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编》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战略

上传人:tang****xu5 文档编号:133690268 上传时间:2020-05-29 格式:PPT 页数:21 大小:40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编》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战略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精编》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战略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精编》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战略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精编》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战略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精编》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战略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精编》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战略》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编》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战略(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 战略目标二 战略步骤三 战略重点四 战略对策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战略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战略 一 战略目标 四个现代化 富强 民主 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1954年9月 周恩来在全国人大一届一次会议上作 政府工作报告 明确提出要把我国建设成为具有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 农业 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国防的社会主义国家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战略 二 战略步骤 一 三步走 战略10年比1980年翻一番500美元温饱10年再翻一番1000美元小康50年再翻二番4000美元比较富裕十五大进一步规划 到2010年 比2000年翻一番 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富裕 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到2020年 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 各项制度更加完善 到21世纪中叶 基本实现现代化 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战略 三步走 战略的依据 1 中国国情2 当代世界发展趋势3 我国现阶段主要矛盾4 总结历史经验 三步走 战略的特点1 指导思想的长期性2 发展目标的双重性3 发展目的的人民性4 战略重点的科学性5 实现途径的开放性 两次现代化第一次现代化是以发展工业经济 工业化 为基本特征的经典现代化 第二次现代化是以发展知识经济 新经济 为基本特征的新现代化 2000年中国处于第一次现代化的发展期 实现程度为76 100 为完成 虽然第一次现代化进程还没有完成 但第二次

3、现代化的许多因素已经被引入中国 如知识化 信息化 网络化和全球化等 而且 中国的第二次的现代化的世界排名 1999年在108个国家中排名第56位 高于第一次现代化的世界排名 1999年在108个国家中第64位 二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1 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A 经济持续快速增长 国家经济实力明显增强1979 2000年经济年均增长9 5 2000年GDP是1980年的6倍多 可比价格 供给约束到需求约束 许多工农业产品产量居世界前列 经济结构实现了调整 农业 产值28 1 15 9 劳动力70 50 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迅速传统产业得到提升 基础薄弱状况得到改善经济增长方式实现了转变科技

4、 教育 文化事业发展迅速人口 资源 环境的关系在动态中得到优化 B 改革开放事业取得了突破性进展逐步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行了以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形成了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政治体制改革和政治文明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C 人民生活实现了历史性跨越人均GNP和GDP超过了800美元恩格尔系数 城市57 5 39 2 农村67 7 49 1 消费结构 由以农产品为主转向以工业品和服务为主贫困人口 绝对数2 5亿 3000万相对数30 7 3 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建立 2 总体小康社会的特点低水平 人均GDP800美元 属于中下

5、收入国家水平不全面 目前达到的小康偏重于经济方面 经济方面也是偏重于物质层面不平衡 经济发展水平和生活水平有差距 主要表现在地区之间 城乡之间 不同社会阶层之间 3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1 经济方面 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 国内生产总值到二 二 年力争比二 年翻两番 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 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 2 政治方面 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 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 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 人民的政治 经济和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 3 文化方面 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 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 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经济教育体系 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 全民健身和

6、医疗卫生体系 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 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消除文盲 4 生态方面 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生态环境得到改善 资源利用效率明显提高 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 生活富裕 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战略 三 战略重点突出战略重点 优化产业结构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 能源和交通等基础工业和基础设施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 教育和科学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关键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战略 四 战略对策1 优化产业结构意义 1 是提高国民经济宏观效益的一个关键环节 2 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一个重要条件 3 是全面完成 三步

7、走 战略任务的一个根本措施 原则 一是以市场为导向 使社会生产适应国内外市场需求的变化 二是依靠科技进步 促进产业结构优化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战略 2 西部大开发战略意义 1 实现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 最终达到现代化的战略目标 2 形成一个各个地区之间互补合作的良好态势 3 对于支持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 增强各民族之间的团结 对于保持社会安定和国防巩固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战略 2 西部大开发战略措施 1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2 切实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 3 积极调整产业结构 4 发展科技和教育 加快人才培养 5 加大改革开放力度 三峡大坝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战略

8、3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为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 途径 1 扩大建设规模 技术改造 改组和扩建2 生产要素的投入 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3 项目小型化 分散化 低水平的重复建设 规模经济和结构优化 布局合理化4 数量的扩张 提高管理水平 降低消耗 减少浪费 达到可持续增长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战略 4 科教兴国战略科教兴国 是指全面落实邓小平关于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的思想 坚持教育为本 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 社会发展的优先地位 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 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 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确保我国社会主义现

9、代化宏伟目标的顺利实现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以教育为本 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正确处理经济 科技 教育相互促进和协调发展的关系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战略 为什么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1 中国的国情决定的 2 是我国针对综合国力较量的态势和新技术革命的趋势采取的一项根本对策 3 科教事业的发展状况也是关系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否巩固发展的大问题 发达国家重视教育2002 11 11新华网 2001年2月19日 党中央 国务院隆重举行首届国家科技奖颁奖大会 图为江泽民为最高科技奖获得者吴文俊 左 袁隆平 右 颁奖后与他们合影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战略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措施1 认真学习邓小平科教兴国思想 提高全民的科教意识 2 要切实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3 把科学技术搞上去 4 促进科技 教育与经济建设的紧密结合 5 充分发挥知识分子在科教兴国中的作用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战略 5 可持续发展战略处理好人口 资源 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1 是世界各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共识 2 是我国对联合国等世界组织作出的承诺 3 是由我国的国情所决定的 人口 控制人口数量 提高人口素质 资源 建立资源节约型国民经济体系 环境 加强污染治理 保护生态环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