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历史上册 4.24 文学艺术的大师拓展资料素材 北师大版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33681659 上传时间:2020-05-29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6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历史上册 4.24 文学艺术的大师拓展资料素材 北师大版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九年级历史上册 4.24 文学艺术的大师拓展资料素材 北师大版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九年级历史上册 4.24 文学艺术的大师拓展资料素材 北师大版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九年级历史上册 4.24 文学艺术的大师拓展资料素材 北师大版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九年级历史上册 4.24 文学艺术的大师拓展资料素材 北师大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历史上册 4.24 文学艺术的大师拓展资料素材 北师大版(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24课 文学艺术的大师音乐及其在西方的发展概况在各种艺术门类中,音乐有很大的特殊性。音乐不像绘画那样直接描绘生活现象,也不像文学那样直接叙述生活事件,它主要通过表达人的思想感情来反映生活。音乐运用人声和乐器声音作为材料,音乐的表现手段如旋律、和声、配器、复调等,都是一种有组织的乐音,都是由声音构成的。声音由物体振动而发生,它不具有形状、色彩等可视性,而且随生随灭,也不具有确切的含义,与音乐所表现的对象并无必然的本质的联系,然而声音对人的情绪却起强烈的激发作用,因此是表达感情的好材料。音乐的思想蕴藏于深刻的感情内容之中,通过作曲家对生活的感情态度而体现出来。如贝多芬在1789年的法国资产阶级革

2、命影响下创作的第三交响曲,表现出他对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敬仰和对共和革命英雄的崇拜感情,但是不可能直接表达资产阶级的共和主义思想,也不可能直接表现法国大革命事件本身及其领袖人物。因此,我们可以通过音乐家创作的音乐作品,体会到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社会阶级人们的不同的思想感情。音乐是凭借声波振动而存在,在时间中展现,通过人类的听觉器官而引起各种情绪反映和情感体验的艺术门类。因此,音乐是一种时间的艺术、表现的艺术和听觉的艺术。音乐艺术以它特有的方式去反映人的社会生活和抒发他的思想感情。音乐艺术的创作离不开音乐家个人的才智和技能,但也是离不开客观社会的要求(时代精神、民族感情和听众的艺术审美等)的。在不同的

3、历史阶段,某些音乐创作体裁得以产生或盛行,另一些则逐渐被淘汰,也是客观社会需要的一种具体反映。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音乐也经历了长期的发展过程。在原始社会时期,音乐只是人与人的一种信息、情感交流的手段,还没有形成为一种文化意识形态。在上古时期,作为一种艺术的音乐才逐渐形成。那时的音乐艺术一般都与戏剧、舞蹈结合在一起,尚未获得独立的地位。在中古时期,欧洲的音乐主要是基督教的圣咏,宗教合唱艺术获得了相当的发展。17世纪后,欧洲音乐的发展加速从基督教和封建宫廷的统治下走向以城市市民为主的方向,世俗音乐、器乐获得了愈来愈快的飞速发展。音乐家的社会地位也从原来的宫廷和教会的“奴仆”逐渐变为受人尊敬的“

4、自由艺术家”。在欧洲市民的生活中,学习音乐,欣赏音乐蔚然成风。在这三百年左右的时间里,欧洲音乐经历了“巴罗克时期”、“古典主义时期”、“浪漫主义时期”(包括“民族乐派”和“后期浪漫主义时期”在内)三个风格演变的历史阶段。20世纪初出现的“象征主义音乐”,则标志着欧洲近代音乐的终结和欧洲现代音乐的最初发轫。17世纪初至18世纪中的欧洲音乐是巴罗克音乐。这时期,音乐仍然被利用为教会和帝王服务。威严神圣的宗教精神与显赫富丽的宫廷气概,是巴罗克音乐风格的主流。18世纪下半叶至19世纪20年代是欧洲的古典主义音乐时期。古典主义音乐主要是靠结构的力量来获得艺术魅力的。19世纪20年代至19世纪末是欧洲的浪

5、漫主义音乐时期。主观感受取代了客观现实,感情取代了理性,夸张激越的手法取代了严谨沉静的形式,鲜明的个性取代了共性这些是浪漫主义音乐的主要特征。贝多芬17701827,是西方世界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作曲家,他的作品集古典主义音乐之大成,开浪漫主义音乐之先声,是一个承前启后的伟大音乐家。贝多芬出生于德意志波恩市一个音乐世家,他的祖父是当地宫廷合唱团和管弦乐团的团长,父亲则是合唱团的歌手。但是,祖父去世以后,父亲酗酒成性,以致家境日益贫困。后来,贝多芬在11岁时就不得不离开了学校,18岁就开始养家糊口。贝多芬自幼就表现了极高的音乐天赋,尤其是在钢琴演奏方面。1783年,他进入波恩歌剧团当上了一名钢琴演奏

6、员。1787年,他来到当时的音乐之都维也纳,向莫扎特学习。但是,因为母亲病故,他不得不回家奔丧,学习了两个月就离开了。1792年以后,他在维也纳定居下来,在这里,他曾经向海顿等人学习作曲。1795年,他在维也纳举行了他的个人钢琴公演。1800年,他又举行了一次大型的演奏会,演奏了海顿、莫扎特等人和自己的作品,一举成名。1802年以后,他的耳疾日益严重,以致1809年以后最终失聪,从此,他的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用来作曲。失聪之初,他非常痛苦,一度想自杀,但他以惊人的毅力,战胜了耳聋带来的巨大困难,创作了大量不朽的音乐作品,如第3(英雄)交响曲第5(命运)交响曲第9(合唱)交响曲月光奏鸣曲等都是脍炙

7、人口的不朽之作。1824年,他在维也纳上台指挥演出,演出结束时。观众报以暴风骤雨般的掌声,但他却全然不知,直到几位现场演员扶他转身面向观众时才知道。贝多芬崇尚法国大革命带来的民主和自由思想,热情关注个人的自由和尊严,在他的音乐中他试图证明一个观点,这就是音乐的力量可以不借助语言文字传达一种人生哲学。同时,他在音乐方式上也是一位改革者,他开拓了奏鸣曲、交响曲、协奏曲和四重奏的范围,例如他在第9交响曲中采用了前所未有的方式把声乐和器乐结合起来,让人耳目一新。列夫托尔斯泰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俄国现实主义文学最伟大的代表。1828年8月28日生于莫斯科以南200公里的贵族庄园雅斯纳斯波良

8、纳。1844年求学于喀山大学,三年后退学回家经营庄园。1852年从军高加索,同年发表处女作童年(与后来发表的少年、青年合成自传体三部曲),开始文学活动。1856年发表塞瓦斯托波尔故事,开创了俄国文学描写战争的现实主义传统,为作者赢得了名声。托尔斯泰的主要创作活动,是在从1861年农奴制改革到1905年俄国第一次资产阶级革命期间进行的,这正是俄国社会大变动时期。18631869年,他完成了史诗性的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18731877年完成了第二部著名长篇小说安娜卡列尼娜。18891899年完成了集中体现他晚年的思想和艺术特征的长篇小说复活。被公认为世界文学史上最光彩夺目的杰作之一的战争与和平是一

9、部描写拿破仑入侵时期,俄罗斯波澜壮阔的人民战争的史诗。全书以包尔康斯基、别祖霍夫、罗斯托夫、库拉金四个豪族作主线,在战争与和平的交替中,展现了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家庭生活的无数画面,描绘了559个人物,上至皇帝、大臣、将帅、贵族,下至商人、士兵、农民,反映了各阶级、各阶层的思想情绪,提出了许多社会、哲学和道德问题。小说成功地把大规模的战争场面和多方面的和平生活有机结合在一起,描绘了19世纪最初20年纵横俄国城乡的广阔画面。在小说中人民被描写成决定俄国命运的伟大力量,但他又认为历史事件都是命定的,表现了宿命论思想。安娜卡列尼娜从贵族婚姻和家庭关系这个角度,描绘了19世纪70年代俄国生活的广阔画

10、面,反映了贵族社会的深刻危机,反映了俄国从封建制向资本主义的过渡。书中的主人公安娜卡列尼娜是70年代带有个性解放色彩的贵族妇女的形象。她的爱情悲剧是时代的产生,是个社会性的悲剧。正是以政府部长卡列宁为首的上流社会的虚伪冷酷和渥伦斯基所信奉的“金钱至上”,才造成追求个性和爱情自由的安娜的最后悲剧卧轨自杀。列夫托尔斯泰被列宁称为“俄国革命的镜子”。由于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深刻反映了从1861年农奴制改革到1905年俄国革命期间俄罗斯的社会现实,列宁认为托尔斯泰是俄国革命的镜子。列宁说:“作为一个发明救世新术的先知,托尔斯泰是可笑的,作为俄国千百万农民的俄国资产阶级革命快到来的时候和情绪的表现者,托尔

11、斯泰是伟大的。托尔斯泰富于独创性,因为他的全部观点,总的说来,恰恰表现了俄国革命是农民资产阶级革命的特点。从这个角度来看,托尔斯泰观点中的矛盾,的确是一面反映农民在俄国革命中的历史活动所处的各种矛盾状况的镜子。”(见列宁选集第2卷,第371页)。安娜卡列尼娜简介作于18751877年。主人翁安娜卡列尼娜是19世纪俄国上流社会的贵妇人,住在彼得堡。她的丈夫卡列宁比她大20岁,是一位宫廷高官。由于丈夫整天忙于公务,安娜每天只有同儿子在一起打发时间。由于家庭不和,安娜来到莫斯科,在车站,她遇到了“花花公子”渥伦斯基。渥伦斯基立即被安娜的美貌吸引住了,开始追安娜。在渥伦斯基的猛烈进攻下,安娜坠入爱河,

12、还跟渥伦斯基有了孩子。安娜未经丈夫同意便和他离婚,然后同渥伦斯基去欧洲旅游。三个月后,他们回到了俄国。安娜去见和卡列宁生的儿子谢辽沙,险些与卡列宁遭遇。安娜和渥伦斯基回国后,住在莫斯科。上层社会的社交界不欢迎她,由于卡列宁的拒绝,她又无法正式离婚。她的朋友很少,于是怀疑渥伦斯基对自己的爱情,但渥伦斯基不理解。有一天,渥伦斯基没有及时回来,她去车站接渥伦斯基,等了好长时间也没等到渥伦斯基,她感到非常绝望,跳下月台,自杀身亡。这部小说的另一根线索是安娜的娘家嫂子杜丽和杜丽的妹妹吉提,吉提本来是渥伦斯基的恋人,后来,她和哥哥的同学列文结婚了。结婚后,列文一度觉得生活并不像想像得那样幸福,后来他从上帝

13、那里找到了幸福,他认为既然人是为上帝而活着,那么生活就有了善的意义。复活简介作于18891899年。主人翁聂赫留朵夫公爵是莫斯科克拉斯诺贝尔斯克地方议会的议员,也是地方法院的陪审员。有一次,他在审理一起毒害人命案时,发现了一名年轻美貌的妓女流宝芙。他认出了这个流宝芙实际上是多年前他在姑妈家认识的一个养女玛丝洛娃,当时大家叫她卡秋霞。聂赫留朵夫曾经爱过她,后来又玷污过她。法庭判处玛丝洛娃流放西伯利亚做四年苦役。玛丝洛娃听到判决后呼喊自己没罪。聂赫留朵夫心中有愧,决定帮助她上诉。他回忆过去与玛丝洛娃在一起的时光,非常愧恨自己过去对她的抛弃,觉得如果必要的话,情愿跟她结婚。他去探望玛丝洛娃,玛丝洛娃

14、告诉他自己怀孕后,得知聂赫留朵夫路过当地不下火车时,去火车站去找,一节一节车厢地找,见到了在车厢里喝酒的聂赫留朵夫,她拍打车窗,但没有反映。她觉得自己受骗了,从此不再相信男人,而只是利用男人。聂赫留朵夫决定同玛丝洛娃结婚,只有这样,才能使她免除徒刑。但玛丝洛娃不同意。聂赫留朵夫一方面把自己土地以极低的租金租给农民,然后又把租金散发给农民。之后,他来到彼得堡全力为玛丝洛娃上诉,但遭到亲友的白眼。上诉没有成功,在炎热的七月,他同玛丝洛娃一道前往西伯利亚流放。他设法把玛丝洛娃调到了政治犯的队伍里,在这里,玛丝洛娃感到自己受到了公正的待遇,性情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在这里,一个名为西蒙松的政治犯爱上了玛丝

15、洛娃,在爱的感召下,玛丝洛娃复活了原来纯洁、明朗的天性。西蒙松和玛丝洛娃还准备结婚,聂赫留朵夫虽然有些失望,但也为玛丝洛娃找到自己的幸福而感到高兴。然而,聂赫留朵夫对这几个月来的耳闻目睹感到苦恼,他觉得自己没有办法解决社会现实中的种种罪恶,后来,他在圣经中找到了答案:人不但不可恨仇敌,而要爱仇敌。梵高梵高(18531890),又译凡高,19世纪荷兰著名画家,后期印象主义画派的代表人物,与高更和塞尚齐名。出生于荷兰的津德尔特。16岁就开始自谋生路,先是在一家法国著名的跨国艺术公司当职员。后来,因为失恋和热衷于宗教,不再经商,到矿区传教。可是他的口才又不好,不适合传教。转而学画画。他的画主要以下层

16、人民的生活为内容,如1885年他以贫苦农民的生活为题材,创作了食土豆者。1886年,他来到当时的西方艺术之都巴黎,认识了高更等画家,开始受到印象主义画派的影响。这期间,他的画没有什么影响,曾经在巴黎下层阶级的咖啡馆和饭馆展出过自己的作品。不久,他来到法国的南部,这里濒临大海,阳光灿烂,他的心情变得好起来。在1888年春天到1889年夏天这段时间里,他一直住在阿尔勒。在这里,他决定自由地运用色彩,用夸张的手法,更有力地表达自己的主观感受。这一时期,他创作了大量后来的传世名作,如向日葵、椅子和烟斗、咖啡馆夜市等。教材中选用的向日葵是梵高的代表作之一,这幅画高91厘米,宽72厘米,作于1888年的夏天。从这幅画中,我们不难发现画家用笔的粗厚有力,色彩对比单纯强烈,给人一种激动人心的画面效果,观者无不心灵震颤,激情喷薄。在梵高的笔下,向日葵不再仅仅是一种植物,而是带有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