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肥城市王庄镇初级中学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4课 科举制的建立导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33738872 上传时间:2020-05-30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45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肥城市王庄镇初级中学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4课 科举制的建立导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山东省肥城市王庄镇初级中学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4课 科举制的建立导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山东省肥城市王庄镇初级中学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4课 科举制的建立导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肥城市王庄镇初级中学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4课 科举制的建立导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4课 科举制的建立教与学的目标: 1、 掌握科举制度在隋唐时期产生和完善的主要情况及其给隋唐社会带来的影响。 2、利用图表、文献资料,自学和分组讨论“科举制的影响”和“我的人才观”等问题,从具体史实中得出结论。教与学的重点:科举制度的创立、完善及其影响。教与学的难点:隋唐时期选官方式变化的进步意义。一、自主学习,建构知识: 自学要求:依据下列问题自读课文,勾画重点知识,尝试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列出知识结构,并将自学中发现的疑难点记录下来以备交流。 1、隋文帝为什么要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官员?2、科举制度正式诞生于何时?诞生的标志是什么?它的诞生起到了什么作用?3、科举制逐渐完善是在什么时期?当

2、时最重要的考试科目有哪些?4、举出完善科举制的三个关键人物,并说出他们分别对科举制度的完善做出了哪些贡献。5、科举制度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多少年?有什么影响?二、合作探究,释疑解惑:1、图说历史: 、上图中,图一、图三人物对科举制的发展分别起了什么作用?、图四提供的信息与上图哪位人物有关?他还有什么创举?、图一、图二、三位历史人物对科举制度的发展起了什么共同作用?【引导】上述历史人物均生活在唐朝,通过联系所学知识,可分别得出三人对科举制度的贡献:唐太宗扩充国学的规模;武则天开创殿试和武举;唐玄宗重视考诗赋,亲自面试应试者。三人都为科举制度的逐渐完善做出了贡献。2、阅读分析:、下面三句话分别说明

3、了什么?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风气?“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唐太宗“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唐摭言【引导】第一句话的意思是天下有才之士都被我收罗了;第二句话说明读书人皆以科举考试考中做官为自己人生的奋斗目标;第三句话说明士人对进士科的看重和推崇。反映了当时统治者重视人才,重视知识通过科举考试做官比依靠出身门第做官更受尊重。科举考试进入仕途成为当时士人的至高追求。、对于下面这些说法,你有什么感想?可以结合现在的考试制度,谈谈你的看法。英国大百科全书中说:我们所知道的最早的考试制度,是中国所采用的选举制度,及其定期举行的考试。 伟大的民主革命

4、家孙中山说过:现在各国的考试制度,差不多都是学英国的。穷流溯源,英国的考试制度,原来是从我们中国学过去的。 【引导】孙中山和英国大百科全书这两段话,表明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是世界上最早的考试制度,明确指出中国古代考试选官制度与英国科举考试制度及现代各国考试制度之间的渊源关系这说明,中国古代考试选官制度对世界文明发展产生过一定的影响。三、学以致用,举一反三:、知识再现:1、_是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官员,隋炀帝时正式设_,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2、科举制度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_年,直到_末年才被废除。、精挑细选:3、魏晋时期,选拔官员依据的主要标准是( )A.才能和学识 B.门第和出身 C.民族

5、和地域 D.等级和财产4、唐朝青年李进是非常有名的骑射好手。一天,他告别父母,满怀信心的赶赴洛阳参加武举考试,一举夺得桂冠。这可能发生在下列哪个皇帝统治时期( )A.唐高祖 B.唐太宗 C.唐高宗 D.武则天、综合运用: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材料二 请回答: 材料一反映的是我国封建社会知识分子的什么理想?材料二反应的是实现材料一理想的途径。这种途径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材料一、材料二所反映现象的认识。【解题指导】由分析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入手,如“登天子堂”、“唐太宗是新科进士鱼贯而出”等,可知材料反映的现象与科举制度有关,联系所学知识即可轻松作答。四、课堂小结(知识、方法)五、学习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