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苏州市高新区第三中学校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7课 大变革的时代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33791027 上传时间:2020-05-30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1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苏州市高新区第三中学校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7课 大变革的时代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江苏省苏州市高新区第三中学校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7课 大变革的时代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江苏省苏州市高新区第三中学校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7课 大变革的时代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江苏省苏州市高新区第三中学校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7课 大变革的时代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江苏省苏州市高新区第三中学校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7课 大变革的时代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苏州市高新区第三中学校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7课 大变革的时代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7课 大变革的时代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了解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工具、牛耕等生产工具的使用情况,理解先进生产技术在促进社会发展方面的巨大作用。2、能力目标:通过分析理解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的现象,认识到封建生产关系比奴隶制更能适应生产力发展。在掌握和了解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作用的基础上,分析商鞅变法的成败,以掌握初步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改革意识和创新精神,树立“实现抱负不怕挫折和牺牲”的观念,从顺应历史潮流、推动社会进步的角度去认识人生的价值。教学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商鞅变法、创设问题情境,培养“解决”历史问题,再实践前人的创新过程的探究式学习方式。教学重点

2、和难点 本课重点: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 本课难点:封建社会的形成。教法学法:分组导学,学生自学探究。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设计:课前准备:1将学生分为4个小组,布置研究任务。一组:研究大变革的时代背景。二组:搜集商鞅的有关资料。三组:用历史短剧的形式表现出商鞅舌战守旧群臣。四组:调查改革开放前后人们生活水平的变化.学习目标:1、教学过程:一、导入:国庆长假就要到了,请同学们谈谈打算怎样度过假期?你们知道上世纪70年代人们是怎样过假期的吗?四组同学进行了调查,请他们展示调查结果.通过调查,我们知道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学生改革开放改革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方式,春

3、秋战国时代也是一个大变革时代,让我们了解当时的改革是怎样推动社会进步的.四、指出当时各国都进行了变法,提问最彻底的变法在哪国?引出秦国商鞅变法。二组同学介绍商鞅。以多种形式展示商鞅最主要的功绩是变法.,那么变法的具体情况怎样? 三组同学表演历史剧商鞅舌战守旧群臣。地 点:秦王宫殿人 物:秦孝公、商鞅、大臣甲、乙、丙主持人场 景:秦孝公与商鞅对坐于舞台右侧,作议事状,大臣甲、乙、两边说边上。大臣甲:听说孝公要启用商鞅这穷小子进行变法,这不是乱了祖宗的规矩了吗?大臣乙:是啊,祖宗传下来的规矩怎么能够乱改!大臣丙:我们赶快去劝劝孝公吧!主持人:孝公心里非常赞成商鞅的主张,觉得不变法就不能使秦国富强起

4、来,但是看到反对的人那么多,又感到为难,就把许多大臣召集到一起,让他们辩论。大臣甲:现在的制度是祖宗传下来的,官吏做起来得心应手,老百姓也都习惯了。不能改,改了准会乱!大臣乙:新法是胡来,是谬论!大臣丙:古法、旧礼改不得!商 鞅:你们口口声声讲什么古法、旧礼,请问这一套能使国家富强起来吗?从古以来就没有一成不变的法和礼。只要对国家有好处,改变古法、旧礼有什么不对?墨守成规只能使国家灭亡!众大臣:这这课堂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课堂练习:1、 时期,我国开始出现铁农具,到 时期,铁农具使用范围扩大。2、我国最迟在 已使用牛耕, 是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3、 和 的推广,使土地利用率和农

5、作物产量提高。4、战国时期, 国蜀守 在岷江中游修筑的 ,是闻名世界的 工程,使 获得天府之国的美称。5、战国时期,新兴的 为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先后掀起变法运动,其中,以秦国的 变法效果最为显著。6、商鞅变法:时间: ;性质: ; 内容:(1) ;(2) ;(3) ;(4) 。 意义: 7、战国时期,各国经过变法, 制度逐渐确立, 统治代替 统治, 和 的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8、我国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是 ;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是 。板书设计:一、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二、著名的都江堰三、商鞅变法1.商鞅生平(公元前390公元前338)2.商鞅变法的内容3.商鞅变法的作用4.封建社会的形成布置作业:1、 预习中华文化的勃兴(一)2、 完成本课的练习册教学后记与反思:关于社会制度的变革部分,学生理解起来难度太大,应拆成两节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