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编》劳动力市场竞争力的国际比较

上传人:tang****xu3 文档编号:133682507 上传时间:2020-05-29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60.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编》劳动力市场竞争力的国际比较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精编》劳动力市场竞争力的国际比较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精编》劳动力市场竞争力的国际比较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精编》劳动力市场竞争力的国际比较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精编》劳动力市场竞争力的国际比较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精编》劳动力市场竞争力的国际比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编》劳动力市场竞争力的国际比较(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我国劳动力市场竞争力的国际比较研究内容提要:运用国际劳工组织提供的比较方法和国际资料,对90年代我国制造业劳动力市场的成本竞争力进行了计算,并与我国的主要经贸伙伴以及竞争对手进行了对比分析。从每小时的劳动力待遇来看,即使调高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我国的劳动力成本也是很低的;与劳动生产率的国际相对水平比较,我国劳动力成本的相对水平也是偏低的。当然,主要由于保险福利的过快增长,90年代我国制造业劳动力成本的增速是劳动生产率的1.5倍。关键词:劳动力成本劳动生产率国际竞争力最近,国外有关我国出口竞争力的讨论较多,对于其影响因素和前景,看法不一。日本工业新闻(2003年4月7日)的一篇文章认为,由于中国

2、一些城市(如上海、深圳)的工资水平增长较快,与东盟各国相比,中国正在逐渐失去廉价劳动力的优势。与此观点相呼应,日本和一些东南亚国家的政府人士(中国经济时报2003年6月20日)认为,我国通过人为地将人民币维持在弱势水平上来增强出口竞争力。相反,美国商业周刊(2003年6月2日)报道,由于中国经济快速增长,又有廉价的劳动力,2003年中国有望取代墨西哥而成为美国的第二大进口国。有关我国出口竞争力的国际化讨论,已经引起我国有关方面的关注。在排除汇率因素的可能影响的基础上,本报告旨在对我国劳动力的比较优势进行一个全面的分析。需要说明的是,影响出口竞争力的因素,除了劳动力市场优势以外,还有产品质量和售

3、后服务等等。国际劳工组织(ILO)的有关研究为本报告的国际比较提供了基础和可能。随着全球化步伐的加快,为了满足各国政府、雇员和雇主组织对于世界劳动力市场信息的要求,1999年国际劳工组织决定每两年编辑出版一期劳动力市场关键性指标。2002年出版发行的第二期报告(ILO,2002;以下简称劳工报告)分为九章,对有充分资料的国家和地区过去20年的劳动力市场的多种指标和特征进行比较分析。其中,有两章专门讨论了一些国家(地区)劳动力市场的国际竞争力,由于资料所限,有关这一主题的讨论涉及的经济实体不到50个。可能是由于我国庞大的人口和劳动力市场以及迅速发展中的经济,有关国际竞争力的章节也包括了中国内地(

4、不包括港澳台地区,以下将内地简称为中国或者我国)。但是,由于劳工报告只收集到我国1997年以前的劳动力生产率数据,因此,不能完全依靠劳工报告,对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国际竞争力进行全面的分析。不过,基于这份劳工报告提供的方法论和数据,利用我国现有的一些统计资料和相关的调查研究成果,本报告对90年代(以1990、1995、1997和1999年为代表)我国经济(由于资料限制,选取制造业为代表)的劳动力成本竞争力进行了估算,并进行了国际比较分析。本报告第一部分介绍主要的发现和有关建议,剩下的三个部分分别讨论国际劳工组织提出的比较方法、有关我国竞争力指标的计算办法、以及计算统计结果的国际比较。一、主要发现和

5、建议由于国际资料的限制和考虑到可比性,本报告只对90年代制造业的劳动力成本进行了比较分析。同时,为了较为全面地分析我国在该产业的竞争力,本报告还对我国劳动生产率的国际地位进行了讨论。根据国际劳工组织有关一些主要经济的劳动力成本和劳动生产率的统计资料以及本人对中国相关数据的概算,对于90年代我国的劳动力市场的成本竞争力,可以作出以下几点判断:第一,尽管在90年代末可能存在着人民币低估的问题,但是,即使将人民币兑美元汇率调高50%,与我国的主要经贸伙伴以及竞争对手相比,我国制造业的劳动力成本仍然很低。第二,在90年代,我国城镇正规单位职工的工资增长率与劳动生产率的增长是基本一致的,但是,包括非工资

6、费用的劳动力成本的增长速度快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在国际上,我国制造业非工资费用的快速增长和较高的比重是一个独特的现象。即使如此,与选取国家(地区)相比,我国劳动力成本的相对水平仍然远低于劳动生产率的相对水平。第三,对于我国制造业劳动力成本的计算,本报告选取的是正规单位的正规就业群体。实际上,据一些典型和个案调查的资料,城乡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业户的从业人员以及正规单位的零时工、劳务工等的工资和福利待遇远远低于本报告计算的水平。第四,由于担心影响我国劳动力市场的成本竞争力,一些专家学者对于推行保障劳动者基本权益的社会政策,持消极态度。事实证明,这种担忧是不适宜的。当然,我国劳动力待遇中的非工资成分

7、过大的现象确实值得注意。为了尽可能地促进灵活就业和增强劳动力市场的弹性,对于社会保障的待遇水平要控制,同时资金来源渠道不能过分依靠正规就业群体的缴费,可以考虑通过财政渠道解决一些保障项目的资金问题。第五,国际上有关劳动力成本统计的技术和方法较为成熟,作为一个开放的负责任的政府,应该加强对非公有制经济实体的统计和调查,既增加透明度,也有利于科学地制定收入分配和再分配的政策,以保证劳动力市场成本的国际竞争力和广大劳动人口的购买力。总而言之,我国制造业的劳动力市场还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这一结论是针对全国制造业平均待遇水平而言的,不排除个别地区(如上海市区、深圳市区)、个别行业(如木制品生产、电子装

8、备产品生产)的竞争力较弱。二、国际劳工组织的竞争力指标体系国际劳工组织(ILO,2002)认为,对于一个国家和地区劳动力市场的国际竞争力,应主要从单位小时的劳动力成本和劳动生产率两个方面进行评价。(一)单位小时的劳动力成本这一指标考察雇佣一个劳动力平均每小时支付的费用,它包括雇主直接或者间接支付的全部工资和非工资费用,后者是指雇主缴纳的社会保险费和依法或者自愿性支付的各种福利费用以及用于员工招聘和培训的费用。为了便于国际比较,劳工报告将费用水平数值按照市场汇率换算成了美元值。除了研究平均每小时劳动力费用的水平和变化趋势以外,劳工报告还比较各国雇佣费用的构成及其变化。这是因为非工资费用所占比重是

9、评价劳动力市场弹性的一个重要指标。由于以工资为基础的保险福利一般排斥弹性和灵活就业者,因此,在总人工成本中,保险福利所占的份额越大,说明雇佣方需要支付的非工资费用就越高,劳动者对正规就业的依赖也越强,劳动力市场的弹性也就越低。在国际劳工组织所使用的有关国家和地区的统计口径中,一般没有包括很小型的经济实体,这大体相当于我国的个体工商户。(二)劳动生产率劳动生产率是单位劳动力投入所发生的产出,它是测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表现的一个关键性指标。劳工报告将“产出”具体定义为增加值,它是由总产值减去各种中间投入,比如原材料、半成品和能源投入,等等。在国民账户中,增加值又称为国内生产总值(GDP)。全口径的

10、GDP是以市场价格表示的,单个行业(如制造业)的GDP要按照要素成本水平进行调整,要扣除产品和生产中的所有间接税,同时,要加上各种补贴。为了比较不同国家(地区)的劳动生产率,劳工报告在调整的制造业购买力平价(PPP)基础上将各国(地区)的增加值数据都换算为1990年的美元值。对于劳动生产率计算公式中的“劳动力投入”,较好的测量指标是“所有从业人员的实际工作时间”。但是,由于对非正规部门从业人员的工作时间的统计较难、估算又不太准确,也可以使用有效的“全部从业人员”人数作为“劳动力投入”来计算劳动生产率。三、对我国竞争力指标的计算说明关于我国制造业劳动力市场成本竞争力的统计,劳工报告只提供了199

11、7年及以前的劳动生产率数据。因此,本文需要对90年代的单位小时劳动力成本以及1999年的劳动生产率进行计算。(一)单位小时的劳动力成本在对我国制造业劳动力成本进行计算时,由于资料限制,本报告不仅舍弃了城乡个体工商户,也没有包括城乡私营企业,更没有覆盖正规单位以劳务工、零时工等名义招聘的农民工。不过,从有关学者(李培林、张翼,2000)对全国10个大城市508家企业所作的典型调查来看,1995年私营企业的工资水平和全部劳动力费用只相当于正规单位的70%左右。一般来讲,个体工商户雇工的待遇还要低。另外,据我们在上海和无锡等地进行的个案调查,正规单位的非正规用工的待遇只有正式职工的一半左右。因此,尽

12、管本文计算出的 “单位小时劳动力成本”只适用于城镇正规单位的正式职工,但是,包括城乡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业户以及非正规用工在内的全产业口径的人均成本绝对不会高于正规单位的水平。对于我国制造业城镇单位职工的人均工资,可以在有关年份的中国劳动统计年鉴中找到;对于非工资费用,则没有分产业和行业的统计。不过,该年鉴提供了全部企业在职职工和离退休人员的保险福利费用的数据。由于我国各行业的主要保险福利费用都是根据国家的统一规定按照工资总额提取或者缴纳,因此,可以从全部企业保险福利费用相当于其工资总额的比重来推算制造业的人均非工资费用。人均非工资费用与工资相加,即得到全部劳动力成本的人均水平。有关90年代人均

13、实际工作时间的统计,中国劳动统计年鉴只有对大城市国有工业企业或者制造业的典型调查数据。由于选取城市和企业的不断减少,90年代后期这项调查的代表性存在较大的缺陷。可能是由于这个原因,2000年以后发表的中国劳动统计年鉴不再提供这方面的统计资料,因此,本文需要对1997年的人均实际工作时间进行适当的较正并外推1999年的数据。具体办法是,假定1997年和1998年典型调查的制度工时利用率和加班工时所占比重都是可靠的,据此可以外推1999年这两项工时指标的数据。将1997年和1999年的日历工时减除制度公休工时,得到这两年的制度工作工时;再分别乘以相应年份的制度工时利用率与加班工时比例之和,即得到调

14、正后的1997年人均全年实际工作小时和外推的1999年工时数。(二)劳动生产率由于全部制造业的全体从业人员的实际工作时间很难推算,本报告作用有效的“全部从业人员”人数来计算“劳动力投入”和劳动生产率。按照劳工报告的一个定义,本文计算的我国劳动力生产率应该是“每一个有效从业人员平均创造的增加值”。对于1997年以前的劳动生产率,劳工报告已经提供了基于PPP调整后的估算数据(ILO, 2002; Wu, 2001),并以1990年的美元值表示。对于1999年的劳动生产率的估算,理想的办法是将1999年我国制造业的增加值,基于PPP调整,并以1990年的美元值表示。由于计算1999年我国制造业相对美

15、国的PPP的资料不足,本文利用一些学者(如Szirmai, Bai and Ren, 2001 )关于我国90年代劳动生产率的估算数据,推算与1997年相同口陉的1999年劳动生产率。通过比较1995年我国工业企业普查有关从业人员的统计结果以及相应年份的中国劳动统计年鉴的年度统计资料,上述学者发现,我国年度统计的制造业从业人员人数比实际人数小25%左右,因此,他们认为,在计算劳动生产率时,对于年度统计的从业人员要根据企业改革情况进行相应地放大处理。基于这种考虑,按照年度统计的从业人员原始数据和调整值以及历年制造业增加值,他们计算出了我国19781999年的劳动生产率的两个时间数据序列(不变价的

16、人民币值)。从本文采用的国际劳工局的有关定义来看,按照小口径,即年度统计的从业人员的原始数据,计算的劳动生产率更适用本文的要求。主要理由有二。首先,本报告关注的是有效的从业人员人数;其次,根据近年来城镇正规企业的制度工时利用率(90%左右),可以假定普查得到的全部从业人员的有效利用率在75%左右。这是因为在制造业中正规单位从业人员只占到全部从业人员的44%左右(中国劳动统计年鉴,2000,表31和)以及非正规经济实体更易受到原材料缺乏、动力不足、没有生产任务和雇工兼职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由于这些学者(Szirmai, Bai and Ren, 2001 )计算劳动生产率时使用的是制造业增加值的不变价人民币值,没有按照PPP进行调整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