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水处理厂毕业设计概述.doc

上传人:飞****9 文档编号:133716918 上传时间:2020-05-30 格式:DOC 页数:42 大小:1.2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污水处理厂毕业设计概述.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污水处理厂毕业设计概述.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污水处理厂毕业设计概述.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污水处理厂毕业设计概述.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污水处理厂毕业设计概述.doc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污水处理厂毕业设计概述.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污水处理厂毕业设计概述.doc(4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第一章 设计概述1.1 设计任务及设计依据本次设计内容是设计一座二级污水处理厂,使出水达标排放,并对污泥脱水机房臭气进行处理,以改善污水处理厂的工作环境。主要设计任务包括:(1) 开题报告(不少于2000字);(2) 设计计算说明书(不少于15000字);(3) 英文文献翻译(不少于5000汉字);(4) 污水处理厂总平面图和流程图(1张);(5) 污泥脱水机房臭气处理工艺图(1张);(6) 构筑物施工图或主要设备大样图(4张)。1.1.2 设计依据 1.气象资料 邯郸市地势自西向东呈阶梯状下降,高差悬殊,地貌类型复杂多样。以京广铁路为界,西部为中、低山丘陵地貌,东部为华北平原。海拔最高18

2、98.7米,最低32.7米,相对高差1866米,总坡降为11.8。邯郸市自西向东大致可分为五级阶梯:西北部中山区、西部低山区、中部低山丘陵区、中部盆地区、东部冲积平原。 邯郸市属典型的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日照充足,雨热同期,干冷同季,随着四季的明显交替,依M 次呈现春季干旱少雨,夏季炎热多雨,秋季温和凉爽,冬季寒冷干燥。年平均气温14,最冷月份(一月)平均气温-2.5,极端最低气温-20,最热月份(七月)平均气温27,极端最高气温42.5,全年无霜期200天,年日照2557小时。邯郸市多年平均降雨量为548.9mm,最大年降水量为1575.5 mm,最小年降水量为266.8 mm,常年

3、主导风向为夏季东南风,冬季西北风。2.地质条件地基承载力 98.2kPa,地下水位 1.2m,最大冻土深度 74.6m,河水最高水位 11.80m(大沽标高),河水最低水位 10.70m(大沽标高),设计场地平坦,设计标高 16.00m(大沽标高)。1.2 设计水量与水质1.2.1设计水量表1-1 设计水量表m3/dm3/hL/sm3/s平均日流量16000666.7185 0.185高日高时流量242951012.32810.281Qd=16000m3/d,污水总变化系数公式:=1.52;高日高时流量Qh=QdKz=1851.52=281.2 L/s 表1-2 进出水水质及去除率BOD(mg

4、/L)COD(mg/L)悬浮物(mg/L)总氮(mg/L)总磷(mg/L)原水水质185370130293.5处理后水质10502050.5去除率(%)94.686.584.682.885.7 第二章 污水处理厂构筑物的选型2.1 污水处理方案的确定2.1.1 污水处理方案的比较国内外处理城市污水的主要技术是活性污泥法。关于活性污泥法,当前流行的污水处理工艺有:AB法、SBR法、氧化沟法、普通曝气法、A2/O法、A/O 法等,这几种工艺都是从活性污泥法派生出来的,且各有其特点。为了使本工程选择最合理的处理工艺,有必要按使用条件,排除不适用的处理工艺后,再对可以采取的处理工艺方案进行对比和选择。

5、氧化沟工艺,A2/O工艺和SBR工艺三种工艺均能达到处理要求。在设计可行性分析阶段,对氧化沟工艺,A2/O工艺和SBR工艺的比较分析:1. SBR法(Sequencing Batch Reactor) SBR法早在20世纪初已开发,由于人工管理繁琐未予推广。此法集进水、曝气、沉淀、出水在一座池子中完成,常由四个或三个池子构成一组,轮流运转,一池一池地间歇运行,故称序批式活性污泥法。现在又开发出一些连续进水连续出水的改良性SBR工艺,如ICEAS法、CASS法、IDEA法等。这种一体化工艺的特点是工艺简单,由于只有一个反应池,不需二沉池、回流污泥及设备,一般情况下不设调节池,多数情况下可省去初沉

6、池,故节省占地和投资,耐冲击负荷且运行方式灵活,可以从时间上安排曝气、缺氧和厌氧的不同状态,实现除磷脱氮的目的。但因每个池子都需要设曝气和输配水系统,采用滗水器及控制系统,间歇排水水头损失大,池容的利用率不理想,因此,一般来说并不太适用于大规模的城市污水处理厂。 2.A2/O法(AnaerobicAnoxicOxic) 由于对城市污水处理的出水有去除氮和磷的要求,故国内10年前开发此厌氧缺氧好氧组成的工艺。利用生物处理法脱氮除磷,可获得优质出水,是一种深度二级处理工艺。A2/O法的可同步除磷脱氮机制由两部分组成:一是除磷,污水中的磷在厌氧状态下(DO0.3mg/L),释放出聚磷菌,在好氧状况下

7、又将其更多吸收,以剩余污泥的形式排出系统。二是脱氮,缺氧段要控制DO12.5),BOD/TKN为1.53.5,COD/TP为3060,BOD/TP为1640(一般应20)。若降低污泥浓度、压缩污泥龄、控制硝化,以去除磷、BOD5和COD为主,则可用A2/O 工艺。有的城市污水处理的出水不排入湖泊,利用大水体深水排放或灌溉农田,可将脱氮除 磷放在下一步改扩建时考虑,以节省近期投资。 3.氧化沟法 本工艺50年代初期发展形成,因其构造简单,易于管理,很快得到推广,且不断创新,有发展前景和竞争力,当前可谓热门工艺。氧化沟在应用中发展为多种形式,比较有代表性的有: (a)卡鲁塞尔氧化沟 卡鲁塞尔氧化沟

8、是一种单沟环形氧化沟,主要采用表面曝气机,兼有供氧和推流的作用。污水在沟内转折巡回流动,处于完全混合状态,有机物不断得以去除。 表曝机少,灵活性差,设备维修期间沟不能工作,沟内混合液自由流程长,由于紊流导致的流速不均,很容易引起污泥沉淀,影响运行效果。单沟氧化沟的平均溶解氧维持在2mg/L左右,加之单点供氧强度过大,耗氧较高。在一般情况下,单沟很难形成稳定的缺氧段,不利于脱N。 (b)三沟式氧化沟 三沟式氧化沟工艺有两个边沟,一个中沟,当一个曝气时,另外两个作为沉淀池使用。一定时间后改变水流方向,使两沟作用相互轮换,中沟则连续曝气,三沟式氧化沟无需污泥回流装置,如果条件合适,还可以进行反消化。

9、缺点:进、出水方向,溢流堰的起闭及转刷的开动于停止必须设自动控制系统;自控系统要求管理水平高,稍有故障就会严重影响氧化沟正常工作。由于侧沟交替运行,设备利用率较低。 (c)一体化氧化沟 一体化氧化沟就是将沉淀池建在氧化沟内,即氧化沟的一个沟内设沉淀槽,在沉淀池两侧设隔板,底部设一导流板。在水面上设集水装置以收集出水,混合液从沉淀池底部流走,部分污泥则从间隙回流至氧化沟。一体化氧化沟将曝气、沉淀功能集于一体,免除了污泥回流系统,但其结构有待进一步完善。 (d)奥贝尔氧化沟 奥贝尔氧化沟由三个同心椭园形沟道组成,污水由外沟道进入沟内,然后依次进入中间沟道和内沟道,最后经中心岛流出,至二次沉淀池。在

10、各沟道横跨安装有不同数量转碟气机,进行供氧兼有较强的推流搅拌作用。外沟道体积占整个氧化沟体积的5055%,溶解氧控制趋于0.0mg/L,高效地完成主要氧化作用:中间沟道容积一般为25%30%,溶解氧控制在1.0mg/L,作为“摆动沟道”,可发挥外沟道或内沟道的强化作用;内沟道的容积约为总容积的15%20%,需要较高的溶解氧值(2.0mg/L左右),以保证有机物和氨氮有较高的去除率。 外沟道的供氧量通常为总供氧量的50%左右,但80%以上的BOD5可以在外沟道中去除。由于外沟道溶解氧平均值很低,绝大部分区域DO为0mg/L,所以,氧传递作用是在亏氧条件下进行的,大大提高了氧传递效率,达到了节约能

11、耗的目的。一般情况下,可以节省电耗20%左右。内沟道作为最终出水的把关,一般应保持较高的溶解氧,但内沟道容积最小,能耗是较低的。中沟道起到互补调节作用,提高了运行的可靠性和可控性。因此,奥贝尔氧化沟可以在确保处理效果的前提下,可以获得较大的节能效益。 对于每个沟道内来讲,混合液的流态为完全混合式,对进水水质、水量的变化具有较强的抗冲击负荷能力;对于三个沟道来讲,沟道与沟道之间的流态为推流式,且具有完全不同溶解氧浓度和污泥负荷。奥贝尔氧化沟实际上是多沟道串联的沟型,同时具有推流式和完全混合式两种流态的优点,这种特殊设计兼有氧化沟和A2/O工艺的特点,耐冲击负荷,可避免普通完全混合式氧化沟易发生的

12、污泥膨胀现象,可以获得较好的出水水质和稳定的处理效果。 不同工艺的处理效果与其所配套的附属设备是分不开的,往往是新设备的产生、发展带动了工艺的改革,使其处理优越性得以突现。 奥贝尔氧化沟采用的曝气转碟,其表面有符合水力特性的一系列凹孔和三角形突起,使其在与水体接触时将污水打碎成细密水花,具有较高的充氧能力和混合效率。通过改变曝气机的旋转方向、浸水深度、转速和开停数量,可以调整其供氧能力和电耗水平。尤其是蝶片可以方便拆装,更为优化运行提供了简便手段。另一方面,由于转碟直径达1.5m,并在碟片最大切线区设置T形推流和切割叶片,增强切割气泡,推动混合液的能力。平行切入在水中旋转运行,具有极强的整流和推流能力。实践证明,在水深为5m ,在不需要水下推进器时,氧化沟池底流速仍可达0.2m/s以上。当污水浓度下降,为节能而减少曝气机运行台数时,一般也不必担心沉淀的发生。这是曝气转碟和奥贝尔沟型所独具的优点。 奥贝尔氧化沟的沟道布置,便于采用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管理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