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学年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4课 科举制的创立教案 新人教版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33650839 上传时间:2020-05-29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学年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4课 科举制的创立教案 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20学年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4课 科举制的创立教案 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020学年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4课 科举制的创立教案 新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2020学年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4课 科举制的创立教案 新人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2020学年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4课 科举制的创立教案 新人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20学年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4课 科举制的创立教案 新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学年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4课 科举制的创立教案 新人教版(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四课:科举制的创立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科举制的创立,我将从以下方面进行说课。一、说教材、教材地位:本课是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课的教学内容。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大发展的时期,此时开创并完善的科举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央政权选拔各级官吏的一项基本制度,它沿用了1300多年,影响至为深远;有的学者从“封建文化”的广义角度看待科举制度,认为它是中华文化中“最显凸的创新”。本册教材特以一课的篇幅让学生了解科举制度,按顺序介绍了五位隋唐帝王在科举制度形成和完善过程中发挥的关键作用。、教学目标:依据新课标,我对本课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进

2、行了整合,力争构建体现素质教育要求的课堂教学目标体系。 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科举制度在隋唐时期产生和完善的主要情况,了解它给隋唐社会带来的影响。通过讨论隋朝创立科举制度的原因、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带来的变化、科举制度的影响等问题,培养学生从具体历史事实引出结论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共同学习、互相促进的能力。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对图片、历史文献进行展示,既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拓宽知识面,又为学生创造了生动的历史学习情境,体验历史学习的快乐。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课内容的学习,引导学生认识科举制度的出现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历史进步,是隋唐繁荣的因素之一,

3、符合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使学生认识制度创新是人类社会进步的组成部分。3、教学重点:科举制度的创立和逐渐完善。4、教学难点:科举制度的影响。二、说教法:始终以学生为中心,树立师生互动、交往的平等观。1、采用尝试教学法:在课堂教学中把目标教学理论与尝试教学理论进行整合,借助多媒体向学生演示科举制度的诞生、完善,激发学习兴趣,改善教学环境,优化教学环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从而构建一种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提高尝试教学的效率。2、采用导学法,运用“兴趣导入目标明确出示尝试题自读课文尝试练习教师导学课堂达标”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三、说学法: 1、自主探究学习法:教师首先出示尝试题,

4、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氛围,学生自读课文,找出其主要内容,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在探究知识的过程中掌握知识,使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2、小组合作学习法:学会合作是现代人必备的能力之一。在本节课中,我设置了一些问题,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团结合作,共同完成。这就使学生在个体与群体的交往中,学会沟通、学会互助、学会合作、学会分享。3、论从史出法:教师提供史料(文字资料、图片资料)及设置的问题,引导学生尝试性地进行分析,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最终解决问题,得出结论。4、 联系实际法:历史教学应为现实服务,将历史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可以使遥远的历史更贴近学生,更为学生所接受。本课设置了课

5、后思考题“让学生结合现在的考试制度,谈谈看法”,使学生进一步明确科举考试对现实生活的积极意义。四、说教学过程:1、兴趣导入 在科举制考试的年代,一位考生在试卷中把“昧昧我思之”,错写成“妹妹我思之”,主考官阅卷,提笔写下评语“哥哥你错了”。成为一时笑谈。 李鸿章的一远亲参加考试,无奈腹中点无墨水,希望考官给予照顾,便在试卷上写“我是李中堂的亲妻(戚)”。考官阅卷写下“你是李中堂的亲妻,我不敢娶(取)。” 导入语:(多媒体出示两则小笑话),这是当时科举考试时两个真实的小片段,那么同学们知道科举考试是怎么回事吗?设计意图:因趣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望。2、目标明确:出示学习目标

6、、学习重点、学习难点,学生齐读。设计意图:使学生明确本课的学习目标,初步掌握学习的方向。3、出示尝试题自学课文尝试练习教师导学教师出示导学案,同时将学生分成三个组,并分给这三个组不同的尝试题,这些尝试题有着更强的针对性,它不是笼统的涵盖整篇课文,而是把整篇课文明确的分成了三块儿内容,每组尝试题都是经过精心设计的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题目,而且最终都能带领同学们突破本组的重难点内容。这三个小组领到尝试题后,首先在小组内自主探究、交流合作,形成自己组内最好的解答方案,完成后,各个小组分别把自己的学习成果展示出来,你们说我们说他们说,这就使小组合作讨论的优势得到充分的发挥,各小组之间通过交流,课堂容量

7、加大了,教学进度加快了,同学们的理解、掌握、体会就更深、更透、更快,下面我们一起来看这三组尝试题。 科举制的诞生: (1)出示尝试题一:隋朝为什么要用科举考试的办法来选拔官员? 隋文帝和隋炀帝分别为科举制诞生做了哪些工作?你知道当时录取了哪些人吗?设计意图:通过问题帮助学生有目的的进行自主学习。引导学生提炼知识,形成知识体系。以“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会给各种人带来什么变化”为题,讨论科举制的诞生有何作用?设计意图: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共同学习,互相促进的能力。通过讨论使学生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主动构建知识体系,既突破了重难点又能体会到科举制的出现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历史进步。()自读

8、课文17页,尝试解答问题,并小组讨论第题,在学生进行讨论时教师及时引导学生进行推理分析高门权贵的子弟失去了什么?(无论优劣都可以做官的特权)原来把持选官实权的地方官和高门权贵失去了什么?(选官的实权)出身低微的读书人得到了什么?(凭才学做官的公平机会)朝廷得到了什么?(集中了选官权力和真正的人才)进而总结科举考试的直接作用门第不高的读书人可以凭才学做官,选拔官吏的权力从地方集中到中央。)过渡: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科举制是在隋朝隋炀帝时正式诞生的,但是隋朝科举制的规模还不大,录取的人也不多,各科考试的内容尚未形成固定的制度,与隋朝不同,唐朝的历史任务是继承发展,健全科举制度。那么科举制在唐代是怎样

9、完善的呢?科举制的完善(1)出示尝试题二唐朝科举考试的科目,以哪两科最为重要?完善科举制的关键人物是谁?他们分别为科举制的完善做出了哪些贡献?设计意图:在设疑和解答中培养学生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头脑中形成清晰的知识结构,同时借助多媒体演示科举制完善的过程,突破重点。理解“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这句诗的意思,分析科举考试的最大获益者是谁?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发言,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探究问题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出示图片“大雁塔”和“曲江池”,教师简单的加以介绍。(进士及第是一种很高的荣誉,人称“登龙门”。新科进士聚集在京城长安曲江参加国宴,在曲江垂帘观看。高门权贵也云

10、集于此挑选新科进士做女婿,新科进士们赋诗抒情,尽显春风得意的情怀。如: “春风得意马蹄急,一日看尽长安花”(孟郊)“风吹金榜落凡世,三十三人名字香” (赵匡)设计意图:为学生创设生动的历史情境,增加感性认识,拓宽知识面。(2)引导学生阅读课文18页,分小组合作讨论,共同完成尝试题二。过渡:科举制在我国存在了一千三百多年,直到清末才被废除,它对我国产生的深远影响是不言而喻的。我们已经学习了这么多有关科举制的知识,接下来就让我们来共同探讨一个话题:科举制的影响 科举制的影响(1)出示尝试题三材料一:进士及第的历史名人:陈子昂、王昌龄、韩愈、岑参、王维都是进士及第的历史名人,其中韩愈:三岁丧父,其兄

11、韩会及嫂抚养之,早年流离困顿,有读书经世之志,虽孤贫却刻苦好学,贞元8年第四次应试考中进士;岑参:其父早死,家道衰落,自幼从兄受书,遍读经史,天宝3载也就是他30岁时中进士;王昌龄:盛唐著名边塞诗人,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经科举考试授予官职。问题:如此众多的历史名人通过科举考试走上了仕途,说明科举制产生的第一个影响是什么?材料二:科举应试者:贞观年间,参加进士科考试的每年达千人以上,录取极严,录取率只有百分之一二。 继唐太宗后,武则天也大力提倡科举,武则天时,科举应试者多至万人。 唐玄宗开元年间,科举出身的宰相,占到三分之二。 问题:从唐太宗时的千人到武则天时的万人这些人数的变

12、化,再到唐玄宗时科举出身的宰相所占官员的比例,说明科举制产生的第二个影响是什么? 材料三:光耀千古的诗坛唐朝是我国诗歌创作的黄金时代,唐诗内容丰富,风格多样,才华横溢的诗人层出不穷,今天我们依然能读到唐朝两千多位诗人的近五万首诗歌,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诗人,有李白、杜甫、白居易。互动:请同学们列举李白、杜甫、白居易的佳作名篇。问题:这些能说明科举制产生的第三个影响是什么? 材料四:进士崔致远许多外国留学生,也到长安参加科举考试,新罗著名文学家崔致远,就是唐朝时新罗在长安中进士的佼佼者。问题:新罗文学家崔志远中进士,这又能说明科举制有怎样的影响?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从教师提供的补充材料中

13、获取信息,作为思考和探究的素材,得出结论,这种论从史出的学习方法,培养了学生运用有效信息思考和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使学生对科举制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隋唐扩展到后世,从中国扩展到世界,从而能够正确的分析和评价科举制。这样本课的难点就会得到突破。 从开始出示尝试题到完成尝试题,这个过程是学生尝试学习、通过小组展示自己以及教师点拨引导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小组都要把本组的学习成果展示出来,教师鼓励每个小组成员都要主动发言,说说自己学到的内容,本组内其他成员可以进行补充完善,在此过程中教师只可以对一些难以理解的地方进行提示、引导,从而完善知识结构。4、导学达标:这个过程相当于学生的第二次尝

14、试,各小组之间以抢答的方式展开竞争,教师要多鼓励和表扬。设计意图:及时反馈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以便于教学相长。5、联系实际,提升能力:这节课我们主要围绕古代一个选官制度进行了步步深入的探讨,大家总结一下是围绕什么选官制度?老师鼓励学生争当今天的小老师,尝试小结今天的学习内容。设计意图:学生尝试总结全文,将知识系统化、条理化,给学生展示自己的机会。6、课后思考:学习了科举制后,请想一想,你对现在学校的考试制度和考试形式满意吗?你有什么好的意见或建议吗?设计意图:将历史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出发,抒发自己的感想,使学生进一步明确科举考试对现实生活的积极意义。五、说板书设计:第四课:科举制的诞生科举制的诞生科举制的完善 科举制的影响设计意图:1、按照科举制的诞生、完善、影响一条线索进行板书,教师的教学思路、学生的学习思路都得以清晰地展现出来。2、用不同颜色的粉笔书写小标题,可以使重难点突出,加深学生印象。3、在学习过程中指导学生补充板书,使学生在完善知识结构的同时加强记忆。六、说教学预设:本节课以学生的尝试学习、探究活动为主,通过预设的一系列由浅入深的问题,充分挖掘了学生的潜能,发挥了小组合作的强大优势,我在本节课中只是适当点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为学生更好的掌握各项教学目标服务,真正做到了把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