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济宁市曲阜市一中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上传人:清爽 文档编号:133697144 上传时间:2020-05-29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25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济宁市曲阜市一中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山东省济宁市曲阜市一中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山东省济宁市曲阜市一中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山东省济宁市曲阜市一中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山东省济宁市曲阜市一中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山东省济宁市曲阜市一中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济宁市曲阜市一中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题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鲁迅先生曾说:“红楼梦的要点在敢于如实描写,并无讳饰,和从前的小说叙好人完全是好,坏人完全是坏的,大不相同,所以其中所叙的人物,都是真的人物。”据此创作原则观察,红楼女子们构成了一个真实的“美”的世界。其显著特征有三美,是散落的,不追求集大成。红楼梦女性美是不偏不倚地散落在多数女子特别是少女少妇身上的。每个年轻女子都拥有某种单向优势,却没有全能冠军,是一种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态势。美,又是有分寸的、适度的,不追求绝伦超群。就像作者借石头之口所宣告的,他书中的女子没有班姑蔡女之类的女性样板,而是各有一份智慧,一份善良,一份真性情,是古往今

2、来凡身心健康之女子人人拥有的普泛的基础的美。红楼女子的美,又是有个别性、互补性的。小才,微善,真性情。单以真性情而论,可谓千姿百态,呈现出中国文化人所喜爱的种种文化人格。有些女子,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方式展示着任情之美,而另一些女子则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方式展示着中和之美。少有重合,少有雷同。任情美的性格核心是较多地推重个性和自我。这种女子或活得洒脱,或心智锐敏,或性格刚烈,是古已有之的“不谄”“不趋”“不惕”的人文精神的自觉承传与任意流淌。中和美的性格核心是尊重自己、体恤他人。这种女子大都活得安详,待人谦和,且品行坚韧,是古已有之的“不矜不伐”“不卑不亢”的人文精神的自觉承传与清醒高扬。(取材于

3、刘敬圻的女性观与男性观)材料二薛宝钗是一位“冷人”。曹雪芹写宝钗的冷性格,最为精彩的是写她有一种莫名的病症,需要服食一种名为“冷香丸”的药。从第七回制药用药的叙述中可以看出,宝钗的天性并非真冷,她从娘胎里带出来的是热毒。她放不下世俗功名,总是劝宝玉走仕途经济之路,让宝玉觉得她也入了国贼禄蠹之流,这正是热的表现。“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这分明也是热毒。但她为人处事却端庄大方,竭力掩盖自己内心深处对荣华富贵的追求与迷恋,这样就形成内热外冷的分裂,变得十分世故。“冷香丸”的意义,是解热毒的意义,也是治疗内外分裂的意义。这种解释虽能自圆其说,但近乎苛评。我倒很欣赏胡菊人先生的另一种见解。他的立场有

4、所不同,对宝钗有一种理解之同情。他说:“这药丸可非同小可,是全书大悲剧的象征。”薛宝钗是个才、德、貌三全的人物,但她毕竟是个青春少女。她和林黛玉等少女一样,有生命激情,有爱恋向往,但她接受了一套儒家的道德规范,竭力掩盖、压抑自己的内热,以至用“冷香丸”来化解自己的内热。在封建道德观的威慑下,她竟然把自己的生命激情视为一种病,需要药治。林黛玉的悲剧固然是悲剧,但她毕竟把自己的情感毫无掩饰地率性表露过、宣泄过,任自己的眼泪挥洒过、畅流过,而薛宝钗则把一切真情感深深地压在心底,然后装出一副冷清的面孔去对付那个虚假的缺乏真情真性的世界。她是真正的封建道德的点缀品、牺牲品,她的心性表面上是被冷香丸化解掉

5、的,实际上是被封建道德专制理念埋葬掉的。薛宝钗的悲剧是对青春热情自我压抑、自我消灭的悲剧,是自己屈服于外部社会规范而牺牲自身心性的结果。这种自我压抑、自我消灭的悲剧,是更深刻的悲剧,所以胡菊人先生称之为“大悲剧”。以往的评“红”者站在批判者的立场上,太过强调薛宝钗是封建关系的维护者,而忽视了她是封建规范、封建理念的牺牲者。而胡菊人先生则站在同情者的立场上,发现宝钗是一个不得不用冷香丸来冰冻青春热情,又不得不带着“冷人”面具去面对邪恶社会的人。(取材于刘再复红楼人三十种解读)材料三薛宝钗多年来蒙冤最甚的便是说她“奸”。直到20世纪80年代还有人以此相责,其实这说法有可商榷之处。比如,说她破坏宝黛

6、爱情,觊觎宝二奶奶的位置,甚至还为此耍了阴谋移祸黛玉。我承认,宝钗是有缺点的。但读者如果不存先入之见,实事求是地分析此事的前因后果,则不难发现,指斥其“奸”过于严苛。那日正值芒种,宝钗与凤、纨、迎、探、惜等在园中玩耍,因独不见黛玉,故去潇湘馆找她。由于忽见宝玉进去怕自己也去“一则宝玉不便,二则黛玉嫌疑”,她便抽身回来。这恰好证明她心地纯正,不存妒忌之念。接着见一玉色蝴蝶,十分有趣,遂追扑起来,又证明她当时并无醋意与不快。这时听见亭内红玉与坠儿说话,宝钗认为“奸淫狗盗”,固然反映了她的封建正统观念,实不足取,但她装着追寻黛玉,却是彼时彼境合乎实情之言。人们情急之下做出的反应往往与当时正在进行的事

7、有关。宝钗当时就是为找黛玉而来,因此,说寻黛玉实在是最正常不过的。毕竟,处境窘急,脱口而出,情有可原。比如,在金钏自杀的问题上,宝钗说她“纵然有这样大气,也不过是个糊涂人,也不为可惜”,确实是无情到了冷酷的程度。但说她将自己两套新衣拿来给金钏装裹,是为了对照贬损黛玉,实在有失偏颇。因为黛玉“素日是个有心的”之类的话是王夫人所说,且宝钗历来心胸宽大,从不计较琐事,连庭院花木、房间布置、衣服首饰等都不大讲究,所以在姨妈精神上承受巨大压力这一情境之下,她主动提出此议是十分自然的。她在宽慰王夫人时说的一席话,除了表现其惊人的无情外,确实有讨好巴结之嫌,但也仅仅是嫌疑而已。因为人们为了安慰亲人、朋友,有

8、时会说一些减轻其责任的话,这并不能完全代表她心中真实的判断,只能说有讨好之嫌。断言其“奸”,并无铁证。曹雪芹正是这样以严重缺点、微妙处境和几处嫌疑的模糊手法使宝钗形象复杂化,从而增加了对人物释读与评价的多种可能性,拓宽了审美的艺术空间。(取材于周思源探秘集)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红楼女子之美是各美其美,美得适度,体现了一些古已有之的人文精神。B. 红楼女子的美是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方式展示着的任情之美与中和之美。C. 材料二曹雪芹设计出以“冷香丸”治疗宝钗的“热毒”,是一种精彩的写法。D. “冷香丸”对宝钗治疗内热外冷的分裂性格有益,对宝钗扭曲真实心性又有害。

9、2. 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理由阐释胡菊人先生认为薛宝钗是大悲剧人物的一项是A. 内热外冷的分裂,使其世故。B. 只能用假面对付虚假的世界。C. 把生命激情视为疾病。D. 不曾像黛玉那样率性。3. 下列说法中,证明宝钗不“奸”的理由,与文意不符的一项是A. 去潇湘馆寻黛玉,因见宝玉进去怕有不便,便没有前往,可见她不存妒忌。B. 担心红玉与坠儿怀疑自己,便假装是在追黛玉,这是情急之下的正常反应。C. 认为金钏死不足惜,是特定情境下的话语,目的是安慰人,而不是讨好人。D. 提出拿自己的新衣给金钏装裹,是为了给王夫人减压,不是为了贬损黛玉。4. 材料三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5. 对薛宝钗这一

10、人物形象的评价,历来众说纷纭。请综合以上三则材料,分析造成对宝钗的评价众说纷纭的原因。【答案】1. B 2. A 3. C 4. 全文采用总分总结构:开头提出观点,主体部分采用并列结构进行论证,最后总结全文。主体部分运用例证法,论证了“有待商榷”这一观点,进而证明曹雪芹塑造宝钗这一形象的特点与成功。主体两段都运用让步思维和转折思维来证明论点,先承认对方观点有道理,再转而阐述观点的不合理性,以退为进,说理严密。文章论证时有破有立,既批驳了“指责宝钗奸”这一不合理的观点,又树立起“宝钗性格是复杂的”“作者塑造宝钗的成功性”的观点。 5. 从创作原则看,红楼梦是要塑造“真的人物”,人物形象不再单一、

11、单薄。从读者角度看,读者选取的立场及对人物的评价是否先入为主,都会影响对宝钗的评价。从写作手法看,红楼梦运用了严重缺点、微妙处境和几处嫌疑的模糊手法,使宝钗形象复杂化。【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把握原文内容和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每一个选项的内容都来自原文,只有找到选项相对应的内容区间,然后从关键词、关键语句等入手,将选项的表述与原文加以比较,辨析其细微差别。 B项,“红楼女子的美是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方式展示着的任情之美与中和之美”错误,原文材料一第四段为“有些女子,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方式展示着任情之美,而另一些女子则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方式展示着中和之美”,是“有些女子”和“另一些女子”,

12、选项范围扩大。故选B。【2题详解】此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观点和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做答前一定要通读全文,筛选整合文中有效信息,然后将选项内容代入原文,逐一分析、判断。A项,原文材料二第二段“这样就形成内热外冷的分裂,变得十分世故”,这种解释不是胡菊人先生的,最后“我倒很欣赏胡菊人先生的另一种见解。他的立场有所不同,对宝钗有一种理解之同情”,认为薛宝钗是大悲剧人物的内容在第三段。故选A。【3题详解】此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做答前一定要通读全文,筛选整合文中有效信息,然后将选项内容代入原文,逐一分析、判断。C项,“目的是安慰人,而不是讨好人”错误,原文材料三第三段

13、“除了表现其惊人的无情外,确实有讨好巴结之嫌,但也仅仅是嫌疑而已”。故选C。【4题详解】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作答时注意把握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等。本题材料三第一段“直到20世纪80年代还有人以此相责,其实这说法有可商榷之处”明确作者观点,后面分开论述;“薛宝钗多年来蒙冤最甚的便是说她奸。直到20世纪80年代还有人以此相责,其实这说法有可商榷之处”总结全文;两个“比如”“比如,说她破坏宝黛爱情,觊觎宝二奶奶的位置,甚至还为此耍了阴谋移祸黛玉”“比如,在金钏自杀的问题上,宝钗说她纵然有这样大气,也不过是个糊涂人,也不为可惜,确实是无

14、情到了冷酷的程度”,这是是典型的举例论证;“薛宝钗多年来蒙冤最甚的便是说她奸。直到20世纪80年代还有人以此相责,其实这说法有可商榷之处”属于作者要驳倒的观点,“曹雪芹正是这样以严重缺点、微妙处境和几处嫌疑的模糊手法使宝钗形象复杂化”属于立论。【5题详解】此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和把握文章内容的能力。筛选信息就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经过辨别把相关的信息提取出来,前提是审清题目要求,筛选出的信息要与题目有关;而整合信息就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将文中相关的而又分散的信息集中起来,并加以处理。能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是言语理解能力中十分重要的一个能力。这一能力点的基本要求:先筛选并提取文中重要信息

15、,然后再进行归纳、综合、概括、提炼,形成简洁而正确的答案。解答本题应从文意入手,理解文中的观点和看法,抓住重点语句。材料一“其中所叙的人物,都是真的人物”“红楼女子们构成了一个各美其美的真实世界”,这是人物形象的真实塑造角度;材料二“以往的评红者站在批判者的立场上”“而胡菊人先生则站在同情者的立场上”,可见立场不同,评价不同;材料三“曹雪芹正是这样以严重缺点、微妙处境和几处嫌疑的模糊手法使宝钗形象复杂化,从而增加了对人物释读与评价的多种可能性”,可见作者手法也影响了读者对人物的评价。可综合这些分析作答。【点睛】筛选信息就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经过辨别把相关的信息提取出来,前提是审清题目要求,筛选出的信息要与题目有关;而整合信息就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将文中相关的而又分散的信息集中起来,并加以处理。能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是言语理解能力中十分重要的一个能力。这一能力点的基本要求:先筛选并提取文中重要信息,然后再进行归纳、综合、概括、提炼,形成简洁而正确的答案。二、现代文阅读题阅读下面的剧本,完成下面小题。常四爷提着小筐进来,筐里有些纸钱和花生米。他虽年过七十,可是腰板还不太弯。常四爷 什么事这么好哇,老朋友!王利发 哎哟!常四哥!我正想找你这么一个人说说话儿呢!我沏一壶顶好的茶来,咱们喝喝!(去沏茶)秦仲义进来。他老的不象样子了,衣服也破旧不堪。秦仲义 王掌柜在吗?常四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