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2020年中考历史真题试题(含解析1)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33759424 上传时间:2020-05-30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32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省2020年中考历史真题试题(含解析1)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广东省2020年中考历史真题试题(含解析1)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广东省2020年中考历史真题试题(含解析1)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广东省2020年中考历史真题试题(含解析1)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广东省2020年中考历史真题试题(含解析1)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广东省2020年中考历史真题试题(含解析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省2020年中考历史真题试题(含解析1)(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广东省2020年中考历史真题试题说明:1全卷共6页、满分为100分,考试用时为50分钟。2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在答题卡填写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考场号、座位号。用2B铅笔把对应该号码的标号涂黑。3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挣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题上。4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姗;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5考生务必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时,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

2、回。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25小题,每小题3分,共75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请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所选的选项涂黑)1. 考古挖掘发现,半坡遗址有密集的房屋、贮藏用的窖穴和饲养牲畜的圈栏。据此推断半坡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是A. 刀耕火种B. 游牧渔猎C. 农耕定居D. 铁犁牛耕【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内容“密集的房屋、贮藏用的窖穴和饲养牲畜的圈栏”,说明半坡居民的生活方式是定居的农耕生活。A项刀耕火种是新石器时代残留的农业经营方式,属于原始生荒耕作制,与材料内容不符;B项游牧渔猎与材料中的生活方式不符;D项铁犁牛耕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生产方式。C项符合题意,故选C。2. 有学

3、者认为,公元前221年的改革至关重要,它摒弃了重立列国的思想,从而为中央统一全国各地的集权管辖提供了手段。材料中的“它”指的是A. 分封制B. 郡县制C. 君主专制D. 八股取士【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21年秦国统一六国,摒弃了重立列国的思想,实行了郡县制,成为中央统一全国各地的集权管辖的手段。A项是西周时期实行的政治制度;C项是秦朝建立以后实行的政治制度,但不符合题意;D项是清朝时期的科举制度。故选B。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根据时间公元前221年,可以想到秦朝统一六国,选项中郡县制属于秦国商鞅变法改革的内容,也是秦朝推行的地方政治制度。其它选项均与秦无关,由此

4、可以做出正确选择。3. 公元前112年汉武帝颁布罢郡国铸钱令,命令销毁原各郡国的私铸钱,将铸币权收归中央。汉武帝这一措施A.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B. 抑制了农业生产发展C. 彻底解决了封国问题D. 实现了思想的大一统【答案】A【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期将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了标准货币五铢钱,抑制了大商人牟取暴利,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B项表述错误;C项汉武帝采用了推恩令的方式,彻底解决了封国问题;D项汉武帝采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方式,实现了思想的大一统。A项符合题意,故选A。4. 从东汉桓帝(永寿二年)到西晋统一前的125年间,全国人口减少了3390多万,平均每

5、年减少近28万。这一时期人口大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A. 政局动荡战乱频繁B. 人口南迁土地荒芜C. 北方自然条件恶劣D. 经济重心完成南移【答案】A【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从东汉桓帝到西晋统一前的历史主要处于三国分裂时期,三国时期的政局动荡不安,战乱频繁,所以导致了全国人口的大量减少。B项是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之一;B项表述错误;D项在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完成南移。A项符合题意,故选A。5. 这一制度使少数下层士人得以参政,影响到文官队伍的整体素质与结构,这所造成的是一个庞大的读书人阶层。“这一制度”最早出现在A. 秦汉时期B. 隋唐时期C. 宋元时期D. 明清时期【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中的关键

6、信息“文官队伍的整体素质与结构”“一个庞大的读书人阶层”,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朝时期开创了科举制度,唐朝时期完善和发展了科举制度。科举制度的产生改善了用人制度,使拥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士人用功读书的风气盛行。所以这一制度指的是科举制度,最早出现在隋唐时期,故选B。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抓住关键词“文官”“读书人阶层”,由此可以想到科举制度,根据所学可知科举制度产生于隋唐时期,即可做出正确选择。6. 下图所示情景应选自 A. 伤寒杂病论B. 资治通鉴C. 本草纲目D. 天工开物【答案】D【解析】根据图片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天工开物全书收录了农业、手工业,

7、诸如机械、砖瓦、陶瓷、硫磺、烛、纸、兵器、火药、纺织、染色、制盐、采煤、榨油等生产技术。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是中国古代一部综合性的科学技术著作。所以图片信息选自天工开物。A项伤寒杂病论是张仲景的一部医学著作;B项资治通鉴是司马光的一部史学著作;C项本草纲目是李时珍的一部药物学著作。D项符合题意,故选D。 7. 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军机处设置一事的历史记述,根据“孤证不立”(只有一个例子不能证明某件事情成立)的史学研究方法,能够被认为的共同历史事实是军机处记述出处“雍正十年,用兵西北始设军事房,后改军机处。”清史稿“雍正七年六月始设军机房,十年三月改称办理军事处。军机大

8、臣年表A. 因战事而设B. 设于雍正十年C. 强化了君权D. 设于雍正年间【答案】D【解析】根据表格内容分析可知,A项因战事而设,只符合第一个历史记述;B项设于雍正十,只符合第一个历史记述;C项强化了君权两个历史记述都未提到;D项设于雍正年间,两个历史记述都有涉及,所以D项符合题意,故选D。8. 英国在清末和中国一共打了三仗:一次是“全仗”,两次是和其他列强合伙来打的“半仗”。材料中的“全仗”结束后,中国被迫签订了A. 南京条约B. 北京条约C. 马关条约D. 辛丑条约【答案】A【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英国在清末和中国打的“全仗”指的是1840年到1842年的鸦片战争,鸦片战争结束后中国被迫

9、签订的是南京条约。两次是和其他列强合伙来打的“半仗”指的是英法联军发动的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被迫签订了北京条约;英国参与的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国被迫签订了辛丑条约;马关条约是在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后被迫签订的,与英国无关。所以A项符合题意,故选A。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全仗”和“半仗”的含义,“全仗”指的是一个国家对他国发动的战争;“半仗”指的是伙同他国共同发动的战争。鸦片战争是英国发动的全仗,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属于英国参与的半仗,甲午中日战争是日本发动的全仗。由此可以对选项做出正确的判断。9. 在中国被日本打败举国同仇敌忾之时,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冒着千夫所指、身败名裂的风险,

10、冷静地提醒人们要看到敌人的长处,进而提出向仇敌学习。他们的意图是A. 吸取经验进行革命B. 仿效日本变法强国C. 维新变法推翻淸朝D. 学习西方抵御侵略【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康有为、梁启超进行了戊戌变法运动,其目的是为了仿效日本,在中国通过自上而下的改革建立君主立宪制,实现变法图强。AC项进行革命和推翻清朝是辛亥革命的意图;D项学习西方抵御侵略是洋务运动的意图。B项符合题意,故选B。10. 1912年春,广东省临时省议会上首次出现了数十名女性代议士的身影。同年秋,湖北省议会也特设了女子旁听席。上述材料说明A. 女性政治地位有所提高B. 广东女性地位比湖北高C. 男尊女

11、卑思想被彻底打破D. 女性参政议政权利得到保障【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内容1912年“广东省临时省议会上首次出现了数十名女性代议士的身影”“湖北省议会也特设了女子旁听席”可知,中华民国成立后,民主、平等思想深入人心,女性可以参加政治活动,女性政治地位有所提高。B项表述不全面;C项表述错误;D项与材料内容不符合。故选A。 11. 如图,下列历史事件发生在蔡元培被任命为北京大学校长时的是A. 辛亥革命B. 新文化运动C. “九一八”事变D. 西安事变【答案】B【解析】根据图片中任命蔡元培为北京大学校长的时间“中华民国五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开始采用民国纪年法,中华民国五

12、年即为1916年。A项辛亥革命时间是1911年,不符合题意;B项新文化运动时间是1915年到1919年,符合题意;C项九一八事变时间是1931年,不符合题意;D项西安事变时间是1936年,不符合题意。故选B。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根据民国纪年法的规则,推算出图片中的时间,根据时间对选项的事件进行判断,即可做出正确的选择。12. 如图所提供信息相关的是A. 国民革命军北伐B.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C. 八路军奔赴抗日前线D. 人民解放军挺进大别山【答案】B【解析】根据图片信息中的“瑞金”和“会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4年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是从江西瑞金出发,到1936年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师,这是国共对

13、峙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A项北伐战争1926年国共第一次合作时期,进行的讨伐北洋军阀的战争;C项是国共第二次合作进行的抗日战争时期的事件;D项是1947年国共内战的转折点。B项符合题意,故选B。13. 1936年,范文澜在大丈夫:范文澜说英雄序言中写道:“每当外力入侵中国的时候,总有许多忠臣义士,用各种方式参加民族间悲壮的斗争他们拼出血和生命,去保证民族的生存。”作者上述言论的目的是A. 呼吁民众弘扬民主精神B. 强调建立民族统一战线C. 督促国共两党合作抗日D. 唤起民众抵御外来侵略【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时间1936年,可知当时处在抗日战争时期,根据内容“每当外力入侵中国的时候,总有许多忠

14、臣义士,用各种方式参加民族间悲壮的斗争,拼出血和生命,去保证民族的生存。”可知,范文澜发表的言论的目的是为了唤起民众抵御外来侵略的意识。A项表述不符合题意;BC项材料内容没有体现。故选D。14. 1953年,周恩来在谈到大规模经济建设问题时说:“所谓集中主要力量,不是集中一切力量,不是要冒进,不是搞重工业,其他问题都不搞了。”周恩来讲话的主旨是A. 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B. 剖析社会主义改造的得失C. 强调国民经济稳步协调发展D. 反思“大跃进”出现的问题【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内容“集中主要力量,不是集中一切力量,不是要冒进,不是搞重工业,其他问题都不搞了”可知,周恩来强调的是国民经济发

15、展要稳步发展,协调发展。A项材料内容没有体现;B项社会主义改造的时间是1953年到1956年,与材料时间不符;D项“大跃进”运动时间是1958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故选C。15. 1971年10月28曰人民日报社论指出,美帝国主义企图制造“的阴谋宣告彻底破产,这是一切维护正义的国家的胜利,是全世界人民的胜利。该社论评述的是A. “求同存异”方针B.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C.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D. 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答案】D【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71年10月在第26届联合国大会上,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打破了没帝国主义企图制造的阴谋。A项是1955年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时提出的;B项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C项1953年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时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D项符合题意,故选D。16. 如表,这些措施时间措施2020年实行台湾居民来往大陆(台胞证)“一人号,终身不变”2020年台湾居民在20省份可申请补发、换发台胞证2020年对台胞来往大陆免予签注A. 方便台胞来往大陆B.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