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考]2018上半年四川公务员考试申论真题及答案_解密(1)【最新复习资料】

上传人:lili****2007 文档编号:133756533 上传时间:2020-05-30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31.1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公考]2018上半年四川公务员考试申论真题及答案_解密(1)【最新复习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公考]2018上半年四川公务员考试申论真题及答案_解密(1)【最新复习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公考]2018上半年四川公务员考试申论真题及答案_解密(1)【最新复习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公考]2018上半年四川公务员考试申论真题及答案_解密(1)【最新复习资料】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公考]2018上半年四川公务员考试申论真题及答案_解密(1)【最新复习资料】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公考]2018上半年四川公务员考试申论真题及答案_解密(1)【最新复习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考]2018上半年四川公务员考试申论真题及答案_解密(1)【最新复习资料】(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8 上半年四川公务员考试申论真题及答案一、给定资料材料一M 市 D 区是省内实施科技特派员工程的试点地区,早在 2004 年就开始了相关的试点工作。M 市 D 区的农民是科技特派员工程的最早受益人。在村民们心中,科技特派员就是要给田间地头开药方,把先进的科技种到地 里头,长出金苗苗。不久前,D 区记者小菲就本区科技特派员的情况,对区科技局副局长李明进行了一次采访。在采访中,李局长感叹道:“我们的科技特派员大部分是行业领域的专家、大学生,有的讲授得偏重于纯理论,对农民来说, 太过于抽象,不接地气,不实用。这在实际操作中是得不到农民欢迎的。再者说,术业有专攻,本是种蔬菜的农民,要是派一个专攻

2、苗木塔养的工作人员给他,又能有多少用呢?”李局长认为,“农民需要和专业领域对口的,有真才实学的,能听懂田坎语言的科技特派员对接,而非流于形式的 拉郎配。”D 区目前共有 440 多个行政村,但科技特派员总共才 82 名,这令李局长忧心。“在这支队伍里,60 来岁的根本不算老,最大的已经 70 多岁了。想想这些老人们还能在田坎上、果林里跑几年?而一个大学生要想成为一名科技特派员,起码要跟着老特派员学习两年。但是,有多少大学生愿意跟着他们天天进村下地?我们这些年过花甲的特派员又有多少精力来带这些徒弟呢?”D 区村民老蒋对小菲说道:“去年我养土鸡,上面给我安排了一个科技特派员,结果每次来就是帮我喂喂

3、鸡苗,陪着唠唠嗑。后来我怀疑有些鸡苗害了瘟病,找他帮忙看看,他却说没事,叫我放心。结果后来几百只鸡全部染上了鸡瘟,让我损失惨重。”对此,老蒋村里的村支书老周也表示无奈:“现在我们这儿对特派员的考核制度还不够完善。要是他们干好干坏都一个样,是很难有积极性的。如果能通过建立责任连带制度,并让特派员们以技术入股的形式参与分红的话,他们和服务的农户就会 同呼吸、共命运,双方都可以受益。事实上,乡亲们也知道好的特派员不好找,可现在村里也都通了互联网,能不能像很多医院开通网上诊断那样, 通过远程视频,让特派员们给村民们的庄稼、家禽们把把脉,号号病?”采访中,小菲还对全区 82 名科技特派员进行了问卷调查。

4、调查发现:有近三分之二的科技特派员认为自己的知识结构趋于老化,需要更新丰富;近 80%的科技特派员表示因为工作的关系,根本没有时间自行学习,但如果有相应的知识讲座、观摩交流会,他们会积极参加,也不愿错过优质的网络学习资源。此外,这些特派员还有不少同专业、同领域的朋友、同学,他们也有意愿成为服务农村的科技特派员。但都因为工作忙,或不在本地,或不在政府指派培养范围内等原因而作罢。据悉,D 区计划近期开展服务行动,围绕本地农业主导产业,建立一批“互联网+科技特派员”的创新创业示范基地,对接国家、省里的“科技特派员管理服务平台”。对此,小菲感叹道:这样的计划固然是美好的, 但用好科技特派员的前提是科技

5、特派员好用、够用。材料二6在 2017 年 T 市的“全市十佳科技特派员”评选活动中,小童以压倒性的票数获得第一名。一个年仅 25 岁的年轻人,为何能从平均年龄在 50 岁以上的本市特派员中脱颖而出呢?领导说,他所服务的 S 村地处偏僻,有一段路车根本开不进去,下雨天时他坐摩托车进村,常弄得一身泥, 特别狼狈。可是他每个月去 S 村的次数和时间都远远超过了考核要求。同事们说,他要是有什么没弄懂的问题, 肯定会睡不好觉,会缠着老特派员们搞清楚的。大学书本告诉了他“是什么”“为什么”,但他觉得还不够。从来到我们这儿,他就开始研究我们这儿的土壤、天气、乡情民俗,他一个北方人竟然在短短几个月时间里学会

6、了我们这儿的方言。老乡们说,他态度好,说话和气。大家都喜欢和他说话。他说的话大家听得懂,句子不长,用的也是田坎 语言,好懂实用。而且他手把手地传技术,把课堂设在田间地头,教给大家的东西都能被记得住。“他讲东西 很接地气,富有土味儿。而且,他还会收集村民的需求,定期地在网上开展订单化培训。这样的特派员难 找。”村支书也对小童赞不绝口。而小童自己却说,自己能赢得大家的喜欢,在于自己会玩些“小花样”。“老乡们要的是技术,晦涩的理论讲得再高深,起到的作用也是有限的;老乡们学技术,最终还是要落脚到做上面去。科教本身有些乏味,必须要加点料才会有滋有味。我在做技术特派工作时,就坚持添加三味:一是原味,坚持用

7、原汁原味的田坎语言讲授,尽量讲短话,讲土话;二是鲜味,给乡亲们的一定是最新的农技知识,过时的、可能已经不适用的, 坚决不讲;三是甜味,对乡亲们积极鼓励,尽量用积极的语言,谁都希望话好听啊,多给他们看看成功的案例, 正面激励。如果你用的是本地语言,说的是农家事,讲的是致富经,他们不欢迎你都难啊。”材料三近几年,很多二线城市的人才引进工作都开展得如火如荼。二线城市尚在努力,三四线城市自然也不甘落 后:给钱、给房、给户口。然而,纵观很多三四线城市的“人才争夺战”,大多也只是出台买房打折、租房补 贴、落户降标、项目资助、一次性奖励等引才政策。这固然有一定的吸引力,但作为本身经济实力和区位优势 不那么突

8、出的三四线城市,给出和二线城市差不多的“彩礼”,能真正地“引凤求凰”吗?“在人才工作中,一些地方的同质化倾向依旧明显。”一位从事人才引进工作多年的部门负责人说道,“现 在,很多中小城市都要高学历、高效能、高层次、高大上、高精尖的人才;而给人才的往往就是老三样钱、房和户口。”“很多地方把人才引进工作想得过于简单了。”一位评论家说道,“人才工作不是把人引进来就可以的,它其实更依赖人才生态的建设如何利用、再培养、激励,如何留得住才是重中之重。然而, 这往往是被很多中小城市所忽视的。花了大力气,引不到人才;人才来了却又呆不久。消耗了那么多的财力物力,也还是为他人做嫁衣。问题还不止于此。现在一些地方的人

9、才引进工作,已经给当地的财政带来不小的压力和负担了,但收效甚 微。很多地方都重视引进外地人才,厚彼薄此、重外轻里的人才政策更让本地人颇有意见,可以用“赔本也没 赚到吆喝”来形容。“计算机、生物科技、航空航天这些尖端领域的顶尖人才本来就非常稀缺,即使在北上广深这样的城市都是肉少狼多。在这样的环境中,实力薄弱许多的三四线城市往往是耗费了大量的财力、物 力、人力,最后却还是被剩下。而且,就算引进了,往往也用不好,甚至用不上。”一位从事人力资源研 究的教授说道,“引进人才要靠优势,但中小城市能靠的优势往往不是物质吸引力,而是自己的特色。”另一位评论家也给出了一个观点:“各个地方的人才引进工作必须要错位

10、又对位。我们的城市定位不应该也不可能是趋同的,如果采用同样的人才路线,会是撞车的;毕竟错落有致,才能既尊重城市发展规律,又符合建筑美学嘛。我国各个城市间的地理、经济等方面差距依然较大,对人才的吸引力、对人才的需求结构都是大不相同的。我们必须认清这个现实,找准自己的位置,才可能做好人才工作。因为你是你,你不是别的城市。你在全省,甚至是全国有你的角色定位,有你自己独特的优势。所以必须各就其位,各求所需。”位于东部的 B 市,就曾犯一种“经典”的错误,在五年时间里,B 市花费数亿资金引进了大量外市的高职称人才。然而,效果却不尽如人意。“招来了女婿,气走了儿子。各个地方都是这样,厚此薄彼成了通病!”

11、在 B 市土生土长的科研人员小姚说道,“同样的学历,同样的职称,就因为我一直在本地,来路不同,待遇差距就这么大?果然是外来的和尚会念经?这是让我们这些兢兢业业的本地人有些寒心。”与此同时,小姚 也接到了外地的一个职位邀请,待遇颇为优厚,他说自己正在考虑,是否要离开家乡到外地去发展。材料四2017 年 8 月,X 市一则“我市学生近六成想落户外省”的新闻深深刺痛了当地市民的心;我们这座有三千多年历史,有近百所院校的城市,居然留不住在这个城市求学的大学生?要说人才引进计划,X 市也并不是没有。他们按学历、工作经历、从事领域等把人才分为了 A 到 E 五类; 对于 A 类到 C 类高级人才的政策优惠

12、力度,相比其他城市可谓毫不逊色,但就 D 类到 E 类人才的政策福利来说, 则并无优势可言。况且,调查显示,80%的被调查者认为,这样的人才分类不符和 X 市实际,对人才的评判、分类分级过于简单草率,存在重视科学理论,轻视技术实际;重视二、三产业,轻视第一产业;重视学历,轻视经验的倾向。如果连本地的人才都留不住,那么可以想象,外地引进的人才来了也还是会走的。据统计,像 X 市这样制定人才引进政策的城市不在少数,类似 X 市这样留不住在本地求学的大学生的中小城市更是占了大多数。“最让我担忧的是,现在我们正慢慢形成倒金字塔型的人才结构。人才金字塔的顶层结构过于庞大, 而底层基础型人才逐渐萎缩,这个

13、金字塔是无法长久维持的,甚至有倒塌的危险。”X 市社科院的一位专家表达了自己的担忧。一位刚毕业不久的大学生说道:“我们也想留在 X 市这座自己生活了四年的城市,为它的发展尽一份力。但是像我这种本科生,即使是双一流院校毕业,也算不上什么人才。如果是差不多的工 资收入,我还是选择留在一二线城市吧,毕竟那里有更平等的竞争环境,也有更开放包容的姿态。其实,我们 作为普通大学生要求不多,房租能打个九折,找工作时能给我们一个晚上的免费住宿,都会让我们觉得这座城 市非常有诚意。”现在 X 市最亮眼的名片依旧是“千年古都”,而全国以“千年古都”作为名片的城市不下十个,可以说 X市的现代形象是模糊的。城市的发展

14、必须要有现代性的活力,如果在重温旧梦中停滞不前,那么城市对人才的 吸引力就会大打折扣。其实,现在中国许多城市的“现实个性化”发展之路就非常值得借鉴,比如义乌的小商 品市场,贵阳的大数据中心等等。城市求贤,君子择城。很多人选择一座城市,往往会考虑这个城市的气质、 气场以及传递出来的最强烈信息等和自己的人生目标、发展方向是否投合。事实上,引进人才不能够片面地理解为“买进人才”,发掘培养本土人才也同样重要。习近平主席曾经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大会上指出:“未来总是属于年青人的。拥有一大批创新型青年人才,是国家创新活动之所在,也是科技发展希望之所在。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广大院士不仅要

15、做科技创新的开拓者,更要做提携后学的领路人。希望广大院士肩负起培养青年科技人才的责任,甘为人梯,言传身教, 慧眼识才,不断发现、培养、举荐人才,为拔尖创新人才的脱颖而出铺路搭桥。”材料五W 市位于两座副省级城市之间,大城市强大的人才吸附效应曾经让 W 市这样一个县级市处于非常尴尬的地位。但通过数年努力,W 市引进、培育了 400 名以上能够突破关键技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带动新兴学科和新兴产业的科技领军人才,600 名以上创新型科技人才,2200 名以上重点产业紧缺人才,以及一批文化教育等领域的高层次人才。今年以来,W 市各类人才总量已突破 16 万人,高层次人才达到 8224 人,这让 W

16、市真正成为一座智力型城市。据曾经负责人才工作的舒部长介绍,W 市之所以能够做到人才荟萃实现弯道超车,离不开国际精英周、“名校优生”引才工程、青年精英创业大赛、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一系列声势浩大的引才工程, 更离不开人才引进的手段、方式和理念的革故鼎新。在 W 市看来,普惠支持毕业生人才和引进高端人才同等重要。W 市是较早提出把普通大学生纳入人才引进计划的地方之一。不管你是哪儿的大学生,只要凭着和 W 市企业签订的规范用工合同、毕业证即可就近选择人才公寓入住,房租打八折。“普通的大学生也是人才。现在,他们也许缺乏经验,是基础性人才,是构建人才金字塔的基石,但他们中的很多人将来会成为顶尖人才。留住他们,也就留住了一部分顶尖人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公务员考试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