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东山的客家人及客家文化简介.doc

上传人:飞****9 文档编号:133845249 上传时间:2020-05-31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成都东山的客家人及客家文化简介.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成都东山的客家人及客家文化简介.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成都东山的客家人及客家文化简介.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成都东山的客家人及客家文化简介.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成都东山的客家人及客家文化简介.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成都东山的客家人及客家文化简介.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成都东山的客家人及客家文化简介.doc(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清泉镇客家人及客家文化简介张静一、客家人由来及分布客家人,是汉族的一支民系,其先民是古代中原地区汉族。自东晋南北朝、唐末、两宋期间,因战乱(主要是北方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大量中原地区的居民渡过黄河南下,而迁至南方各省,主要分布在闽、粤、赣等省,为有别于当地土著居民,从而称为客家人。明末清初,因战乱、瘟疫及自然灾害等原因,四川人口锐减,而生活在赣南、粤东、粤北地客家人因人口繁衍,居处山多地少,在清朝政府“湖广填川”移民政策的鼓励下,大规模向川、湘、桂等内地迁移。清末民初,闽粤许多客家人迫于生存压力,远涉海外谋生。现在我国客家人主要分布在广东、江西、福建、广西、四川、湖南、台湾、香港、澳门等地,总

2、人口约5000万。海外约有客家人3000万人,主要分布在东南亚地区。四川客家人主要为赣、粤客家人在明末清初时迁入,以成都东山地区最为集中。成都东山,即成都市区东部龙泉山脉与成都平原过渡的丘陵地带。现客家人东山聚居地大致范围为:东三环路以东,老成渝路以北,成环路(赵镇龙泉)以西,龙赵路(龙潭寺赵镇)以南。主要包括龙泉驿区北部,新都区、青白江区毗河以南地区,约20余个乡镇50余万人。二、客家精神及文化传统客家人的历史实际上是迁徙史,在这种流徙不定的生活中,形成了客家人独特的精神气质和文化传统。客家精神是客家人的流浪史、拼搏史、创业史打造出来的。长期的迁徙、颠沛流离,客家人树立起“四海为家”的思想,

3、以及在逆境中求生存、求发展的坚定信念。客家人受到儒学的传统教育影响很深,加之背井离乡,长期的流浪生活,更体会到宗族、家族合力的重要性,于是敬祖睦宗的思想观念十分突出,聚族而后、修族谱、修宗祠的宗族意识根深蒂固。客家人先民在饱尝长期离乡背井痛苦之后,更加戚恋家乡,并深刻体会到家、乡、国命运一体,荣辱与共的关系,使爱国爱乡的思想强烈地表现在各个方面。客家精神归纳起来可以总结为“四海为家,冒险进取,敬祖睦宗,爱国爱乡”十六个字,其核心为团结奋进。客家文化源于古代中原地区,又与长期迁徙的历史和所迁地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形成了新的文化体系,包括语言、民俗、居住、饮食、服饰、礼仪等方面,但都体现了客家精神实

4、质。如重礼教、喜读书,追寻根源、崇敬祖先,勤劳勇敢、坚毅机智,善良好客、节俭朴实等传统美德。其中客家语言最直接的体现了客家文化特征,现在各地客家聚居区都还保留着与中原古代官话相近的客家话。三、清泉镇客家情况及民俗风情清泉镇原名廖家场,是东山地区建场较早,场镇规模较大,经济较为繁荣的五个场镇之一,另有龙潭寺、西河场、镇子场(今洛带镇)、石板滩,为东山地区政治、文化相对集中之处。清泉镇是东山以外地区进入成都必经之路上的第一个场镇,处于东山客家与金堂湖广人的交汇区,素有“东山五场”之首的美誉。全镇约2.5万客家人,占总人口的60%;场镇以西,靠近洛带、石板滩方向的西平、永顺、金龙等村,为客家人比例占

5、85%以上的纯客家村,约1.2万人,至今仍保留着客家传统的语言和生活习俗;城镇以东,靠近金堂赵镇、淮口方向的村有部分小聚居的客家人,当中少部分仅在对家人称谓上保留了客家语言特点。此外,清泉镇作为区域中心镇,还辐射邻近人和、福洪、姚渡约4万纯客家人。清泉镇属传统的东山客家文化区,是青白江区毗河南部龙王、日新、姚渡、人和等客家人聚居乡镇的区域物资集散中心、是与东山其它客家地区信息交流的中心。自明末清初以来,客家文化在清泉留下了深深的印迹。场镇内有建于明末的金龟寺,后改名东岳庙,现改建为镇政府办公场所,门前一棵200余年的大黄桷树今犹存。场镇老街和平街、鳅鱼巷多为清末建筑,其房屋多为客家建筑风格。和

6、平下街关帝庙建于清初,现仍存部分建筑,前为供销社仓库,现已卖给个人装修为商铺,但古风犹存。场镇内原有广东、江西、湖广、陕西、福建等八大会馆,在文革时期已被毁坏。各村客家聚居区多有祠堂,其中较大的有位于花园村10组的张家祠堂,因中学扩建,现仅存堂屋和龙门,但其气势仍存;位于五桂2组的叶家祠堂,因建技师学院已被拆除。客家人的农家院落多以祠堂为中心,由若干个小八合屋(中间含天井)组合而成,兼具坚固性、安全性、封闭性、合族聚居性等等特点。清泉客家人与东山洛带、石板滩的文化习俗一致,但因处于客家文化与非客家文化的交汇区,吸收其他文化较多,不及洛带、石板滩及区内的龙王、福洪等地纯粹。但仍恪守“宁卖祖宗田,

7、不卖祖宗言”的祖训,保留了较为纯正的客家语言和风俗习惯。特别是在祭祀、婚丧嫁娶、农历节庆等重要活动中,有严格的程序和仪式,在上世纪八十年代,都还相当规范;近年受现代都市文化影响,已经保留不多。但还在饮食习惯、民间信仰等方面还存在有别于非客家人的显著特点。附件:客家文化习俗特点客家节日主要岁时节日: 1.春节:春节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从入年界到除夕为准备阶段;年初一到年初五为过年阶段;年初六到元宵节为余兴阶段。较特别的活动有送年,打弹煤,蒸岁饭,食年酒,守岁,开大门,拜年,游乐活动等。2.立春:即交春。此时民间一般备香案,烧香照烛,放鞭炮、高升炮,贴上迎春接福,春临福至等红笺,名为“接春”。

8、3.元宵节:正月十五是中国民间传统的元宵节。元宵节吃元宵,玩灯,赏灯,猜灯谜。客家民间到处点缀着各种花灯,十分美丽。4.春社,秋社:农村长期以来有在社日祭祀土地神,五谷神风俗。往往迎神,“撑社”打醮,祈求年成丰盛。5.清明:客家扫墓习俗多从春分开始,清明达到高潮,延续到谷雨前后,约一个月左右。先醮众墓后醮家墓。立夏过后扫墓则称“祭野鬼”。6.端午:客家普遍称为五月节。节日前几日,以竹叶包糯米做粽子,亲友互赠。节日主要内容是吃粽子,雄黄酒,龙舟赛,用“药把水”洗浴,以桃树枝挂门首以避邪等。7.食新:即尝新米。一般是在小暑过后,逢卯日食新。乡下将新割的稻谷碾成米后,做好饭供祀五谷大神和祖先,然后人

9、人一同吃尝新酒。8.七月七:客家有关于“七夕乞巧”和“牛郎织女”的传说,但与此有关的习俗较少。民间有在屋外夜里坐观天象的活动。8.七月半:也即鬼节。客家的中元节是在农历七月十四日。因迷信色彩较浓,今旧俗逐渐淡薄。9.中秋:民间通称八月节。吃月饼,赏月等风俗大体各地相同。10.重阳节:客家人叫“九月节”。有的山村又叫“兜尾节”,认为它是一年中最后一个重要节日。乡间一般炸各种糕点,杀鸡鸭,城市则较简单加加餐。登高,饮菊花酒是传统习俗。15.小年: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有“送灶君爷上天”之说。常用糖瓜祭灶,为求“把灶王爷的嘴抹甜了,在玉皇大帝面前多奏好事”。 客家祭祀客家人对于丧葬之俗,做得十分周到,

10、甚至过于繁文缛节。客家人祖先崇拜意识很浓,对慎终追远的事十分重视。一般丧葬仪规可分为葬、埋葬和葬后三个部分,或谓之三个阶段。 客家婚姻客家人的祖先来自中原,所以他们的婚姻礼俗深受古时风尚习气的影响;客家人属性成规,男婚女嫁定要明媒正娶,才不为乡闾讥笑。客家人的婚姻方式,都依照古制六礼。所谓六礼是:说亲,送定,报日子和送聘金,盘嫁妆,接亲与送亲,拜堂与吃面碗鸡。 客家农事客家人多住山区,经济以农业为主;主要农产品,以水稻为最。客家地区的水田,近山用溪水,靠河用河水。皆以水车灌水入田。农家肥料,以沤粪或沤火炉灰作粪种,参上石灰肥田。稻谷成熟后,收割时,不雇工; 约左邻右舍的妇女,到时她们自带镰刀来

11、田里帮助割水稻。这叫“帮工”等她们各家收割水稻时,被人帮过工的妇女再帮人家的工。是客家人团结互助、平等相待的好传统的充分表现。 客家服饰客家服饰讲究朴素实用,宽敞简便。普遍喜穿素色,尤以蓝、黑、白色最为流行。农村女子普遍系着的一种围裙掩腹,其实可以掩胸,下摆宽及两侧,上端缝花刺绣,另加“颈链”、“腰链”和“牙牌”、“手镯”等服饰。姑娘梳辫,少妇盘髻。劳动者则多穿对补救短衫的,俗称褂哩。读了书的男子多改着西式裤。鞋袜方面,多穿布鞋,是家庭妇女自制的。客家语言客家方言分布在我国福建、广东、江西、广西、湖南、四川、台湾等7个省、区 200 多个市县,在东南亚的华侨、华裔也有不少是说客家话的,客家人把不讲客家话看成是忘本叛祖的行为,客家方言基本上是在晚唐五代至宋初时从中原汉祖语分离出来,逐渐发展演变而形成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