臂丛麻醉操作要点及注意事项.doc

上传人:飞****9 文档编号:133794039 上传时间:2020-05-30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臂丛麻醉操作要点及注意事项.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臂丛麻醉操作要点及注意事项.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臂丛麻醉操作要点及注意事项.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臂丛麻醉操作要点及注意事项.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臂丛麻醉操作要点及注意事项.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臂丛麻醉操作要点及注意事项.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臂丛麻醉操作要点及注意事项.doc(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臂丛麻醉操作要点及注意事项【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法】 【禁忌症】 双上肢同时进行手术。 【解剖】 (一)臂丛神经 由颈58及胸1脊神经的前支所组成。上列脊神经自椎间孔穿出后,走行于颈椎横突的前与 后结节之间(结节间沟),离开横突后,向下向外走行于前、中斜角肌之间(肌间沟),到 达肩胛舌骨肌的后面时已基本汇集成束,继续下行到达第一肋骨平面时,走行于锁骨下动脉 的外侧,并与它并行继续下行至腋窝顶,围绕腋动脉的周围,分为肌皮、桡、正中及尺神经 等分布于上肢。 (二)前斜角肌 起自颈椎36横突前结节,垂直向下走行,最后汇集成细腱而附着于第一肋骨面上的斜角肌 结节,后者位于第一肋骨面上的锁骨下动脉沟的内侧。

2、本肌肉的上部直接位于臂丛神经的前 面,下行至第一肋骨的附着部时,它与臂丛神经之间被锁骨下动脉所隔开。锁骨下动脉则在 本肌肉止点的内侧。 (三)中斜角肌 起自颈椎27横突的后结节,向下走行汇集成细腱,附着于第一肋骨面上,在臂丛神经的外侧 。本肌肉在上部直接位于臂丛神经的后面。 (四)锁骨下动脉 由胸腔穿出,在相当于锁骨中点处,跨过第一肋骨,并弯向腋窝顶方向走行,构成腋动脉。 锁骨下动脉在第一肋骨面上的位置恰好在锁骨的中点,而臂丛神经则紧挨在它的外侧伴行。 (五)从上述解剖看,臂丛神经阻滞的穿刺点可取以下四处: 1. 前中斜角肌之间,称“经肌间沟法臂丛阻滞”。 2. 锁骨中点偏外第一肋骨水平上,称

3、“经锁骨上法臂丛阻滞”。 3. 腋窝顶腋动脉周围,称“经腋窝法臂丛阻滞”。 4. 锁骨下胸小肌三角区,称“经锁骨下法臂丛阻滞”(甚少采用)。 这四处的神经束比较集中,局部的解剖标志也比较清楚,根据穿刺点的不同,临床上分别予 以上述命名。 【局麻药】 见下表。可根据手术时间长短选用其一。麻药中宜常规加用肾上腺素0.1 mg 。 表 臂丛神经麻醉的常用麻药局麻药名称剂量(成人)作用维持时间(小时)2%利多卡因20 ml35 h 2%普鲁卡因2530 ml1.53 h 1%利多卡因、0.15%地卡因2030 ml2.55 h0.5布比卡因1520 ml36 h 【操作方法】 一、【经锁骨上法臂丛阻滞

4、术】 (一)病人取仰卧,头转向对侧,肩下垂,患肢贴向躯体。术者面向病人。嘱咐病人一旦出 现放射异感时,立即告诉术者,但不能任意转动头部。 (二)在锁骨上缘的中点部位,认真摸清锁骨下动脉的搏动点。以此点为准,在其外测0.5 cm、上1 cm处做好标记,即为穿刺点。如果恰好有颈外静脉通过此点,将穿刺点稍向外移。 (三)先作皮丘。术者左手食指按住锁骨下动脉,右手持连接1 ml 注射器的22号注射针, 刺入皮丘,而后向内、下、后方向缓缓刺入12.5 cm(其方向相当于指向第三胸椎椎体)。针 刺入过程中一旦出现异感,表示针尖已接触及臂丛神经,应稳妥地固定好针头,抽吸证实无 血或无气后,缓缓注入麻药,注药

5、中需随时做抽吸试验。 如果在刺入过程中遇到骨质,即为第一肋骨,随即可将麻药注在第一肋骨面上,而不必勉强寻 找异感,否则胸膜、肺组织或大血管损伤的机会大增。 (四)注药后520 min内,如果病人出现下列征象:患肢麻感,表浅静脉扩张,皮温上升 ,患肢上举费力,痛觉明显减退者,表示麻醉已成功。20 min 后仍无上述征象者,表示麻 醉失败。 (五)手术时间长,当麻醉作用接近消失时,可再次阻滞臂丛神经。方法如下:暂停手术, 将患肢贴向躯体,术者站在病人的头侧。穿刺点进针方向及深度同首次阻滞,缓缓进针,不 必寻求异感,当触及第一肋骨后即注入2利多卡因1015 ml。麻醉作用可在5 min内完全。注 意

6、随时做抽吸试验。 二、【经肌间沟法臂丛阻滞术】 (一)体位:同锁骨上法。 (二)穿刺点:有两种定位方法。 1. 在锁骨上法穿刺点的直上11.5 cm,相当于肩胛舌骨肌的上缘,在此处可隐约触到前、 中斜角肌间沟,向颈椎横突方向重压时,有异感向前臂方向散射,即为穿刺点。此点有时与 颈外静脉重叠,可在后者的外侧或内侧缘进针。2. 摸出甲状软骨的下缘(相当于第六颈椎横突水平),向外侧摸到胸锁乳突肌后缘,然后 再稍稍向外侧移动,所摸出的间隙即为前、中斜角肌肌间沟,向下摸到肩胛舌骨肌的上缘处,即 为穿刺点。 (三)穿刺及注药: 左手食指尖按住肌间沟,右手持稍长的注射针,刺过皮肤后向对侧腋窝顶的方向,缓缓刺

7、入约1 2 cm,病人主诉异感时即可停止进针而注药。如果触及骨质,为颈6椎横突,可稍退针 少许,改变针向后或前在进针寻找异感。注药完毕后,局部应看不见肿张,否则往往表示 注药部位不正确。 (四)手术时间长者,术中可再次阻滞。只要将针触及颈6椎横突即可注药,无需寻找异感。 三、【经腋窝法臂丛神经阻滞术】 在腋窝顶部,臂丛神经伴随腋动脉下行,并与腋静脉三者形成“神经血管束”,其外为深筋膜 (即腋鞘)所包绕,将麻药注入腋鞘管内,就可阻滞臂丛神经。本法尤其适用于小儿,但不宜 用于肥胖或腋窝淋巴结增生的病例。 (一)病人取仰卧,患侧肩下垫薄枕,患肢外展并外旋90,前臂90屈曲。 (二)在胸大肌肱骨端止点

8、的下缘,探触腋动脉的搏动,并向腋窝顶方向追踪到搏动接近消 失处,即为穿刺点。 (三)左手食指固定腋动脉,右手持24号针头,在腋动脉的上缘缓缓刺入,当感到有戳破纸 样的阻力骤减感时,示针尖已刺透腋鞘,此时病人可能出现异感,同时可见针头随腋动脉搏 动而明显摆动。固定好针头,抽吸证实无血后即可注入麻药。如需缚扎止血带,注药后将针 退止皮下,注入23 ml麻药,可阻滞肋间臂神经,以防止止血带疼痛。 因小儿皮下菲薄,针尖进入腋鞘后往往垂倒,因而不易观察针头的摆动。此时,如果将穿刺 针上方的皮肤稍稍拉紧,使针直立,摆动与否可因之明确。 如果穿刺及血管而出血,应立即拔针,压迫3分钟后重新穿刺。 (四)局麻药

9、剂量和容积多少系根据腋鞘管容积而定,如18个月幼儿为69 ml,3岁为812 ml,4岁为1016 ml,成人为3440 ml,详见表。 表 经腋窝法臂丛阻滞术常用的麻药 局麻药名称成人一次量小儿一次量作用时间1%利多卡因40 ml按0.81 ml/kg,利多卡因总量不超过810 mg/kg,体重超过30 kg者,仍按30 kg计算药量1.52 h 1%利多卡因、15%地卡因40 ml按0.8 ml/kg计算,地卡因总量不超过1.8 mg/kg,体重超过30 kg,仍按30kg计35 h 局麻药内宜加用肾上腺素0.1 mg。为延长麻醉作用时间,1%利多卡因可用葡萄糖液配置,则麻 醉作用时间可延

10、长一倍左右。一般于注药510 min后麻醉完全。由于麻药被吸收入血液, 可同时产生镇静和睡眠作用。 【并发症】 (一)气胸或张力性气胸 主要发生于锁骨上法,余两法中无这种并发症。常因针尖越过第一肋骨的内缘而刺破胸膜, 甚至肺组织而造成。针尖在刺破胸膜的瞬间,有时病人主诉胸痛,或出现咳嗽,应引起高度 警惕,宜立即将针退出。单纯气胸一般无明显不适现象。如系张力性气胸,可在手术后期或手术 后数小时内出现呼吸困难,气管偏向健侧,听诊患侧肺呼吸音减弱或消失,叩诊患侧呈鼓音,X线 透视肺脏呈明显压缩。此时,应在第二肋间胸骨缘外34 cm处作胸腔穿刺抽气,并施行胸腔闭式 引流23天,一般均可痊愈。 预防:穿

11、刺点定位必须正确,在未摸清锁骨下动脉搏动之前,不盲目进行穿刺。注意针刺入 的深度和方向,一般不必勉强寻找异感。将注射器连接于穿刺针后再作穿刺,可预防气体进 入胸膜腔。重视病人的胸痛主诉和咳嗽征象,一旦发生立即退针。 (二)急性局麻药中毒 为麻药被误注入血管内所造成。病人表现兴奋、不合作、面肌痉挛,甚至全身惊厥,最后呼 吸循环衰竭。为此,在注药过程中病人一旦出现兴奋时,应立即停止注药,并给镇静药。如 果出现肌张力亢进或惊厥征象,应立即静脉慢注2.5%硫喷妥钠,并以面罩吸氧,维持满意的 呼吸交换量。只要及时采取上述措施,一般均可解除。 为预防局麻药急性中毒,在注药前及注药中,必须稳妥地固定好针头,

12、并随时作抽吸试验。 穿刺中如果出血,应立即拔针,并在局部压迫23 min,调整穿刺点及方向后重新穿刺。如 仍出血应放弃本麻醉。 (三)邻近的其它神经被阻滞 多见于肌间沟法或锁骨上法。最常见的为星状神经节阻滞,出现荷奈氏征群(即同侧眼裂缩 小、瞳孔缩小、眼球后缩、结合膜充血、颜面潮红、无汗、鼻塞等),一般无需处理。其他 有喉返神经阻滞而出现声音嘶哑;膈神经阻滞而出现同侧膈肌麻痹、胸闷、气短等征象,应 予吸氧处理。为防止双侧膈神经或喉返神经阻滞而出现呼吸危象,应禁止同时进行双侧臂丛 阻滞麻醉。 (四)全脊髓麻醉 主要发生于肌间沟法,为一种严重并发症,主要是因穿刺针呈水平方向向内侧刺入过深,使 针尖

13、误入椎间孔而至椎管内所造成。为预防这种并发症,必须强调穿刺针应指向对侧腋窝顶 的方向刺入,且刺入不宜过深,一般在表浅处即可觅得异感。如果遇到骨质,不能沿骨组织 继续前进,应退针少许,纠正方向后再刺。 【注意事项】 (一)麻醉作用有时出现很快,有时需20 min才完全,主要决定于针尖与臂丛神经之间的距 离远近,二者愈接近,作用出现快而完全,反之则慢,有时还不完全。如果麻醉不完全可加 用皮肤浸润麻醉,肌注哌替啶75100 mg,或酌情补作尺神经、正中神经或桡神经阻滞等方 法以弥补。 (二)三种阻滞方法的麻醉阻滞范围不尽相同。为此,其适应范围也有所不同: 1. 肌间沟法的麻醉范围有时可达肩部、颈部,且桡侧阻滞较易完全。因此,适应于肩部、 上臂中上1/3以上以及桡侧的手术。有时腕部和手的尺侧,麻醉出现较缓慢,或不完全,可 加用肘部尺神经阻滞以弥补。 2. 锁骨上法的麻醉范围仅达上臂中上1/3交界处。为此,仅适用于上臂中1/3以下的手术, 对上臂上1/3及肩部手术则无效。 3. 经腋窝法的麻醉范围更低些,且容易出现桡动脉阻滞不全,故仅适用于肘关节以下的手 文章来源:*,原文地址:http:/ww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