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员工管理)专业人员继续教育素质教育试卷

上传人:精****库 文档编号:133784859 上传时间:2020-05-30 格式:DOC 页数:26 大小:291.6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员工管理)专业人员继续教育素质教育试卷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2020(员工管理)专业人员继续教育素质教育试卷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2020(员工管理)专业人员继续教育素质教育试卷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2020(员工管理)专业人员继续教育素质教育试卷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2020(员工管理)专业人员继续教育素质教育试卷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0(员工管理)专业人员继续教育素质教育试卷》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员工管理)专业人员继续教育素质教育试卷(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 单选题:只有唯一一个选项正确 1. 在全社会倡导()之风,是提高公民素质、民族素质、弘扬民族精神的大事。 (A) 勤奋学习 (B) 廉洁自律 (C) 为党为民 (D) 素质教育 分值:1.0 2. ()是指与人们一定的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和行为规范的总和,它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望,是构成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 (A) 社会角色 (B) 社会定位 (C) 社会地位 (D) 社会身份 分值:1.0 3. ()才是提高精神素质的最终目标。 (A) 学以致用 (B) 学为我用 (C) 真正将所学知识融入心灵 (D) 以上都是 分值: 4. 素质教育()是观念形态的

2、东西,是对客观现实的一种超越,它体现着教育工作者的主观意志,是教育工作者的一种愿望。 (A) 目标 (B) 成果 (C) 经验 (D) 总结 分值:1.0 5. ()是教育在一定社会条件下形成的具体样式。 (A) 教育方式 (B) 教学方法 (C) 教学模式 (D) 教育模式 分值:1.0 6. 素质教育课程观要求加大课程改革力度,将中心尽快地转移到着眼于()方面来,实现课程内容的“素质化”。 (A) 素质发展 (B) 科学发展 (C) 文化培养 (D) 个性潜能发展 分值:1.0 7. ()不仅是能力培养的必由之路,同时也是创新精神萌芽和成长的沃土。 (A) 教育 (B) 学习 (C) 实践

3、 (D) 生产 分值:1.0 8. ()是教学过程的设计者、组织者,他对教学过程所进行的科学探索,体现着他独特的创造性。 (A) 教师 (B) 教授 (C) 学生 (D) 专家 分值:1.0 9. 素质教育的首要任务是(),这是推动国家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 (A) 坚持以人为本,使每位学生德、智、体、美、劳等各项共有素质全面形成 (B) 使每位学生成为社会的合格成员,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和生存能力 (C) 提高全体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素质 (D) 保证学生顺畅融入社会而不带来任何负效应 分值:1.0 10. 科学思维训练既应统一组织进行,又要体现个别性和个性化,而实现这一目标的最有效方式莫过于运用

4、()实习教学和科研锻炼。 (A) 劳动 (B) 工厂 (C) 实验 (D) 社会 分值:1.0 11. 劳动()是促进学生智力发展,形成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重要途径。 (A) 技术教育 (B) 劳动教育 (C) 道德教育 (D) 科学教育 分值:1.0 12. 素质的形成过程表明,()是素质形成的关键环节。 (A) 知识内化 (B) 知识外化 (C) 知识爆炸 (D) 知识传承 分值:1.0 13. 素质教育中学生的()能否得到充分挖掘与发挥是衡量教法是否科学的重要标准。 (A) 个性潜能 (B) 发展潜能 (C) 健康个体 (D) 个人理想 分值:1.0 14. 人的素质的差异,常常就是所拥有

5、的()的差异。 (A) 社会地位 (B) 出身贵贱 (C) 文化高低 (D) 文化底蕴 分值:1.0 15. ()不仅是每个人在社会立足发展的前提,也是社会正常运转的基础。 (A) 个人素质 (B) 个人品行 (C) 法纪责任素质 (D) 思想道德素质 分值:1.0 16. 完整的(),必须依据社会对人才的各种需要,面向全体学生,按学生的不同个性特点、兴趣爱好和优势潜能,为他们成为相应类型、层次的人才提供教育机会、创造适宜条件。 (A) 道德教育 (B) 科学教育 (C) 素质教育 (D) 文化教育 分值:1.0 17. 文化积淀到人身上构他在后天习得的素质的基础部分,是一种()。 (A) 历

6、史底蕴 (B) 文化底蕴 (C) 文化修养 (D) 社会积淀 分值:1.0 18. ()是对教育者的基本职业要求,献身教育是对这种基本职业要求的进一步提升。 (A) 深爱学生 (B) 忠诚职位 (C) 严于律己 (D) 铸造忠诚 分值:1.0 19. 社会良性发展必须有正确的方向和一定的(),而思想道德素质是确保实现这种追求目标的重要条件。 (A) 法律规范 (B) 道德规范 (C) 社会规范 (D) 以上都正确 分值:1.0 20. 学校加强与家庭教育的联系,能使学校和家庭更全面地了解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特点,最大限度地进行()。 (A) 单一教学 (B) 个性化教育 (C) 因材施教 (D)

7、 素质教育 分值:1.0 21. 素质教育()就是人们对素质教育作用范围和内容的期待。 (A) 基础 (B) 目标 (C) 职能 (D) 潜能 分值:1.0 22. ()虽不是教育方法本身,但它在很大程度甚至根本上,影响乃至制约良好的施教方法的产生与运用。 (A) 施教态度 (B) 师德教育 (C) 学历教育 (D) 文化素质 分值:1.0 23. “元教育”又称(),指人类早期比较完整地体现自身本真职能的原始教育,其本性是为人类服务,通过提高人的生产能力实现环境改造,满足人的生存需要。 (A) 异化教育 (B) 本源教育 (C) 本真教育 (D) 复归教育 分值:1.0 24. 课程之所以需

8、要“开发”,是因为存在着( )。 (A) 学习潜能 (B) 课程潜能 (C) 教学潜能 (D) 个性潜能 分值:1.0 25. 人的潜能具有一定的(),有些潜能在常态下难以发现,这就容易使人产生某些错误判断。 (A) 显性 (B) 共通性 (C) 差异性 (D) 隐蔽性 分值:1.0 26. ()是实施素质教育最主要、最重要的渠道。在目前阶段和可预见的未来,各级各类学校都不能离开它来谈素质教育。 (A) 课堂教学 (B) 学校教育 (C) 家庭教育 (D) 文化教学 分值:1.0 27. 德育之成为素质教育的灵魂,也是由德育全面促进()发展的功能的特殊性决定的。 (A) 文化素质 (B) 个体

9、素质 (C) 教育素质 (D) 科学素质 分值:1.0 28. ()是教育内容本身所应具备的重要特点。 (A) 综合性 (B) 兼容性 (C) 多样性 (D) 地域性 分值:1.0 29. ()不仅是创造的前提,而且也是素质形成的必要条件。 (A) 共性 (B) 个性 (C) 个体 (D) 个人 分值:1.0 30. 素质教育如果丧失了(),就意味着任何一种不相干的教育都可以贴上“素质教育”的标签,素质教育自身也就不复存在了。 (A) 专一性 (B) 多样性 (C) 统一性 (D) 独特性 分值:1.0 (二) 多选题:至少有一个选项正确,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 1. 教育本质的核心是人的本

10、性的发展,这是因为()。 (A) 教育活动本身是人的本性的表现 (B) 教育活动的直接结果是形成人的本性 (C) 教育是人的本质的对象化 (D) 有了人的本性的发展,才产生了教育的政治功能、生产功能 分值:2.0 2. 激活每一位受教育者个性潜能发展,学校除了在()等方面有计划地大胆创新外,同时必须为此提供相应的服务保障条件。 (A) 课程设置 (B) 教学内容 (C) 教学模式 (D) 教学组织 分值:2.0 3. 素质教育试验的一般要求是(),以及通过撰写论文学会对成果的总结提炼等。 (A) 以促进学生素质发展为最高目标 (B) 以兴趣为动力,以前人探索成果为起点 (C) 以问题的提出与求

11、解贯穿始终 (D) 养成及时记录事件和体验的习惯 分值:2.0 4. 素质教育概念应该把握的要点是() (A) 它清晰地揭示了素质教育极其丰富复杂深刻的内涵,囊括了自素质教育提出以来整个教育研究过程形成的主要共识性观点 (B) 把素质教育与以往各种教育从本质上区别开来,有助于化解和消除长期出现的各种对素质教育的认识困惑与思想迷惘 (C) 从总体上为所有从事教育的人们今后“该做什么”和“该怎么做”指出了重要的努力目标、方向 (D) 明确了素质教育的外延 分值:2.0 5. 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联系乃至融合是一种日益显著的趋势,学校应当()。 (A) 改革教育部门封闭、垂直的管理体制,建立包括家长、社会居民在内的社会参与、支持、监督教育的机制 (B) 认清趋势,主动加强与社会教育的联系 (C) 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主动地配合社会教育,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区内全体成员进行文化知识、科学技术、道德品质、身心健康以及文明生活等方面的教育 (D) 提高社区全体成员的整体素质,促进社区成员身心健康发展 分值:2.0 6. 独立人格素质的地位作用主要表现在()。 (A) 独立人格是保证所有素质形成的重要因素 (B) 独立人格是立身取胜的必要条件 (C) 独立人格是充分发展自我的基础 (D) 独立人格是社会进步的动力源泉 分值:2.0 7. 要做到严于律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