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伊索寓言》教案

上传人:mengy****infei 文档编号:133703000 上传时间:2020-05-29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伊索寓言》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伊索寓言》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伊索寓言》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伊索寓言》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伊索寓言》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伊索寓言》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伊索寓言》教案(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伊索寓言教案教材分析:本课所选的三则寓言故事情节简单紧凑,语言生动传神,令人读后兴味盎然,从中获得深刻的启示和教益。每则寓言都以一句训诫作结,具有画龙点睛之效。教学时可根据学生年龄特点,以讲故事或播放动画片的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情分析:本课中讲述的三个寓言故事浅显易懂,学生根据以往的经验以及文字的叙述也能总结出寓意,但是要让学生结合生活中的例子来谈谈,可能就有些困难,那么如何使学生将寓言中的道理和实际生活相联系呢?教师可以设置一些情境,对学生起一个引导作用。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l0个会写生字和4个会认的字,并理解字词。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关键词理解文本。3. 理解三则寓

2、言的寓意,能从寓言中获得教益。重点难点:重点:能结合生活中的例子体会寓意。难点:知道这三则寓言的寓意,能从寓意中获得教益。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2整体感知三个寓言故事的主要内容。重点难点:1理解、感知故事主要内容。2初步感受文中所蕴含的深刻道理。教学准备:1熟读本文,读通读懂。2画出本课字词,借助工具书自学。教学流程:谈话导人,激发情感初读文本,自学字词感知文本,初知寓意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揭题:大家听过狐狸和乌鸦、狼和小羊、龟兔赛跑的故事吗?这些有趣的故事都是从伊索寓言集里选出来的,今天我们来学习伊索寓言中的另外三则故事。(板书课题)2

3、简介寓言及伊索寓言。(对寓言有了解的学生先说,教师作适当的补充)寓言,是通过一个小故事,用比喻、拟人等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往往带有讽刺和劝诫的性质。简介伊索寓言集及其作者:伊索是公元前6世纪的希腊寓言家,曾经是一个奴隶。他机智幽默,聪颖过人,在儿童的心目中始终扮演一个故事大王的角色。伊索寓言集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座丰碑。它的题材相当广泛,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古希腊的社会现实和风土人情,尤其集中反映了下层社会里奴隶的思想感情。伊索寓言集里的角色大都由动物担任。这些动物和人一样,会思考,能说话,从本质上说仍是人的化身,代表着当时社会上的各色人物。二、初读文本,自学字词1自由朗读课文,画

4、出生字新词。2小组合作借助工具书自学字词。3反馈交流。(1)字音。“掺”字的读音为“chn”,不能读为“shn”或“cn”。“慌”字的读音为“hung”,不能读为“huang”。(2)字形。“喉”字的右部为“侯”,不能写成“候”。“馋”字右部下面有两点。“酸”字的左部为“酉”。“慌、谎”字的右部中部为“亡”不能写成“云”。三、感知三则寓言大意1播放课文录音,学生听读。2提出初读要求:学生自由读课文,想想这几则寓言讲了什么故事,注意生字的读音,读通读顺句子。画出不认识的字及不理解的词。3学生借助拼音或工具书自学生字,4每人选择其中一则故事朗读,思考下列问题:(1)故事中的主人公是谁?(2)故事的

5、主要内容是什么?用简洁的语言给大家讲一讲。(3)每则寓言故事分别揭示了什么道理?5指名了解学生的朗读思考情况。(1)指名三人有感情地朗读三则寓言。提醒学生注意“狐狸”在一起连读时,“狸”读轻声,“馋”、“掺”读翘舌音,“酸”读平舌音,“蝉”、“粪”读前鼻音。(2)指名学生,检查其对故事主人公、主要内容的掌握情况。狐狸和葡萄讲狐狸吃不到葡萄却说葡萄“是酸的,不好吃”。牧童和狼讲一个牧童屡次大叫“狼来了”欺骗村民,当“狼真的来了”,谁也没去帮助他。蝉和狐狸讲狐狸想吃蝉,便假装赞美蝉的歌声美妙,但蝉看穿了狐狸的诡计,没有上当。6有感情地朗读整篇课文,从整体上抓住每则寓言的主要意思。四、作业设计1有感

6、情地朗读课文。2完成习字册。明确:“葡、萄”上小下大,“贯”第四笔是横,“谎”是左右结构,不能写成上下结构。3课文中你对哪个故事感兴趣,给同学、家长讲一讲。板书设计:伊索寓言狐狸和葡萄 葡萄:诱人 狐狸:馋得直流口水牧童和狼 牧童:不诚实,经常说谎,自食苦果。蝉和狐狸:善于思考,保持警觉。教学反思:本次教学,通过介绍伊索寓言,来激发学生的阅读与学习兴趣。同时还加强了字词的教学,让学生在自学中提高个人的能力。第二课时课时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三则寓言故事。2在了解这三则寓言故事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领悟寓言中所蕴含的深刻道理,结合生活中的例子,从寓意中获得教益。3通过对寓言的了解,激发学生对伊索寓

7、言的喜爱,培养阅读兴趣。重点难点:1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理解文中所蕴含的深刻道理。2激发学生对伊索寓言的喜爱。教学准备:1熟悉课文内容。2小组合作做好阅读批注。教学流程:复习巩固,激发情感精读课文,探究文本理解寓意,提升认识教学过程:一、复习谁能用简洁的语言说一说其中一两则故事的主要内容?二、精读课文1狐狸和葡萄。(1)看课文插图,抓住文中关键词语来体味葡萄的诱人。(2)一只狐狸看到了成熟的葡萄,馋得直流口水,它是怎样做的?你能通过想象说一说吗?(主人公狐狸很喜欢吃葡萄,“馋得直流口水”“想尽了各种办法去够葡萄”。我们来看看当时的情景。看动画片)(3)结果怎样?(4)同学们吃过成熟的葡萄吗?是

8、什么滋味?狐狸为什么说葡萄肯定是酸的,不好吃?(“这些葡萄肯定是酸的,不好吃。”虚荣心强、爱面子、生怕别人笑话;自己无能为力,却又不敢承认,表里不一)即狐狸的形象。(5)齐读第一则寓言的第3段。(联系狐狸想吃葡萄的馋样儿,以及狐狸吃葡萄失败后的言行体会寓意)2牧童和狼。(1)默读第l、2段,边读边想:在狼没来和狼真的来了的过程中,牧童和村民们各有什么不同的表现?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进一步读懂课文。狼没来牧童:几次大叫(说谎) 村民:闻声赶来(上当) 不禁哈哈大笑(捉弄村民)狼来了牧童:吓坏大叫(真话) 村民:没人帮忙(不相信)(2)体会:牧童两次“大叫”时的不同情感,村民两次听到“大叫”时的

9、不同情感。(3)生活中你经历过类似的或见过、听过类似的事情吗?(4)读了这则寓言,你想对那些说谎的人说些什么?对自己说些什么?(5)齐读最后一段,说说自己对寓意的理解。3蝉和狐狸。(1)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圈套”本来指什么?在本则寓言中指什么?(使人上当受骗的、坏的、害人的计谋、计策、阴谋诡计。把蝉从树上骗下来,吃掉它)(2)狐狸是怎样骗蝉的?(细读第2段,并画出突出表现狐狸行骗的词语)(3)默读第3、4段,思考:蝉为什么没有上当?这是一只什么的蝉?(细读课文第3、4段,用不同的线画出最能说明上述问題的内容。拓展思维:想象蝉的思考过程)蝉:“察觉有诈”、“摘下扔下来”(头脑很清醒,保持警觉,进

10、行试探)狐狸:“以为是蝉”、“猛地扑了过去”(露出了真面目)(4)小组之间交流:你想对寓言中的蝉说些什么?对那些中了“圈套”的“蝉”说些什么?(5)读第5段,说说自己对寓意的理解。引导学生体会蝉不仅有智慧,更重要的是它能从同伴的灾难中吸取教训。(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例子)三、理解寓意(对比“蝉和狐狸”与“狐狸和乌鸦”中的主人公形象)想想狐狸和乌鸦与蝉和狐狸这两个故事有什么相似之处,又有什么不同之处?相似的是狐狸为了达到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都在说奉承话。不同之处是乌鸦上当了,而蝉没有上当(主要把握“乌鸦”爱听奉承话,不能正确认识自己。抵不住诱惑,失去戒心。而“蝉”善于思考,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存有

11、戒心。识破了狐狸花言巧语的险恶用心)四、总结1启发学生把握文章结构:先讲故事,再揭示寓意。2本课通过朗读故事、感知大意、分析形象、揭示寓意、拓展想象,使学生不但感受了寓言的形象,感悟到了文中寄托的道理,还从中吸取了经验教训。五、学习我读书我快乐同学们,这篇课文中的寓言选自伊索寓言集,让我们看看课本P64页的内容,读一读,你知道了什么?学生交流:(伊索寓言集的内容、阅读的方法等)小结:阅读这样的好作品,我们要及时记录下自己的阅读感爱,对于经典的、富有哲理的话我们也要及时摘录下来。多阅读,多收获。多阅读,多快乐!六、作业设计1完成练习4。2用我们学习的阅读方法去读读伊索寓言。板书设计:伊索寓言“狐狸和葡萄” 葡萄:诱人 狐狸:馋得直流口水。(有些人无能为力,做不成事,却偏偏说时机还没有成熟)“牧童和狼” 牧童:不诚实,经常说谎,自食苦果。(一贯说谎的人即使说了真话,也没有人会相信)“蝉和狐狸” 蝉:善于观察、思考,保持警觉,存有戒心。(聪明的人,总能从剐人的灾难中吸取教训)教学反思:本次教学,通过感知、理解文本来加强学生对道理的认识与感悟,同时培养学生分析文本的能力。让学生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受到积极的影响。 7 / 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