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编》通信企业薪酬设计与工资结构设计

上传人:tang****xu3 文档编号:133714095 上传时间:2020-05-30 格式:PPT 页数:34 大小:27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编》通信企业薪酬设计与工资结构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精编》通信企业薪酬设计与工资结构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精编》通信企业薪酬设计与工资结构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精编》通信企业薪酬设计与工资结构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精编》通信企业薪酬设计与工资结构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精编》通信企业薪酬设计与工资结构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编》通信企业薪酬设计与工资结构设计(3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薪酬系统设计与管理 2002年12月7日 山东 烟台竞越 1 1什么是薪酬 什么是薪酬系统 1 2薪酬系统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位置 什么是薪酬系统 1 7劳动的三种形态在薪酬分配中的比较 什么是薪酬系统 1 9 1薪酬管理中的公平理论 什么是薪酬系统 亚当斯 1967 的薪酬公平理论 公平理论的应用 1 9 2薪酬管理中的双因素理论 什么是薪酬系统 赫茨伯格 1950 的薪酬双因素理论 保健因素与激励因素 弗雷德里克 赫兹伯格激励 保健理论 1 9 3薪酬管理中的期望理论 什么是薪酬系统 弗鲁姆 1964 的薪酬期望理论 激发力量 期望 效价 维克多 弗鲁姆的期望理论 薪酬系统设计中内部公平的建

2、立 2 1 2薪酬设计的基本原则与过程 薪酬设计的基本过程 薪酬系统设计中内部公平的建立 2 2薪酬四方图 高 高 低 低 稳定性 差异性 薪酬系统设计中内部公平的建立 2 3薪酬设计的基本模型 高 高 低 低 稳定性 差异性 调和性的薪酬模型 薪酬系统设计中内部公平的建立 2 3 1高弹性的薪酬模型 这是一种激励性很强的薪酬模型 绩效薪酬是薪酬结构的主要组成部分 基本薪酬等处于非常次要的地位 所占的比例非常低 甚至为零 这种薪酬模型 员工能获得多少薪酬完全依赖于工作绩效的好坏 当员工的绩效非常优秀时 薪酬则非常高 而当绩效非常差时 薪酬则非常低甚至为零 薪酬系统设计中内部公平的建立 2 3

3、2高稳定性的薪酬模型 这是一种稳定性很强的薪酬模型 基本薪酬是薪酬结构的主要组成部分 绩效薪酬等处于非常次要的地位 所占的比例非常低 甚至为零 这种薪酬模型 员工的收入非常稳定 几乎不用努力就能获得全额的薪酬 薪酬系统设计中内部公平的建立 2 3 3调和性的薪酬模型 这是一种既有激励性又有稳定性的薪酬模型 绩效薪酬和基本薪酬各占一定的比例 当两者比例不断调和和变化时 这种薪酬模型可以演变为以激励为主的模型 也可以演变为以稳定为主的薪酬模型 绩效薪酬比例适中 基本薪酬比例适中 薪酬系统设计中内部公平的建立 2 3 4三种薪酬模型比较 薪酬系统设计中内部公平的建立 2 4薪酬设计与企业战略 企业的

4、薪酬方案策略与经营战略的关系 薪酬系统设计中内部公平的建立 2 4薪酬设计与企业战略 企业的薪酬方案策略与组织生命周期的关系 薪酬系统设计中内部公平的建立 2 7 1工作评价方法的选择 因素比较法 薪酬系统设计中内部公平的建立 2 8 1工资结构设计 工资结构线 通过工作评价这一步骤 不论采取何种评价方法 总可以得到每一职务对企业的相对价值的顺序 等级 分数或象征性工资额 将企业内各个职务的相对价值与其对应的实付工资之间的关系用两维的直角坐标直观地表现出来 就形成了工资结构线 工资结构线可以是线性的 也可以是非线性的 薪酬系统设计中内部公平的建立 2 8 2工资结构设计 薪酬体系的诊断与调整

5、选定工作评价法对企业的所有职位进行评价 获得反映它们相对价值的分数 绘制以工作评价分数为横轴 现有实付工资为纵轴的坐标系 在坐标系中找出各项工作对应点 利用线性回归技术绘出反映各项工作对应点分布规律的特征结构线 调整偏离特征结构线的薪酬点 薪酬系统设计中内部公平的建立 2 9 1工资分级方法 工资等级的划分 在实际中 人们常常把多种类型工作对应的工资值归并组合成若干等级 形成一个工资等级系列 这就是工资分级 通过工资分级 将根据工作评价得到的相对价值相近的一组职务编入同一个等级 在实践中 企业工资等级系列平均在10 15级之间 薪酬系统设计中内部公平的建立 2 11 3薪酬系统具体成份的设计

6、绩效工资 薪酬系统设计中内部公平的建立 2 11 3薪酬系统具体成份的设计 绩效工资 计件绩效制 简单计件绩效制 完成产品的数量 每件产品的工资率梅里克多计件绩效制 根据员工的工作绩效 将员工分为三个等级 随着等级的变化 绩效工资递增10 中等的得到合理的报酬 优秀的得到额外的报酬 劣等的员工得到低于标准的报酬 泰勒差别计件绩效制 首先是要制定员工的标准生产产量 然后根据员工完成标准的情况有差别地给予计件工资 薪酬系统设计中内部公平的建立 2 11 3薪酬系统具体成份的设计 绩效工资 计时绩效制 标准工时计时绩效制 以节省工作时间的多少来计算应得的报酬 当员工的生产工时低于标准工时时 按节省的

7、百分比给予不同比例的奖金 例如 某员工的工资 1 2 5 实际工作时间 4 标准工时 M 工资率 哈尔西50 50奖金制 员工和企业分享成本节约额 通常进行50 50比例的分配 若员工在低于标准时间内完成工作 可以获得的奖金是其节约工时的工资的一半 例如 某员工的工资 20 工资率 3 实际工作时间 4 标准工时 3 0 5 50 50制 20 工资率 罗恩奖金制 罗恩奖金制的水平不固定 依据节约时间占标准工作时间的百分比而定 例如 某员工的工资 20 工资率 6 实际工作时间 8 标准工时 6 8 20 工资率 薪酬系统设计中内部公平的建立 2 11 3薪酬系统具体成份的设计 绩效工资 目标

8、绩效制 KPI 关键业绩指标 绩效制 根据员工岗位特点和工作性质 设计3 5个量化的工作指标 确定这些指标的比例及考核评价方法 根据时间周期进行考核并得出具体的考核分数 计算员工的绩效工资 薪酬系统设计中内部公平的建立 2 12 1常见的薪酬模型 通用薪酬模型 1 薪酬系统设计中内部公平的建立 2 12 1常见的薪酬模型 通用薪酬模型 薪酬系统设计中内部公平的建立 2 12 1常见的薪酬模型 通用薪酬模型 员工总的薪酬 岗位工资 年龄工资 涨幅工资 福利 绩效工资 加班工资 3 4 薪酬系统设计中内部公平的建立 2 12 3常见的薪酬模型 生产人员薪酬模型 薪酬系统设计中内部公平的建立 2 1

9、2 4常见的薪酬模型 管理人员薪酬模型 年薪的65 作为基本工资发放 即月薪 年薪A 65 12年薪的35 作为年度绩效考核 按目标完成的实际状况按等级发放 薪酬系统只是人力资源管理战略的一个重要工具薪酬系统应与企业的发展目标保持一致 4 1薪酬系统 人力资源管理战略的一个工具 让薪酬最大限度激励人 让薪酬最大限度激励人 4 3 2薪酬系统的管理 基本流程 职工股的特征 内部性 不上市 不交易 不继承持股员工的范围以上级主管部门审核批准本公司实行职工持股制度之日为界限 在本公司工作满一年的公司内部职工 虽在本公司工作未满一年 但属于上级政府任命或者按法定程序选举产生的经营领导班子成员员工个人持

10、股额度 员工个人持股额度的大小应结合其所负责任 所在岗位及工龄等因素综合考虑 本着 效率优先 兼顾公平 的原则加以确定员工个人交现金认购股份额度 一般结合员工的所负责任 所在岗位及工龄等因素采取 打分制 量化确定 得分公式为 职工个人得分值 职工工龄分 员工的职务分 其中 职工工龄分 本企业工龄 0 8 原工龄 0 2 员工职务分为 董事长 总经理100分 董事 副总85分 部门经理 高工65分 中级职称50分 业务主办 助工40分 一般员工30分 这样 员工现金购股限额 员工现金购股总额 员工个人得分 所有持股员工得分总和 员工向公司贷款购股额度 员工贷款购股数额 公司贷款总额 持股员工总人

11、数企业福利资金划转成职工股 工资 工龄 分配系数 该部分职工股总额 持股职工上半年度工资 工龄 总额之和 40 员工个人持股权利的变更和丧失 在下列情况下常采取回购的方式收回所发出的职工股雇佣关系终止退休丧失行为能力死亡公司并购或控制权变化 4 6 1股权激励 员工持股计划 让薪酬最大限度激励人 4 6 2股权激励 股票期权方案 股票期权的性质 内部性 不继承 只有使用权 以获取股票的差价为目标 股票来源当公司获得上市资格时 建议公司预留出不超过股本总量一定比例 如10 的股票发行额度用于运作企业的股票期权方案股票期权的方案股票期权的授予范围 公司的决策层成员和科技人员 具体人员由董事会选择和

12、确定股票期权的价值 对经理人员和关键技术人才的股票期权无偿授予股票期权的授予数量 公司董事会在有效期内任一时间 以适宜的方式向所确定的员工授予期权 期权的授予数目和行使价格由董事会决定股票期权的授予时机 经理人一般在受聘 升职和每年一次的绩效管理评定的情况下获赠股票期权 一般受聘和升职时获赠的股票期权数量较多股票期权授予的额度 一般股票期权的授予额度通常没有下限 但常会规定一个上限股票期权权利的变更和丧失雇佣关系终止退休丧失行为能力死亡公司并购或控制权变化 让薪酬最大限度激励人 企业人力资本将逐步上升薪酬制定的依据将更多地反映市场而不是工作本身的价值薪酬福利设计更富弹性并走向多轨化薪酬分配形式由货币主导型向资本主导型过渡利益共享计划 ProfitSharingPlan 员工持股计划 StockOption 薪酬支付方式将呈现多样化 VariablePay 薪酬系统未来的发展趋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