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一本解决方案(新课标版)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考纲专题解读+考点题组训练)专题4地球上的大气

上传人:1516****951 文档编号:133862834 上传时间:2020-05-31 格式:DOC 页数:78 大小:11.8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一本解决方案(新课标版)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考纲专题解读+考点题组训练)专题4地球上的大气_第1页
第1页 / 共78页
高考一本解决方案(新课标版)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考纲专题解读+考点题组训练)专题4地球上的大气_第2页
第2页 / 共78页
高考一本解决方案(新课标版)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考纲专题解读+考点题组训练)专题4地球上的大气_第3页
第3页 / 共78页
高考一本解决方案(新课标版)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考纲专题解读+考点题组训练)专题4地球上的大气_第4页
第4页 / 共78页
高考一本解决方案(新课标版)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考纲专题解读+考点题组训练)专题4地球上的大气_第5页
第5页 / 共7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一本解决方案(新课标版)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考纲专题解读+考点题组训练)专题4地球上的大气》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一本解决方案(新课标版)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考纲专题解读+考点题组训练)专题4地球上的大气(7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考一本解决方案(新课标版)2017版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考纲专题解读+考点题组训练)专题4地球上的大气专题4 地球上的大气1(2015广东文综,2,4分)大规模的火山爆发可能造成地表温度下降。其合理的解释是火山爆发导致()A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B到达地面的短波辐射减弱C地球表面长波辐射增强D高纬度地区极光现象减少1B大规模的火山爆发后,飘浮在空中的火山灰会阻挡部分太阳光线,使到达地面的短波辐射减弱,进而造成地表温度下降。日照时数指太阳在某地实际照射的时间。图们江是中国与朝鲜的界河。下图为图们江流域日照时数年内变化柱状图。完成23题。2(2015山东文综,7,4分)该流域日照时数在7月出现低谷

2、的影响因素是()A云量B海拔C下垫面D正午太阳高度2A根据我国锋面雨带移动规律,7月雨带移到华北和东北地区,图们江流域阴雨天气增多,日照时数减少。3(2015山东文综,8,4分)日照百分率为一个时段内某地日照时数与理论上最大的日照时数的比值(%)。该流域3月份的日照百分率约为()A53%B62%C70%D78%3B题干提示日照百分率为一个时段内某地日照时数与理论上最大的日照时数的比值。3月份昼长约12小时,故理论日照时数约为12小时31372小时。图示3月份实际日照时数约230小时,计算得B项正确。逆温是在一定条件下出现的气温随高度上升而升高的现象。某校气象兴趣小组在十月下旬晴朗的夜晚对我国南

3、方山区谷地进行逆温测定。下图为该小组多次观测所得的逆温时空变化平均结果。完成45题。4(2015浙江文综,9,4分)下列关于该地逆温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A逆温强度近地面较大,向上减小B逆温强度午夜达到最大,后减弱C逆温现象日落前出现,日出前消失D强逆温前半夜增速慢,后半夜增速快4A读图可知,逆温层上界可达300米左右,强逆温层主要分布在50米以下,说明逆温强度近地面较大,向上减小。逆温层日出前后厚度最大,说明逆温强度并非午夜达到最大。逆温层10时左右消失,并非日出前消失。强逆温层前半夜增速快。5(2015浙江文综,10,4分)造成逆温层上界峰值在时间上滞后于强逆温层上界峰值的主要原因是()

4、A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存在昼夜差异B大气散射反射在高度上存在差异C空气上下热量传递存在时间差异D下垫面反射率在时间上存在差异5C受地形影响,山区谷地冬季易出现逆温现象。因空气上下热量传递存在时间差异,导致逆温层上界峰值在时间上滞后于强逆温层上界峰值。雾是悬浮在近地面空气中的大量微小水滴或冰晶,下图为“中国年平均雾日空间分布图”,据材料回答67题。 6(2015四川文综,3,4分)下列地区中,年平均雾日最少的是()A福建沿海 B黄海沿岸 C准噶尔盆地 D柴达木盆地6D读图分析,根据图例判断四个选项中,福建沿海年平均雾日最多,A错;黄海沿岸雾日较多,B错;准噶尔盆地雾日较多,C错;柴达木盆地雾日最少,

5、D对。7(2015四川文综,4,4分)与四川盆地内秋、冬季节多雾直接相关的是()A秦岭阻挡冷空气南下 B气流受地形阻挡抬升C受暖湿的东南季风影响显著D晴朗的夜间地面辐射冷却强7D雾的形成要具备水汽、静风或逆温等条件。与四川盆地内秋、冬季节多雾直接相关的是晴朗的夜间地面辐射冷却强,降温快,出现逆温现象,水汽凝结成雾,D对。秦岭阻挡冷空气南下,水汽不易凝结,A错。气流受地形阻挡抬升,易降雨,不易成雾,B错。受暖湿的东南季风影响明显的季节是夏季,C错。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1.大气的受热过程(如图所示) 2.大气热力状况的两个作用及影响(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削弱形式削弱特点大气成分易被削弱的

6、辐射常见的自然现象吸收作用平流层大气中的臭氧吸收紫外线;对流层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对可见光吸收很少臭氧、水汽和二氧化碳紫外线辐射、红外线辐射人类活动排入到大气中大量CO2等气体,使气温升高反射作用无选择性,反射光呈白色;云层越厚,反射越强云层、水汽、较大的尘埃各种波长的辐射都可能被反射多云的白天,气温不太高散射作用空气分子或微小尘埃发生散射时具有选择性,向四面八方散射空气分子、微小尘埃可见光中的蓝、紫色光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日出前天已明亮,日落后天不黑(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3)影响使地球表面的温度变化较小地球与月球相比,大气层要比月球厚得多。白天,地球上的大气对太阳辐射产生削弱

7、作用,使得地表增温幅度比月球小;夜晚,地球上大气的保温作用,使得地表降温幅度比月球小。晴天的日较差大于阴天白天晴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弱,地表温度高;晚上晴天,大气的保温作用弱,地表温度低。因此晴天的日较差大于阴天。二、气温的分布 1.气温的空间分布(1)气温水平分布规律等温线特征气温分布规律主要影响因素全球等温线大致与纬线平行无论冬季还是夏季,气温都从低纬向高纬递减太阳辐射(纬度位置)北半球较曲折:1月大陆上的等温线向南(低纬)凸出,海洋上则向北(高纬)凸出;7月份正好相反在同一纬度上,冬季大陆比海洋冷,夏季大陆比海洋热海陆分布造成的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显著南半球较平直同一纬度气温差别小海陆分布(海

8、洋面积广阔,地表性质均一)同纬度地带气温低,则等温线向低纬凸出;气温高,则等温线向高纬凸出高原、山地的气温较低,平原的气温较高;寒流经过处气温低,暖流经过处气温高地形(地势高低);洋流我国冬季,等温线密集;1月份0 等温线大致沿秦岭淮河一线冬季,南北温差大,越往北温度越低太阳辐射(纬度位置,即北方太阳高度小、白昼时间短,南方相反);冬季风(大气环流,北方受冬季风影响大) 夏季,等温线稀疏夏季大部分地区普遍高温,南北温差不大太阳辐射(南方太阳高度大,北方白昼时间长)(2)气温垂直分布规律对流层气温垂直递减率:每升高1 000米,气温下降6 左右。 2.气温的时间分布(1)日变化:一天中,若无明显

9、天气过程的干扰,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最高气温出现在当地地方时14:00左右。(2)气温的日较差:大陆性气候海洋性气候;山谷山峰;低纬度高纬度;晴天阴天。(3)年变化:气温在一年中的最高值、最低值并不出现在太阳辐射最强、最弱的月份,而是有所滞后。陆地的气温极值月份为1月、7月,海洋的气温极值月份则为2月、8月。(4)气温年较差:大陆性气候海洋性气候;高纬度低纬度。三、逆温现象 1.逆温的含义一般情况下,大气温度随着高度增加而下降,即在数千米以下,总是低层大气温度高,高层大气温度低,显得“头重脚轻”。这种大气层结(层次结构)容易发生上下翻滚,即“对流”运动,可将近地面层的污染物向高空乃至远方输

10、散,从而使城市空气污染程度减轻。但在一定条件下,地面上空的大气结构会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的反常现象,“头轻脚重”从而导致大气层结稳定,气象学家称之为“逆温”,发生逆温现象的大气层称为“逆温层”。 2.逆温的类型及成因类型 成因 特点 辐射逆温 地面辐射冷却,在晴朗无云或少云的夜晚,地面辐射冷却快,离地面越近,降温越快 大陆上常年均可出现,尤以冬季最强 平流逆温 暖空气水平移动到冷的地面或水面上,而发生的冷接触作用 愈近地表,降温愈快 锋面逆温 冷暖气团温度差异显著,暖气团位于锋面上部 出现于锋面附近 地形逆温 冷空气沿斜坡向低谷和盆地流动 出现于山谷或盆地 3.辐射逆温的生消过程 4.逆温

11、的影响(1)出现多雾和晴朗天气。早晨多雾的天气大多与逆温有关,它使能见度降低,给人们的出行带来不便,甚至出现交通事故。(2)加剧大气污染。由于逆温现象的存在,空气垂直对流运动受阻,会造成近地面污染物不能及时扩散,从而危害人体健康。(3)对航空造成影响。逆温多出现在低空,多雾天气给飞机起降带来不便。如果出现在高空,对飞机的飞行十分有利,因为大气以平流运动为主,飞机不会有较大的颠簸。气温的分布受纬度、地形、海陆分布、洋流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等温线分布因此也存在差异,具体图文分析如下(注:m、n为纬度,mn,t1t2t3t4): (2013课标卷,6,4分)下图示意某地区年均温的分布,影响该地区年均温

12、分布特征的主要因素是()A台风 B海陆分布C地形 D大气环流【点拨】命题立意以区域等值线图为信息载体,从等温线的角度考查影响气温分布的因素,以及获取解读等值线的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解析】第一步:读材料,明图示。第二步:建联系,调知识。影响气温的因素及分析方法,见“提能力”。第三步:析选项,慎选择。等温线分布是气候规律,而台风是天气活动,不会对等温线造成影响;岛屿东西都近海,且等温线分布大都呈闭合状,故海陆分布不会是主要影响因素;大气环流主要影响降水而不是气温,故排除。该地区中部偏东等温线分布密集且呈闭合状,中心气温比四周低,结合该地是台湾山脉,可知影响该地区年均温分布特征

13、的主要因素是地形。故选C。 导学导考本考点多以等温线、等降水量线、等压线等等值线图为载体考查大气运动、分布规律等基础知识,要注意把握基本原理和规律,同时注重区域地理的判读与定位。逆温是指某高度大气实际温度高于理论温度的现象,河流和湖泊中有时也会出现逆温现象。湖水逆温是指距离湖面一定距离内,湖水温度随水深增加而升高的分布形式。读我国某湖泊不同季节垂直水温变化图,回答12题。 1(2015河北省邯郸市一中模拟,3,4分)维持湖水表面温度的热量主要来自太阳辐射,图中能反映该湖逆温现象的曲线及其出现的月份是()A7月 B7月 C1月 D1月1C湖水逆温是指距离湖面一定距离内,湖水温度随水深增加而升高的

14、分布形式。图中曲线出现逆温现象。湖面温度较低,为冬季1月份。所以本题选择C选项。2(2015河北省邯郸市一中模拟,4,4分)下列关于此时该湖泊出现逆温的原因叙述,正确的是()A处于夏季,湖泊水温上升过快 B处于冬季,表层湖水受外界降温影响大C湖底在此时因为有火山喷发,从底部释放大量热能 D该季节,湖水受寒流影响大2B冬季,太阳辐射弱,湖面受外界降温影响大,底部受影响小,水温较高。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下图为某地区等温线与河流分布图,读图,完成下题。3(2016江苏省扬州中学测试,6,2分)图中M地气温及主要影响因素分别是()A27 地形地势 B25 海陆位置C27 海陆位置 D25 地形地势3D读图,根据等温线数值的递变规律,M处气温应小于26 ,在2426 之间,气温降低的原因可能是海拔升高,是山地地形,D对。地膜覆盖是一种现代农业生产技术,进行地膜覆盖栽培一般都能获得早熟增产的效果,其效应表现在增温、保温、保水、保持养分、增加光效和防除病虫害等几个方面。结合图,完成45题。4(2016甘肃省武威二中期末,18,2分)我国华北地区在春播时进行地膜覆盖,可有效地提高地温,保障农作物的正常发芽生长,其主要原理是()A减弱了地面辐射B增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