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员工管理)日资企业需要的人才

上传人:精****库 文档编号:133784586 上传时间:2020-05-30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70.6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员工管理)日资企业需要的人才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2020(员工管理)日资企业需要的人才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2020(员工管理)日资企业需要的人才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2020(员工管理)日资企业需要的人才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2020(员工管理)日资企业需要的人才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0(员工管理)日资企业需要的人才》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员工管理)日资企业需要的人才(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日资企业需要的人才一、 引言大家好。我叫林久美子,来自UFJ综研(上海)有限公司。UFJ综研是UFJ银行集团的咨询公司,1998年成立于上海。其主要业务是为在华的日资企业提供咨询服务。我从2000年起在这家公司主管教育工作,至今已经参与了数百家日资企业的研修业务。再介绍一下我在中国的经历,1989年我在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留学,1990年起在哈尔滨科技大学做了一年半的日语讲师,从1995年至今在上海工作。加起来,已经在中国渡过了11年的时光。今天,我想根据我现在所从事的教育工作和在中国11年的经验,来谈一下我所感受的日资企业需要的人才和现实之间的差距。希望将来大家作为财务人员就职于日资企业的时候

2、,能够有所帮助。二、 沟通的重要性作为财务人员在企业工作,拥有财务方面的专业知识固然是非常重要的,但是,作为集体中的一员,如果不能很好地理解这个集体的特征、上司的工作方式、沟通的方法和思维惯例,就会与上司之间发生摩擦,不能愉快地工作。 如果对方是欧美人,有着完全不同的面孔,那么即使思维方式不同,也会得到认同。而日本人与中国人有着相似的面孔,因此很多人误以为双方有着相同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实际上,日本人和中国人之间有很多不同之处,这也是许多日方上司苦恼的事情。此外,也常听说中方员工有很多不满。因此一起工作的时候,相互理解是非常重要的。日本人在中国工作,自然应该理解中国的文化和价值观,而大家在日资

3、企业工作,也需要理解这类企业的特征和价值观。 大家在日资企业从事财务工作时,多数情况下,上司会是日本人,而我最常听到的中国员工的烦恼就是关于与日本上司之间的沟通问题。我们常说工作的80%是沟通。在任何企业中,都是善于沟通的员工提升的快,而不是取决于是否会日语。 沟通的本质是对对方的理解和尊重。我见过很多中国员工,尽管他们有工作能力,但因为不善于与日本人沟通,每天生活在牢骚之中,这是很遗憾的事情。相反,得到日本人信任的中国员工通常能够很好地理解日本人的做法和意图。 不能很好地与日本上司沟通的原由在于没有互相理解对方的价值观和开展工作的方式,一味按照自己的方式从事所至。 只要是在一个集体中工作,就

4、必须理解这个组织的做法和价值观,使自己适应工作环境,这也是在集体中取得成功的条件。这与组织是欧美企业还是日本企业无关。 今天,我想主要围绕与日本人上司的沟通方法,谈三点看法,希望能够让大家了解日资企业的特征和企业文化。三、汇报、联系、商量 日资企业独特的沟通方式的第一点内容是“汇报、联系、商量”,在日文中,取这三个词的第一个字,称为“HOURENSOU”,它的发音与青菜中菠菜的发音相同,比较容易记,也为了说起来方便,在日本,一般将“汇报、联系、商量”简称为“报联商”。将来大家在日资企业工作,你们的日本上司也会要求你们做到“报联商”。如果不知道“报联商”的意义和方法,不能做到这一点,就不会得到上

5、司的赏识。我听到很多日本人抱怨“中国人不懂得汇报、联系、商量”。相反,很好地做到汇报、联系、商量的人,则会进一步提高日本上司的赏识。“汇报、联系、商量”,无疑是日本人最重视的商务沟通模式,在日资企业工作,就必须要了解它。即使在日本,“报联商”也是工作的基本常识,新员工进入企业,首先学到的就是这一点。接下来,简单地介绍一下“汇报、联系、商量”的内容。“汇报”是将工作的结果和过程告知相关的人员。“联系”是将事实和信息告知相关的人员。“商量”是在遇到问题或可能出现问题时,听取上司和同事的意见和建议。 听到这,大家也许会觉得这一点非常简单,不难做到,可是要在日常工作中,恰到好处地准确地把握它的内容和方

6、法,则必须要经过一定程度的训练,而且还必须理解为什么日本上司这样要求。 例如,很多中国员工持有这样的想法,认为“工作进展的很顺利,不用特意向上司汇报”或者“出现问题时,首先自己解决,立刻向上司提出,会显得自己无能”,因而没有及时进行“汇报、联系、商量”。等到上司询问“工作怎么样了”的时候,才汇报说“那件事已经做完了”,而上司会很生气地说“结束了,就应该早汇报”。或者出现问题时,自己试着解决,无论如何也解决不了时,才跟上司商量,因此很多日本上司感慨说“如果出现小问题时商量,凭我的力量还可以解决,等酿成大问题后,仅凭上司的力量已经难以解决了”。 “汇报、联系、商量”有三层含义。“完成指定工作后,立

7、即汇报”;“尽早汇报不好的消息”;“工作中出现问题,立即报告”,这样,将工作过程中的进展状况逐一向上司汇报。 日本上司要求部下经常“汇报、联系、商量”,而有的中国员工因此抱怨“真麻烦,是不是对我不信任”。可是,日本上司是根据这些频繁的报告来掌握部下工作情况的,这种对工作过程的管理有助于防患于未然,也有助于在问题尚小时解决。日资企业对工作的基本想法是“只有好的过程才会带来好的结果”,这是他们要求“汇报、联系、商量”的理由。 在日本上司看来,对部下工作过程的管理是对部下的关心,同时也是上司负责任的表现。因为在日资企业中,部下的失误是由上司负责的,不肯替部下承担责任的上司被日本社会认为是可耻的人。因

8、此,对部下负责任,管理工作过程是日资企业的普遍做法。 日本人重视的是“靠集体的力量工作”,因而日常的“汇报、联系、商量”必不可少。即认为:“部下会借助上司的力量,通过与相关人员频繁地交换信息使相互之间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趋于一致”;“统一认识,加强团队精神。所以,在日资企业,能够与他人共享自己的信息,并且站在集体的立场上思考问题的人会得到好评。 而在欧美企业,员工承担工作必须自己对其结果负责,频繁地向上司汇报的人被认为是无能的,而且会追究员工的责任,直至解雇。这是欧美企业和日本企业各自不同的特点,没有孰好孰坏的问题,选择了哪一类企业,就要相应地改变自己的沟通方式。 四、要有主动性 沟通的第二个要

9、点是“要有主动性”。众所周知,日本文化中有“心领神会”的说法,这也体现在商业社会中。日本社会是单一民族,彼此之间的思维方式大致相同,不用多说,对方也会领会自己的想法。 因此,日本上司通常很少明确地下命令。在指导部下时,也多是示范自己的做法,在日本的商业社会,有“看着上司的脊背成长”的说法。这是因为日本的商业文化中,将“部下主动向上司学习,好的部下会体察上司的意图”视为美德。 在我的印象中,很多中国员工是被动型的,总是等待上司的命令,只做分配的工作。而日资企业,主动思考的部下才会得到赏识。 例如,作为财务人员,不仅要完成日常的业务,还要经常提出建议,从怎样做才能增加企业利润的角度改进业务,这样才

10、会被认为是“有能力的员工”。因此需要养成从总经理的立场看问题,从集体的角度思考的习惯。从上司的角度看问题,而不是只完成眼前的和分配的工作,也有利于自身的进步。很多中国人认为,做了额外的工作,失败了反而吃亏。因为干得越多,错的就越多。可是日本的企业文化提倡这种挑战精神,即使挑战失败也没关系,但是不能自作主张,如果没有得到上司的许可,失败了,上司会发怒。在这种情况下,虽然上司不知情,但出现问题,上司也会因为“对部下的监督不利”而承担部下失败的责任。因此,挑战前应该先与上司“商量”。 五、提建议的方法第三点是“提建议的方法”。日本人有改良意识,认为不满足现状,致力于让今天比昨天好、明天比今天好的改良

11、是有价值的。这恐怕是有百年以上历史的企业的缘故吧。丰田汽车的“改良”战略在全世界是很有名的。日本上司非常希望部下具有改良意识。大家将来在日资企业工作时,也要多提出有益的建议。特别是财务人员,更应该站在公司的立场上,在理解总经理的意图的同时,也向总经理提出建议。可是,我们也经常听到中国员工提出“向日方上司提建议,不被接受。日本人不信任中国人”。其实,想要日本上司认真听取意见,必须具有沟通的技巧。第三点就是关于如何提出日本上司能够接受的具有说服力的建议的。首先,要理解日本人的思维过程。日本人的思维过程具有系统性,通常是在预测未来的基础上,进行周密地风险分析后才行动,而不愿意一有想法就行动,边做边修

12、改。所以日本人作决定的时间通常很长,可是一旦开始,进展很快。其次,日本人行动很谨慎,不会轻率地表态。例如中国人喜欢说“没问题”;“没关系,能行”,而日本人只有在有了100%的把握时才说。所以当中国人被问到“有问题吗?”而回答“没问题”时,很多日本人以为万事大吉了。将来,大家同日本人工作时,也要注意这一点。说了“没问题”,再出现问题,会降低自己的信用。提建议的第二个要点是关于说话的内容。“数据”和其他公司的事例可以说服日本人,而根据自己的感觉和想象的建议没有说服力。谨慎行动的日本人会想出所有可能的风险,对部下的提议从各种角度发问,这是想要确认部下是否进行过周密地考虑,决不是想对提议“找碴儿”。可

13、是很多中国人认为日本人的“为什么?为什么?”是“日本人不相信中国人”。如上所述,日本上司要对部下的结果负责任,因而总是反复推敲部下的提议内容。大家向日本上司动议的时候,应该假定一些日本人可能提出的问题,准备好答案再提建议。如果能够准确地回答问题,上司也会认为“这是部下经过严密思考后的计划,可以放心”。如果用“没问题,可能是这样吧”回答质疑,会让日本上司感到不安。提建议的第三个要点是自己的态度。首先要让上司信任自己为前提。人们总是愿意听自己信任的人的话。要想取得上司的信任,自己平时的态度至关重要。日本人非常重视员工的态度。否则,尽管建议的内容很精彩,但若没有与之相称的态度,会让人觉得“这名员工只

14、是嘴上功夫”而得不到信任。在日资企业,只要能够切实做好日常业务,经常“汇报、联系、商量”、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协调能力,就会得到上司的信任。而没有责任感,工作马马虎虎、任性的态度是不会得到信任的。总之,如果能够拥有改良意识、主动地向上司提出建议、并且动议前,进行了周密的分析、考虑了风险对策,就会得到日本上司很高的评价。六、结束语以上介绍了同日本上司愉快相处的3个诀窍:“汇报、联系、商量”;“要有主动性”;“善于提建议”。如果理解了这些,相信大家会顺利地在日资企业工作。 现在,进入中国的日资企业不断增多,懂日语的财会人员总是处于短缺状态,不管哪家企业都说“需要懂日语的财务人员”,因此,如果大家在

15、拥有财务知识的基础上,能够理解日文和日本的企业文化,将是非常有利的。 衷心希望有更多的人进入日资企业担任财务工作,成为日方总经理的得力助手。关于提高中国员工积极性的对策三菱日联咨询(上海)有限公司 资深顾问林久美子 员工高度的积极性会助力于企业业绩,这是不言自明的。我们一直在讲“企业成败由人材来决定”,真正严肃地去思考究竟中国员工的积极性落在哪个方面、要怎样才能提升积极性,对于企业的发展是很重要的。 弊公司向约500名参加弊公司主办的公开研修班的参加者实施了“你对目前就职的公司的什么地方感到满意,对什么地方感到不满意”的问卷调查,结果如下。因为参加者全部都在日资企业工作,或许从对于日资企业的满

16、意、不满意的角度来看的话也可做参考。编制:三菱日联咨询(上海)有限公司 对象人员457名(2006年7月-12月) 【提问项目】 我们来看看主要的内容。 首先来看满意要素。对于“公司的稳定性”居于第一位的满意要素,因为是在日资企业,所以大概是谁都能认同的结果吧。虽然说”中国人喜欢跳槽”是很多日本人对中国员工的看法,但如果从年龄层来看的话我们会发现,跳槽在刚毕业到工作2-3的中坚员工中有比较多见的倾向,但结了婚、买了房子的30岁左右的员工却出人意料的希望稳定。虽说普遍认为越是高级的白领阶层,越是对马斯洛的5个需求层次中的高级层次有需求,但这也不能一概而论,因为确实存在为了生活而工作的人。如果因为总经理更替出现方针的变化、或是存在因为企业合并出现体制摇摆不定之类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