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培训体系)塑胶喷涂工艺培训教材

上传人:精****库 文档编号:133753902 上传时间:2020-05-30 格式:DOC 页数:59 大小:677.1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培训体系)塑胶喷涂工艺培训教材_第1页
第1页 / 共59页
2020(培训体系)塑胶喷涂工艺培训教材_第2页
第2页 / 共59页
2020(培训体系)塑胶喷涂工艺培训教材_第3页
第3页 / 共59页
2020(培训体系)塑胶喷涂工艺培训教材_第4页
第4页 / 共59页
2020(培训体系)塑胶喷涂工艺培训教材_第5页
第5页 / 共5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0(培训体系)塑胶喷涂工艺培训教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培训体系)塑胶喷涂工艺培训教材(5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塑胶喷涂工艺培训教材目 录1.涂装技术的发展概述.41.1从油漆到涂料.41.2 涂料的产生与发展.42.涂装环境与安全生产.42.1 涂装环境的保护.52.1.1污染物质的分类.5 2.1.3涂装环境对尘埃的控制与要求.62.1.4涂装过程中废水、废气的处理 82.1.5环境保护与控制有害溶剂的排放.82.2涂装中的安全常识.82.2.1消防知识.82.2.2卫生防护知识.103.塑胶喷涂的工艺流程总述.114. 涂料的概述. .124.1涂料的发展.124.2 涂料的组成.134.2.1不挥发分.134.2.2 挥发分.144.3 涂料的作用.145.常用涂料的品种及其性能.145.1底漆

2、、面漆及罩光漆的区别.145.2 清漆、色漆、厚漆、调合漆、磁漆的区别.155.3 光敏涂料(UV固化型涂料).155.4 聚氨酯漆(PU涂料).155.5 导电漆.155.6常用助剂(添加剂).166.涂料的选择及使用.177.涂装的辅助工序及其设备.187.1治具的二次加工.187.2喷涂表面清洗与加工.187.3治具安装与静电除尘.197.4传输与车间环境控制.207.5烘烤工序与设备.217.6 UV固化工序.237.7丝印与移印.237.8 喷码与标识.247.9 溶剂的回收与利用.258.喷涂方法与设备.268.1喷枪的构造原理与使用 .258.2手动喷涂的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28

3、8.3喷涂常见故障和排除方法.308.4机器人自动喷涂系统.319.涂料与涂层的性能检测3210.涂料的病态分析与防治方法.3710.1影响涂装质量的主要因素.3710.2涂料的常见病态分析及防治方法.3711.涂层的病态分析及防治方法.381. 涂装技术的发展概述1.1从油漆到涂料 涂料,我国传统称为“油漆”,它最早是指桐油和大漆。随着生产的发展,人们渐渐认识到亚麻仁油、苏籽油等也和桐油一样可以当“油”来用;虫胶漆、硝基漆也和大漆一样能当“漆”来用。尤其是20世纪以来,随着合成树指的出现,涂饰所用的新产品层出不穷:酚醛漆、环氧漆、氨基漆、聚酯漆、聚氨酯漆大大增加了涂料家族的成员。它们的主要成

4、分是酚醛树脂、醇酸树脂、环氧树脂、氨基树脂、聚酯树脂、聚氨基甲酸酯都是有机高分子化合物。这些新成员既不是桐油,也不是大漆。这样,“油漆”已不能概括这些新产品,只有改称为“有机漆料”,简称“涂料”才比较合理、科学。但是,由于人们的传统习惯,当今许多人仍把“涂料”统称为“油漆”,把从事表面涂饰的施工人员称为“油漆工”。1.2 涂料的产生与发展人类使用涂料的历史一直可以追溯到距今五万多年前的旧石时器后期。那时人们就能用天然有色物料(如赤铁矿、黄铁矿、赫土、木炭等)来涂画记事。在浙江余姚发掘的河姆渡遗址中就出土了红漆的木碗。表明我国劳动人民在七千多年前就已经使用了大漆。“舜作食器,黑漆之。禹作祭器,黑

5、漆其外,朱画其内。”也说明了在四千多年前,我国的油漆技术和应用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在商朝,漆器纹饰已经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到了战国,涂料不仅用于耳环、盒、盅、奁盒等一般的生活用器,而且还用于兵器,出现了漆剑。在长沙楚墓中出土了很多漆器,历经两千多年,仍具有很好的花纹、色彩和光泽。我国从西周开始人工栽培漆树,到春秋时期漆树就成了我国的重要经济作物之一,到了汉代,人们就懂得把桐油掺入大漆中使用,提高了漆膜的韧性和光亮度。我国的漆树栽培技术约在公元710780年传入日本,后又传入东南亚各国。大漆施工技术自汉、唐、宋以来,也先后传入蒙古和东南亚各国。到了近代,国外的虫胶漆和硝基漆相继传入我国,促进了我国涂

6、料工业的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涂料的制造由小型作坊发展成工厂。我国在1915年于上海建立了第一个油漆厂,年产厚漆、铅白等30多吨。现代化学工业,尤其是有机和高分子合成工业的建立和发展,使涂料的制造和应用得到了迅猛的发展。醇酸树脂、醋酸纤维素、聚氯乙烯、聚氨酯、聚酯、有机硅、环氧树脂、聚丙烯酸等的相继问世和石油化工的发展,为涂料制造提供了大量廉价原料,使涂料的品种和产量得到了大幅度增长。我国的涂料品种总数已达1000多种。性能好、使用方便以及各种特殊用途的新品种不断出现。出水性聚氨酯家具漆、香型硝基木器漆、聚酯木器漆、长效杀虫涂料、仿金涂料、外观立体涂料、多彩涂料等,均已供应市场。涂料的施工

7、,从刷涂、揩涂,发展到气压喷涂、浸涂、滚涂、淋涂和最近的高压无空气喷涂、静电喷涂、电泳涂漆、静电粉末喷涂等,还可以由机器人来涂装。如日本有“系列5000型涂装机器人”,德国有“TR-3000机器人”,英国有MIL型机器人,美国有万能涂装机器人。我国也有PJ-1型喷漆机器人、HRGP-1型喷漆机器人和东方I型喷漆机器人。从环境保护、合理利用资源和提高漆膜性能出发,涂料正向高固体、无溶剂、粉末化、复合基料、水性化方面发展。同时,尽量摆脱手工操作,实现涂装机械化、自动化、连续化,也是今后发展的趋势。2. 涂装环境与安全生产涂料产品绝大部分是易燃性和挥发性的有机物质,涂料不论在制造、涂装或成膜干燥过程

8、中,其组分中的有机溶剂极易挥发,并能形成易燃性的蒸气,若与空气接触,积聚到一定的浓度极限时,一旦接触明火,很容易引起火灾,甚至发生爆炸等事故。涂料在干燥成膜过程中,溶剂将全部挥发到大气中,导致环境污染,如与太阳光中紫外线接触,会产生一种“光化学反应性的有毒物质”。人们如果长期接触溶剂,还能引起食欲减退,损坏造血器官而引起慢性中毒。过去有一些施工单位,由于对这方面的知识缺乏了解,也曾由此而发生了一些重大火灾、爆炸等事故,甚至造成人员伤亡。因此,必须重视环境保护与安全生产,并采取一些切实有效的措施,以避免事故的发生。涂装作业应积极采用先进技术,以无毒、无尘、低噪音、能防火、防爆的工艺代替有毒、有尘

9、、高噪音、易燃、易爆的工艺,以安全可靠的工艺代替存在或潜在着不安全因素的工艺,逐步实现密闭化、半自动化、自动化,以及采用隔离操作,这样将有利于劳动安全卫生的因素消除或减少,对于不能安全消除的不安全和不卫生因素,必须采取行之有效的劳动卫生措施加以解决。2.1 涂装环境的保护2.1.1污染物质的分类(表2.1-1)表2.1-1各种污染物质的分类分类污染物质气体如SO2、NH3、HCL、H2S、NO2、CL2、CS2等液体主要有水、雾、雪,其中常溶有SO2、HCL等气体以及钙、铜、铁、锌等的氯化物或硫酸盐等,这些物质主要在燃料燃烧后从烟雾中带入固体包括灰尘、有机纤维素类和各种金属盐类等2.1.2涂装

10、环境对空气的要求一般涂装车间,要求每小时610次换气次数,即每小时应使涂装车间换气610次。喷涂时风力应在2级(1.63.4米/秒)以下。颜料及常用溶剂在空气中的最高浓度不应该超出相关安全标准。喷涂的最佳环境温、湿度:湿度70%(6075%),温度20(1525)2.1.3涂装环境对尘埃的控制与要求 表2.1-2 尘埃的分类见种 类示 例按性质分一般尘埃流星尘、火山灰、砂土、土尘、花粉-自然燃料的不燃分、炭粒、灰尘、金属细片、烟草烟、毛发-人工纤维性尘埃衣服、植物纤维按粒子的大小分细尘熏烟烟1.0150微米(粒子的直径)0.11微米(粒子的直径)0.0010.3微米(粒子的直径)涂装车间尘埃的

11、许可程度:对于高级装饰性涂装,粒子的大小要求控制在3微米以下;粒子数不应超过100/厘米3;尘埃量要求低于1.5毫克/米3。无尘车间的空气洁净度要求在10万级以上。表2.1-3 尘埃的判别度判别粒径(微米)用一般显微镜看不见0.0010.2用显微镜能看见0.210用肉眼能看见10以上常用的除尘方法有:干性过滤法、水喷射法、静电除尘法。干性过滤法,能除掉1微米以下的细尘,但过滤器在短期内就被污染,且经费较高;水喷射法,靠喷射水洗净空气,主要用于除去10微米以上的尘埃;静电除尘法,靠静电使尘埃得负电荷而聚集在阳极的办法,能除掉0.0050.01微米微细的尘埃。喷涂作业时,对车间地面的要求。涂装前准

12、备和表面处理、涂面漆时一般要求水磨石;涂底漆工序一般要求采用高标水泥;零件库、化学品库、配漆室的地板多采用水泥。2.1.4涂装过程中废水、废气的处理涂料在涂装过程中排放出来的废水和废气,如果不及时处理,会造成环境污染,不但使生产费用增加,甚至有可能发生事故。对有对环境可能造成污染的企业都要求建立工业废水处理厂,严格遵守国家的有关法规。废气处理的有许多方法,最常用是吸附法,吸附法是选用高效的吸附剂如活性炭、活性氧化铝、硅胶、分子筛等,将废气中的有机溶剂蒸气吸附,使废气达到允许的排放量。2.1.5环境保护与控制有害溶剂的排放对涂料组分中的光化学反应性溶剂用量要尽量减少,排放量要严格规定和控制。对组分中的有毒物质,如汞、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