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在钢琴教学中的应用——以钢琴曲《水草舞》为例.doc

上传人:飞****9 文档编号:133800435 上传时间:2020-05-30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1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想象在钢琴教学中的应用——以钢琴曲《水草舞》为例.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想象在钢琴教学中的应用——以钢琴曲《水草舞》为例.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想象在钢琴教学中的应用——以钢琴曲《水草舞》为例.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想象在钢琴教学中的应用——以钢琴曲《水草舞》为例.doc(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水草舞的创作背景(一)舞剧鱼美人的创作与内容水草舞是钢琴舞曲鱼美人的选取。水草舞这一段描绘的是海底世界时的一段群舞,其配乐柔缓舒展,生动形象的表现了水草随波曼舞的场景。这一段舞曲以前是通过管弦乐曲,之后改编成了现在的钢琴曲,通过清澈的钢琴声音,以及坚实的低音,达到了中国钢琴曲的绝佳境界。(二)吴祖强和杜鸣心选择这部剧的原因鱼美人芭蕾舞剧音乐由作曲家吴祖强、杜鸣心二人合作创作。根据了解,两位作曲家合作时,彼此相互合作,分工明确,创作乐曲的不同乐段,并且将其谱成了钢琴曲,之后进行配乐,完工。这其中就有杜鸣心写的水草舞等。正如作曲家吴祖强教授所说:“鱼美人音乐钢琴独奏选曲其中一些竟然产生了此等艺术

2、魅力,对作曲者来说可能也在意料之外。”这其中广为称赞的,影响力最深远的当属水草舞。杜鸣心落笔的这首规模不大的舞曲表现色彩鲜明,音乐形象生动,并且并没有极高的难度,特别适合初学者,以及钢琴的业余爱好者喜爱。他们之中就有一些人从小就开始弹奏水草舞,时至今日,还在弹奏这一舞曲,可想而知这首舞曲流传多么广泛,又是多么的受人们爱戴。由于作曲者的才华与功力,由于他们的审时度势的眼光,正适应了“天时、地利、人和”的机会,把握了时代的脉搏,创作了时代的韵律。所以,因为水草舞的创作才更具有“艺术魅力”,则必然会获得时代的青睐、听众的叫好并且经久不衰,经得起时间的考验。(三)水草舞的创作背景水草舞创作于1959年

3、。它是著名钢琴曲鱼美人的一个选段。该剧是由我国著名的音乐家和作曲家吴祖强与杜鸣心先生共同创作的一部钢琴组曲。这是杜鸣心从前苏联留学归来之后,有感而发创作出来的。杜鸣心,在前苏联留学之际,是一位专门学习钢琴演奏的学生,后来由于自身才华,转为学习作曲。并且从师于莫斯科柴科夫斯基音乐学院名师楚拉基教授,从此以后,杜鸣心凭借自身的才能,和奋发图强的精神,逐步学习并掌握了作曲课程的初级知识、中级知识、高级知识等,进而开启了自我创作之路。对杜鸣心创作影响最大的就是当时的前苏联社会文化环境、俄罗斯传统及当代作曲大家的多种风格,开阔了杜鸣心等人的视野,拓展了他们的知识面以及给他们日后的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

4、些文化背景、艺术背景的影响在水草舞的创作中也多有显现。这种影响并不是一时的,而是一生的,甚至对整个中国作曲家的影响都有深刻的现实意义。二水草舞的音乐分析和演奏技法(一)水草舞的曲式结构水草舞创作于1959年,这首舞剧改编的中国作品具有浪漫主义色彩,在音乐的表现意境上给人以浪漫主义情怀,并且旋律抒情低音伴奏流畅。水草舞通过独具特色的的创作方法与别出一格的音乐设计,从多方面、多角度呈现给观众一种自然生物时而愉悦,时而安静的情景。全曲主题是以四分音符的琶音和十六分音符交织而形成的旋律。十分鲜明的突出了当时的时代特征和个人特征,并且融合了独具民族气息的音乐特色,是以具有新颖的,清新的,有创意的,标新立

5、异的,与众不同的,前所未闻的姿态和风格,展现在大家面前。全曲为ABA三段式结构。A段的音乐是由开始的4小节为主题核心发展而成的,以四分音符的琶音和十六分音符交织而成的旋律,生动地刻画了水草在水波中摇曳的形象。B段是A段的对比段,是以琶音为基础组成的旋律,在低音乐器上奏出,同时在高音区上配以竖琴和钢片琴切分模进音调,把海水波动的形象描绘得惟妙惟肖。第三段再现A段水草的音乐形象。最后,尾声部分概括再现了水草摇曳和海水波动的形象。(二)水草舞的艺术特点水草舞之所以这么受欢迎,与它的艺术魅力有重要的关系。这个舞曲的创作,与中国传统的钢琴曲目存在很大的差异性。1和声水草舞具有其鲜明的音乐形象和清新隽永的

6、动听旋律。而这些基本要素是通过调性选择、调性布局、和声思维理念的构想与实施、和声语言的原始品质以及乐曲发展、发挥手段简练等艺术手段、媒介来达到的。2作曲技法B大调选得好,色彩明亮。可是乐曲开始的八小节却没有标明任何调号,听起来好像是降A大调。左、右手不同八度以相同的双音,奏出色彩绚丽、形象鲜明“水草”的前奏(引子)。这种织体或许曾在肖邦或斯克里亚宾的前奏曲中见过。第七、八小节,左手奏八度从降A音半音阶式上行四个音,引出了(主部)B大调的优美主旋律,其旋法疏密有度,不似童谣,胜似童谣。四小节之后,忽又转入G大调,旋律仍然重复及呼应前面的“童谣”主题,却停顿在三度音的b小调上,以同音大、小调之转调

7、手法,豁然开朗地又回到主旋律,并从第19小节处以连续十六分音符模进式下行,民歌风味,错落有致地,以大、小分解三和弦交替方式稍稍展开旋律(你看那“水草”,在池塘里,或在江湖河海中,飘逸摇曳,栩栩如生)。在这样一个小小的“发展”之后,再次回到主题。结束句两小节是主题以同音大、小调手法转入到b小调,作为主部的结束和到中间部的“链钮”(Link)。作曲家在这短短的30小节音乐中,玩弄了4次上、下三度轮回交替的游戏,和两次同音大小调转换的手法。不间断地、瞬息变幻地、游离飘忽地转调和离调;明亮黯淡色彩交替,功夫做到了家,不可谓不用心良苦。可是听众的感觉呢,觉得听起来雅致、清新、悦耳;民族风格挺明显的,可还

8、有一点点“洋”味。再从结构来看,作曲家多次使用重复、反复、模进等手法。而这种作曲及展开的办法,本是从巴赫、莫扎特、贝多芬等欧洲古典音乐作品中屡见不鲜的基本手法之一。水草舞主旋律基本动机只有4小节,而第一小节旋律仅有升F和B两个音,第二小节却左、右双手如数全部重复第一小节。而这一个基本动机(立意),在主旋律开始到主部结束前共22小节中,总共重复了9遍。B大调4小节旋律以模进转调到G大调;作曲家把主旋律第三小节十六分音符的材料,到第19小节后,又以模进的方式持续不停地重复6次(6小节),营造了“水草”飘逸摇曳的游离形象;最后结束句,旋律再次重复而调性却有所不同(大转小)。连前奏开门见山的“水草”飘摇流动之声,也只是简单的F与降E两个音的反复重复与模进。这一连串的重复、模进手法,都达到作曲家预设的艺术效果。怪不得听众都听进去了,记住了,而且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旋律音调虽然简单、简明,手法技巧也简洁、明了,但使用了钢琴的好音区、好调性;和声织体搭配得当,声音效果好,“言简意赅”。这并不简单,这就是“高招”和“绝活”之处。这就是从钢琴家到作曲家杜鸣心的演进。处在20世纪50年代末不少“高歌猛进”的乐声中,水草舞就像雨后掠过的一丝清风、晨曦的微露、百花园中的新芽般脱颖而出,使人听了感到非常悦耳,感受到他的音乐语境中透着一种特殊品味的“洋”和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音乐美术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