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培训体系)顺义区小学品德与生活学科教师校本培训资料

上传人:精****库 文档编号:133755556 上传时间:2020-05-30 格式:DOC 页数:29 大小:106.1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培训体系)顺义区小学品德与生活学科教师校本培训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2020(培训体系)顺义区小学品德与生活学科教师校本培训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2020(培训体系)顺义区小学品德与生活学科教师校本培训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2020(培训体系)顺义区小学品德与生活学科教师校本培训资料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2020(培训体系)顺义区小学品德与生活学科教师校本培训资料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0(培训体系)顺义区小学品德与生活学科教师校本培训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培训体系)顺义区小学品德与生活学科教师校本培训资料(2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顺义区小学品德与生活学科教师校本培训资料 第一部分:课程标准 范围:全日制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实验稿),主要考查课程性质、课程特点、课程理念、课程标准设计思路(结构框架)、课程目标。 一、填空题 1.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 儿童的生活 )为基础,课程的目标是培养( 品德良好 )、( 乐于探究 )、( 热爱生活 )的儿童。 2. 品德与生活课程的呈现形态是( 活动型 ),课程的类型是( 综合课程 )。 3. 品德与生活课程最基本的特征表现为( 生活性 )、( 开放性 )、( 活动性 )。4. 品德与生活课程要为学生打好“两个基础”,一方面是要从( 生存能力 )上打好基础,另一方面要从(

2、健全的人格 )上打好基础。5.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评价多样化主要表现在(主体多样性)、(角度多样性)、(尺度多样性)三个方面。6.(发展),是学生最大的权利。品德与生活课程最根本的价值取向,就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既体现了教育的本性,又表现了对学生权利的尊重。7. 没有(尊重),就没有教育。尊重(儿童的权利),是实施有效教育的必要条件。8. “儿童与社会”这条轴线的核心有两方面的内涵:一方面是帮助儿童形成(个人不能脱离群体)的观念,另一方面要树立(为公共利益服务)的观念。 9.(健康、安全地生活)是儿童生活的前提和基础,(愉快、积极地生活)是儿童生活的主调,(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

3、)是儿童应当遵循的基本道德要求,(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是时代对儿童提出的要求。10. 品德与生活课程目标是一个结构体,分目标是由(情感与态度)、(行为与习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四个层面整合。11. 品德与生活课程教材编写的原则有思想性原则、科学性原则、(现实性原则)、(综合性原则)、(活动性原则)。12.课程标准中提出的“人格”,是指(做人的起码资格)。所谓“健全的人格”是指儿童应当具备(良好而健全的做人品质)。二、选择题 1. 国家课程标准是(A)、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A教材编写B教学设计C教学质量D教材选定 2. 本课程的呈现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活动、(C )和

4、其他的实践活动。A参观 B. 调查 C. 游戏 D. 课堂学习 3. 作为活动型的综合课程,品德与生活的组织与实施都以学生的(B)为主。A家庭生活B主体活动C主观意志D直接参与4(C)是实施教学目标的具体要求,是课程理念的重要载体,是课程标准的核心部分。A课程目标B课程理念C内容标准D实施建议5教材编写和教学实施中具体的依据是(A)。A内容标准B课程标准C课程目标D课程理念6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实现课程的(B)作为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A活动性B综合化C学科化D实践性7.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将品德教育、生活教育、文化教育、(B )等教育领域有机地整合成一门包容性更强的综合课程。A家庭教

5、育B科学教育C实践教育D心理教育 8.品德与生活课程的内容标准中,(D)内容是最能体现过程和方法的目标要求。 A.健康、安全地生活 B.愉快、积极地生活C.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D.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 三、简答题:1. 品德与生活课程的开放是全方位的,具体表现在哪四个方面?答案:(1)课程实施的开放性、(2)课程内容的开放性、(3)教学时空的开放性、(4)课程评价的开放性。2. 构成本课程基本框架的“三条轴线”和“四个方面”分别是什么?答案:“三条轴线”是:儿童与自我、儿童与社会、儿童与自然;“四个方面的生活”是:健康、安全地生活;愉快、积极地生活;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

6、3. 品德与生活课程评价的目标是什么?答案:借助评价激励每个儿童的发展; 借助评价促进课程的发展,提高教育质量; 借助评价促进教师的自我成长,提高专业能力。4. 品德与生活课程评价有什么特点?答案:品德与生活课程的评价有以下三大特点:过程化、评价多样化、重视质性评价。5. 品德与生活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什么?答案:品德与生活课程主要应树立四大理念:一、道德存在于儿童的生活中。二、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习做人是课程的核心。三、珍视童年生活的价值,尊重儿童的权利。四、在与儿童生活世界的联系中建构课程的意义。6. 品德与生活课程的核心是什么?答案: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习做人是课程的核心。要为学生打好“两个

7、基础”,一方面要从生存能力上打好基础,另一方面,要从健全的人格上打好基础。7、本课程坚持以育人为本的价值取向,遵循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精神,按照当今中国社会道德人格形成与发展的要求,以三个“学会”和“五爱”为基本内容,对儿童实施人格的奠基教育,使其养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这三个“学会”和“五爱”分别是什么?答案:三个学会:学会关心、学会爱、学会负责任;五爱: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8. 尊重儿童的权利有哪些要求?答案:品德与生活课程应把儿童身上失落的种种权利还给儿童。参与教学活动的权利。享受愉快生活的权利。享受有尊严生活的权利。9. 怎样把握“情感与态度”层面目标的要点

8、?答案:“情感与态度”目标,共含三个目标因子,现分述如下: “爱亲敬长、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主要是陶冶爱心,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感。)“珍爱生命,热爱自然,热爱科学”(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热爱生活的态度。)“自信、诚实、求上进”(强调要发展学生积极的自我意识,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10. 怎样把握“行为与习惯”层面目标的要点?答案:“行为与习惯”目标,共含四个目标因子,现分述如下:“初步养成良好的生活、劳动习惯”(是从健康、安全地生活和提高生存能力着眼提出的要求。学生要做到按时作息,做事用心;养成良好的饮食和个人卫生习惯;热爱劳动,具有料理自己生活的能力;爱护家庭和公

9、共环境卫生;知道初步的健康知识,养成正确的坐、立、走姿势等。)“养成基本的文明行为,遵守纪律”(是按照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精神并从遵守社会规范方面提出的要求。学生要懂礼貌,守秩序,讲文明;初步认识规则和纪律的作用,能遵守交通规则和学校纪律。)“乐于参与有意义的活动”(是指重视学生积极交往的行为和参与活动的行为。对学生的要求有:喜欢和老师交往,高兴地学,愉快地玩;有勇气尝试富于挑战性的活动,不怕苦,不怕难;能与他人合作、交流,分享感受、想法或活动的成果等。)“保护环境,爱惜资源”(是基于可持续发展并从社会公德方面提出的要求。要让学生懂得动植物是人类的朋友,要爱护花草树木和动物,用实际行动保护和

10、美化环境;爱护公物和别人的劳动成果,节约水、电、纸张等资源。) 11. 怎样把握“知识与技能”层面目标的要点?答案:品德与生活课程对学生知识与技能的要求,包括三个目标因子,现分述如下:“掌握自己生活需要的基本知识和劳动技能”(从知识方面,要求学生掌握自己生活需要的基本知识,包括饮食卫生、个人卫生和健康常识,基本的紧急求助和自救办法,懂得卫生保健设施的作用等,其水平属于二级“理解”;从技能方面,要求学生掌握自己生活需要的劳动技能,包括具有料理自己生活的能力,会正确使用简单的工具,能用多种办法收集资料,具有能进行简单整理和应用的技能,其水平分别属于二级“独立操作”和三级“迁移”。)“初步了解生活中

11、的自然、社会常识”(自然常识包括了解有关动植物的知识,了解天气、季节变化对生活的影响;社会常识包括能识别常见的安全和交通标志,了解人际交往的基本知识,了解一些基本的交通规则以及与生活关系密切的环保知识等。)“了解有关祖国的初步知识”(包括认识国旗、国徽、国歌和人民英雄,了解家乡的风景名胜和自然资源等。) 12. 怎样把握“过程与方法”层面目标的要点?答案:“过程与方法”目标包含两个目标因子:一是体验性因子,即“体验提出问题、探索问题的过程”;二是方法性因子,即“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探究活动”。具体地说,就是能用观察、比较、小实验等方法进行简单的探究活动,能用多种方法收集资料。四、 论述题:1.

12、 怎样理解品德与生活课程的总目标?参考答案: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这是本课程的总目标。这个总目标是按照国家的教育方针、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以及品德与生活课程的根本性质所确定的。总目标是一个结构体,具体包含以下三个维度。“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维度学习做人的道理,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儿童是本课程追求的基本目标之一。在价值多元化的社会,课程应引导儿童在多元价值的矛盾和冲突中,善于做出正确、合理的选择。品德与生活课程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遵循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精神,旨在使学生形成对集体和社会生活的正确态度,学会关心,学会爱,学会负责任,养成

13、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为其成为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公民奠定基础。“乐于探究”维度人类进入21世纪后,知识更新的速度增快。如果仅从占有知识的数量方面去追求,无论多么努力,所能获取的知识也是有限的。要想在信息时代的潮头上“冲浪”,关键是要学会学习,具有主动获取新知识的真本领。“乐于探究”的价值正好在这一方面凸现出来。品德与生活课程把“乐于探究”作为课程总目标的一个构成要素,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让他们从小就有创造的愿望和乐趣,勤于动手、动脑,养成探究的习惯和学习探究的方法,能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去探究解决问题,增添生活的色彩和情趣,并在此过程中充分地展现并提升自己的智慧,享受

14、创造带来的快乐。“热爱生活”维度生活是人的生命的存在形式。生活世界由人的活动展开,人在活动中舒展自己的生命,体验自己的生存状态,享受生活的乐趣。培养“热爱生活”的儿童,实质上是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生命意识,让他们从小懂得珍爱生命,积极、愉快地生活,有应付挑战的勇气,养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开朗、进取的个性品质。上述“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三个维度,整合成品德与生活课程的总目标。它体现了旨在促进儿童人格整体发展的时代要求。2. 童年是人生历程中最重要的生命阶段。童年生活本身蕴藏着丰富的发展内涵与价值,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参考答案:童年是人生历程中最重要的生命阶段。童年生活本

15、身蕴藏着丰富的发展内涵与价值,主要表现以下四方面:其一,小学低年级学生,随着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在同自己的小伙伴、同成人的交往中,会认识和了解与自己生活经验相联系的道德观念,养成相应的道德习惯。其二,小学阶段的儿童,正是智慧潜力逐步显现并迅速发展的时期,童年生活本身蕴藏着启迪儿童智慧的价值。其三,小学阶段的儿童,正是个性倾向开始显露的时期,教师要善于发现、保护、尊重学生的个性,使之养成良好的个性品质。其四,小学阶段的儿童,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期,童年生活本身就具有陶冶学生身心健康的价值。 3. 怎样理解“在与儿童生活世界的联系中建构课程的意义”的理念?参考答案:这一理念包括两层意思,即儿童只有在真实生活中才能获得发展;重视与儿童生活世界的联系,才能实现课程的价值追求。儿童在真实生活中获得发展人的生活世界是直观的、具体的,因而也是丰富的。德国杰出的思想家胡塞尔指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