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课 鸦片战争教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33631116 上传时间:2020-05-29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3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课 鸦片战争教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课 鸦片战争教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课 鸦片战争教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课 鸦片战争教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课 鸦片战争教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课 鸦片战争教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鸦片战争一、学习目标:基础知识了 解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给中国社会带来严重危害,并由此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掌 握林则徐维护中华民族利益,进行虎门销烟的壮举。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的影响能力训练过程方法探索分析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和中英南京条约给中国社会造成的影响运用史料指导学生阅读插图、资料、自由阅读卡,从中获取与本课相关的史识逻辑思维训练学生从鸦片战争的原因、经过、结果、影响的时空坐标中,掌握系统有序的历史知识网络,形成良好的逻辑思维习惯 情 感、态 度价 值 观思想意识通过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的史实,认识资本主义发家史的肮脏和血腥,揭露资产阶级道德的虚伪和惟利是图的本质爱

2、国情感学习林则徐虎门销烟、维护中华民族利益和尊严的爱国主义精神;记取鸦片战争“落后挨打”的历史教训,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和振兴中华的历史使责任感二、学习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 中国从主权独立、领土完整、自给自足的封建国家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虎门销烟和南京条约)教学难点 分析鸦片战争前后中国社会政治和经济的重大变化,理解中国近代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三、学法指导1指导学生阅读课本插图、史料、自由阅读卡,学会从历史材料中获取历史知识的方法。2结合时代背景、学习林则徐领导的禁烟运动,学会分析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3从鸦片战争的原因、经过、结果、影响的发展过程中,指导训练学生掌握系统有序的

3、历史知识链,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逻辑思维习惯。4引导学生学会分析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和分析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给中国社会的影响,培养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判断问题的能力。四、知识链接林则徐林则徐(17851850年),字元抚,一字少穆,晚号竢村老人。福建侯官(今福州)人。1811年考取进士,历任江南道监察御史、江宁布政使、两江总督、湖广总督等职。1831年任河东河道总督时曾修治黄河。1832年任江苏巡抚,疏陈连年钱漕之累、小民之苦,坚请缓征,并修白茆、浏河等水利。1838年,林则徐在湖广总督任上,颁布了六条禁烟章程,实行禁烟,取得一定效果。他从烟毒泛滥中预见到“贫民”、“弱种”的深远后患和“兵弱银涸

4、”的政治危机,上书林则徐被革职。1841年,林则徐被派赴浙江筹划海防。不久被发配新疆,在新疆垦辟屯田。1845年,署理陕甘总督。1846年,任陕西巡抚。1847年任云贵总督,奏请准许招商集股,开发矿产。1849年,因病返籍。1850年,清政府任命他为钦差大臣、广西巡抚,前往广西镇压太平天国起义。他在赴任途中,病死于广东潮州,终年66岁。著作辑为林文忠公政书信及录等。林则徐在鸦片战争中,积极抵抗外来侵略,维护中华民族的尊严,他不愧是一位民族英雄。纠错矫正五、问题探究1. 英国为什么要向中国走私鸦片?2. 鸦片走私给中国社会带来严重危害表现在哪些方面?3. “有人认为鸦片战争是林则徐的禁烟运动导致

5、的,如果没有林则徐的禁烟运动,鸦片战争就不会爆发。”这种观点是否正确呢?为什么?六、目标检测1、标志中国近代史开端的历史事件是( )A、虎门销烟 B、鸦片战争 C、太平天国运动 D、第二次鸦片战争2、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是中国近代历史时期,这期间我国的社会性质是( )A、封建社会 B、殖民地社会 C、半殖民地社 D、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3、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 )A、清政府的腐败无能 B、禁烟运动影响了英国在华利益C、英国出于为中国经济发展考虑 D、英国资产阶级对外侵略的需要4、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是( )A、尼布楚条约 B、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5、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如有带来,一经查出,货尽没官,人即正法。”材料二“若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断无中止之理。”请回答:(1)材料一中“货”指什么?“人”指谁? (2)材料二中的“本大臣”指谁?“此事”指何事?(3)材料二表现了“本大臣”的什么态度?对“本大臣”应如何评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