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寐失眠证型病因课件PPT

上传人:优*** 文档编号:133679023 上传时间:2020-05-29 格式:PPTX 页数:11 大小:1.1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不寐失眠证型病因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不寐失眠证型病因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不寐失眠证型病因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不寐失眠证型病因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不寐失眠证型病因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不寐失眠证型病因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不寐失眠证型病因课件PPT(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失眠 第三组 1 定义 失眠又称不寐 不得卧 不得眠 目不瞑 不寐是因为阳不入阴所引起的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种病证 病情轻重不一 轻者入睡困难 或寐易醒 时寐时醒 甚至醒后不能再睡 重则彻夜不眠 3 病因病机 1 4 2 3 5 久病体虚 精血亏虚久病或先天禀赋不足或过劳等而致肾阴耗损 肾水不能上济心阴 而致心阳独亢于上 或气血亏虚 心神失养 3 病因病机 饮食不节 情志失常 劳逸失调 损伤脾胃 酿生痰热 痰热上扰 胃失和降 暴怒伤肝五志过极喜笑无度暴受惊恐 脏腑功能失调 邪扰心神 劳倦思虑太过伤脾 气血生化乏源 心神失养 心血不足 心失所养 心神不宁 病后体虚 阴阳亏虚 心肾不交

2、 不寐 病机概要 阳盛阴衰 阴阳失交 一为阴虚不能纳阳 二为阳盛不得入阴 辩证论治教材 4 痰热扰心 阴虚火旺 心胆气虚 心脾两虚 睡眠不安 心烦懊谁 胸闷脱痞 口苦痰多 头晕目眩 舌红 苔黄腻 脉滑或滑数 夜寐多梦易醒 心悸胆怯 舌淡 苔薄 脉弦细 多梦易醒 或朦胧不实 心悸 健忘 头晕目眩 神疲乏力 面色不华 舌淡 苔薄 脉细弱 心烦不能入睡 烦躁易怒 胸闷胁痛 头痛面红 目赤 口苦 便秘尿黄 舌红 苔黄 脉弦数 心烦不寐 或时寐时醒 手足心热 头晕耳鸣 心悸健忘 颧红潮热 口干少津 舌红 苔少 脉细数 心火炽盛 烦不寐 躁扰不宁 口干舌燥 小便短赤 口舌生疮 舌尖红 苔薄黄 脉数有力或细

3、数 4 辩证论治第二种 1 外感病并发失眠首见 素问 热论 伤寒一日 巨阳受之 故头项腰脊强 二日阳明受之 阳明主肉 其脉挟鼻络于目 故身热目疼而鼻干 不得卧也 这是外感邪气侵入人体而使人不得睡眠最早的记载 伤寒论 则记载了各种外感病失眠的治疗 外邪侵袭肌表后 乘虚内侵胸隔 热扰胸中的失眠 治用 桅子豉汤 76条 2 内伤病并发失眠内伤疾病是由于先天不足 情志内伤 饮食失节 劳倦内伤等原因导致的脏腑功能 气血津液运行障碍或不足的疾病 在疾病的过程中 或由于病痛的折磨 或由于疾病本身的影响常见失眠出现 内经 中首先提出内伤疾病的 不得卧 概念 素问 逆调论 胃不和则卧不安 是胃气不和导致的失眠3

4、 原发性失眠原发性失眠是指以失眠为主要症状 其他症状均继发于失眠 或与失眠呈关联关系 4 辩证论治摘自临床经验第三种 1心阳偏亢 心肾不交肾阴不足 心阳偏亢 心肾不交 心阳不得下潜 以致心神不宁 故失眠心悸 此型失眠由肾阴不足 心阳偏亢 心肾不交所致 类型相当于现代医学中的神经衰弱 高血压病 视网膜以及癫痫后遗心悸失眠 视物昏花为主要症状 治宜益阴潜阳 交通心肾 方用朱砂安神丸合磁朱丸化裁 2阴虚血少 心肝失养阴虚血少 本类型病因复杂 或思虑劳倦 内伤心脾 气血无化生之源 或热病伤阴 或大病久延 心神失藏 多见于心脏神经官能症 更年期综合症 神经衰弱 甲状腺功能亢进等 其临床特点 难以入寐伴心

5、悸 虚烦神疲 健忘咽干口燥 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宜滋阴养血 补心安神 药用 酸枣仁汤合天王补心丹加减 3营卫失和 阴阳失调 灵枢 大惑论 曰 卫气不得入于阴 常留于阳 留于阳则阳气满 阳气满则阳跷盛 不得入于阴则阴气虚 故不得寐矣 可见 营卫失和 阴阳失调是失眠基本病因之一 本类型相当于现代医学中的植物神经功能紊乱 其临床特征多有长期情绪不舒史 病程较长 夜不得眠或眠而易醒 多梦纷纭 伴头痛而胀 四肢倦怠 舌淡红 脉缓治宜调和营卫 潜心安神 拟用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化裁 4痰热扰心 神魂失守痰热 痰湿是导致失眠的常见病理产物 景岳全书 卷十八 不寐 谓 痰火扰乱 心神不安 思虑过伤 火炽痰郁而致不眠

6、多矣 痰与热相裹 内扰心神 必致失眠 痰热扰神的临床特征 失眠日久 恶梦 头痛 痰多胸闷 口苦耳鸣 厌食恶心嗳气 舌红苔黄腻 脉滑数 治宜清热化痰 和中安神 方用黄连温胆汤加减 5瘀阻脑络 神失所藏瘀血阻滞于心脑脉络间 致使睡眼中枢功能失调 其临床特征 夜不能寐 闭目若惊 入暮兴奋 伴头胀痛 固定不移 目眩健忘 或言謇语涩 肢体麻木活动不灵 或胸闷刺痛 心悸 舌紫暗 治宜活血化瘀 通络宁神 方用通窍活血汤加血府逐瘀汤 临症加减 4 辩证论治第四种 1失治误治之失眠1 1太阳病失治误治汗后亡阳 虚阳上扰而致不得眠 若复服 汗多亡阳 遂虚 恶风 烦躁 不得眠也 第38条大青汤方后注 又 医谓有大热

7、 解肌而发汗 亡阳虚烦躁 客热在皮肤 怅怏不得眠 伤寒论 辨不可下病脉证并治第二十 以及 下之后 复发汗 昼日烦躁不得眠 干姜附子汤主之 第61条 阳虚血少 汗后血虚阳虚更甚 虚阳上扰而致不得眠 脉濡而弱 中风汗出 而反烦躁 涩则无血 厥而且寒 阳微发汗 躁不得眠 伤寒论 辨不可发汗病脉证并治第十五 1 2少阴病及厥阴病的失治误治少阴病的失治误治 少阴病阴盛阳脱 阳虚极不得入于阴而致不得卧寐 少阴病 至五六日 自利 复烦躁不得卧寐者 死 第300条 厥阴病 厥阴病阴寒内盛 虚阳浮越上扰而致不得卧 伤寒发热 下利厥逆 躁不得卧者死 第344条 这一时期的医家多从脏腑藏神的角度来认识脏腑功能对不寐

8、症发生的直接影响 认为五脏所藏之神 既统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又主导寤寐的发生 由于心藏神 为五脏六腑之大主 而心神又统摄其他四脏所藏之魂 魄 志 意 因此 睡眠实则由心神所控制 4 辩证论治 2气血阴阳失调之失眠2 1阴虚少阴病张仲景在 伤寒论 首载治疗心肾不交的黄连阿胶汤证 其后这一证型及其相应治法在不寐症临床辨治过程中得到后世医家的广泛认同 一般认为 心肾不交的病机多由肾阴虚 肾水不能上济于心 心火独亢所致 少阴病肾水不足 心火亢盛 心肾不交 水火不济而致不得卧 少阴病 得之二三日以上 心中烦 不得卧 黄连阿胶汤主之 第303条 2 2阳虚太阳病因阳虚虚阳浮越 上扰心神 或心阳不振 水气凌

9、心所致的不寐症 阴阳出入是人体寤寐之关键 阳气养神功能是正常睡眠的保证 人体阳气与睡眠的关系密切 提出阳虚是不寐病机之一 比如气虚阳虚者 虚阳上浮 心神浮越而致夜不能寐 是虚阳不能固摄神气的失眠 伤寒论 中桂枝甘草加龙骨牡蛎汤为治疗阳虚不寐的方药 桂枝 甘草 以复心阳之气 牡蛎 龙骨 以安烦乱之神 4 辩证论治 2 3血虚太阳病血汗同源 亡血误汗 阴血更伤 血不养心而致不寐症 衄家 不可发汗 汗出必额上陷 脉急紧 直视不能眴 不得眠 第86条 气实血虚 血不养心 热扰心神而致不眠 浮而大 浮为气实 大为血虚 今反更实 津液四射 荣竭血尽 干烦而不眠 血薄肉消 而成暴液 伤寒论 辨不可下病脉证并

10、治第二十 4热邪扰神之失眠太阳病 太阳病热郁胸膈 上扰心神而致不寐症 发汗吐下后 虚烦不得眠 若剧者 必反复颠倒 心中懊侬 栀子豉汤主之 第76条 又 伤寒下后 心烦腹满 卧起不安者栀子厚朴汤主之 第79条 阳明病 阳明病热留胸膈 热扰心神而致不寐症 阳明病 若加温针 必怵惕 烦躁不得眠 栀子豉汤主之 第221条 少阴病 少阴病水气不利 阴虚有热 上扰心神而致不寐症 少阴病 下利六七日 咳而呕渴 心烦不得眠者 猪苓汤主之 第319条 5胃腑失和之失眠太阳病 太阳病汗后胃津亏乏 胃腑不和而致不寐症 太阳病 发汗后 大汗出 胃中干 烦躁不得眠 欲得饮水者 少少与饮之 令胃气和则愈 第71条 阳明病 阳明经有热 胃腑不和而致不寐症 尺寸俱长者 阳明受病也 当二三日发 以其脉夹鼻络于目 故身热目疼鼻干 不得卧 伤寒论 伤寒例第三 此为腑实热结 胃邪实满 胃腑不和而致不能卧 4 辩证论治老师给的资料略 1 阳盛阴虚之失眠2 营气衰少之失眠3 阳明气逆之失眠4 肝郁气逆之失眠5 五脏伤精之失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