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第二轮复习 考点跟踪突破13 议论文阅读

上传人:wei****08 文档编号:133660777 上传时间:2020-05-29 格式:DOC 页数:27 大小:7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语文第二轮复习 考点跟踪突破13 议论文阅读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中考语文第二轮复习 考点跟踪突破13 议论文阅读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中考语文第二轮复习 考点跟踪突破13 议论文阅读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中考语文第二轮复习 考点跟踪突破13 议论文阅读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中考语文第二轮复习 考点跟踪突破13 议论文阅读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考语文第二轮复习 考点跟踪突破13 议论文阅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语文第二轮复习 考点跟踪突破13 议论文阅读(2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考语文复习 考点跟踪突破13议论文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青春别被“颜值”裹挟上海外滩,中山东一路。一只邮筒在路边静立多年,默默无闻。直到4月8日晚,一位名叫鹿晗的帅小伙,手扶邮筒拍了张照片,一切都改变了。当晚12时,也就是“网红”鹿晗发微博1小时后,粉丝们从四面八方涌来,为了跟这只“鹿晗邮筒”拍合影,不惜排队到凌晨三四点钟原因之一,据说是鹿晗有超高的颜值。时下,似乎是一个看脸的时代,“颜值”俨然成了排在权力、财富、社会地位之后的“第四指标”。在人数剧增的“外貌协会”群体中,只要颜值高,其他什么缺点都是浮云;如果颜值低,其他什么优点都是浮云。颜值,果真决定一切吗?美当然是好的,拥

2、有美丽的外貌,既能给自己增加自信,也能让旁人赏心悦目。在日常生活中,注重仪表、服饰、装扮,既是个人修养的外在表现,也是尊重他人的表现。然而漂亮并不是吸引人的唯一特质。如果放眼望去,周边尽是帅哥美女,漂亮就会失去竞争力。这时候我们都需要思考,到底还有什么能让你出类拔萃?苏轼说“腹有诗书气自华”,高尔基也说“学问改变气质”,看看林徽因的一生我们就应该知道这个道理。20世纪30年代,北京东城北总布胡同有个“太太的客厅”,是“京派”文学和贵族文化的殿堂,也是林徽因的家。人们说到林徽因,更多的是“才女”而不是“美女”。当时林徽因已经身染严重的肺病,但她仍保持着人们熟悉的开朗明丽、优雅睿智,她侃侃而谈,妙

3、语如珠,总是聚会的中心人物。费正清曾经回忆说:“她是具有创造才华的作家、诗人,是一个有丰富的审美能力与广泛的活动兴趣的妇女,而且她交际起来又洋溢着迷人的魅力。在这个家,或者她所在的任何场合,所有在场的人总是围绕着她转。”所以说,比颜值更重要的是气质。一个人丰厚的文化底蕴会外显为优雅的气质,一个人良好的身心修养也会呈现出高贵的气质。芸芸众生之中,无论容貌出众者,还是资质平平者,唯有不断提升内在修养,才能葆有比颜值还要持久的美丽、比美丽还要永恒的气质。培根说过,“美犹如盛夏的水果,是容易腐烂而难保持的”,容貌出众者应当修养身心,培育气质,不要把时间精力全放在涂脂抹粉上;而资质平平者切勿自卑,更不要

4、为了提高“颜值”而在自己的脸蛋、身体上刀斧相加。如果一天到晚只是忙于外在的装扮,你是永远不可能做到气质高雅、充满魅力的。在今天充满竞争的社会里,镇守本心,修身韫德,做一个有修养、有品性的人,这才是我们最应该做的事。可以预见,追逐美丽的风潮仍将持续。面对“颜值”的裹挟,很多人可能都无力抵抗。但是我们会发现,若干年后,再怎么精心装扮的容颜都会老去,时间唯一带不走的是你的内在修为和外显才华,这才是让青春永驻、人生精彩的根本。1结合文中内容,简要分析第段的作用,不正确的一项是(C)A列举“鹿晗邮筒”的故事,引发了读者的兴趣。B引出下文有关“颜值”的议论,引出论题。C作为论据证明论点,充当的是正面的事实

5、论据。D为下文作者否定“过分追求颜值”作支撑。2下列最适合作本文中心论点的一项是(B)A青春别被“颜值”裹挟。B唯有修养身心、培育气质,才能让人葆有长久的美丽。C我们应该要做一个有修养、有品性的人。D气质比“颜值”更重要。3下列说法与选文观点不符的一项是(D)A罗曼罗兰说:“多读些书吧,知识是唯一的美容佳品。”B邹忌能够说服齐威王广纳谏言并不因为他“形貌昳丽”。C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相貌平平却拥有“永远执著的美丽”。DNBA篮球巨星科比粉丝众多的原因是他有“迷人的微笑”。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D)A第段分别阐述了现在的社会中“看脸”的现状和颜值决定一切的重要性。B第段加点词“能让你出类

6、拔萃”的具体内容是高颜值和优雅的气质。C第段主要运用的论证方法是对比论证和举例论证。D第段强化了本文的中心论点。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题。怎样读书顾颉刚一个普通人走进了图书馆,看见满屋满架的书,觉得眼睛都花了。这是由于他对世界上的知识没有一方面是有特殊兴趣所致。研究学问的事固然不必每人都参加,但是一方面的特殊兴趣却为任何人所不可少。譬如看报,有人喜欢看专题新闻,有人喜欢看小说文艺,也有人喜欢看商市行情。只要他能够有一件喜欢的,自然拿到了一份报纸就有办法。我们读书的第一件事,是要养成特殊方面的兴趣。有人读书,只要随便翻翻就抛开了。有人读书,却要从第一个字看到末一个字才罢。其实两种方法都有道

7、理,但永久只用一种方法是不对的。因为我们可以看的书籍太多了,倘使无论哪一部书都要从第一个字看到末一个字,那么,人的生命有限,一生能够读得多少部书呢?但有几部书是研究某种学问的时候,必须细读的,若只随便翻翻,便不能了解那种学问的意义。读书的第二件事,是要分别书籍缓急轻重,知道哪几部书是必须细读的,哪几部书是只要翻翻的,哪几部书只要放在架上不必动,等到我们用得着它的时候才去查考的。要懂得这个法子,只有多看书目,研究一点目录学。我们的读书,是要借了书本上的记载寻出一条求知的路,并不是要请书本来管束我们的思想。读书的时候要随处存疑。换句话说,要随处会用自己的思想去批评它。我们只要敢于批评,就可分出它哪

8、一句话是对的,哪一句话是错的,哪一句话是可以留待商量的。这些意思就可以写在书端上,或者写在笔记簿上。逢到什么疑惑的地方,就替它查一查。心中起什么问题,就自己研究一下。不怕动手,肯写肯翻,便可以养成自己的创作力。几年之后,对于这一门学问自然有驾驭运用的才干了。我们读书的第三件事,是要运用自己的判断力。只要有了判断力,书本就是给我们使用的一种东西了。宋朝的陆象山说六经皆我注脚”,就是这个意思。再有两件事情,也是应当注意的。其一,不可以有成见。以前的人因为成见太深了,只把经史看作最大的学问;经史以外的东西都看作旁门小道。结果,不但各种学问都被抑遏而不得发达,并且由于各种学问都不发达,就是经史的本身也

9、是不能研究得好。近来大家感到国弱民贫,又以为唯有政治经济之学和机械制造之学足以直接救国的,才是有用之学,其余都是无关紧要的装饰品。这个见解也是错误的。学问的范围何等样大,凡是世界上的事物都值得研究,就是我们人类,再研究一万年也还是研究不尽。至于应用的范围却何等样小,是根据我们所需要而走的。昨天需要的东西,今天不要了,就丢了。今天需要的东西,明天不要了,也就丢了。若是为了应用的缘故,一意在应用上着力,把大范围忘了,等到时势一变,需要不同,我们岂不是剩了两只手呢!我们不能一味拿有用无用的标准来判定学问的好坏;就是某种像是没有用的学问,只要我们有研究的兴趣,也是可以研究下去为我们所用的。其二,是应该

10、多赏识。无论哪种学问,都不是独立的,与它关联的地方非常之多。我们要研究一种学问,一定要对别种学问有些赏识,使得逢到关联的地方可以提出问题,请求这方面的专家解决,或者把这些材料送给这方面的专家。以前有人说过,我们研究学问,应当备两个镜子:一个是显微镜,一个是望远镜。显微镜是对自己专门研究的一科用的;望远镜是对其他各科用的。我们要对自己研究的一科极尽精微,又要对别人研究的各科略知一二。这并不是贪多务博,只因为一种学问是不能独立的缘故。(选自读者2015年第6期)1下列对文章中心论点概括正确的项是(D)A读书的第一要务是要培养特殊方面的兴趣。B读书的目的是要通过书本去探寻求知的路。C读书要有自己的判

11、断力,多赏识,少成见。D读书要注意做好五件事,就可以取得成效。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项是(A)A一个人只要对某一方面的知识有特殊的兴趣,就能喜欢读书并且会读书;反之只能面对浩瀚书海不知所措。B读书要学会区分书的轻重缓急,有些和自己所研究的学问有关的书要重点细读,有些书则可以略读或备查。C读书要善于思考、顾疑,对于某种学问,有疑惑就查检,有问题就研究,天长日久,便呆以驾驭运用这一门学问了。D世界上的事物都有研究的价值,不可心存成见;学问也不是孤立的,自己研究的要极尽精微,其他的也应略知一二。3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A全文围绕怎样读书的话题,从一具人要培养特殊方面的兴趣说起,有针对

12、性地讲了读书做学问的方法和应注意的问题。B全文结构清晰,层次分明,每一段都论述一个有关怎样读书的问题,由浅入深,由小到大,循序渐进,逻辑严密。C文章采用了多种论证方法,如在论述做学问要多赏识时,以显微镜和望远镜作比,生动阐明了做学问时精与博的关系。D文章的语言严谨文雅而又平朴通俗,作者娓娓道来,是一位前辈学者对后辈学子的谆谆教诲,读之有如坐春风之感。三、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题。一鸣惊人陈鲁民最近,河北科技大学副教授韩春雨默默地在实验室耕耘十年后,突然在世界顶尖科技杂志自然发表了一项“诺贝尔级”的实验成果,在世界科技界引起巨大轰动,成了国内时下最红的科学家。媒体和网友好评如潮,赞誉有加,用的

13、最多的一个词就是:一鸣惊人。一鸣惊人,比喻一个人平时没突出的表现,突然做出惊人的成绩。 古往今来,许多人都渴望一鸣惊人。赶考学子希望“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影视演员希翼一炮打响,成为影帝、影后;爬格子的作家希望一夜成名,一部著作就能红遍天下,去拿鲁迅、茅盾文学奖,甚至诺贝尔文学奖。但他们往往忽略了一鸣惊人前的长期寂寞与冷清,忽略了需要长达数年的艰辛准备和能量积蓄,所以,绝大多数人的一鸣惊人梦,最终都成了“一枕黄粱再现”。毕竟,不论是楚庄王的三年不鸣,一鸣惊人,还是韩春雨的十年磨一剑,一举成名;不论是崔颢在黄鹤楼的文冠千古,还是王勃在岳阳楼的语惊四座,都是数年积累后的一朝爆发。没有不

14、堪回首的“昔日龌龊不足夸”,就不可能有春风得意的“今朝放荡思无涯”。一鸣惊人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不会“来龙去脉绝无有,突然一峰插南斗”。美丽的昙花,为了短短一两个时辰的绽放,要面对冰刀霜剑,风雷雨雪,积蓄一年的能量。高歌的知了为了枝头的一鸣惊人,要蛰伏在黑暗的地下几年甚至十几年。人的一生也是如此,默默无闻是常态,一鸣惊人是偶然,一个人一辈子能有一次一鸣惊人就是奇迹了,就可青史留名了。图穷匕见,燕国刺客荆轲一刺成名;火烧连营,东吴小将陆逊的一战成名;诗仙吟哦,“绣口一出就是半个盛唐”;书圣挥毫,“天下第一行书”翩然问世。这些美丽的“一鸣惊人”,背后常是极大的付出,有的需要付出一生的努力,甚至

15、是以生命为代价。个人如此,国家、民族也是如此。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在新疆罗布泊爆炸成功,举世震惊。为了这盼望已久的“一鸣惊人”,中国人节衣缩食,含辛茹苦,殚精竭虑,不懈奋斗十年,终于打破封锁,点响了这颗“大爆竹”,为中华民族铸造了强大的核盾牌。一鸣惊人,往往要受很多条件制约,个人天赋、努力程度、时间地点、机遇氛围等,缺一不可,所以期盼一鸣惊人的人极多,心想事成的人却极少。就说作家吧,全国一年有五千多部长篇小说问世,能一鸣惊人的也就是那么一两部。陈忠实的白鹿原是一部公认的传世之作,之所以大获成功,作者的过人才华与不懈奋斗是首要原因,遇到一个慧眼识珠的编辑和出版社,还有全力支持他的家人和同事,都是不可或缺的必要条件。当然,不论干啥事,目标固然重要,过程也很重要,如果我们能在追求一鸣惊人的过程中,不断完善、提升、充实自己,努力奉献社会,建功立业,即便将来没有好梦成真,“一鸣”没有“惊人”,那也会问心无愧,不负青春,交上一份满意的人生答卷。(选自天津日报2016年6月27日,有删改)1下列对文章中心论点概括正确的一项是(A)A没有经过长期的艰辛准备和能量积蓄,一个人是很难做到一鸣惊人的。B“来龙去脉绝无有,突然一峰插南斗”,一鸣惊人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C一鸣惊人往往要受个人天赋、努力程度、时间地点、机遇氛围等条件的制约。D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