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经济发展概况及其原因.doc

上传人:飞****9 文档编号:133714065 上传时间:2020-05-30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宋代经济发展概况及其原因.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宋代经济发展概况及其原因.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宋代经济发展概况及其原因.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宋代经济发展概况及其原因.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宋代经济发展概况及其原因.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宋代经济发展概况及其原因.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宋代经济发展概况及其原因2011级财税学院注册资产评估师2班王轩一、选题原因宋代在我国古代历史中作为一个饱受非议的朝代,政治腐败、军事羸弱,自然而然的被扣上“弱宋”之名。如果但从经济层面看待宋朝,那么宋朝则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空空前繁荣的朝代,宋朝的经济繁荣程度可谓前所未有,农业、印刷业、造纸业、丝织业、制瓷业均有重大发展。航海业、造船业成绩突出,海外贸易发达,和南太平洋、中东、非洲、欧洲等地区50多个国家通商。南宋时期对南方的开发,促成江南地区成为经济文化中心。因此,提出研究宋朝经济这一问题。二、前人研究成果1、宋朝经济概况(参见百度百科,词条“宋朝”经济科技)农业宋代大兴水利,大面积开荒,又

2、注重农具改进,农业发展迅速。许多新形田地在宋朝出现,例如梯田(在山区出现)、淤田(利用河水冲刷形成的淤泥所利用的田地)、沙田(海边的沙淤地)、架田(在湖上做木排,上面铺泥成地)等。这大幅增加了宋朝的耕地面积。至道二年(996年),全国耕地面积为三百一十二万五千两百余顷,到天禧五年(1021年)增加到五百廿四万七千五百余顷。各种新的农具在宋朝出现,代替牛耕的踏犁,用于插秧的鞅马。新工具的出现也让农作物产量大幅成长。一般农田每年可亩收一石,江浙地区一年可达到二至三石。北宋时宋真宗从占城引进耐旱、早熟的稻种,分给江淮两浙,就是后来南方的早稻尖米,又叫占城米、黄籼米1。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农业发展迅速。

3、一些北方农作物粟、麦、黍、豆来到南方。棉花盛行种植于闽、广地区。茶叶遍及今苏、浙、皖、闽、赣、鄂、湘、川等地。种桑养蚕和麻的地区也在增加。手工业北宋的主要矿产包括金、银、铜、铁、铅、锡、煤等。北宋时期金属矿藏达到两百七十余处,较唐朝增加一百余处。仁宗时期,每年得金一万五千多两、银廿一万九千多两、铜五百多万斤、铁七百廿四万斤,铅九万多斤、锡卅三万斤。宋朝的丝、麻、毛纺织业都非常发达。西北地方流行毛织业,四川、山西、广西、湖北、湖南、河南等地麻织业非常发达。到了南宋时期,广东雷州半岛地区和广西南部成为棉纺织业的中心。两浙和川蜀地区丝织业最发达。宋朝政府还在丝织业最发达的地区设立织锦院,也就是官办的

4、丝织作坊。而相关的印染业也因此发达起来。宋朝官窑、民窑遍布全国。在瓷器上雕画花纹是北宋时的新创,划花用刀刻,绣花用针刺,印花用板印,宋瓷还有锥花用锥尖凿成花纹,堆花用笔蘸粉堆成凸形,再施白釉。宋瓷不仅是生活日用品,而且是精美的工艺美术品。北宋瓷器大量运销国外,近年来在亚非各地都有大量出土,证明瓷器是当时的重要输出品。时至今日,宋瓷已成为中国古代著名的艺术品,而享誉海内外。宋朝时期,主要的造纸材料包括丝、竹、藤、麻、麦秆等。四川、安徽、浙江是主要的造纸产地。四 川的布头笺、冷金笺、麻纸、竹纸,安徽的凝霜、澄心纸、粟纸,浙江的藤纸等都闻名于世。甚至还有纸被、纸衣、纸甲等。纸张的大量生产与活字印刷术

5、为印刷业的繁荣提供了基础。宋朝的印刷业分三大系统,官刻系统的国子监所刻的书被称为监本,而民间书坊所刻的书被称为坊本,士绅家庭自己刻印的书籍属于私刻系统。东京、临安、眉山、建阳、广都等都是当时的印刷业中心。当时坊刻书中以浙江最好,称浙本,四川次之,称蜀本。福建的刻书以量取胜,称建本,其中尤以建阳麻沙镇最多,世称麻沙本。社会上流行刻书的风气。其中以临安国子监所刻的书品质最好。宋朝的刻书以纸墨精良、版式疏朗、字体圆润、做工考究、传世稀少、价值连城而闻名于后世。宋朝造船技术水平是当时世界之冠。宋神宗元丰元年(1078年),明州造出两艘万料(约600吨)神舟。1974年福建泉州出土一艘宋代古船,有13个

6、隔水仓,一两个隔水仓漏水,船也不会沉。隔水仓技术,经马可波罗介绍,传入欧洲。宋朝的主要造船厂分布在江西、浙江、湖南、陕西等地区。虔州、吉州、温州、明州都是重要的造船基地。太宗时期,全国每年造船达到三千三百余艘。到了南宋,由于南方多水加上海上贸易日益发达,造船业发展更快。临安府(今杭州)、建康府(江宁府,今南京)、平江府(苏州)、扬州、湖州、泉州、广州、潭州、衡州等成为新的造船中心。金融商业宋朝商业繁盛,通行的货币有铜钱、白银。太宗时期,每年铸币八十万贯。到神宗熙宁六年,已达六百余万贯。由于商品入口,宋朝大量铜钱、白银外流,造成硬通货短缺。真宗时期,成都十六家富户主持印造一种纸币,代替铁钱在四川

7、使用,是为交子。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仁宗后改归官办,并定期限额发行。海外贸易由于西夏阻隔了西北的丝绸之路,加上经济中心的南移,从宋朝开始,东南沿海的港口成为新的贸易中心。宋朝先后在广州、临安府(杭州)、庆元府(明州,今宁波)、泉州、密州板桥镇、嘉兴府(秀州)华亭县(今松江)、镇江府、平江府(苏州)、温州、江阴军(今江阴)、嘉兴府(秀州)澉浦镇(今海盐)和嘉兴府(秀州)上海镇(今上海市区)等地设立市舶司专门管理海外贸易。泉州在南宋晚期更一跃成为世界第一大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2、宋朝经济繁荣的原因(前人研究成果)总括:宋朝虽然仍以农业立国,但在高度发达的农业经济之基础上,已经生长出城市、货币

8、、商业、信用、海外贸易等诸多工商业文明因子,雇佣劳动、包买商惯例、商业信用、集资合伙等新生事物均有踪迹可觅,已然处在迈向近代社会的前夜。宋代经济最引人注目的特点就是,商品经济成分在传统社会母胎中的急速成长。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粮食剩余率的提高,煤铁革命的出现,手工业生产的扩大,以及运输工具(如漕船、海船)的进步和交通条件(如汴河和沿海海运)的改善,商品经济继战国秦汉之后迎来了它的第二个高涨时期。(以上引自中国经济史研究2005/1, 葛金芳)人口原因:人口增长(北宋徽宗时人口达到1亿,较汉唐增加1倍)的压力下,耕制革命的发生,粮食剩余率的提高和商品性农业的成长,为原始工业化进程提供了经济基础。

9、由于人口增长速率超过耕地面积的扩大速率,产生了大批无地或少地农民,他们被迫另谋生计,大量进入城市和工商业领域。而农业生产率的提高,则为这些非农人口提供了必不可少的粮食供应。根据我的计算,宋代一个农业劳动力每年生产粮食大致在4000斤上下。比汉代提高1倍,比唐代提高30,与1984年每劳生产4379斤大致相当(引自中国经济通史(第5卷),第223225页)煤铁革命:煤铁革命的推动和海内外市场的扩大,导致手工业内部技术革新的兴起。诸如炼钢工艺中灌钢法的推广,冶铜工艺中胆铜法的发明,金属加工工艺中“旋作”(即简易车床)的使用,掘井工艺中以“卓筒井”为代表的小口深井技术,纺织工艺中脚踏纺车的推广和轴架

10、整经法的使用,造船工艺中水密舱的发明,还有航海罗盘的使用,造纸业中竹茎等硬纤维软化技术的成熟,以及印刷工艺中雕版的推广和铜版、活字版的发明等,都是其时之茕茕大者。其详情细节笔者曾有专文论及,此处不赘(葛金芳:两宋工艺革命述论,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1年第3期)。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两宋时期是我国古代史上成果最丰、成就最大、进展最速、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一个技术进步时期,不仅超过汉唐盛世,而且为此后的明清所不及。如此巨大的科技进步和工艺革新,显然是原始工业化进程赖以启动的内在动力。从中不难看到宋代工匠从手工劳动逐步走向机器生产的精巧构思与卓绝努力人身关系: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都市化进程的加速导致城市

11、性质嬗变和市民阶层初兴。自中唐均田制崩溃以后,土地转移率的提高导致累世相承的主仆名份趋于瓦解,乡村主户经济性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导致行政统辖权与土地所有权基本分离,而地权集中与地块分散的背离则迫使部曲庄园制经营方式日趋衰落。在这样一些经济变革趋势的推动下,宋代农民之主体确已挣脱了昔日部曲、宾客、徒附、私属、奴婢、佃仆之类的农奴地位,并日趋普遍地获得了迁徙和退佃等权利。他们一旦脱离土地,流人城市或矿区,就有可能以出卖劳动力为生,正如我们前面在矿冶、井盐业中所看到的那样。城市发展与变迁:宋朝都市化进程也在加速。宋代不仅城市数量激增,城市人口膨胀,而且随着城市商业意义的增加,城市性质发生嬗变。汴京、临

12、安作为首都已是百万人口的世界性大城市,虽然仍是政治、军事中心,但其工商业依然极为繁盛。(参阅周宝珠宋代东京研究第六章第一节“坊市合一型新市容面貌的形成”,(河南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城市的增多及其商业意义的增长加速了农村人口向城镇地区的流动,加快了城郊农民向小商品生产者转化的步伐)。金融革命:宋代,由于工商业的高度繁荣,促使国家发行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纸币的产生和推行,标志着中国的货币从金属铸币时期开始演进到信用货币时期。对此,有学者把宋代纸币的产生称为“金融革命”。交子的出现。发达的造船业:宋朝,我国的造船技术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其造船规模、船只质量、造船数量都领先于其他国家。当

13、时,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庞大的帆船舰队和商船队,频繁远航至日本、朝鲜、印度、东南亚,以及阿拉伯、东非等地区,蔚蓝的海面上常年行驶着庞大的中国远洋船队。一条海中丝绸之路,连通了中国和世界,把中国出产的陶瓷、丝绸和其他物资运往世界各地,也把灿烂的中华文明运往世界各地。宋朝国家财富的相当一部分得益于海外贸易,中国成为当时的海上贸易大国,而广州、泉州等中国港口城市,成为当时的国际贸易中心。三、我的观点1、我对前人研究成果的总结:总的来说前人对于宋代经济研究成果大部分认为宋朝经济是中国历史上空前绝后的大繁荣时代,在多个领域出现革命性变化,例如农业领域平均亩产量的提高、耕地面积的扩大,土地利用率的空前提高;煤

14、铁资源领域,位美国学者在对北宋生铁的产量做了计量研究后指出,到1078年,生铁年产已达7.515万吨之数,这一产量为1640年英国工业革命时期产量的两倍半至五倍;金融领域,出现交子等等,这些革命性的变革充分反映出了宋代经济的空前大繁荣。关于宋代经济空前发展的原因,前人的研究成果大致有以下几个主要原因:人口的快速增长为手工业、农业提供了大量劳动力;生产工具的改进与生产工艺的改善极大的提高了生产力与生产率,纺织业中秦观的著作蚕书中有对缫车的详细记载。南宋绍兴年间画家楼俦所作的耕织图采用绘图的形式详实记录耕作与蚕织;农业生产中秧马等先进工具的应用和占城稻等优良作物品种的推广,促进了农业的迅速发展等;

15、繁荣的海外贸易:宋代贸易港的区域大致可以分为广南、福建、两浙三个自成体系的区域。在各区域内,贸易港的数量、繁荣程度和管理水平都超过前代。海外贸易带来的财政收入成为宋代财政收入重要组成部分;城市的发展变迁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发展,极高的提高了城市经济在宋代经济中的比重;印刷术的改进,交子出现促进了宋代长途贸易的发展;人生关系的松弛,加速了人口向城市流动,加快了农民向小生产者的转变。2、我对宋朝经济发展原因的观点;、首先,我认为宋朝经济发展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繁荣开放的社会环境,宋朝虽然军事羸弱,战争连连,但是战乱只局限于中国北方,而南方则和平安定。这种和平稳定的社会环境为宋代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社会环境

16、基础。、人口的快速增长:北宋徽宗时人口达到1亿,较汉唐增加1倍。人口的快速增长为宋代经济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向城市促进了城市和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的兴起发展及城市经济功能的提高:城市的增多及其商业意义的增长加速了农村人口向城镇地区的流动,加快了城郊农民向小商品生产者转化的步伐(如茶农、果农)。同时城中兼营工商业的官僚、地主也在增加,而城市手工业、商业和运输业、还有服务行业的发展则为雇佣关系的成长提供了肥壤沃土。作为这一切的重大结果,便是城镇(含矿区、港口)市民阶层的勃兴。两宋文献中的“富商巨贾”、“冶家”、“磨户”、“茶培主”,还有“行老”、“市头”(以上为一方),以及“杂作工匠”、“裨商细贩”、“百姓绣夫”、“游手末作”(以上为另一方)等,就是这个阶层的基本成份。就是被人视为明清资本主义萌芽之重要表现的市民、矿工斗争,宋代亦有端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金融/证券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