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大版《复习指南》重点章节之学习的联结理论4.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厦大版《复习指南》重点章节之学习的联结理论4.doc(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育学统考网 学习的联结理论经典性条件作用说操作性条件作用说观察(社会)学习理论学习的认知理论早期的认知学习理论布鲁纳的认知-发现说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说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学习的建构理论建构主义的思想渊源与理论取向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认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应用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应用学习的人本理论罗杰斯的人格与治疗观罗杰斯的学习与教学观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应用考点内容大纲要求重要级别1.学习的一般概述了解识记2.学习的联结理论重点掌握3.学习的认知理论重点掌握4.学习的建构理论重点掌握5.学习的人本理论掌握历年真题1.(2007年单选题第35题)根据加涅对学习的分类,识别多种刺激的异
2、同并对之作出不同反应,这种学习是()A.连锁学习B.辨别学习C.概念学习D.规则学习【解析】选B。加涅的学习分类理论将学习分为八种类型,要搞清每种类型所代表的含义。2.(2007年单选题第37题)体现“身教重于言教”思想的学习理论派别是()A.社会学习理论B.操作条件反射理论C.认知学习理论D.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解析】选A。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班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的掌握情况。根据班杜拉实验研究结果,在影响个体观察学习效果的因素中,榜样的作用至关重要。其中,榜样身教的作用远远胜于言教。而人本学习理论强调的是师生互动关系和个体情感体验的价值,认知学习理论重视的是个体认知结构和知识掌握的价值,联结学习理
3、论强调的则是通过奖惩来养成行为习惯,不重视榜样的作用。知识点详解第一节学习的一般概述(略,详见复习指南)第二节学习的联结理论【重点】一、经典性条件作用说(一)巴甫洛夫的经典实验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通过对动物条件作用形成过程的研究为学习奠定了科学基础。他的经典条件作用实验的主要内容为:将狗置于经过严格控制的隔音实验室里,食物通过遥控装置可以送到狗面前的食物盘中。狗的唾液分泌量通过仪器可以随时测量并记录。实验开始后,首先向狗实行铃声刺激,铃响半分钟后便给食物,于是可以观察并记录到狗的唾液分泌反应。当铃声与食物反复配合呈现多次以后,仅有铃声而不出现食物时,狗也会作出唾液分泌反应。(二)经典条件作用的
4、主要规律1.条件作用的获得与消退在条件作用获得的过程中,条件刺激与无条件刺激之间的时间间隔十分重要。它们之间必须同时或近于同时呈现,间隔太久,很难建立联系;条件刺激必须先于无条件刺激呈现,才能建立联系。在条件反射建立以后,如果条件刺激重复出现多次而没有无条件刺激伴随,则条件反射会变得越来越弱,并最终消失。但假如之后条件刺激再单独出现,这时,条件反射仍然会以很弱的形式重新出现,这就是条件反射的消退。2.刺激的泛化与分化刺激泛化,是指人和动物一旦学会对某一特定的条件刺激作出条件反应以后,其他与该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也能诱发其条件反应。刺激分化,指的是通过选择性强化和消退,使有机体学会对条件刺激和与
5、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作出不同的反应。二者是互补的过程,前者是对事物相似性的反应,后者是对事物的差异的反应,对学习过程都起着各自独特的作用。3.高级条件作用当条件作用形成以后,可以单独用条件刺激与另一中性刺激建立起联结。这种情况叫作高级条件作用。在高级条件作用中,条件作用的发生不再需要无条件刺激的帮助,因而它极大地拓展了经典条件作用的范围。(三)华生对经典条件作用的发展美国心理学家、行为主义的创始人华生把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作用的原理作为他所倡议的学习理论的依据,认为学习就是以一种刺激替代另一种刺激建立条件反射的过程。他提出了学习的刺激反应学说,认为“习惯的养成和刺激与反应的条件化,两者没有什么不
6、同”,并主张用条件反射来解释习惯养成的问题。刺激-反应说认为:(1)学习的实质在于形成习惯。(2)习惯的形成遵循频因律和近因律。(四)经典性条件作用的教育应用经典条件反射揭示了学习活动最基本的规律,因此,在教育实践中有广泛的应用。1.经典条件反射可以用来解释教育中很多基本学习现象,尤其是在幼儿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2.运用经典条件反射的原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学生的行为,促进学生进行一些基本的简单的学习。3.运用经典条件反射原理进行心理治疗,可以矫正学生的偏差行为,消除学生对某些事物的恐惧。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经典条件反射理论只能应用于比较简单的学习过程,它并不能解释人类复杂的行为活动,因此
7、,在应用过程中要谨慎,切忌犯机械性和简单性的错误。二、操作性条件作用说(一)桑代克的联结试误说桑代克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联结学习理论的创始人。他把动物和人类的学习过程定义为刺激与反应(S-R)之间的联结,认为知识和技能的获得必须通过尝试错误再尝试这样一个过程。1.经典实验桑代克的理论观点是建立在动物学习实验的基础上的。他的经典实验是对猫学习解决迷笼问题进行的研究,经过多次重复实验,他得出猫的学习曲线,认为猫是在进行尝试错误式的学习,它经过多次的尝试错误,学会了打开牢笼的动作。因此,桑代克认为,学习即联结,学习即试误。2.主要内容桑代克“联结试误说”的主要内容有:(1)学习的实质在于形成一定的联
8、结。情境是引起反应的原因,反应是情境引起的结果,二者的联系是直接的,不需要意识为中介。而且,这些联结是人先天就有的。(2)一定的联结需要通过试误而建立。桑代克认为,一定的联结是通过尝试与错误,按一定的规律养成的。在教育心理学概论一书中,桑代克提出了学习的三大定律,即效果律、练习律和准备律。(3)动物的学习是盲目的,而人的学习是有意识的。在谈到试误学习的性质时,桑代克认为,动物的学习和人的学习不同,动物的学习纯属盲目,无需以观念为媒介。而人的学习则包含很多观念、判断、思想等,因而是有意识的。3.评价桑代克的“联结试误说”虽然并不完善,某些方面甚至存在着错误,但是它在教育心理学发展史上的地位与作用
9、却是不可忽视的。它有利于确立学习在教育心理学理论体系中的核心地位,从而有利于教育心理学的学科体系的建立。此外,不可否认,试误也是人类解决问题的一种途径和方式。(二)斯金纳的经典实验及行为分类斯金纳是著名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家,他在20世纪30年代对桑代克的动物学习实验装置进行了改进,并以白鼠和鸽子等动物为被试进行了精密的实验研究,提出了独具特色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1.经典实验及行为分类(1)斯金纳在桑代克的迷笼基础上创设了斯金纳箱。把饥饿的白鼠置于斯金纳箱中,白鼠自发地作出多种行为,当它偶然踩压箱中的杠杆时,杠杆与释放食丸的装置相连接,能自动释放食丸至食槽中。若干次这样的压杆与食物结合后,不给食
10、物,白鼠也会多次压杆。(2)通过大量的研究,斯金纳认为人和动物的行为有两类: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应答性行为是由特定刺激所引起的,是不随意的反射性反应,例如风吹导致眨眼。而操作性行为则不与任何特定刺激相联系,是有机体自发作出的随意反应,例如婴儿喃喃自语。斯金纳认为,在日常生活中,人的行为大部分是操作性行为。2.操作条件反射的主要规律操作性条件反射的主要规律为:(1)后效强化斯金纳认为,强化是行为习得的关键,强化有正强化和负强化之分。当环境中某种刺激增加而行为反应出现的概率也增加时,这种刺激的增加就是正强化。而负强化包括两种形式:逃避条件作用和回避条件作用。正、负强化都能增加以后发生反应的概率
11、。立即强化的效果优于延缓强化,间隔强化的效果优于连续强化的效果。(2)逃避条件作用与回避条件作用当厌恶刺激或不愉快情境出现时,有机体作出某种反应,从而逃避了厌恶刺激或不愉快环境,则该反应在以后的类似情境中发生的概率便增加,这类条件作用称为逃避条件作用。当预示厌恶刺激或不愉快情境即将出现的刺激信号呈现时,有机体自发地作出某种反应,从而避免了厌恶刺激或不愉快情境的出现,则该反应在以后类似的情境中发生的概率也会增加。这类条件作用称为回避条件作用。回避条件作用是在逃避条件作用的基础上建立的。(3)惩罚与消退当有机体作出某种反应以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或不愉快刺激,消除或抑制此类反应过程,称作惩罚。有机体
12、作出以前曾被强化的反应,如果在这一反应之后不再有强化物相伴,那么这一反应在今后发生的概率便会降低,这就是消退。3.程序教学与行为矫正学习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在实际的教学和教育工作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影响最大的是程序性教学与行为矫正。(1)程序性教学是通过教学机器呈现程序化教材而进行自学的一种方法。它把一门课程学习的总目标分为几个单元,再把每个单元分为许多小步骤。学生在学完每一步骤的课程后,就会马上知道自己的学习结果,即能得到及时的强化,然后按顺序进入下一步的学习,直到学完一个单元。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按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自定学习步骤,自主进行反应,逐步达到总目标。(2)行为矫正即
13、通过操作性条件反射或是消退的原理来消除个体在某种情境下的不适当行为或不良习惯,获得健康的生活。根据操作性条件学说,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多用正强化的手段来塑造学生的良性行为,用不予强化的方法来消除消极行为,慎重对待惩罚。三、观察(社会)学习理论【已考】(一)观察学习的早期探索观察学习又称替代学习,指人通过观察他人行为获得示范行为的象征性表象,引导学习者作出与之相对应行为的过程。在早期的研究中,研究者首先让儿童观察成人榜样对一个充气娃娃拳打脚踢,然后把儿童带到一个有充气娃娃的实验室,让其自由活动,观察其行为,结果发现,儿童也会像成人榜样一样对娃娃拳打脚踢。这说明,榜样的行为对儿童有明显的影响,儿童
14、可以通过观察而习得榜样的行为。班杜拉大量的理论都是在早期实验研究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二)班杜拉的经典实验与发现班杜拉与其合作者对早期的实验研究进行了延伸,他们于1961年进行了攻击反应学习的经典实验。在这项实验中,他们将男女各半的72名35岁的儿童被试分为三组,首先让儿童看到电影中的成年男子的攻击性行为。影片结束后,第一组儿童看到成人榜样被表扬,获得了巧克力糖和汽水等奖品。第二组儿童看到成人榜样受到批评。第三组儿童看到成人榜样的行为既没受到奖励也没有受到惩罚。然后,把儿童带到一间实验室,里面有成人榜样攻击过的对象,结果发现,看到榜样受表扬组儿童的攻击行为最多,看到榜样受到惩罚组的儿童攻击行为
15、最少,控制组居中,这说明,儿童通过观察榜样的行为,已经受到了替代强化,因此会引起相应行为的增强与抑制。(三)观察学习的基本过程与条件班杜拉认为,人类的大多数行为都是通过观察习得的,人们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可以获得榜样行为的符号性表征,并可以此引导观察者在今后作出与之相似的行为。这一过程主要包括:1.注意过程。这是观察学习的首要阶段,如果人们对榜样行为的重要特征不加以注意,就无法通过观察进行学习。影响注意过程的主要因素有:榜样行为的特性、榜样的特征、观察者的特点等。2.保持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个体把观察到的榜样行为转换为表征性的心像或语言符号,保留在记忆中。3.动作再现过程。即把符号性表征转换为适当的行为。班杜拉认为,个体对动作行为的再现过程包括:反应的认知组织、反应的发起和监控,以及在信息反馈基础上的精练。4.动机过程。指个体不仅通过观察模仿从榜样身上学习到一定的行为,而且愿意在适当的时机将习得的行为表现出来。也就是说,榜样的行为已经被观察者内化。(四)观察学习理论的教育应用观察学习在人类学习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对于我们进行社会规范教育和培养道德品质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在实际的教育工作中,教师应该给学生提供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