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海口市第十四中学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20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33802988 上传时间:2020-05-30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0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海南省海口市第十四中学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20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海南省海口市第十四中学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20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海南省海口市第十四中学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20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海南省海口市第十四中学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20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海南省海口市第十四中学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20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20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学案【课前自主学习】(15分钟独立完成)一、北方的统一和民族的融合1、北方统一(1)北魏建立并统一北方 时间: 后期民族:生活在东北地区的 族都城: 439年,统一 。(2)民族融合:黄河流域统一后,各族人民长期相处,在 和 上相互影响, 成为趋势。二、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1、迁都的原因(1)经济上:平城,出产的不能满足需要。(2)政治上:平城,不利于北魏对地区的统治,不利于学习和接受的先进文化。2、目的:为加强对 的统治和学习 先进的文化。孝文帝迁都 。3、影响:洛阳迅速发展成为宏伟壮观的城市,人口达到 左右,汇集了四方的商人,商业繁荣。三、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1、措施

2、(1)语言:朝廷中必须使用 语,禁用 语。(2)服饰: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 服饰。(3)姓氏:改鲜卑族姓氏为 姓氏,拓拔改姓 。(4)婚姻: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 。(5)政治:采用汉族的 、 。(6)习俗: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 ,以 治国。2、作用:促进了 。3、北魏:北魏和由它分裂后而先后出现的四个王朝统称为 。【课堂探究】(深入学习,学以致用)一、孝文帝迁都史料研读:材料一: 魏主曰:“国家兴自北土,徒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甚为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引自魏书材料二:平城地处塞北,气候寒冷干燥,变化无常,农业生产条件差。北

3、魏尚书令王肃写了一首悲平城的诗,诗中这样描述平城的景象:“悲平城,驱马入云中。阴山常晦雪,苍松无罢风。”早在太武帝时期,就有过迁都邺城的打算。请回答:(1)综上材料,北魏的都城有什么特点?(2)北魏孝文帝改革把都城由平城迁到洛阳有何历史意义?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汉化措施)材料一: (孝文帝)于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正式下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魏书高祖纪材料二:鲜卑姓氏改为汉姓鲜卑姓汉姓鲜卑姓汉姓拓跋元贺赖贺丘穆陵穆独孤刘步六孤陆贺楼楼材料三:南朝官员陈庆之出师北方,目睹了洛阳的风貌,感慨地说:“以前以为长江以北都是落后的异族风气,现在才知道中原地区礼仪

4、兴盛,人才济济,难以言传。”材料四:“汉人胡食”“胡人汉服”问题探究:(1)结合材料材料一、材料二,列举孝文帝改革的主要措施。(2)结合材料三、四,说一说孝文帝改革起了什么历史作用。 (3)孝文帝的汉化改革对今天中华民族的复兴有什么借鉴的地方?【思维拓展】1、评价孝文帝的改革。2、正确理解民族大融合的含义。【巩固练习】1、北魏将都城迁到洛阳的是( )A冯太后 B孝文帝 C孝明帝 D拓拔珪2、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获得成功的根本原因是( )A得到堆高统治者的支持 B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C符合广大人民的要求 D促进了中国社会封建化3、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的的形式和途径有民族迁徙 联合斗争友好交往 统治者的改革A B C D ( )4、公元500年,一个在洛阳做官的人说的应该是( )A 鲜卑语 B 蒙古语 C 汉语 D 氐族语学习本课的收获与不足之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