迥异于从前。对于韩麦尔老师,他万分依恋,他对老师变得是那样理解。他多么希望能“把那条出名难学的分词用法从头到尾说出来”,为此宁愿拿出“任何代价”。他充分体会到老师的良苦用心,老师“好像恨不得把自己知道的东西在他离开之前全教给我们”。他是多么不希望老师伤心啊,他又多么舍不得老师离去啊。可是老师就要永远

3、离去了。他不仅理解老师为什么穿上那套漂亮的衣服,他也理解老师的谆谆教诲,他更懂老师那神圣的信念和深深的痛苦。他感到老师“从来没有这么高大”,这说明小弗郎士不再是那个贪玩、幼稚的孩子,他成熟起来了。促使他完成这一变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他原本就不是个坏孩子,他贪玩,但“还能管住自己”。他有一个好老师,韩麦尔的一言一行对他有着巨大的教育作用。但更重要的,是亡国的惨痛带来的巨大震撼,是“最后一课”的典型环境,是普鲁士侵略者对法兰西人民民族感情的无情伤害促成了小弗郎士心灵深处爱国主义思想的猛醒。再看韩麦尔。作品中对他的描写是通过“我”小弗郎士的观察来展开的,因而作品中所展现的,基本上是一个由幼稚走向懂事

4、的孩子心目中的形象。但尽管如此,我们也可以看到,这是一位严师,也是一位有40年教学经验的循循善诱的、受人尊敬的老师。他是一位把自己的职业和祖国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的爱国者。他怀着巨大悲痛,穿戴那套只在督学视察或发奖日子才穿戴的绿色礼服和绣边丝帽,体现了崇高的爱国感情。在对自己工作的深深自责和对阿尔萨斯人的弱点的直率批评中,他高度的民族责任感得到细腻的表现。他的关于牢记祖国语言的精辟见解,表现出他对战胜侵略者的执着信念。“法兰西万岁”这两个饱含激愤的大字,表现了他对祖国必胜、法国人民必胜的坚强信心。从以上分析不难看出,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在表现主题中的作用是同等重要的。也可以说,小说的主题是在这两

5、个人物相辅相成、互相依存、互相浸透的行为、语言中表现出来的,忽略、贬低其中任何一个人物的作用,都会削弱对主题的理解。关于练习一、最后一课的情形和平日上课大不相同,根据课文内容填表,说说这个不同说明什么。平日上课最后一课气氛 学校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有一阵喧闹,就是在街上也能听到。 一切偏安安静静的,整个教室都有一种不平常的严肃气氛。 学生 上课前,(学生们)开课桌啦,关课桌啦,捂着耳朵大声背书啦 上课前,学生们已经都在自己的座位上了。 老师 老师拿着大铁戒尺在桌子上紧敲着,“静一点,静一点”平时“我”迟到,会遭到韩麦尔先生的责骂。韩麦尔先生踱来踱去,胳膊底下挟着那怕人的铁戒尺。今天迟到,韩麦尔先

6、生却温和地叫小弗郎士“快坐好”。这三方面的不同说明,最后一课引起学生、老师以及镇上人们的强烈震动和他们对最后一课的无限珍惜。二、在最后一课上,小弗郎士思想感情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试根据下列提示举例说明。1从贪玩、不爱学习到热爱法语:2从怕老师到理解、同情并敬爱老师:3从幼稚不懂事到热爱祖国:1从贪玩、不爱学习到热爱法语。例如:“我想就别上学了,到野外去玩玩吧。”“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我从前没好好学习,旷了课去找鸟窝,到萨尔河上去溜冰想起这些,我多么懊悔!我这些课本,语法啦,历史啦,刚才我还觉得那么讨厌,带着又那么重,现在都好像是我的老朋友,舍不得跟它们分手了。”“如果我能把那条出名难学的分词

7、用法从头到尾说出来又没有一点儿错误,那么任何代价我都愿意拿出来的。”2从怕老师到理解、同情并敬爱老师。如:“那天早晨上学,我去得很晚,心里很怕韩麦尔先生骂我。”“他就要离开了,我再也不能看见他了!想起这些,我忘了他给我的惩罚,忘了我挨的戒尺。”“他穿上那套漂亮的礼服,原来是为了纪念这最后一课。”“可怜的人好像恨不得把自己知道的东西在他离开之前全教给我们。”“可怜的人啊,现在要他跟这一切分手,叫他怎么不伤心呢?”“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3从幼稚不懂事到热爱祖国。上课前在小弗郎士眼里,普鲁士军队在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操练,“比分词有趣得多”,这显出他还不懂事,还没意识

8、到普鲁士军队是侵略者。而当他听老师说了“这是我最后一次给你们上课了。柏林已经来了命令,阿尔萨斯和洛林的学校只许教德语了”,“心里万分难过”,“啊,那些坏家伙,他们贴在镇公所布告牌上的,原来就是这么一回事”。从他用“坏家伙”这个字眼里看得出他已经意识到普鲁士侵略者的侵略行径。“心里万分难过”有他对敌人的恨,更多的是他对失去学习祖国语言机会的痛苦心情。从这起,他倾注了全部感情上好这最后一课。对于作为小学生的小弗郎士来说,热爱法语是他热爱祖国的同义语。他对老师的同情和理解是他们在热爱祖国、热爱祖国语言这一基点上的默契。三、阅读下边几段描写韩麦尔先生的文字,回答问题。1韩麦尔先生“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

9、绿色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这套衣帽,他只在督学来视察或者发奖的日子才穿戴”。(为什么他在上最后一课时也穿戴呢?)韩麦尔先生在上最后一堂法语课时,穿上节日盛装,是为了“表示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2韩麦尔先生说:“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监狱大门比喻什么?钥匙比喻什么?怎样理解全句的意思?)“监狱大门”比喻普鲁士对法国人民的统治和封锁;“钥匙”比喻法国语言。这句话的含义是:掌握祖国语言,可以激起人民的爱国意识,从而团结起来,打败普鲁士侵略者,求得民族的解放。3“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祈祷的钟声也响了。窗外又传

10、来普鲁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为什么韩麦尔先生听到钟声、号声脸色惨白起来?为什么小弗郎士感到先生形象高大起来?)听到钟声脸色惨白,是因为钟声宣告了最后一堂法语课结束的时间已经到了,从此将和祖国语言告别。小弗郎士从韩麦尔先生惨白的脸色感到他对祖国的热爱,对失去祖国的痛苦心情。韩麦尔先生的爱国精神,使小弗郎士觉得他的形象高大了。小弗郎士感到韩麦尔不仅是一位法语教师,而且是一位爱国志士。4“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写完之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怎样理解韩麦尔先生的举止和表情?)韩麦尔的举止和表情一方面表

11、现他对祖国必胜的信念,另一方面表现他面对祖国被占领的残酷现实陷入了极大的痛苦之中。四、发挥你的想象力,以“下课以后”为题,替小弗郎士写一则练笔。略。教学建议一、这篇小说是以普法战争法国惨败,割地赔款这一历史事件为背景的。以爱国主义为题材的作品,古今中外不胜枚举。但这篇小说却别出心裁,既没揭露敌人罪行,也未直接描写法国人民的反抗,而是巧妙地选取一所普通小学中的最后一堂法语课来反映尖锐的民族矛盾,把沦陷区人民对祖国的眷恋、热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都倾注在“最后一课”中。这给小说主题以鲜明的爱国主义色彩,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尤其是这些内容都通过一个天真幼稚的小学生小弗郎士的见闻、感受表达出来,更真切动

12、人。教师可向学生介绍作品的时代背景和艺术特色。二、在教师的指导下分析这篇小说。首先熟悉小说的故事情节,把握人物思想感情发展、变化的脉络,正确区分故事情节的层次和人物思想感情发展的阶段,从而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分析人物在情节发展中的表现,最后理解人物的思想品质、个性特征以及人物的社会意义。三、这篇小说的两个主要人物形象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有共同点:热爱祖国,仇恨敌人;又有不同点:身份、年龄、性格不同,对事物理解往往不同。在分析这两个人物形象时,要恰如其分。四、指导学生默读和朗读课文,在读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有关资料一、作者和背景阿尔封斯都德(1840?1897)是法国19世纪后半期的小说家。他一

13、生共写了12部长篇小说,一部剧本和4部短篇小说集。有:达拉斯贡城的达达兰星期一的故事小福罗蒙和大利斯勒等。他的短篇小说有不少是以普法战争为题材的,具体生动地描写了法国普通人民对侵略者同仇敌忾的爱国主义精神,谴责了资产阶级当局开门揖盗,致使法军节节败退,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的罪恶。最后一课就是都德爱国主义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最后一课写于普法战争第二年(1873年)。篡夺了法国革命成果的路易波拿巴在复辟帝制后,力图通过战争扩大法国在欧洲大陆的势力,以摆脱内部危机,巩固王朝统治。俾斯麦则打算通过战争,建立一个容克地主的德意志帝国,企图占领法国的阿尔萨斯和洛林。1870年7月,法国首先向普鲁士宣战,

14、这个掠夺性的战争,正如马克思当时指出的,敲响了“第二帝国的丧钟”。9月,色当一役,法军大败,拿破仑第三被俘,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占领了阿尔萨斯、洛林等法国的三分之一以上的土地。这时,对法国来说,已经变成自卫战争。面对普鲁士军队的屠杀掠夺,法国人民同仇敌忾,抗击敌人。这个短篇,就以沦陷了的阿尔萨斯的一个小学校被迫改学德文的事为题材,通过描写最后一堂法文课的情景,刻画了小学生小弗郎士和乡村教师韩麦尔的典型形象,反映了法国人民深厚的爱国感情。(摘自金留春爱国主义的颂歌,载课文分析集第二册147页)二、结构最后一课通过阿尔萨斯省的一个小学生小弗郎士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中的见闻和感受,真实地反映了沦陷区的法

15、国人民惨遭异族统治的悲愤和对祖国的热爱,以及争取祖国解放和统一的坚定意志,集中地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小说全文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从“那天早晨上学”到“赶到韩麦尔先生的小院子里”。这一部分描述了小弗郎士在上学的路上的见闻和心理活动。作者以简洁的笔触,交代了故事的背景和小弗郎士的身份、性格特征,同时为情节的发展作了巧妙的铺垫。小说先写小弗郎士上学晚了,加之没有复习好功课,害怕挨老师的“训斥”,因而闪过想逃学的念头。这一独白式的心理描写,生动地刻画了小弗郎士的稚气、贪玩,是个不爱学习的学生。而后写了小弗郎士在上学路上对景物的感受。他感到天晴日暖,听到林边鸟语,看到普鲁士军队在操练,而他认为“这些景象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然而他没有为之所动,而是“急忙向学校跑去”。这里一方面突出了小弗郎士天真好玩的性格,而另一方面,也正是作者要强调的一面,就是突出了小弗郎士还有一定的意志力,他终于战胜了想逃学的念头。接着作者描写了小弗郎士经过村政府时的心理活动,展示了他的性格的另一侧面,即对敌人的恨。当小弗郎士看到不少人在布告牌前时,就立即想到:“最近两年来,我们的一切坏消息都是从那里传出来的”;同时,想到“又出了什么事啦?”说明这个看来稚气的孩子的内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