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浮力》教研课教案附教学反思

上传人:lb2****090 文档编号:133682479 上传时间:2020-05-29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05.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浮力》教研课教案附教学反思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浮力》教研课教案附教学反思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浮力》教研课教案附教学反思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浮力》教研课教案附教学反思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浮力》教研课教案附教学反思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浮力》教研课教案附教学反思》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浮力》教研课教案附教学反思(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浮力教学设计教学设计理念:1、在活动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协作的团队精神。采用“新课实验观察”一体化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边上课,边做实验,边进行观察。培养学生多动手、多动脑、多动眼、多动口的能力。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2、判断物体的浮沉和计算浮力的大小是通过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大胆猜想、实验探究,经过分析、比较、交流,最后得出结论。这样既让学生体验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又让学生学习了科学探究的方法,还加深了对浮力的理解。3、学生通过网上学习,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和实践探索,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分析处理信息以及运用信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向学生提供充分上网查找资

2、料和交流机会,让学生从大量的信息中了解浮力的知识与应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教学目标设计:1、科学知识目标:(1)知道在生活中存在着浮力。(2)知道物体在水中受到水的浮力。(3)简单测量物体受到水的浮力的大小。2、能力培养目标:(1)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2)培养学生定量观测、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1)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2)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解决问题。教学重点:知道在生活中存在着浮力。无论上浮的物体,还是下沉的物体都受到水的浮力的作用。教学难点:学生掌握简单的测量物体受到的浮力的大小以及方法。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准备:演示用具:三支量筒、三支小试管、

3、水槽、钩码、测力计学生用具:小石子、水槽、塑料泡沫、石头、乒乓球、钉子、木块、钩码、测力计、桔子、笔、盆子教学过程:一、 故事引入,激发兴趣。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故事吗?今天老师给大家讲一个文彦博树洞取球的故事,请大家认真听。(课件:文彦博树洞取球的动画)师:文彦博想了一个什么办法取到树洞里的球呢?生:给树洞灌水。师:为什么给树洞灌水能把球救出来呢?(因为水有浮力)好!今天,这节课就来研究一下有关浮力的现象。(出示板书:浮力)(借助色彩艳丽的动画故事创设情境,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为后面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巧妙地引入了新课。)二、 科学实验,探究新知。(一)实验一:判断物体在水中是浮还

4、是沉。1、浮力是阿基米德发明(首先发现)的,文彦博利用球能浮在水面上的原理取到了球,那么请同学们大胆地猜想一下,我们桌面上的泡沫塑料、木块、钩码、乒乓球、钉子、石头。如果把我们准备的6种材料放入水中,哪些能浮在水面上?哪些会沉下去呢?(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对所提问题作出大胆猜想。)2、现在我们来亲自试一试,究竟我们的猜想与实验结果是否一致呢?请同学们把材料一个一个轻轻放入水中,一边做一边把实验结果填在表格一的“实验结果”那一行里。活动一:判断物体的沉浮泡沫塑料木块钩码乒乓球钉子石头我的猜想实验结果注意:在格中填的答案可以是“沉”或者是“浮”。3、谁来告诉老师你的结果是怎样?板书:上浮物体:木块

5、 泡沫塑料 乒乓球下沉物体:钩码 钉子 石头(这一环节让学生对浮力的认识层层递进。首先判断物体在水中沉浮现象,然后进一步通过亲自实践把物体一个一个放入水中,看看实验结果与猜想是否一致。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参与意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主体性、探究性。)(二)实验二:研究浮在水面的物体受到水的浮力。1、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知道木块、泡沫塑料、乒乓球能浮在水面上,为什么他们能浮在水面上呢?我们通过一个实验就可以知道了。2、首先把气球放在水上,用手向下按入水中,再稍稍抬一抬手,反复几次,看看手有什么感觉?3、生:手向下压一压,感觉到手有一种向上托的力,被压到水底的物体又被一种力托到水面上。4、师

6、:手的感觉和泡沫塑料等被压入水底又浮上来的现象说明了什么?(水有浮力)A、在水中浮着的物体都受到一种向上的力这就是水的浮力。B、浮力的方向:竖直向上。(课件演示)(玩是孩子的天性。在尽情地“玩”的过程中有所体验,有所发现,学生的动手能力的探究能力也随之得到培养。在这个环节中,通过教师指导,学生参加分组实验,让学生知道,在水中浮着的物体,都受到一个向上的力,这个力就是浮力。引导学生从实验“按气球”中明白木块、泡沫塑料、乒乓球能浮起来的原因是由于水有浮力。)(三)实验三:简单测量物体受到水的浮力的大小。1、既然在水中浮着的物体都受到水的浮力,那么在水中下沉的物体有没有受到水的浮力呢?现在我们通过实

7、验来研究一下。(课件:演示实验的操作顺序)2、现在我来教大家怎样使用测力计。力的单位是:牛顿(N)现在老师出示三把测力计,谁能准确读出以下三把测力计的读数?第一把是多少?(0.5N)第二把是多少?(0.4N)第三把呢?(0.1N)3、现在老师说一说称钩码的实验步骤:(老师一边示范一边讲解)()在空气中用测力计测量一下钩码的重量,记录测力计的读数,然后把读数填在表格二钩码在空气中的重量。()将钩码缓慢放入水中,把全部钩码浸入水中,但钩码不要碰到水槽的底部。待指针平稳后,再记录测力计的读数。然后把读数填在表格二钩码在水中的重量。测量浮力的大小在空气中测力计的读数()在水中测力计的读数()浮力钩码3

8、、现在我们一起来做一做。做完后,请来告诉老师你的实验结果是怎样?4、从这个表格中,你发现了什么?(小组讨论一下),哪个读数大?哪个读数小呢?(板书:在空中测力计的读数在水中测力计的读数)5、为什么在水中会变轻了?(因为水中有浮力)6、那么怎样计算钩码的浮力呢?现在小组讨论一下。(板书:物体在空气中的重量物体在水中的重量=物体受到的浮力)谁来说说钩码的浮力是多少?7、物体浸入水中,变“轻”了多少,就是物体受到浮力的大小 。8、通过表格一和表格二,我们已经知道在水中浮着的物体受到水的浮力,在水中下沉的物体也受到水的浮力,也就是说:各种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水的浮力。(本环节设计意图是:让学生自己提出设想

9、,自己设计实验,自主探索,自己叙述实验的过程,得到实验的结论。这符合当代开放式的、学生主动去探索的教学思想。本部分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了学生主动探索、动手动脑、合作学习的教学意思。采用了半扶半放的方法,然后进行探索性实验,检验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水的浮力,并会计算物体在水中受到浮力的大小,达到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同时,也培养学生勇于质疑和创造性思维,并通过学生亲自实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四)实验四:认识物体在水中的三种状态。1、浸没在水中的物体有三种状态,分别是怎样呢?现在我们通过一个实验就知道。老师准备了三个量筒,量筒里装了水,老师手上有三支大小一样、但里面装的红水有多有少,观察一下,如果

10、我把多水的一支放进量筒里,会出现什么情况?(下沉)如果我把少水的一支放进量筒里,会出现什么情况?(上浮)如果我把不多不少水的一支放进量筒里,又会出现什么情况?(悬浮)2、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试管的重力水中的浮力时,会下沉。试管的重力水中的浮力,会悬浮。试管的重力水中的浮力,会上浮。)(这一环节主要认识物体的三种状态,通过教师演示实验,引导学生观察、思维、 主动探索科学的奥秘,认识自然规律。同时,也通过实验操作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求知兴奋点,把注入式的教学变为启发式的教学,把学生被动式的学习变为主动去探索。)三、浮力的应用。 今天这节课我们了解有关水的浮力现象。水的浮力是自然界中一种

11、很普通的力,与人有很密切的关系,对我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有很大的帮助。那么水的浮力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哪些应用呢?(出示图片)1、我们回想一下在三年级下学期学到哪篇课文有关浮力的呢?(捞铁牛)宋朝时的出色工程家怀丙利用了水的浮力把一只只陷入海底淤泥的铁牛拉回了岸边。(播放动画)2、出示小朋友用救生圈游泳的图片。这幅图哪些地方应用了水的浮力?(救生圈)救生圈利用水的浮力承载人的体重浮出水面。3、出示木排。这幅图的哪些地方应用了水的浮力?(木排利用水的浮力承载人)4、此外,渡河用的浮桥、浮在水上的航标灯,它用来指挥海上的交通。以上这些也都应用了水的浮力。(多媒体的应用为本节课注入了活力,增大了课容量。

12、在讲“浮力的应用”时,凭空讲将会很枯燥、无味,动画演示却把学生带入真实情境中,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5、人均一台电脑,让学生到教师提供的科学网站查找有关浮力应用的例子,并把有价值的东西摘抄下来。(信息媒体中资源丰富,搜集的过程也相对独立,有利于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开成自己独立的见解,充分展示探究活动的主体性。)四、课外拓展:称桔子的重量与石头的重量相等。同学们,你们曾记得在二年级语文下册有一篇称象的课文,曹操的儿子曹冲利用水的浮力称出大象的重量。这头大象又大又重,又不能用大秤去称,也不能砍了再称。于是他想出一个方法,那就是首先把大象赶上一艘大船上接着看船身下沉多少,就沿着水面,在船舷上画一条线。

13、然后把大象赶上岸,再往船上装石头,装到船下沉到画线的地方,最后称一称石头的重量,石头的重量等于大象的重量。现在我们也利用水的浮力仿照曹冲的方法称一称桔子的重量等于石头的重量,我们用的材料有桔子、盆子、一袋小石子、水槽、笔,老师先来示范一下,首先往盆子里装桔子,把桔子放在盆子中间,然后看盆子下沉多少,就沿着水面,在盆子上画一条线,然后拿出桔子,往盆子里装石头,装到盆子下沉到画线的地方,桔子的重量等于这堆石头的重量。(这一环节设计了发散思维的拓展活动,学生发挥想象力,利用利用水的浮力仿照曹冲的方法称一称桔子的重量等于石头的重量,通过亲身感受,学生在活动中找到学习的乐趣,并培养对科学的兴趣的探索欲望

14、。)五、课堂小结。师:现在我们回想一下,今天这节课学到了什么?生:1、知道浸没在水中的物体有上浮、下沉、悬浮2、学习了浮力的应用3、怎样计算浮力的大小师:人们对浮力的应用是非常广泛的,只要我们注意认真观察,就不难找到利用水的浮力为人类服务的事例。附板书设计:浮力上浮物体:木块 泡沫塑料 乒乓球 浮力下沉物体:钩码 钉子 石头 方向:竖直向上物体的三种形态:重力浮力 重力浮力 重力浮力下沉 悬浮 下沉物体在空气中的重量物体在水中的重量=物体受到的浮力教学反思:通过执教浮力这一课的教学,学生课堂气氛浓厚,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这节课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作了尝试:1、因为从学生的

15、知识体系和能力体系上看,四年级的学生已掌握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和学习方法,并通过学习,已具备初步的思维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去探索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我在课堂上都放手让学生自己操作实验,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的能力。2、从教的方面来说,主要采取开放式教学法,具体分为三个部分。通过直观形象的多媒体画面,设置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鼓励学生大胆尝试,人人参与,积极动脑动手,给每个学生都提供锻炼的机会,使学生学有所得。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在观察、猜想、验证、归纳、概括的学习活动中,得出“各种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水的浮力”这一科学的结论;通过归纳总结和大量的应用实例,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进一步强化学生的综合能力。 3、从学的方面来说,分为两个部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之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参与一系列的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动脑、动手,运用科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去研究问题,探索新知,得出实验的结论。4、把学生带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