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高考地理总复习专题三地球上的水第19练水资源问题的分析和措施

上传人:1516****951 文档编号:133867119 上传时间:2020-05-3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72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年高考地理总复习专题三地球上的水第19练水资源问题的分析和措施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年高考地理总复习专题三地球上的水第19练水资源问题的分析和措施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年高考地理总复习专题三地球上的水第19练水资源问题的分析和措施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年高考地理总复习专题三地球上的水第19练水资源问题的分析和措施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年高考地理总复习专题三地球上的水第19练水资源问题的分析和措施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年高考地理总复习专题三地球上的水第19练水资源问题的分析和措施》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年高考地理总复习专题三地球上的水第19练水资源问题的分析和措施(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江苏专版)2017年高考地理总复习专题三地球上的水第19练水资源问题的分析和措施水资源问题的分析和措施一、单项选择题 读“我国重点缺水地区分布图”,完成12题。1对各地区缺水原因分析正确的是()A地工农业生产用水量大B地生活用水量大C地近海养殖用水量大D地降水量小2解决地区缺水最有效的措施是()A增加人工降雨B跨流域调水C大力开采地下水D修建梯田下图是“某区域水资源循环利用模式示意图”。读图,完成35题。3图中字母含义表述正确的是()Aa表示污水处理,b表示污水收集Ba表示污水排放,b表示污水处理Ca表示水的利用,b表示水的污染Da表示水的污染,b表示污水处理4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要求增大供水量

2、,可采取的措施有()A减少区内水体蒸发量B增加区内降水量C提高区内水资源重复利用率D增加地下水储量5如果区内某水体发生了富营养化,可行的治理措施是()A增加来水量和增加出水量B减少来水量和增加出水量C减少来水量和减少出水量D增加来水量和减少出水量读我国某区域水资源利用空间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67题。6限制“水资源开发利用区”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是()A地形 B降水 C光热 D土壤7据监测,近年来,“生态环境保护区”内的湿地面积呈缩减趋势,主要原因是()A水源补给减少 B植物蒸腾减弱C林草面积扩大 D风沙危害加剧据统计河北张北县上世纪70年代种植的近160万亩防护林,90%已到过熟期。近几年,每年

3、衰死和濒临衰死的约20%,监测数据显示,该地区从2000年到2010年地下水位平均每年下降1至3米,这也大大加快了防护林的衰死速度。据此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810题。8近10年来张北县地下水位逐渐下降,推断其原因主要是当地()A降水季节分配不均 B水污染导致水源短缺C生产用水急剧增加 D水资源调出大于调入9张北县防护林大量死亡,给当地带来的主要危害是()A加重酸雨危害 B加快土地退化C加速地面沉降 D产生大量垃圾10为使该地区防护林继续发挥效益,下列措施最合理的是()A移民和退耕还林 B保护现有防护林C恢复当地水环境 D更新和抚育结合城市水资源承载能力是指在特定的城市区,一定时段内,维系生态系统

4、良性循环,水资源系统支撑社会经济发展的最大规模,它的计算一般是基于一定水资源边界条件下进行的。下面是“水资源承载能力示意图”。据此回答1112题。11图中M、N代表的含义为(双选)()AM表示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管理BN表示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管理CM表示对水资源的污染和保护DN表示对水资源的污染和保护12下列对城市水资源承载能力属性分析正确的是(双选)()A城市水资源承载能力具有时间、空间属性B城市水资源承载能力具有动态变化性C城市水资源承载能力与社会经济系统、生态系统无关D城市水资源承载能力只与社会经济发展规模相关二、综合题13读图1、图2,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各题。(1)图1中阴

5、影甲地区是我国_(“冬”或“春”)小麦的主产区。阴影乙地区是我国西部重要的绿洲农业区,说明乙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及采取的对策。(2)图中阴影甲地区人口稠密,工业发达,同时又是我国重要的粮、棉、油产区。但水资源的严重不足已越来越明显地制约着本区工农业生产的发展,甚至对人们正常的生产和生活活动产生重大影响。试分析造成该地区水资源短缺的主要因素。(3)图2为甲地区某农庄的农副产品综合循环利用示意图。该示意图体现的可持续发展内涵有哪些?依据图中信息对应说明其在图2中的具体表现。(4)图中甲地区已形成目前世界最大的地下水漏斗区,试分析其原因和解决措施。14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阅读材

6、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下图中的甲地区种植水稻原本以地表水灌溉为主,后来打井抽取地下水灌溉,发展“井灌种稻”。材料二冻土是指0以下,含有冰的各种岩石和土壤。近20多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以及人类活动的影响,东北地区多年冻土退化。(1)指出甲地区发展“井灌种稻”的有利水源条件,并分析该条件的主要成因。(2)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角度,说明甲地区不宜盲目扩大水稻播种面积的原因。(3)从能源利用的角度,简述东北地区缓解冻土退化的主要措施。答案解析1A2.B第1题,地缺水原因是降水量小,工农业用水量大,水污染、水浪费严重;地缺水原因是工业生产用水量大;地缺水的主要原因是工农业和生活用水量大,水污染严重;地降

7、水丰富。第2题,解决地区缺水最有效的措施是跨流域调水,即实施南水北调工程。3A4.C5.A第3题,据图,供水系统提供可利用水源,产出有用产品及通过b转化为废水,故b为污水收集;废水通过a可返回区内水体及供水系统,遵循水资源循环利用原则,a为污水处理。故A项正确。第4题,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要求增大供水量,可采取的措施是对废水进行处理,回收循环利用,提高水的利用率。故C项正确。第5题,区域内水体发生富营养化,治理的关键在于增强水体的流动性,要增加来水量和增加出水量,故选A项。6B7.A第6题,从图中生态环境保护区地表环境以沙漠为主,并且图中河流从上游至下游河道越来越细小可知,该地是西北荒漠地带,水资

8、源开发利用区农业发展的主要限制性因素是水资源。第7题,由于水资源开发利用区大量开发利用水资源,导致河流往下游输送水量越来越少,生态环境保护区内的湿地水源补给减少,面积缩小。8C9.B10.D第8题,根据题意,地下水水位不断下降,主要原因为人为因素(自然因素也有)。该县地处华北平原,严重缺水,城市密集,人口众多、经济发达,需水量大,造成地下水位不断下降。第9题,自然地理环境具有整体性牵一发而动全身。植被的作用:保持水土;涵养水源;净化空气,消烟除尘等。植被的死亡,造成水土流失,土壤肥力下降,功能退化。第10题,植被的功能巨大,该地区防护林继续发挥效益,必须采取一定的措施保护植被。A项,移民所需的

9、人力物力财力巨大。C项恢复水环境需要很长的时间,短期无效。B项合理,但是要发挥好的效益,除保护现有植被,还要不断更新、抚育更多的植被。11AD12.AB第11题,社会对水资源进行开发、利用和管理,故A正确;社会系统在利用水资源的同时也对生态系统有影响,一是对水资源的污染,一是对水资源的保护,故D正确。第12题,城市水资源承载力与社会经济系统、生态系统相关,且呈现动态变化,具有一定的时空性。13(1)冬该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水资源较少且呈逐年减少的趋势;土地盐渍化、荒漠化严重,土壤贫瘠,生产结构不太合理等。对策:节约用水,加强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发展节水农业,调整农业内部结构

10、;实施退耕还林、退耕还草等。(2)水资源短缺的主要因素: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是导致华北地区水资源紧张的主要自然原因;人口增长过快,工农业发展迅速,加剧了水资源紧缺程度;水资源综合利用率低,浪费和污染严重;生态环境恶化,干旱频率加大。(3)生态持续发展。表现:利用秸秆、粪便制造沼气,沼渣、沼液为稻田提供肥料;地热供暖。经济持续发展。表现:利用农产品、地热温泉等资源发展农产品加工、服务、旅游等相关产业。社会持续发展。表现:客房、餐厅、酒厂等部门的开发增加了就业机会。(4)原因:大量开采地下水,使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措施:雨水回灌、节约用水、合理开采地下水等。解析第(1)题,甲地区位于我国华北地区

11、,是冬小麦的主产区;乙地区位于我国西北河西走廊一带,气候干燥,水资源较为紧缺;应该采取的对策是调整农业结构、发展节水农业及恢复植被等。第(2)题,结合华北地区水资源供需矛盾分析。第(3)题,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属于基础知识。第(4)题,地下水漏斗区的形成与过度抽取地下水有直接的关系。14(1)地下水丰富。河流、沼泽多;降水较多,蒸发较弱,土壤水分较多;植被条件较好,涵养水源能力较强;地势低平,排水不畅,下渗量大;有冻土层。(2)种植水稻耗水量大;人口增长,经济发展,需水量日益增大;沼泽面积减小;“井灌种稻”导致地下水水位下降。(3)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节约能源;改善能源消费结构,降低煤炭、石油等化石燃料比重,使用清洁能源;调整产业结构,降低高耗能产业比重等。解析第(1)题,发展“井灌种稻”是因为该地区地下水资源丰富,而地下水资源丰富的原因在于地势低平、冻土广布、河湖众多、蒸发较弱等。第(2)题,甲地区为三江平原,扩大水稻种植面积必然导致湿地减少、用水剧增,进而引发一系列环境问题。第(3)题,冻土退化的主要原因是气候变暖,缓解冻土退化的主要措施应该从改善能源消费结构、使用清洁能源等方面考虑。5 / 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