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与环境地质学导论试题.doc

上传人:marr****208 文档编号:133694370 上传时间:2020-05-29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10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资源与环境地质学导论试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资源与环境地质学导论试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资源与环境地质学导论试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资源与环境地质学导论试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资源与环境地质学导论试题.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资源与环境地质学导论试题.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资源与环境地质学导论试题.doc(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资源与环境地质学导论试题一、讨论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答:1、人口、资源、环境三者之间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关系,它们组成了一个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整体;人类的生存依赖特殊环境,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也需要资源环境的支撑。同时,人类在进行社会生产的同时也会不断的改造环境与资源。人口也是影响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合理的人口结构是推动社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人口膨胀对资源和环境造成的影响是实现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问题。可以说,社会经济能否可持续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口问题的解决,如老龄化、人口素质问题的解决等。2、人类在进行社会生产的同时,也对环境与资源构成了一定的威

2、胁。例如资源的过度开采导致资源储量的减少,资源的不合理开采导致环境的恶化,水土流失,水污染,空气污染等,不断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构成威胁。资源开发一方面促进了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又产生大量污染,破坏环境,给经济的持续发展带来危害。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丰富的资源可以带来经济的快速发展,而相对资源相对贫乏的地区,经济发展受到了很大的限制。资源的开发的同时,又对地质环境造成影响。尤其是不合理的、掠夺式开发,对环境破坏最大,环境的进一步恶化,势必会影响到人类社会的发展。3、环境的存在和演化有其自身规律。良好的地质环境为人类的生存和各项经济建设的开展提供了可靠的基础。但是,环境对于经济发展的支持作

3、用,只能在一定限度内起作用。超过一定限度,环境不仅不能实现其功能,而且还会造成资源枯竭、生态破坏的恶果,即环境对经济发展有制约作用。地质环境的恶化(表现为各种地质灾害)又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造成了极大的威胁。目前,随着人类活动对地质环境影响的增大,地质环境异化(地质灾害) 对社会经济的破坏作用也越来越大。人类要生存要发展,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在开采资源时,要考虑到对环境的影响,要对子孙后代着想。要积极开发新的能源,探索新的生产模式,不断提高能源与资源的利用效率,只有这样才能让人们生活不断得到改善,同时也能为子孙后代造福。二、分析我国能源结构的特点和能源安全存在的问题。答:我国能源结构特点:(

4、1)目前我国能源消费依旧还是主要依靠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常规非可再生能源,其占我国能源消费总量绝对比重;(2)我国“富煤、缺油、少气”的能源结构,决定了煤炭在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中将长期占据着核心地位;(3)能源消费总量的快速增长必然决定了煤炭消费的快速增长。我国目前能源安全存在的问题:(1)能源需求持续增长对能源供给形成很大压力。随着经济规模的进一步扩大,能源需求还会持续较快增加。除煤炭经挖潜和扩大生产规模有可能基本满足需求外,石油和天然气均有巨大缺口因此,能源是我国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内,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瓶颈。(2)石油消费和进口依存度大幅度提高,进口来源单一。据预测,到2020年,

5、我国石油的进口量将超过5亿吨,对外依存度将到70%。石油供需矛盾更加突出,石油资源将严重制约我国经济的发展。目前,中东地区是我国石油进口的最主要来源地。能源运输通道受到国际恐怖主义、海盗活动猖獗及美日制海权的多重制约,因此,石油来源和运输通道都极易受制于人。(3)能源结构不合理、能效低、污染严重。我国能源结构中煤炭占很大比重,由于煤炭所占比重过大,煤炭使用技术水平低,不仅浪费了大量能源,而且使环境日益恶化。(4)可再生能源没有得到高效、充分利用。目前除水电得到相对较好的开发利用外,由于技术开发水平、使用成本等问题,可再生能源在我国能源消费构成中不到2%,远远低于8%的国际平均水平。三、制约我国

6、煤炭资源开发利用的主要问题有哪些?如何实现煤炭资源开发利用和环境的协调发展?答:制约我国煤炭资源开发利用的问题有:(1)煤炭地区生产消费极度不均衡,供销中存在严重运输问题。我国煤炭资源在地理分布上的总格局是西多东少、北富南贫。煤炭地区生产和消费的严重不平衡,导致地区经济的发展受到严重阻碍,不利于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我国煤炭资源生产量与地区经济发达程度呈逆向分布的特点,使煤炭基地远离了煤炭消费市场, 煤炭资源中心远离了煤炭消费中心, 从而加剧了远距离输送煤炭的压力,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和困难。(2)煤炭开采利用率低。在已发现的煤炭资源中,勘探程度低,精查储量不足,优质环保型资源少,有效供给能力不足

7、。除了部分国有大矿之外,大多数煤矿煤炭资源回采率低,煤矿生产技术水平比较低,装备相对比差,效率比较低。(3)企业小,产业集中度低。结构性矛盾突出,缺乏一批对全国煤炭供需平衡和市场稳定具有指导调节能力的大型和特大型煤炭企业。煤矿产区的分散、规模的较小化,不利于国家从宏观角度及时在确保煤炭供应,调整煤炭价格等方面做出高效的反应。(4)煤炭开发与生态环境恶化矛盾十分突出。煤炭资源大量开采使矿区环境承载能力下降, 采掘引发的地面塌陷、滑坡、崩塌、泥石流和水土流失等地质灾害严重; 破坏了地下含水层原始径流,采空区水位下降,造成部分地区人畜饮水困难;水利工程破坏,农业生产受到影响。另外,煤炭生产利用过程中

8、废气、废水直接排放造成空气、水体污染。(5)事故频发,安全生产形势严峻。促进煤炭开发利用和环境协调发展的措施有:(1) 建立健全相关法律体系,改善资源管理政策。(2) 建立实施环境治理保证金制度和煤炭生态补偿机制。(3) 根据资源条件和生态环境承载力确定煤炭资源开发布局和规模。(4) 加大煤炭绿色开采基础理论研究和关键技术研发,从源头上控制环境损害。并开发和推广矿区环境治理新技术。四、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什么?在矿产资源开发中如何贯彻可持续发展的思路?答: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核心是经济发展与保护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协调一致,是为了让子孙后代能够享有充分的资源和良好的自然环境。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一个长期

9、的战略目标,需要人类世世代代的共同奋斗。现在是从传统增长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转变时期,因而最近几代人的努力是成功的关键。必须从现在做起,坚定不移地沿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道路走下去。在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中贯彻可持续发展的思路就要做到:(1)把矿产资源战略列入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战略。(2)加强地质勘探,搞好资源综合评价。(3)依靠科技进步,提高采选冶回收率。(4)大力推进资源综合利用技术进步。(5)不断加大资源综合利用投入,提高全民资源综合利用意识。(6)加强政府宏观调控,正确引导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五、试论述我国的土壤地球化学类型和土壤地球化学分区。答:根据土壤地球化学过程及其特性的差异划分的土壤种类。

10、不同的土壤地球化学类型各具特色,但其内部具有相同或近似的特征。划分土壤地球化学类型有助于认识土壤发生、发展的趋势,为有效地保护、合理利用和改良土壤提供科学依据,也有助于认识地理环境的化学特征。我国土壤地球化学类型:中国土壤工作者根据历史发生学的观点,结合本国实践,划分出土壤地球化学的8个主要类型,其下再划分亚型。(1)碎屑状土。发育在高山严寒气候条件下。土层很薄,土粒常填充于石缝内。元素迁移微弱,土壤呈中性至微碱性反应,粘土矿物以水化度低的水云母和绿泥石为主。(2)盐渍土。发育在内陆干旱、半干旱地区和受海水影响的滨海地区。土壤中易溶盐类含量高、呈碱性至强碱性反应。其下按盐分组成划分为氯化物的、

11、苏打氯化物的、硫酸盐-氯化物(或氯化物-硫酸盐)的和石膏盐盘(或盐壳)的等亚型。(3)石膏型土。发育在暧温带和温带干旱条件下。土层浅薄,多石砾。碳酸钙在表层积聚,石膏和易溶盐在剖面中、下部聚集,呈碱性至强碱性反应,粘土矿物以水云母为主。其下分为典型的、碎屑状的和碳酸盐的等亚型。(4)碳酸盐土。发育在暖温带和温带半干旱的气候条件下。大部分易溶盐已淋失,碳酸钙在土壤中大量残留,呈碱性反应,粘土矿物以水云母蛭石(或绿泥石)为主。其下除典型的外,还可分碎屑状的、淋溶的、残余的和次生堆积的等亚型。(5)硅铝土发育在温带和寒温带半湿润气候条件下。碳酸钙基本上已淋失,同母质相比,碱金属和碱土金属含量减少,而

12、Si开始淋失,土壤呈中性至微酸性反应,粘土矿物以 2:1型层状硅酸盐为主。其下可分为碎屑状的、饱和的、不饱和的和弱富铝的等亚型。(6)硅铁铝土。发育在湿润亚热带气候条件下。风化作用和脱硅作用强烈,Fe、Al、Ti的水化氧化物相对富集,粘粒硅铝率小于2.4,粘粒有效阳离子交换量为 1024毫克当量/100克,土壤呈酸性反应,粘土矿物以高岭石和水云母为主。其下可分为硅铝质的、硅铁质的和水化的等亚型。(7)铁铝土。发育在湿润热带气候条件下。风化作用比硅铁铝土更强烈,粘粒有效阳离子交换量小于10毫克当量/100克,土壤呈酸性反应,粘土矿物以高岭石和三水铝矿为主。其下可分为铁质的、铝质的和石英质的等亚型

13、。(8)渍水离铁土。发育在长期或季节性渍水还原条件下,Fe、Mn还原,使包被于土粒或结构体表面的Fe、Mn胶膜消散,沿土壤剖面向下移动,并发生还原淋溶和氧化淀积。其下可分为碳酸盐的、饱和的、不饱和的和酸性硫酸盐的等亚型。我国土壤地球化学分区:土壤地球化学类型的分布除受碳酸盐岩影响的碳酸盐土和受海水影响的盐渍土等外,受水、热条件的影响非常强烈。例如,在中国东部地区,自南向北依次分布铁铝土、硅铁铝土、硅铝土和碳酸盐土带,构成相当完整的水平地带谱;在暖温带内陆地区,从东向西依次分布硅铝土、碳酸盐土、石膏型土和盐渍土,构成东西方向上的明显变化;在喜马拉雅山南侧山地,因地势起伏大,具有明显的气候垂直变化

14、,形成了由硅铁铝土、硅铝土至碎屑状土的垂直带谱。按土壤地球化学类型群体的地域分异规律,将全国分为4个土壤地球化学区。区内土壤性质、类型、组合、结构特点和利用改造方向等方面具有相对一致性,区际之间又有较大的差异性。(1)盐渍土区。该区主要分布在贺兰山以西的西北内陆地区,约占全国总面积的29%。区内高山与盆地相间,几乎都呈东西向延伸。本区位于欧亚大陆中心,远离海洋,受海洋气流影响很小,属典型的大陆性气候,干旱缺水,土壤中盐分积累明显,有时还见盐磐、石膏磐。区内以盐渍型土壤为主要代表,除氯化物、硫酸盐盐土外,吐鲁番盆地还有硝酸盐土,西藏阿里盐湖地区有含硼盐土,但在戈壁滩与山地的土壤则为石膏型土壤、碳

15、酸盐型土壤和碎屑状土壤。区内约80%的土壤缺锌、锰,50%以上的土壤缺钼。(2)碳酸盐土区。其分布从内蒙古高原经黄土高原,长江、黄河原头,延伸到羌塘高原,占全国总面积23%。地形为开阔平坦的高平原、高原,除边缘有几条东西向高大山系外,高原内部主要是连绵起伏的低山,其间分布着连片宽坦的盆地和谷地。干旱程度由东北向西南逐渐增强,年降水量相应从200400mm降至100300mm。土壤中碳酸钙、碳酸镁含量高,常见各种形态石灰结核。本区大部分为碳酸盐型土壤,高平原与低地上虽有碳酸盐-石膏型土壤、苏打-氯化物或硫酸盐-氯化物盐渍型土壤,但面积很小。区内约80%以上的土壤缺锌、锰、铁、钼。(3) 硅铝土区

16、。该区位于我国季风区北部,为碳酸盐土区到铁铝土区的过渡地带,从东、南两面呈孤形围绕碳酸盐土区分布,占全国总面积30%。区内以山地和高原为主,但亦有一定面积的平原。气候受东南季风影响明显,降水量较大,年降水量为5001200mm。土壤处于硅铝风化阶段,碳酸钙稍有淋溶,低处有盐分积聚,呈微酸性至碱性反应。土壤类型主要为硅铝型和铁硅铝型,其次为碳酸盐型、次生堆积碳酸盐型、碱性至酸性渍水离铁型、氯化物盐渍型。与碳酸盐土区相比,缺锰土壤面积减少,而缺硼土壤面积显著增加。(4)铁铝土区。该区位于我国季风区南部,主要包括长江以南的低山丘陵及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以南的广大地区,占全国总面积18%。绝大部分地区在海拔1000m以下,低山丘陵占了很大面积,沿海还有很多大小不一的三角洲平原和滨海平原。季风进退活跃,降水充沛,年降水量为7502000mm,局部有旱、涝。土壤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