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测试卷03含答案

上传人:侗****源 文档编号:133798190 上传时间:2020-05-30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45.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测试卷03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测试卷03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测试卷03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测试卷03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测试卷03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测试卷03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测试卷03含答案(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测试卷03一、积累与运用。(24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商酌(zhu)恳切(kn)累赘(zhu)诲人不倦(hu)B.拖沓(t)譬如(p)阎罗(yn)任重道远(zhng)C.监督(d)丁卯(mo)鸿儒(r)惟吾德馨(xn)D.修润(rn)竹篾(mi)鞠躬(j)亵渎神灵(xi)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3分)( )A.谦虚公寓别纽海阔天空B.妥贴朦胧感慨颠沛流离C.阎罗生疏恳切血雨惺风D.达观排解循环悲天悯人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3分)( )A.要攀登科学技术高峰,只有持之以恒,才能取得应有的成就。B.他

2、是计算机专家,又精通英语,我们这些初学计算机的人要不耻下问,虚心向他求教。C.拿到成都七中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他如释重负地松了一口气,脸上终于露出了灿烂的笑容。D.对于中国这个尚有众多贫困人口的国度来说,法律援助制度的实施更是任重道远。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他一回到双流就感受到热烈的气氛和乡亲们一张张快乐的笑脸。B.经过诗歌朗诵比赛,使人们重拾古典文学之美,越发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C.第三极地之所以火爆的原因,在于这部纪录片美到极致的风景和独特的风俗人情。D.新版教材正在全面修订中,将首次把学科核心素养纳入教材。5.央视播出的特别节目大国工匠引起热议。成都某校开展“大国

3、工匠进校园”系列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以下各题。(12分)【提信息】(1)以下是学生收集到的三则相关材料,请从中提取至少两条信息。(4分)材料一提到优质制造,人们立刻想到:控制误差不超毫秒的瑞士钟表匠、仅拧各种螺丝就要学习几个月的德国工人、捏寿司都要捏成极致艺术品的日本手艺人但对于更多的中国制造来说,我们仍然缺乏响当当的“中国名片”,如手机、冰箱甚至是前段时间引发抢购风潮的马桶盖等。材料二在上,李克强总理曾说:“我们要用大批的技术人才作为支撑,让享誉全球的中国制造升级为优质制造。”材料三我国数千年历史中,出现过鲁班这样的大师级工匠,也有修造出故宫这种世界奇观建筑的工匠,这说明中华民族的基因里,

4、的确有工匠精神。大国工匠讲述的8个工匠,正是传承了中华民族的工匠精神,才缔造了工匠的神话:錾刻师孟剑锋为北京APEC会议创作国礼“和美”纯银丝巾,焊工高凤林为火箭焊“心脏”,钳工顾秋亮为“蛟龙号”装配载人深潜器_【品对联】(2)某校邀请大国工匠孟剑锋来校演讲,书法社结合孟剑锋的事迹拟写了一副“宝剑锋从磨砺出,和美精自细琢来”的对联。请结合材料三分析这副对联的好处。(答出2点即可)(4分)_【言心声】(3)听了孟剑锋的演讲后,李遥同学产生了学一门技艺的想法,但他的父母极力反对。假如你支持李遥,你会如何劝说他的父母?请写出你要说的话。(4分)_二、阅读理解。(36分)(一)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5、14分)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6.下列句子加点的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4分)( )A.往来无白丁往来:表示交往的人B.谈笑有鸿儒鸿:鸿雁C.无丝竹之乱耳乱:使受到扰乱D.惟吾德馨馨:品德高尚7.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4分)( )A.无案牍之劳形何陋之有B.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微斯人,吾谁与归C.尔安敢轻吾射安能辨我是雄雌D.濯清涟而不妖人不知而不愠8.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3分)( )A.无丝竹之乱

6、耳,无案牍之劳形。(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的公文劳累身心。)B.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虽是间简陋的房子,只要主人有美好的德行就不觉得简陋了。)C.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谈笑的是有远大志向的学者,交往的没有平民。)D.孔子云:何陋之有?(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9.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体现陋室环境清幽,突出景色之雅。B.正面写“可以调素琴,阅金经”,反面写“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体现了作者的生活情趣。C.本文主旨句是“何陋之有”。D.文中运用了类比手法,如“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二)阅读叶圣陶先生二

7、三事(选段),回答问题。(11分)在我认识的一些前辈和同辈里,重视语文,努力求完美,并且以身作则,鞠躬尽瘁,叶圣陶先生应该说是第一位。上面说的是总的用语方面。零碎的,写作的各个方面,小至一个标点,以至抄稿的格式,他都同样认真,不做到完全妥帖决不放松。还记得五十年代早期,他发现课本用字,“做”和“作”分工不明,用哪一个,随写者的自由,于是出现这一处是“叫做”,那一处是“叫作”的现象。这不是对错问題,是体例不统一的问题。叶圣陶先生认为这也不应该,必须定个标准,要求全社出版物统一。商讨的结果,定为“行动”义用“做”,“充当”义用“作”,只有一些历史悠久的,如作文、自作自受之类仍旧贯。决定之后,叶圣陶

8、先生监督执行,于是“做”和“作”就有了明确的分工。10.选出对本段所讲的主要内容分析正确的一项(3分)( )A.本段主要是讲叶圣陶先生是以身作则,鞠躬尽瘁的典范。B.本段主要讲叶圣陶先生发现课本用字分工不明,经过监督执行,于是“做”和“作”就有了明确的分工。C.本段主要是讲叶圣陶先生重视语文,努力求完美。D.本段主要讲叶圣陶先生强调出版社必须定个标准,要求全社出版物统一。11.简要说说你对下面这句话的理解。(4分)这不是对错问题,是体例不统一的问题。_12.请说说文段中列举的“五十年代早期,他发现课本用字”的例子有什么作用。(4分)_(三)阅读下面短文,回答问题。(11分)孤独的老乡夏阳我不知

9、道他叫什么,暂且叫他小吴吧第一次盘问小吴,真不能确定他在我眼皮底下多久了。偌大的天安门广场,游客络绎不绝,人流涌动如潮。大家背对巍峨的堿楼,无不在忙着摄影留念。小吴不是这样。他到处转悠,瞅瞅这个,看看那个,总是撵在人家身后,时不时还支棱起耳朵,偷听人家在讲些什么,形迹可疑。我作为广场的巡逻人员,截住小吴,问:“你干吗?”他捏着衣角,嗫嚅道:“我在丰台那边打工。”“我是问你来天安门广场想干吗?”“没干吗呀。”“老实点,我注意你不是一回两回了,你老盯着人家游客干吗?”“我我在找人。”“找谁?”找老乡。我来北京三年,还没遇到过一个老乡。”我鼻子一酸,拍了拍小吴的肩,叮嘱道:“注意点形象,别太露骨,更

10、不准妨碍人家。”他眼里汪着泪,点点头。天安门广场,草原一样广袤,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的人群,河流一般朝这里涌来。黄昏时候,夕阳之下,人流涌得愈加湍急。小吴迎着无数面孔走去,仔细辨别暮色下的每一张脸、每一句方言。夜深了,广场上游客稀疏,灯火慵懒,小吴拖着疲惫的身躯,追上了20路公交车。公交车从我跟前一闪而过时,我看见小吴抓着吊环,挤在一群人中间,眼里满是恋恋不舍。小吴来的时间很固定。每个星期天早上,换乘三趟公交车来,晚上又换乘三趟车回去。我巡逻时经常遇到他,有时会问:“找到了吗?”他总是一脸黯然。有一次,我发现他神情大异,跟着一个旅行团很久,最后还是悄悄地离开了。我问他:“不是吗?”他失望地答道:“

11、不是,是相邻那个县的。”“相邻那个县也是老乡啊。”他摇了摇头,固执地说:“连一个县的都不是,能算是老乡吗?”我安慰他说:“实在想家了,就回去看看吧。”他笑道:“回家?我爹在山上打石头被炸死了,那个女人改嫁去了外省,哪有什么家?”说完,撇开两条瘦腿,消失在人海中。小吴找到按照他的标准定义的老乡,是在一个下午。远远地,看见他和一个夹着公文包的中年男人在国旗下拉扯。我立即赶了过去。小吴看见我,激动地说:“他是我老乡,绝对的老乡!”那中年男人甩开小吴的手,整了整领带,呵斥道:“老乡?谁和你是老乡,老子是北京人!”小吴说:“你耍赖,你刚才打电话说家乡话,我听出来了,你是我们县的。”中年男人厌恶地挥了挥手

12、,骂道:“神经病。”听了这话,小吴的身体晃了一下。这件事后,很长时间没有看见小吴在我眼皮底下转悠了。我心中不禁想:是死心了还是离开北京了?这孩子,挺好的,时间长了没见,还真让人心里有点挂念。小吴再一次出现,是带一对老人来看升国旗。这对老人脸色凄苦,衣衫褴褛。我问他:“你找到老乡了?”小吴说:“没呢。他们是一对聋哑夫妇,东北的,也没有老乡,我就对他们说,我们做老乡吧。”我欣慰地笑了,说:“那加我一个吧。”小吴狐疑地问:“你?”我看着远方,沉默了一会儿,说:“我在这里巡逻快三年了,也没遇见一个老乡。”13.文中的“我”对小吴的态度有一个逐步变化的过程,根据内容,用恰当的词语填空。(3分)怀疑()()认同14.第段画线句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4分)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