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列传字词整理.doc

上传人:飞****9 文档编号:133844756 上传时间:2020-05-31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5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屈原列传字词整理.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屈原列传字词整理.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屈原列传字词整理.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屈原列传字词整理.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屈原列传字词整理.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屈原列传字词整理.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屈原列传字词整理.doc(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屈原列传字词整理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疾痛惨怛( ) 馋人间之( ) 帝喾( ) 靡不毕见( )( )遐迩 ( )( ) 濯淖( )( ) 皭然( ) 从亲( )商於( ) 丹淅( )相随属( ) 枯槁( ) 餔其遭( )汶汶( ) 温蠖( ) 二、通假字1、犹离忧也 2、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3、人穷则反本4、屈平既绌5、厚币委质事楚6、见:靡不毕见7、亡走赵,赵不内8、自疏濯淖污泥之中9、被发行吟泽畔10、乃令张仪详去秦三、一词多义1、闻:(1)博闻强志,明于治乱, 知识,见闻(2)无何,宰以卓异闻 闻名(3)况草野之无闻者乎 名声,名望(4)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听到2、志:(1)

2、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志向(2)博闻强志,明于治乱 记,记住(3)其志洁,其行廉 志趣(4)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 愿望(5)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做标记3、疾(1).君有疾在走里 病(2)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疾苦,痛苦(3)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 痛心,痛恨(4)寡人有疾,寡人好色 缺点,毛病(5)庞娟恐其贤于己,疾之 通“嫉”,妒忌(6)举疾首而相告曰 痛(7)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快速,敏捷(8)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强,猛烈(9)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锐利4、疏:(1)王怒而疏屈平 疏远 疏远(2)以金笼进上,细疏其能 名作动,用奏章写(3

3、)窗外疏梅筛月影,依稀掩影 形容词,稀疏(4)谏太宗十思疏 一种文体5、致(1) 致敬亭于幕府 送达,送来(2) 一篇之中三致志焉 表达,表示 (3) 假御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达到(4)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得到,取得(5) 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 招致(6) 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招纳,招引(7) 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 致使,使(8) 衡善机巧,尤志于天文阴阳历算 尽,极(9) 是我于花之未开,先享无穷逸致矣 意态,情趣四、词类活用1. 入则与王图议国事 2 .出则接遇宾客3. 因谗之曰4.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5. 邪曲之害公也6. 方正之不容也7. 明道德之广崇8. 蝉

4、蜕于浊秽9. 楚使怒去10. 秦,虎狼之国,不可信11. 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12. 其后楚日以削五、古今异义的词1、颜色憔悴,形容枯槁2、又因厚币用事者靳尚3、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4、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5、又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6、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六、句式归纳1、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3、信而见疑,忠而被谤4、楚诚能绝(于)齐5、秦,虎狼之国,不可信6、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7、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8、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9、数十年,竟为秦所灭10、此不知人之祸也11、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七、背诵默写1、 , , 能

5、无怨乎? 2、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 , , , , , .3. 推此志也, . 4. , , 是以见放 5、 , ,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6、 ,吾将上下而求索7、长叹息以掩啼兮, 8、亦余心之所善兮, 八、翻译1、博闻强记,明于治乱,娴于辞令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3、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4、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5、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附: 何处招魂,香草还当三户地; 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 衷怨托离骚,生而独开诗赋立; 孤忠报楚国,余风波及汉湘人 旨远辞高,同风雅并举; 行廉志洁,与日月

6、争光屈原列传文言知识归纳 一、 通假字1、离:犹离忧也(通“罹”)2、指:其称文小而而其指极大(通“旨”)3、反:人穷则反本(通“返”)4、绌:屈平既绌(通“黜”)5、质:厚币委质事楚(通“贽”)6、见:靡不毕见(通“现”)7、内:亡走赵,赵不内(通“纳”)8、濯:自疏濯淖污泥之中(濯通“浊”)9.被发行吟泽畔10.乃令张仪详去秦(1) 二、一词多义1、闻: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名词,学识)无何,宰以卓异闻(动词,闻名)况草野之无闻者乎(名词,名气)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动词,听到)2、志: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名词,品行)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动词,记忆)其志洁,其行廉(名词,

7、品行)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名词,意愿)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动词,作标志)4、疏:王怒而疏屈平(疏远)以金笼进上,细疏其能(名作动,用奏章写)窗外疏梅筛月影,依稀掩影(形容词,稀疏)谏太宗十思疏(一种文体)三、词类活用1、入:入则与王图议国事(动作状,对内)2、出:出则接遇宾客(动作状,对外)3、谗:因谗之曰(形作动,讲坏话)4、听: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动作名,听取意见)5、邪曲:邪曲之害公也(形作名,邪恶的小人)方正:方正之不容也(形作名,端方正直的人)6、明:明道德之广崇(形作动,阐明)7、蝉:蝉蜕于浊秽(名作状,象蝉蜕壳那样)8、怒:楚使怒去(动作状,生气

8、地)9、虎狼:秦,虎狼之国,不可信(名作状,象虎狼那样)10、祖: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名作动,继承)11、日:其后楚日以削(名作状,一天天地)四、古今异义的词1、颜色:古义:脸色,气色(颜色憔悴)今义:色彩2、形容:古义:形体,容颜(形容枯槁)今义:对事物进行描述3、从容:古义:言语举动适度得体(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今义:不慌不忙,镇定自若4、反复:古义:反,覆转;复,恢复今义:颠来倒去5、诡辩:古义:谎言,欺诈的言论今义:无理狡辩五、句式归纳1、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判断句)2、明于治乱,娴于辞令(状语后置)3、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被动句)4、楚诚能绝(于)齐(省略句、状语后置)5、

9、秦,虎狼之国,不可信(判断句)6、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宾语前置)7、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被动句)8、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被动句)9、数十年,竟为秦所灭(被动句)10、此不知人之祸也(判断句)六、难句翻译1、博闻强记,明于治乱,娴于辞令译:(他)学识渊博,记忆力强,对治理国家的道理很精通,对外交辞令非常熟悉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译:诚信却被怀疑,忠贞却被诽谤,能没有怨愤吗?3、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译:他爱护国君、振兴楚国而一反楚国衰弱局面的意愿,在离骚这篇诗歌中再三表露出来4、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译:(结果)

10、,军队遭挫败,国土被削割,失掉了六郡,自已客死在秦国,被天下人耻笑5、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译:整个社会都污浊,我一人洁净;众人都昏醉,我一人清醒,因此被放逐 文学常识简介:屈原(约公元前340约前278年),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我国伟大的主义诗人,代表作为抒情长诗。主要作品有离骚、天问、九歌、九天等。汉代把它们合编成楚辞。屈原列传一文记叙、议论相结合,记载屈原的事和文学上的杰出才能,具体而深刻地表现了他忠贞不渝的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品格,集中表现了屈原的高尚情操和的斗争精神,流露了作者的郁郁不平之气和“悲其志”的叹惋。【左徒】战国时楚国的官名,与后世左右拾遗相当。主

11、要职责是规谏皇帝、举荐人才。屈原列传:“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 【大夫】各个朝代所指的内容不尽相同,有时可指中央机关的要职,如御史大夫、谏议大夫等。屈原列传屈原担任的是掌管王族昭、屈、景三姓事务的长官。指南录后序:“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指的便是御史大夫、谏议大夫等。【预习检测】1 给加点的字注音。属(zh)草稿 惨怛(d) 帝喾(k) 靡不毕见(m) 濯(zhu) 淖(no)蝉蜕(tu) 滋垢(gu) 浊秽(hu) 皭(jio)然泥(ni)而不滓(z)既绌(ch) 商于(w) 既咎(ji) 眷(jun)顾 被(p)发 渔父(f)憔悴(qio cu) 哺育(b) 啜

12、泣(chu) 罹(l)难2通假字:找出并解释句中通假字。离骚者,犹离忧也。(离-罹) 人穷则反本(反-返) 靡不毕见(见-现)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指-旨) 自疏濯淖污泥之中 (濯-浊) 屈平既绌(绌-黜)厚币委质事楚(质-贽) 亡走赵,赵不内(内-纳) 被发行吟泽畔(被-披)3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古今义: 明年 古义:第二年 今义:今年的下一年 颜色 古义:脸色 今义:色彩 形容 古义:形体容貌 今义: 对事物的描述 从容辞令 古义:语言举动适度、得体 今义:不慌不忙,镇静,沉着;(时间或经济)宽裕 设诡辩于怀王 古义:欺诈的言论 今义: 无理狡辩 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 古义:返回(楚国),恢复(国家) 今义:一遍又一遍;重复的情况。【课堂练习】1、解释下列多义词的词义属:屈平属草稿未定( 写作 ) 亡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