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四学习主题 政权分立与名族团结 第16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教学案(无答案) 川教版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33666232 上传时间:2020-05-29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3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四学习主题 政权分立与名族团结 第16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教学案(无答案) 川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四学习主题 政权分立与名族团结 第16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教学案(无答案) 川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四学习主题 政权分立与名族团结 第16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教学案(无答案) 川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四学习主题 政权分立与名族团结 第16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教学案(无答案) 川教版(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16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一、学习目标1、记住内迁的五个少数民族名称;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2、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黄河流域民族大融合的进程。二、知识准备三国两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封建国家的分裂时期。你能将魏、蜀、吴、西晋、东晋、十六国、南朝、北朝准确地对号入座吗?隋朝三、学习内容(一)预习交流(二)导入:(播放音频敕勒歌)同学们,刚才我们听到的这首优美的民歌敕勒歌,最早流传于少数民族,如果没有及时的整理记录,也许就会渐渐湮没于岁月的流逝之中。有一个人在少数民族中推广汉语,这首歌因此被译作汉语并流传下来,这个人是谁呢?他为什么放弃本民族的语言,把汉语规定为“正统之音”呢?(三)学习

2、“少数民族内迁”章节,了解北魏孝文帝及其改革的背景。浏览“少数民族内迁”,完成下列问题。1、在中国古代的长期民族发展过程中,我国民族分布的呈现什么特点?为什么会呈现这一特点?(点拨:联系汉族的起源和发展)2、“五胡内迁”中的“五胡”指的是哪五个少数民族?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哪一个?“五胡”为什么内迁呢?(联系东汉末年的社会状况和文明程度)3、386年,( )复国建魏,史称( ),定都( )。4、439年,( )统一北方,北朝开始。5、阅读材料,想一想:北魏孝文帝改革前遇到了什么严重的社会危机?怎样解决? “每有骑战,驱夏人(汉人)为肉篱”:在战争时,往往驱使汉族和其他各族的人充当步兵,在阵前冲锋,

3、鲜卑骑兵则在后督阵,并任意纵马践踏。6、了解北魏孝文帝及其成长经历。7、根据以上学习归纳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和原因,及其根本目的。(四)学习“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1、说说孝文帝从哪几个方面进行改革?2、你想想文中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指哪些内容?(政治上联系秦始皇的集权制度,经济上联系商鞅变法和汉武帝经济上的改革)3、(讨论:如果你是北魏人,你同意迁都吗?)说说孝文帝迁都的原因、时间和地点。4、孝文帝的改革最重要的是移风易俗,列举改革内容中有哪些移风易俗的做法?5、填写鲜卑姓改成对应的哪个姓?鲜卑姓汉姓拓 跋 邱穆陵 步六孤 贺 赖 独 孤 贺 楼 (五)学习“北方民族大融合”章节1、孝文

4、帝改革的意义和作用是怎样的?哪些社会状况可以看出民族融合在加快?2.孝文帝的改革为什么会成功?你从中得到哪些启示?3、讨论与思考:鲜卑族作为一个民族已经不存在了,因此,有人认为孝文帝的汉化改革使一个有近千年历史的纯粹的鲜卑族、鲜卑文化、鲜卑语言很快消亡了,孝文帝是千古罪人,你同意这种说法吗?四、知识梳理(略)说说改革的内容、意义及其深远影响。五、达标检测达标检测一1、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是 ( )A.增加财政收入 B.适应民族融合的趋势 C.巩固鲜卑贵族的统治 D.学习汉族文化2、为了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魏孝文帝不顾保守派贵族大臣反对,迁都洛阳,时间是在A.439年

5、B.494年 C.495年 D.498年3、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原因是 ( )A.受到北方其他少数民族的侵扰B.孝文帝仰慕洛阳城的繁华C.扩大鲜卑族的地位和影响D.为了接受和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达标检测二 1、魏书记载:(孝文帝)“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这里的“北俗之语”是指 ( ) A. 匈奴语 B.汉语 C. 鲜卑语 D.胡语 2、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改革开放30年以来,中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国正一步步向世界强国迈进。请你联系北魏孝文帝的改革,说说我国的改革为什么会成功?改革困难重重,你如何看待改革中的困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